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於用戶洞察,設計2B產品的業務架構?

2020-12-22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ToB行業頭條,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產品的真正挑戰在於對用戶的徹底理解,並基於這種理解進行商業模式的設

來源/ 產品微言 杜松

編輯/ jenny

通過對 「產品的信息架構、產品架構與業務架構」解析, 我們大概釐清了產品在進入正式研發階段的三個關鍵設計成果:業務架構、產品架構和信息架構。

但如《商業模式新生代》一書所講,「企業在市場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在設計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上卻往往忽略了客戶的觀點。」

我們要從客戶的角度來看待產品和我們的商業模式,但也並不是要完全按照用戶的思維來設計商業模式。

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我們真正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才能真正深入的理解用戶對價格、環境、日常事務的關心和願望,以及用戶的目的和想法如何影響產品的具體設計過程。

有的產品提供了更為便利的獲得方式,有的產品提供了更為獨特的服務,還有的產品滿足了用戶未曾滿足的需求,這些產品都獲得了各自領域的成功。對創新性的產品而言,忽略對現有用戶的關注,緊盯新的和未滿足的細分群體,可能是更有利於產品的創新,從而帶來更快速的增長。

但顯而易見的是,我們始終無法同時去滿足所有的用戶和需求,取捨是必經之路。我們的挑戰在於,到底應該聽取那些用戶和忽略那些用戶的意見。

產品層:考慮如何解決用戶的具體問題,以及回答用戶選擇產品的根本原因;每一個細分的用戶群體,都有該群體的獨有特徵,他們對環境的理解,以及由此帶來的行為和願望都會存在巨大的差異。實際上我們的產品設計就是針對該群體共同的需求,行為和態度提供的解決方案,這一點同時也就決定了產品在應對用戶需求的優先程度。運營層:考慮如何通過獨特的渠道觸達用戶,以及找到建立和維護該類用戶的獨特方式。用戶在這個社群內的時間、頻度和行為,直接形成了該產品的忠誠要素,同類型的用戶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社群也具備同一緯度的忠誠度,如何通過巧妙的方式吸引和保留受眾在社群內的能夠不斷的獲得和增加價值,是社群運營必須關注的重點。比如積分系統,就是一種提示用戶忠誠度的有效方式,它能夠充分的調動個體和社群的互動,有效的提高個體受眾和整個社群的忠誠。

01

2B產品的需求洞察

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各個領域早已被各式各樣的產品全面覆蓋,對用戶來說,選擇和放棄某個產品都需要有足夠的理由,或者足夠的性價比,或者有足夠的吸引力等等不一而足。

過去的產品設計更多是圍繞組織的商業目標出發,考慮的是「有什麼可以賣給用戶」,「需要和用戶建立什麼樣的關係」以及「到底怎樣才能從從用戶身上賺的錢」。

而在今天,則變成了如何圍繞獨特的用戶來設計產品,考慮的是「如何幫助用戶達成他們期望的目標」,"如何適應用戶的日常工作",以及「我們的用戶希望我們建立怎樣的」。

想像一下,我們之所以看到太陽是圍繞著地球在轉動,而不是地球圍繞著太陽的原因。

這是一種獨特的思維視角,要求我們必須「移情」以用戶的視角看待用戶,去感受用戶的想法和感受,去理解用戶所說的和所做的。

產品經理必須要能夠與用戶交朋友,深入了解用戶生活和工作基本情況,才可能還原用戶的真實場景,才能真正理解用戶的痛點和目標,然後思考如何讓產品和用戶能夠產生情感的共鳴,讓用戶有一種「哇,這個真好(真是我想要的)」的體驗感受,而不是專注於產品功能和優點。

2B的「客戶們」在做出一個產品決策時,所考慮的因素(壓力/阻力)會更為複雜,產品經理們至少應該在4個維度上構建對用戶決策的影響力。

1、基於對產品價值的判斷

對於「產品價值」的感受和判斷,不同的用戶群體和用戶層次,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訴求,這也就決定了任何一個產品都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期望。

產品經理對用戶的理解,首先就是對用戶「願望」的理解和認同,在做用戶研究時有4個典型問題:

TA經常遭遇的問題時什麼?對TA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TA想要事物或需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什麼障礙?TA會害怕承擔哪些風險?

