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官方比賽用球揭曉,它被命名為「Telstar18」。熟悉世界盃用球歷史的球迷們,看到這個名字一定會感到非常熟悉:這不就是「電視之星」麼?的確,本屆世界盃的用球是在向48年前的經典致敬,而在世界盃88年的漫長歷史上,還有哪些經典的比賽用球呢?【】
之前12屆世界盃的比賽用球(註:圖片來源於網絡)
撰文/念洲
【早期世界盃用球的趣聞】
眾所周知,第一屆世界盃於1930年舉行,東道主是烏拉圭。由於是初生賽事,首屆世界盃並無官方比賽用球,於是一段有趣的故事就發生。闖進決賽的是烏拉圭與阿根廷,賽前兩隊就為決賽用球爭論不休,都想用自己帶來和用慣的皮球,最終達成一致:上下半場各用一球,中場休息時更換。
決賽上半場,用的是阿根廷的足球「Tiento」,它也給潘帕斯雄鷹帶來好運,取得2-1領先。到了下半場,換成了烏拉圭的足球「T-Model」,它比「Tiento」更大更重,東道主踢起來更習慣,而對手並不適應,所以烏拉圭連進3球上演逆轉,最終4-2擊敗阿根廷,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的第一個冠軍得主!
1934乃義大利世界盃,墨索裡尼政府將「費德雷勒102(Federale 102)」定為比賽用球,不過它並非唯一的指定用球,一些產自英格蘭的皮球也在這屆世界盃上有過使用,包括決賽。「費德雷勒102」的一大重要進步,是用棉線取代縫製足球的皮革線,令球變得更柔軟,有利於球員進行頭球。但因為當時充氣技術所限,每個皮球最終的成型狀況並不一致,所以每場比賽之前,兩隊隊長都要從一堆皮球中挑出最中意的來用。
1938年法國世界盃,比賽用球名叫「艾倫(Allen)」,這是法國巴黎一個製造商的名字,它也成為世界盃用球的第一個「冠名商」。「艾倫」與「費德雷勒102」相似,但由13塊皮面組成,而以往的足球以12塊居多。不過與上屆世界盃一樣,「艾倫」並非唯一用球,在現存的歷史照片中,人們還發現了一些12塊和18塊皮面的足球。
1950年世界盃,東道主巴西採用的比賽用球是「超級足球」,它源於阿根廷,曾在阿根廷聯賽裡使用多年。其創新之處在於去掉縫紉線,變成完全封閉式的皮革球,通過微型閥門來充氣,這樣有助於球員更好發揮他們的腳下技術。它的正式名稱叫「超級艾倫得寶T(Allen Super Duplo T)」,在這屆世界盃的全部比賽裡都有使用。
1954年世界盃在瑞士舉行,比賽用球喚做「瑞士世界冠軍(Swiss World Champion)」,可見東道主對世界盃冠軍的嚮往。有意思的是,這款皮球是黃色的,由18塊皮面構成鋸齒形圖案,這一造型成為之後數十年的經典之作。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
1958年瑞典世界盃,國際足聯第一次對比賽用球的設計進行「招標」,結果「巨星(Top Star)」脫穎而出。它沿用了上屆杯賽的黃色,但由24塊皮面組成,每支參賽球隊被免費供給30個足球,巴西國家隊則選擇自己掏錢來購買更多的球。
1962年智利世界盃,比賽用球的名字叫「克萊克(Crack)」,它的最大特點是:同一個皮球上,有些皮面是六邊形,有一些是矩形!這讓很多歐洲球隊感到不適應。值得一提的是,執法決賽的蘇聯籍裁判提出想要比賽用球而非工資作為自己的酬勞,但在離開球場時,他手中的皮球被人搶走了……
1966年英格蘭世界盃,比賽用球的顏色是橙色,名叫「Challenge 4-Star」,由英國著名品牌史萊辛格設計提供,所以又叫「史萊辛格挑戰」。它與瑞典世界盃的「巨星」很像,不過多出1塊皮面。
【近代世界盃用球:電視之星,探戈】
到了1970年世界盃,真正具有革命性的皮球誕生。由於這是歷史上首次通過衛星向全世界進行電視直播,為了讓黑白電視機前的觀眾看清皮球,設計方在白色皮球上嵌入黑色五角形,於是足球就成了現代球迷所熟悉的樣子。而它的名字由「Television(電視)」和「Star(星星)」兩個單詞合成,這就是「電視之星(Telstar)」。
1974年聯邦德國世界盃,比賽用球是「Telstar Durlast」,顧名思義,與四年前的「電視之星」非常像。此外,這屆賽事還有一款全白色的足球,與智利世界盃的比賽用球頗為相似,因此被命名為「智利(Chile)」,也是一種致敬。
