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是全世界足球迷們的狂歡,甚至是所有人的狂歡。每屆世界盃不僅球星們光彩耀人,每屆世界盃的用球也很引人注目。每次的用球都代表著過往一段時間在足球製造領域的最高水平。而作為世界盃用球製造商的阿迪達斯更是會傾盡所有的技術來製造世界盃用球,務求球員們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實力。
下面介紹一下新世紀五屆世界盃的用球:
飛火流星
飛火流星是2002韓日世界盃指定比賽用球,英文是Fevernova,阿迪達斯自推出1978阿根廷世界盃指定比賽用球「探戈」(TangoTM)後第一次採用突破常規的設計。
在外觀設計上融入現代亞洲文化的元素,更具動感和創新。「飛火流星」所採用的高科技合成的泡沫層結構是基於1998法國世界盃三色球的改良。改進後的泡沫層由眾多超強耐壓且大小相等的微型氣囊構成,該結構賦予了球身出眾的能量回復性能及額外的受力緩衝性能,有效提高了足球的可控性及運行的精準度。
經過阿迪達斯位於德國施恩費德的足球研發中心的機械腿的大量測試,證明『飛火流星』的飛行精準度可謂史無前例,且各項指標已經超越國際足聯當時的所有標準。
+團隊之星
阿迪達斯公司為2006年德國世界盃而全新設計的比賽用球名為「+團隊精神」(+Teamgeist),其中geist在德語中意為精神,不過國內翻譯為「團隊之星」居多。事實上應該為「團隊精神」。
眾所周知,足球的圓形程度和表面光滑度直接決定著球運行的穩定性和精準度。「+團隊之星」的非凡之處就在於它革命性地將球面拼塊減少到14塊,而以往所有的足球表面都是由32塊表皮組成的。
這樣的革新使球外表面的拼接點從原來的60個變為24個,降低了60%,而拼接線的總長度也從40.05釐米降到33.93釐米,減少了15%以上。這樣的拼塊設計再配合阿迪達斯獨有的無縫壓合技術,使「+團隊之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卓越性能。
2009年12月4日在開普敦公布了2010年世界盃用球的名稱為「JABULANI」,該名稱源於非洲祖魯語,意為「普天同慶」。新的比賽用球在技術上取得歷史性突破,設計上則融入了南非元素。
這款足球設計傾注了贊助商大量心血,同樣也寄託了東道主無限的希望。2010年南非世界盃比賽用球在技術上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組成球體的八片表皮使用了EVA和TPU相結合的材質,並採用球形制模方式實現三維立體結構,僅用八塊表皮就將足球拼接完成。
從而可以完美地包住球體內膽,使足球達到前所未有的圓度,從而使得「普天同慶」成為了當時「最圓的足球」。也令球員在比賽中的發揮更上一層樓。而空氣動力凹槽和超微凸紋表面兩項技術的應用,更是令普天同慶有了遠超同期足球的優越性能。
桑巴榮耀,是2014年巴西世界盃比賽用球的名字。在巴西俚語中用來描述巴西人的生活方式和民族自豪感。這是首次由球迷直接決定世界盃用球的名字,在超過百萬人的投票中有70%以上的人選擇這個名字。
Brazuca僅用6塊相同的十字形皮面拼接而成,由於所用拼接皮面越少,足球就越圓。以前的團隊之星是14塊皮面拼接而成,普天同慶是8塊皮面拼接而成,所以Brazuca堪稱至今為止最圓的足球(2018年世界盃用球採用了復古設計,致敬經典)。
足球內部是乳膠內膽,用於充氣使用。與內膽相連的是紡織布料,作為足球最外殼的基底,最外殼即是由五層100%聚氨酯PU材料製備而成。這種材料使足球保持優良的觸感,可以防止足球吸水,而且能夠提供足球外形的穩定性,使足球具有精準的傳遞性能。據悉,聚氨酯PU材料來自Bayer(拜耳)。
採百家之長的桑巴榮耀也令足球製造邁入了全新的領域。
電視之星18
2018年世界盃比賽用球「電視之星(Telstar) 18」。新球保持了傳統外觀,黑色色塊佔據主要地位,外形上類似於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的比賽用球——「Telstar」,同時採用了一些現代化的工藝和科技。
Telstar系列是最具代表性的足壇大賽用球系列。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Telstar Elast」就是1968年歐洲杯的官方用球。之後的1970年世界盃、1972年和1976年歐洲杯的比賽用球使用的都是Telstar。略顯復古的設計是向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用球致敬,當年,白底鑲黑的設計在黑白電視的時代脫穎而出,引領了此後數十年的足球設計風潮。
本次用球除了在足球本身用的材料方面有升級之外,最大的特點是植入了NFC晶片。球迷們也可以用智慧型手機連接該晶片,取得一些基本信息。此外,無論是球被踢擊時受到的力度和接觸面,還是其經過的位移軌跡和速度、方向,都能被極其精確的數據化後記錄下來以供研究和參考。
這是現代信息技術和球本身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合體!
綜合來看,你覺得哪款用球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