2、基於對渠道通路的選擇

所有的「渠道通路」,指的是用戶對企業的產品的接觸、了解、認知的溝通窗口,不管是從廣告,還是線下門店,或者是銷售員,用戶所接觸到的這些「認知窗口」都會對用戶的行為選擇帶來重大影響(特別是老闆們的說法和行為,會帶來極大的產品決策壓力)。

反過來,如何設計匹配的渠道通路也決定了產品的發展空間。

渠道通路的建設同樣包括4個層面問題:

TA經常接觸什麼類型的產品或服務?TA最想通過什麼途徑和方式購買產品,目前有那些渠道可以獲取?TA周圍的人是怎麼做,怎麼衡量最好的獲得途徑?TA最擔心的風險是什麼?

3、基於對社會關係的影響

嚴格來說,用戶的行為受社會關係的「支配」,而不僅僅是「影響」,我們接受一款產品,替換一款產品,是因為「關係」帶來我們的吸引和約束,比如微信之所以難以被取代,一個因素之一就是社會關係的捆綁。

社會關係是一把無形的劍,它更多的是在用戶無意識中發揮左右,核心表現在於用戶嘴上說的,和他真實感受直接的矛盾。也就是,我們在做用戶分析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單純的依賴表層數據的原因。

TA所處在的環境看起來像什麼?接觸的媒體是什麼方式?TA的周圍有什麼樣的人,更容易被什麼人影響?TA的朋友、配偶等社會關係如何對TA帶來影響?

對「關係」的獲取和維護,不僅僅是了解用戶的社會網絡,想要建立「全面的用戶體驗」就必須構建產品和用戶,產品和社會的良好關係,它最終帶來的產品的用戶規模和利潤規模,當然產品處於不同的階段,也必須考慮其他階段的特殊性,運用完全不同的產品運營策略。

4、基於對價格的接受程度

產品定價,決定產品的價格,進而決定產品的利潤空間。對企業來說,用戶都其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心臟,產品的價格就動脈,因為它是企業的收入來源。

任何一個產品都必須要清楚的回答,「什麼樣的價格能夠讓用戶真正的付費」,而且這種付費意願必須是持續性的,我們常常能看到很多產品看起來時長容量非常的大,但增幅很慢,就是因為用戶的持續性付費的動力不足。

談論定價問題,首要要解決的問題是,這一類型的用戶(不管是2B還是2C):

到底是更注重產品的功能還是價格?現在付費買的是什麼?衡量最合適的價格標準是什麼?用戶更願意如何支付費用?用戶對價格的最大顧慮是什麼?

一款產品獲取收入的方式,包括實體銷售比如電子產品,服務收費如酒店,訂閱收費如在線遊戲,租賃收費如汽車租賃,還包括專利的授權,廣告等方式,不同的收費方式也有不同的定價策略,都會對產生的收入帶來影響。

02

2B業務架構設計復盤

在前文解析 「產品的信息架構、產品架構與業務架構」 時,我們基於「業務驅動產品」的思路,勾畫出整個O2O平臺的業務框架模型,圖下所圖示。

超簡版O2O平臺業務架構

這種設計的基本理念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強調 「 我們能為用戶提供什麼 」這個看起來很直接的問題,又如何在系統上實現這一目標?

(以接口層為例)坐席、門店和工程師作為「服務的實體」,他們是一種基於「用戶請求」的供給端,為什麼他們會被統一設計為「接口層」?