1978年世界盃的比賽用球是「探戈(Tango)」,不用說也知道東道主是阿根廷。它在設計上的最突出特點,是通過20個黑色三角形來構成12個等圓形圖案,當皮球在綠茵場上滾動時,具有炫目的視覺效果,堪稱世界盃歷史上最經典的用球之一。而1982年世界盃,探戈從阿根廷來到西班牙,於是比賽用球就變成了「西班牙探戈(Tango Espana)」。
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比賽用球的名字體現出東道主的悠久歷史。「阿茲特克(Azteca)」是墨西哥古代阿茲特克人所創造的印第安文明,乃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而以之命名的皮球上的花紋圖案也非常具有墨西哥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它是世界盃歷史上第一個由合成皮製作而成的用球,被踢後會立即恢復成原來的形狀。
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比賽用球的名稱同樣取自古代文明。「伊特魯裡亞(Etrusco Unico)」,是亞平寧半島及科西嘉島於公元前12世紀至前1世紀所發展出來的文明,伊特魯利亞獅頭的圖案被印在黑色皮面上。這款足球首次在球體內加入黑色聚氨酯泡沫內層,具有完全防水的性能。
1994年美國世界盃,比賽用球「奎斯特拉(Questra)」充滿科技感,黑色皮面上的星空圖案象徵著美國人對外太空的探索。這款足球在性能方面的創新,是外部使用泡沫聚苯乙烯,令皮球變得更輕盈更易控制,速度也變得更快。
【現代世界盃用球:飛火流星,普天同慶】
最近20年的世界盃比賽用球,現代球迷當然是非常熟悉了。1998年法國世界盃的「三色球(Tricolors)」,以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為主色調,首次使用透明印刷技術,令皮球表面的圖案更豔麗,更耐久而不易受損。
2002年韓日世界盃,由於中國男足的參賽,中國球迷對此印象極為深刻,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比賽用球「飛火流星(Fevernova)」。它由14塊皮面組成,白色底面上嵌著4個金色與紅色構成的飛鏢圖案,皮球極速飛行時,真如它的名字「飛火流星」。設計者使用三層編織技術,初衷是令其擁有更精準的運行軌跡,不過也造成飛行軌跡易被預判的問題。
2006年德國世界盃,「團隊之星(Teamgeist)」由黑白金三色組成,黑色與白色是東道主德國隊的傳統顏色,而名字更體現出他們對「團隊」精神的崇尚。這款皮球採用全新的異形拼塊和無縫壓合技術,極大減小風阻,重量得到減輕,不過因為外面是塑料塗層,球面太光滑,遇水後情況更糟,因此遭到不少球員的吐槽。
2010年南非世界盃的官方用球是「普天同慶(Jobulani)」,這一名字源於祖魯語,設計上也很有普天同慶的感覺:11種不同顏色代表場上的11名球員,也代表南非有11個部落和11種語言。這款足球由8塊皮面組成,每一塊都是三維立體結構,以熱粘合技術拼接而成,這無疑是極具突破性的發展。
上屆巴西世界盃,比賽用球是「桑巴榮耀(Brazuca)」,Brazuca是「巴西人」的俚語稱呼,寓意對巴西生活方式的自豪。這款皮球由6塊皮面組成,圖案來自巴西傳統的許願手環,色彩繽紛絢爛極具動感,猶如東道主球迷的熱情一般。
今年俄羅斯世界盃的官方用球,名字沒什麼特色,就叫「電視之星18(Telstar 18)」,這是向1970年世界盃的「電視之星」致敬。在技術上,它由6塊皮面構成,採用全新拼接設計和前沿技術,並首次植入NFC晶片,目的是讓球迷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連接比賽用球。顏色採用經典的黑白兩色,深色梯形裝飾由馬賽克圖案組成,文字則使用金色。
從1930年到2018年,每屆世界盃的比賽用球都各具特色,你最喜歡哪一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