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甜點中的頂梁柱,大家對蛋撻都不陌生吧!經典中的經典美味。有沒有人好奇這個美味怎麼來的?
其實吧,關於蛋撻由來的說法也是眾人紛紜,百家爭鳴一。看起來像是西方的食物,又看起來像是中西結合的食物,但是蛋撻到底是哪個國家呢?蛋撻,撻為英文「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相對表面被餅皮覆蓋餡料密封之批/派餡餅pie);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tart」。Laura Mason在《Traditional Foods of Britain》提出,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已利用奶品、糖、蛋及不同香料,製作類似蛋撻的食品。139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的一次宴會便有食用蛋撻的記載。直到現在,蛋撻仍可在英國見到。中國人知道蛋撻這個東西是在香港被割讓後,英國人的蛋撻傳到了香港,香港人便開始仿製,甚至比英國人做得更好。蛋撻店除了蛋撻外還賣另外兩樣東西:奶茶和咖啡。那時候的蛋撻要比現在的蛋撻大兩三倍,甚至有一段時間,一個大蛋撻一杯咖啡或奶茶成了香港人標準早餐。
蛋撻具有很高的熱量,一個蛋撻可抵一碗米飯熱量。
蛋撻皮有兩種:一種是酥皮,英文叫puff pastry,是一種一咬下去面渣四濺的蛋撻皮;另外一種便是牛油皮,英文叫shortcrust pastry,要加很多黃油,因此有一種曲奇的味道。一開始在香港只有酥皮,後來泰昌餅店(一家香港很有名的蛋撻店)用曲奇麵團做蛋撻皮,大成功。
現在香港做蛋撻做得好的,一家就是泰昌餅店,一家是檀島餅店。泰昌主要做牛油皮,而檀島主要做酥皮。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Chris Patten)特別青睞泰昌蛋撻,所以泰昌蛋撻又被叫做肥彭蛋撻。檀島蛋撻皮有水皮和油皮之分:水皮以雞蛋為主,油皮則以牛油和豬油為主,蛋撻皮用兩層水皮包一層油皮呈一塊三明治,這樣烘焙起來更有層次。
蛋撻營養豐富,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脂肪、鉀、鈣、鐵等微量元素。
水皮油皮是香港人發明的。香港人做蛋撻還有另外一個特點是只用中國蛋不用美國蛋,他們認為美國蛋沒有中國蛋蛋味濃。
蛋撻很多人都喜歡吃,買來的又不實惠。現在我教大家做一種簡單方法在家都可以做。
蛋撻
純淨水:300g 細白糖:200g
雞蛋:120g 純牛奶:400g
淡奶油:600g 青檸:一個
上火230c°下火180c°
時間:30分鐘。
300克純淨水加入200克把糖攪化。
純牛奶煮沸無沙。
加入淡奶油。
加入雞蛋。
最後加入青檸汁。
攪拌均勻倒入蛋撻皮中。
放入烤箱30分鐘。
然後美味可口的蛋撻出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