(這種設計意味著任意一個服務實體都可以直接完成接受用戶請求到服務履約的完整過程。事實上最簡單的做法是,只有一端作為接口則整個系統的複雜度要下降很多。)

其底層邏輯就是基於用戶洞察的「產品價值」邏輯。

我們在設計這種方式的時候,是充分考慮到用戶端的效率問題,以及現實中的社會關係問題,對用戶和工程師(門店)而言,他們三者散落在任意一個街區,他們直接能夠基於自身的關係網絡,提供相關的服務。

比如一個具備空調、冰箱的維修技能的工程師,他可以基於他的地理活動半徑提供服務。

這種特性,決定他能夠在時空半徑上超越傳統的「坐席調度」模式的服務時效,極大的提升了整個平臺的服務效率,在通過巧妙的激勵性上設計,更進一步提升了工程師的服務動力。

(這一點是基於工程師的「產品價值」邏輯設計)

所以,整個平臺的服務實體關係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任意一個「服務實體」,冗餘了另外角色「業務」,他們在過去的垂直從屬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這種平行的服務關係中,三者之間就產生了一種不同與以往平臺的管理規則和帳戶邏輯,從這個圖我們可以看到,三種之間已經摒棄了過去那種「縱向架構」的管理模式,轉為「柔性」的合作協調機制。

這種管理模式的改變,除了在能更覆蓋更為廣泛的業務需求之外,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帶了很大的改變,提升了效率和用戶的總體體驗,在產品設計上也帶來了很大的差異。

其中之一就是帳戶體系的不同,三者不再是基於組織架構來推薦業務,而是根域各自的「業務技能」,以及地理半徑來實現的協同。這裡引申的另外一個概念是「基於網絡的管理模型」,和「多租戶框架設計」。

第二個則是,整個業務系統不再是依賴「單一訂單」來推薦業務,我們在設計過充引入了「CASE單」的概念,來取代和彌補訂單(工單)的不足,來更多範圍的提升供給側的業務彈性。

以上差異點,在後續文章中會深入探討。

敬請關注。

基於「用戶洞察」設計的整個O2O平臺,它涉及的用戶既可以是終端用戶,也可以是企業用戶如電器賣場,作為連接用戶和服務用戶的「實體」則有坐席、門店和工程師,整個平臺基於用戶的服務請求形成的業務訂單實現整個平臺的業務流程。

