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朝鮮你才會發現,朝鮮人對中國商品的喜愛程度超越了咱們。不僅僅是街頭的各種小汽車,更有生活中的日用品。朝鮮的變化始於市場,變化結果最先在市場上體現出來,因此今天,我們從兩個市場上,朝鮮人生活中的中國元素符號。
朝鮮有兩個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一個是新義州的彩霞批發市場。一個是羅先國際商貿城。
新義州,朝鮮的第四大城市,與丹東隔著鴨綠江相望。兩座城市通過友誼鐵橋相連,不到1公裡的距離。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國遊客來到丹東,為的就是隔著江水看新義州的風土人情。而作為丹東來說,是對朝貿易的主要通道,每年七成以上的物資通過這裡進入朝鮮市場。
但相對於朝鮮老百姓來說,他們感受最深的還是位於新義州彩霞洞的彩霞市場。新義州是朝鮮開放的橋頭堡,而彩霞市場,就是橋頭堡裡的最亮點。
新義州老百姓有經商的習慣,但很長時間以來,做買賣不被鼓勵,因此彩霞市場雖然有影響力,但規模並不大。這種情況在2003年出現改變,自發形成的市場納入整體規劃,低矮的臨建被拆除,擴建成為大型批發市場,大大小小的各種攤位上千個,經營的種類上萬個。
其中主要是各類中國商品。在這裡,你可以買暖水瓶、毛毯、牙刷、方便麵、水果糖、電飯煲、摩託車頭盔、自行車、電視機、影碟機等等。甚至我們身邊早已消失不見的小霸王學習機、魂鬥羅遊戲機都出現了。
這裡的商品主要是批發,是很多鐵路沿線的農村商家進貨的主要渠道。更有一些商品,直接銷往平壤。當然,這裡也有很多中國顧客,朝鮮最大的化妝品工廠就在新義州,並且以貨真價實聞名,因為成為中國遊客選購的主要商品之一。
朝鮮羅先,與中國的琿春隔著圖們江相望。1991年的時候,朝鮮設立到了羅津、先鋒自由經濟貿易區,1992年,把這兩個地區合併,同時升格為直轄市,這裡成為經濟特區,是朝鮮唯一的第三國人無需籤證便可前往的地區。由於地緣優勢,羅先市場在90年代就初具規模了,比新義州彩霞市場還大。真正的蛻變是從2015年開始,羅先國際商貿城開業,舊市場已變成倉庫和前店後廠的加工廠。
羅先國際商貿城主體三層,最多的時候聚集上萬名個體戶,這個數字是很厲害的,要知道整個羅先市,不過22萬人,幾乎是全民皆商了。
相對於彩霞市場以日用品批發為主,羅先市場還有水果蔬菜、農副產品、五金家電、新鮮狗肉泡菜等等。也就是說,只要你來到這裡,想買的都能買到。而這裡的商品,也絕大部分來自中國的圖門、琿春等城市。和我們的市場不一樣,羅先市場最熱鬧的時候是下午三四點鐘左右,各種大嗓門此起彼伏,人們現金交易,像極了7080我們廣州進貨的情形。
在羅先市場,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裡的小老闆,基本都是已婚婦女,很少有老爺們,也很少大姑娘。導遊介紹說,男人們太懶,不適合經營。
除了可以買到中國商品,在羅先市場還有韓國商品的專櫃,也特別火爆。據說,這些韓國商品並不是直接從韓國拉過來的,而是從中國轉運了一下,甚至很多韓國服裝,就是中國產品,打上韓文商標,因為很多年輕的朝鮮人比起中國服裝更加喜歡韓國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