2020年最後一個月的第一周已過去,人們邁著急匆匆的步伐,追趕著時間,要向這一年交出一份漂亮答卷。
省委全會、各種主題學習會、發展論壇、調研、宣講……這一周,長三角三省一市的主官們忙碌依舊。一寸光陰一寸金,今年時間「餘額」所剩無幾,三省一市仍幹勁十足。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各地會以什麼姿態開啟嶄新的一年?來年長三角地區的發展還會「長」出哪些新風景?讓我們拭目以待。
上海:向創新要戰鬥力
有人說,決定城市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的是創新。
在創新上,上海不僅僅是「能力者」,更像一位開路先鋒。過去這一周,透過「創新」這個詞,可以觀照這座迎風飛翔的城市。
12月4日,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舉行。上海市委書記、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組長李強強調,要勇當開路先鋒,破除制度瓶頸,加強協同聯動,著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不斷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專門成立市委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還由書記親自擔任小組長,這樣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當下,城市和城市群的競爭愈發激烈,如何能更勝一籌,創新是必不可少的「看家本領」。
會議提出,「十四五」時期,上海要全力做強創新引擎。緊緊依靠制度創新推動科技創新,以更大決心、更大力度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充分激發創新活力動力的發展環境,努力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在科創中心建設上實現大的跨越。
要努力在打破常規、創新突破上闖出新路,為加快科創中心建設提供強有力制度保障。以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實施為牽引,加快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注重長三角科創資源整合利用,率先探索更緊密、更高效的跨區域協同創新機制。
積極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快車道,讓更多新型研發機構來做成果轉化,以更大力度強化收益分配激勵,打造更緊密的科研聯合體、成果轉化共同體。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攻關體系,組建若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大力營造國際化人才環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充分調動各方面創新積極性。
說到創新,就不得不提當下上海正在發力打造的城市數位化轉型。
何為城市數位化轉型?上海此時提出這一概念有何深意?又會給上海帶來哪些改變?11月30日,一篇題為《城市數位化轉型將如何改變上海》刊登在《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回應了人們的好奇。
當前,數位化正以不可逆轉之勢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適逢其時,上海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提出一個全新概念:城市數位化轉型。這透露出信號——上海將瞄準未來數字城市的特徵和趨勢,通過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
提出這樣的新發展目標,上海有底氣也有能力。在前不久舉行的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上海從全球350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摘得「世界智慧城市大獎」。榮耀背後,正是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十年積累。
對上海來說,此次提出的城市數位化轉型是一次「整體性轉變」,不是某幾個領域的「單兵突進」,而是涵蓋城市生產、生活、生態方方面面,包括經濟數位化、生活數位化、治理數位化等各個領域。
城市數位化轉型,是上海塑造面向未來、面向2035城市競爭力的關鍵之舉。專家認為,通過未來的城市數位化「轉型」,上海完全可以「轉」出新的戰略優勢。
一方面,通過城市數位化轉型,上海率先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樹立行業標杆、打造國內樣本,實現可複製、可推廣;另一方面,通過在經濟、生活、治理等領域的數位化建設,達到世界一流城市的水平,甚至實現超越,體現「中國高度」。
江蘇:堅定不移扛起新時代新徵程使命擔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十四五」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吹響了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號角。
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到地方視察調研就來到江蘇。在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新徵程的重要時刻,總書記賦予江蘇「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重要使命,為江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1月30日,以「江蘇: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為主題的江蘇發展高層論壇第37次會議在南京大學舉行。
江蘇主要領導齊齊出席聽取意見建議,來自省內外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可謂「群賢畢至」。此外,還有不少來自省級機關各部門的負責人以及青年學生,在現場共享這一場「思想盛宴」。
這一場「頭腦風暴」都談了什麼?一起到現場去看看吧。(詳情請戳文章:《書記省長齊齊到場,江蘇這場發展論壇帶來什麼「頭腦風暴」?》)
12月4日,江蘇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傳達學習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會議精神,研究部署有關工作。
會議指出,省內要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及時發現,及時幫扶,動態清零,特別是著眼於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堅持「四化」同步發展,提高區域均衡發展水平,讓人民群眾逐步提高生活品質。對於對口支援幫扶的地方,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多措並舉幫助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會議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要清醒認識到我們取得的成績只是階段性的,工作中還有不少短板弱項,必須在持續解決問題中把工作向前推進。
要聚焦「走在前列」,堅持系統觀念,抓住主要矛盾,統籌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創新轉型綠色發展、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高水平對外開放、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等重點工作,推動江蘇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要堅持問題導向,抓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抓好國家《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舉一反三抓好自我排查工作,更加注重從根源上分析癥結、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
浙江:奮力打造數字變革新高地數字中國示範區
在浙江,數位化變革同樣成為火熱話題。
11月23日至24日,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浙江烏鎮舉行,論壇主題是「數字賦能 共創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11月30日上午,浙江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強調要用足用好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溢出效應,奮力打造數字變革新高地數字中國示範區。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國際格局深刻演變的複雜背景下,今年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有些不一樣的意味。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在這次常委會會議上的一番話,再次亮出浙江發力數位化變革的信心。
他指出,要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賀信精神,堅決把賀信精神貫徹到數字浙江建設、網絡強省建設、網絡空間生態治理等各方面。要堅持迭代升級、創新制勝,努力把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辦得更有科技感、更有國際範、更有內涵、更有韻味。要用足用好大會溢出效應,讓更多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集聚浙江,奮力打造數字變革新高地、數字中國示範區。
安徽:擘畫新藍圖,奮進開新局
11月30日至12月1日,安徽省委十屆十二次全會在合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中共安徽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進入「十四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開啟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徵程。安徽的未來五年長啥樣?經濟社會發展能否跨上新的更高臺階?在這份《建議》中都能探知答案。
今後五年,安徽要努力塑造科技創新策源新優勢、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譜寫全面綠色轉型新篇章,構築高水平改革開放新高地、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堅定地朝著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進軍。
「十四五」時期安徽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概括起來就是「十個新的更大」:
1.經濟實力實現新的更大躍升。
經濟總量躋身全國第一方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差距進一步縮小。
2.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新的更大作為。
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更加順暢。
3.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的更大增強。
區域創新能力保持全國第一方陣並爭先進位,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4.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新的更大進展。
經濟總量佔長三角的比重進一步提升,八個中心區城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基本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長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續縮小。
5.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新的更大優化。
「一圈五區」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公共服務聯通融合水平提高,形成合理分工、競相發展格局。
6.改革開放實現新的更大突破。
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進出總額超過千億美元。
7.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的更大提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
8.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的更大進步。
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完善。
9.民生福祉實現新的更大增進
民生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居民收入增長高於經濟增長,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
10.治理效能實現新的更大提升
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統籌發展和安全更加有力。
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未來十五年安徽的發展目標主要體現為「九個新」:
1.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較二〇二〇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省份前列;
2.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四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3.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新提升,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4.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建成創新型文化強省和教育強省、人才強省、體育強省、健康安徽,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5.全面綠色轉型樹立新樣板,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綠色江淮美好家園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6.對外開放形成新格局,與滬蘇浙一體化發展機制高效運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互聯互通全面實現,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和現代流通體系基本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
7.協調發展實現新跨越,城市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百分之七十,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與長三角平均水平大體相當,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
8.平安安徽建設達到新水平,建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9.人民美好生活譜寫新篇章,人的全面發展、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交匯點記者 林元沁
=素材來源解放日報 新華日報 浙江日報 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