這種「 深度解耦 」模型下的產品,其擴展性和靈活性非常大。

整個平臺既能夠滿足「單一」業務領域的服務,也能夠支撐跨領域的服務請求,對系統而言,相當於它只是新增了一個「通道」,而整體業務完全不受影響。

在後續的產品架構設計中,我們進一步抽象了「業務動作」這一概念,使得整個平臺進一步解耦,實現了多種業務類型,多種業務訂單的並行運行。

相關焦點

  • 業務還是功能?ToB產品的用戶角色問題
    來源/產品微言(ID: wuyuweiyan) 杜松編輯/ jenny我們之前談到了如何 基於用戶洞察設計產品的業務架構 ,其目的是為了實現業務的解耦,以便構建一個「輕型」的2B業務系統,實現可擴容的架構,使得整個系統能夠跟上業務快速發展的步伐
  • 2B產品的用戶權限管理問題與RBAC模型
    ToB產品的用戶角色問題》中,我們討論了 2B產品的用戶角色設計 問題,著重探討了在整個系統中,用戶和角色的關係,並基於業務過程對角色進行了場景的細分,並詳細的解釋了為什麼要在做產品原型設計之前分析業務角色,設計各個角色的關係。本文則討論如何基於用戶角色進行權限管理。
  • 業務產品的設計方法論與思考
    業務型產品就是由具體的業務實現主要盈利,不只是網際網路+,更重要的是業務的發展。筆者以電商產品為例,為我們分析了業務產品是什麼、如何設計以及業務產品經理應該如何做?
  • 產品設計的 7 個步驟
    二、產品分析——解決什麼用戶問題(User Story)在完成業務分析並設計好業務流程之後,就可以進入產品分析的環節了,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明確下來是要解決什麼用戶問題。具體就包含了目標用戶、人群畫像、需求定義、用戶體驗地圖設計等。主要是從用戶和產品的角度,通過一些工具把產品要解決的問題具象化表達出來。
  • 實例分析:一整套業務系統產品技術架構的方法論
    業務類系統,一般包括crm、供應鏈、物流等,而這些系統的架構設計非常具有挑戰性。文章主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一整套業務系統產品技術架構的方法論,一起來看看~(2)我們通常所謂的某產品,其實就是業務模式,就是流程和規則,如果業務系統的主流程和規則不是你設計的,只是翻譯業務需求,那業務部門直接找技術也行得通。一個產品的使命是為使用者提供特定的服務,要我們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為使用者提供什麼樣的產品和服務。所以一定是業務導向的,以業務結果的好壞評定,一切都是為業務服務的。所謂產品架構,還是技術架構, 都是信息架構。
  • 艾永亮超級產品:用戶洞察的背後含義,先了解什麼是用戶需求
    解決問題的原因,絕對不能通過刨根問底的方式去問用戶,而是去了解用戶的需求倒帶是什麼以及應該如何解決他們的需求。根據需求來源,簡單來說,就是知道這個需求從哪兒來,誰提出這個需求。艾永亮超級產品:分類02用戶洞察方法論以艾永亮超級產品所寫的產品需求分類,我們可以將企業的需求分為這兩大類:1)被動告知需求:市場部、管理層、運營部、財務部等這些主要業務部門,用戶洞察的目的是為了更加了解用戶對產品進行迭代
  • 業務變化不息,架構演進不止 第四屆領域驅動設計峰會線上開啟
    業務的劇變對架構平臺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如何客觀地評估分析架構現狀、該從哪些維度設定架構演進的目標,又如何引導架構增量地向目標演進,成為當下企業持續探索的命題之一。在過去的幾年裡,軟體開發核心工程實踐的漸進發展,讓開發者重新思考架構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以及重要的架構特徵如何能夠在架構演進過程中得到有效保護,這促使Neal Ford與ThoughtWorks全球CTO Rebecca Parson博士一起總結提煉了演進式架構的核心概念。在峰會的主題分享上,Neal Ford討論了有關可演進架構的兩個關鍵洞察。
  • 從用戶體驗五要素出發,談如何設計產品
    設計或重構產品時,腦子裡有很多想法,卻不知從何開始,而用戶體驗五要素正為我們提供了方向。  用戶體驗五要素是一種產品分析與設計的方法論,幫助我們以正確方式從0到1設計一款產品。  3 結構層  確定了需求,開始考慮如何實現需求(解決方案)、如何進行設計規劃,這一階段是設計師參與最多的工作階段,主要包括信息的組織(信息架構)與任務的設定(功能)  3.1 信息架構  如果把產品比作一座購物商城,那麼信息架構就是商城的框架,這個商城有多少層,每層賣什麼東西
  • ToB產品設計:用戶權限系統解析
    現有的權限系統通常基於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的思想設計,角色和權限綁定、角色和用戶之間的鬆耦合、多對多的關係來實現授權和授權的快速變更,從而控制用戶對系統的功能使用和數據訪問權限,以達到企業或機構安全管控的目的。和用戶權限系統密切相關的還有兩個模塊:帳號體系和組織架構。
  • 業務思維,對產品經理真的重要嗎?
