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如意 通訊員 符曉莉
在孩童時期,每年都會有幾次腹瀉,在兒科消化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也是小兒腹瀉。那什麼情況稱之為腹瀉,寶爸寶媽們未必十分清楚。 那是不是寶寶大便次數有點多,便便有點稀,就是腹瀉呢?
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魏緒霞表示,不盡然!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腹瀉的定義是指糞便水分及糞便次數異常增加,通常24小時內3次以上。應當注意,糞便的性狀比次數更重要哦!
「奶奶說了,小孩都會拉肚子,拉肚子沒事,真的這樣嗎?」
其實,奶奶不知道,腹瀉對孩子影響也是蠻大的,有時候是危險的。殊不知,腹瀉病是發展中國家兒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病種之一,也是導致兒童營養不良、生長遲緩和認知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性腹瀉病是全球發病率高和流行廣泛的傳染病,對人類尤其是兒童的健康產生嚴重危害。
「媽媽問了,孩子腹瀉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情況會引起孩子拉肚子呢?」
魏緒霞表示,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有很多,小兒腹瀉根據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臨床症候群。餵食不當,孩子對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過敏或不耐受,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等非感染性因素可以誘發孩子腹瀉。多數情況下,是病理因素引起的。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大多由胃腸道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常伴或不伴嘔吐、腹痛、發熱、腹瀉等症狀。病毒性腹瀉以輪狀或諾如病毒感染最常見;細菌病原包括大腸埃希菌屬、彎曲菌屬、沙門菌屬以及志賀菌屬。
儘管孩子每年四季都會發生腹瀉,但每年有2個高發季節。一個高峰為6月到8月,主要病原為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和痢疾桿菌;另一高峰為10月至12月,主要病原為輪狀病毒。
無論何種病因導致的急性感染性腹瀉,主要治療方法為補液治療,預防和治療水電解質紊亂及酸鹼失衡、飲食治療和藥物治療。
那如何進行補液?要注意哪些呢?
專家推薦:
⑴推薦改良的口服補液鹽。即低滲ORS作為伴輕度至中度脫水的急性腹瀉患兒的一線治療方法,適合任何原因引起的脫水。
⑵不能耐受口服、虛弱但精神狀態正常或拒絕口服的患兒可考慮鼻飼管給予ORS。
⑶當有嚴重脫水、休克或精神狀態改變和ORS治療失敗,或腸梗阻時,應予等滲的乳酸林格液和生理鹽水靜脈補液。酮血症患兒的初始治療需要靜脈補液,以利於耐受口服補液。
⑷嚴重脫水時,應繼續進行靜脈補液,直至患兒脈搏、灌注和精神狀態恢復正常,且患兒清醒、沒有吸入的風險、沒有腸梗阻的證據,可口服ORS補充所需的剩餘液體。輕度至中度脫水患兒應接受ORS治療直到脫水糾正。
⑸一旦患兒脫水得到糾正, 應繼續給予維持補液。給患兒口服ORS補充從糞便繼續丟失的液體,直到腹瀉嘔吐緩解。
補液後何時開始進食呢?
專家建議:
⑴整個腹瀉期間,應當繼續採用母乳餵養嬰幼兒。
⑵在補液過程中或補液後即刻,推薦恢復適合年齡的平常飲食。
孩子患了腹瀉如何護理?怎樣預防呢?
⑴在上廁所和更換尿布後、準備食物前後和進食前、處理垃圾或髒衣物後、接觸動物或動物糞便或環境後,尤其是在動物園等公共場所,應當做好手衛生工作。
⑵護理腹瀉患兒應遵循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使用手套和外套、使用肥皂和水、乙醇類消毒劑做好手衛生。應當針對已知或疑似的病原體和傳播環境,選擇手衛生消毒產品。
⑶推薦採取適當的食品安全措施,避免在食品購買、製備和儲存過程中,與其他食物、食品表面、烹飪器具的交叉汙染;確保含有肉類和雞蛋的食品在適當的溫度下烹飪和保存。
⑷醫療保健機構應盡力直接教育所有腹瀉患兒,特別是易發生腹瀉併發症的高危人群,如原發性和繼發性免疫缺陷患兒、幼兒父母。
⑸腹瀉患兒在做好手衛生同時,應避免遊泳,或與水有關的活動。
⑹要預防孩子患腹瀉,疫苗接種可以考慮。可以給沒有禁忌證的嬰兒使用輪狀病毒疫苗。另外,在美國有2種傷寒疫苗(口服和注射)獲得許可,但常規推薦使用僅作輔助措施用於高危暴露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