    以電商B端商家產品為例,除了思考產品設計外,還要熟悉電商發展趨勢、產業鏈結構、商家類別、招商渠道、經營模式、運營機制、財務結構等。再具體點說就是,市場的情況如何?業務狀況如何?同行有哪些玩家?都是什麼做法?結果怎麼樣,如何衡量?等等。可能有同學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叫「業務思維」,是不是僅針對B端產品經理,與C端產品經理無關?我認為不是。
  • 大話PM | 產品設計,如何搞定業務異常?
    一、前言眾所周知,一款優秀的產品不僅能夠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用戶剛需,更要在用戶體驗上保持高度的完整性、連貫性和容錯性。此時就需要產品經理們在產品需求確定與設計環節,全面考慮當前產品所面臨的各種使用場景與交互邏輯。
  • 超融合如何整合原有架構?一文讀懂超融合改造設備利舊與業務遷移
    目前,越來越多的用戶因了解到超融合架構的巨大價值,計劃啟動傳統架構到超融合架構的轉型升級。但涉及到具體方案設計時,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其中 「超融合架構如何整合原來的架構」 就是用戶的關注點之一。一般來說,採用超融合架構,原有架構的整合和利舊通常包含軟體與硬體等各方面,比如原有的伺服器、存儲設備是否可以利用?如何利用?原有架構業務如何遷移?本文將針對這些常見問題進行詳細解答。傳統架構中哪些設備會被替換?
  • 港大ICB講師觀點:在博弈中洞察用戶
    2、用對策略才能與關鍵客戶,博弈共贏基於對博弈的了解,我們可以嘗試將博弈用在與關鍵客戶的交往中。與關鍵客戶的博弈點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信息不對稱,誤解重重;二是目標不協調,爭權奪利。如果你與客戶各持己見,目標不協調就會陷入爭奪市場資源的境地;三是期望有落差,投入不產出;四是關係沒進展,業務呆滯。
  • 語音直播產品,如何設計用戶激勵體系之排行榜設計(三)完結篇
    編輯導語:本文作者在之前的文章中,為大家講解了語音直播產品用戶激勵體系中的等級體系、徽章體系、積分體系和會員體系的設計方法,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又為大家講解了如何進行語音直播產品的排行榜設計,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在評論區討論交流。
  • 2020年的13個優秀企業架構工具
    Erwin EA具有幫助組織定義和評估業務能力,對關鍵技術和流程進行建模,評估風險和機會,將組織的數位化轉型和業務戰略聯繫在一起,並提供有關IT路線圖如何影響每個部門的見解的能力。6. InnoslateInnoslate公司的軟體可幫助組織根據DoDAF框架,在產品或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複雜的系統進行建模、管理需求以及驗證系統。
  • 朱武祥:企業戰略首先應該是基於市場洞察的產品定義
    清華大學經管院朱武祥教授關於企業戰略的觀點有其獨到之處,他認為企業戰略首先應該是基於市場洞察的產品定義,應該根據產品的精準定義,對供給側的競品和需求側的痛點進行分析,然後科學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不基於產品的企業戰略是沒有意義的戰略。
  • 如何設計可穿戴產品?可穿戴產品設計的幾大要素分析
    打開APP 如何設計可穿戴產品?成功設計可穿戴式產品是一項複雜的工程。成功的產品需要成本、性能、功能、電池使用壽命的完美組合,必須具備引人注目的外觀、感受和表現以吸引消費者。我們需要通過關注最終用戶體驗和探索使用情形,以便在可穿戴產品中集成各種不同元素並完成複雜的權衡。   典型的嵌入式系統通常開始於功能和能力定義,它們可說是項目的首要驅動關鍵。同樣,成功的可穿戴產品設計需求要關注於「用戶體驗」。
  • 語音直播產品,如何設計用戶激勵體系(一)
    編輯導讀:產品為了留住用戶,會採取一些激勵手段,語音直播產品也不例外。本文以語音直播產品為例,探討如何設計用戶激勵體系,希望對你有幫助。接下來我會圍繞以下幾點講解方法:目錄:什麼是用戶激勵體系?語音直播產品為什麼需要設計用戶激勵體系?語音直播產品如何搭建用戶激勵體系?一、什麼是用戶激勵體系?
  • OPPO網際網路業務多活架構演進和實踐
    多活架構如何落地,如何根據業務需求持續演進?針對複雜的系統,如何提供可靠的監控方案?......帶著這些疑問,InfoQ 記者採訪了 OPPO 網際網路服務系統後端框架團隊負責人羅工。據悉,他於 2015 年加入 OPPO,有十餘年的研發經歷,並在高可用架構、PaaS 平臺和基礎框架研發等方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 軟體項目實訓及課程設計指導——如何實現面向服務的系統架構設計
    軟體項目實訓及課程設計指導——如何實現面向服務的系統架構設計1、什麼是基於SOA的軟體系統架構(1)什麼是面向服務的軟體系統體系架構所謂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務的軟體系統體系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