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11 月的最後兩天,蝦米音樂的粉絲們聽到了一個重大噩耗。有傳言說:蝦米音樂將於明年 1 月關閉。
這個傳言來自於認證為 "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 的微博用戶,看起來是資深音樂專業人士;隨後,又有聲音稱有關高管在北京開會,回去後要執行一些人員變動……蝦米音樂很可能將要解散。
一時間,蝦米音樂的粉絲們哀嚎一片,無限傷感。
對於上述傳言,蝦米音樂官方在 29 日晚上回應了不疼不癢的四個字——不予置評,非但沒有讓塵埃落定,反而讓外界浮想聯翩。
不過,對於整個中國在線音樂行業來說,關於蝦米的這陣風,已經吹不起什麼漣漪。左右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右有網易雲音樂,夾著中間的蝦米音樂真的太難了。
甚至有網友認為,如若消息屬實,那麼蝦米音樂的關閉解散,或許宣告著阿里大文娛事業的失敗。
今年5月份,王興就在飯否預言過,阿里放棄大文娛已經是一件可以倒計時的事了。可以看出,作為阿里大文娛的重要一環,似乎也要走入它的歷史進程中了。
蝦米誕生的14年
蝦米是怎麼誕生的?按照官網的說法:
2006 年的第一場雪,一群愛音樂的人在杭州的一家小咖啡屋開始了他們的追夢旅程……最早蝦米網並不叫蝦米網,而是叫 EMUMO,取的是 EARN MUSIC&MONEY 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從一開始,蝦米的五名創始人中,有四名曾經在阿里巴巴工作。創始人王皓,曾任阿里巴巴系統分析工程師,另外三位分別是阿里巴巴中文站原運營經理王小瑋、原技術總監陳恩衛、原中文站開發工程師吳軼群。
不過,在一開始的籌備之後,EMUMO 的名字並沒有被採用,而是更名為蝦米。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創立的時候有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也就是巨鯨網——起名叫蝦米,是希望能幹掉巨鯨,小蝦米吃巨鯨。
2007 年 4 月,蝦米音樂正式上線。
在最初的幾年,以文藝範著稱的蝦米,在線上音樂的亂世中堅持不做盜版,但同時又陷入到財務危機中。期間,它分別在 2008 年和 2010 年獲得了深創投和盛大網絡的投資,但金額也不過是數百萬元;而音樂的版權費問題,更是讓蝦米舉步維艱。
2012 年,巨鯨網倒下——彼時,蝦米也深陷財務困境之中。
好在 2013 年 1 月,阿里巴巴集團在架構調整的同時,將蝦米收入麾下,成立了音樂事業部——跌跌撞撞五六年,蝦米最後還是回到了阿里巴巴的懷抱。
在阿里麾下,蝦米獲得資金支持後,開始在 2014 年啟動尋光計劃,專門扶持原創音樂人,一時成績斐然。2015 年年初,阿里巴巴決定,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2013 年底收購)組建成阿里音樂;其中,蝦米音樂走專業音樂人路線,而天天動聽主打大眾用戶。
值得一提的是,在 2015 年的音樂版權大戰和最嚴監管禁令中,阿里巴巴也大肆拓展獨家版權資源,拿下了滾石、相信音樂、華研等知名唱片公司的獨家版權。
2015 年 7 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阿里音樂集團,高曉松出任董事長,宋柯出任 CEO——當時,高曉松表示,阿里音樂集團一定會成為一家世界級音樂機構。
不過,此後中國在線音樂市場陷入了更加激烈的版權爭奪戰中,蝦米音樂也受此影響而不得不下架了大量音樂,在線音樂領域的兩強格局漸起。
一年多後,在阿里巴巴成立大文娛板塊的前提下,阿里音樂再次發生變動,負責優酷土豆的楊偉東兼任阿里音樂 CEO,高曉松負責阿里大文娛的國際戰略,而宋柯則負責阿里音樂演藝業務及創新發展。
很明顯,高曉松和宋柯未能拯救阿里音樂。
到了 2019 年 6 月,在阿里巴巴的新一輪架構調整中,蝦米音樂由大文娛劃入到阿里巴巴的創新業務事業群——然而,三個月後,網易雲音樂宣布獲得來自阿里巴巴、雲鋒基金等共計 7 億美元的 B2 輪融資。
彼時已經有觀點認為,連年虧損的蝦米音樂已經被邊緣化,甚至要被放棄了。
在線音樂市場大局已定,蝦米時代結束了
作為中國在線音樂市場的其中一個參與者,蝦米無疑是受到行業大勢之裹挾。
從一開始,中國在線音樂市場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版權。2006 年,以巨鯨的成立為標誌,正規版權音樂網探索開始;然而,一直到 2010 年前後,整個網際網路音樂領域的分發,才開始逐漸向正版轉型。
從 2011 年到 2016 年,是在線音樂市場迅速走向格局整合的幾年。
在此期間,百度音樂不斷調整,最後選擇和太合音樂集團合併;騰訊則憑藉 QQ 音樂的瘋狂版權收割不斷走向強大,並且通過與酷狗、酷我等 App 的資本合併,穩固了自身的強勢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網易雲音樂在 2013 年 4 月發布後夾縫求生,通過在版權上站隊騰訊立身,並且在不斷成長中逐漸建立自己的產品特色——由此實現了異軍突起。
當然,阿里巴巴也在不斷的資源整合中,成立了阿里音樂,而蝦米成為阿里音樂的拳頭產品。
不過,隨後數年,格局再次發生變化。
其中,騰訊通過資本和業務整合,成立了騰訊音樂娛樂,並且在 2018 年底實現上市——成為中國在線音樂領域的唯一巨頭。
同時,網易雲音樂在優秀的產品體驗和極其複雜的版權鬥爭中,贏得了自身在中國在線音樂市場的重要玩家地位。
其中,在騰訊事實上已經一家獨大的背景下,2018 年 10 月,在網易雲音樂的新一輪融資中,百度成為其戰略投資方;2019 年 9 月,阿里巴巴宣布作為領投方參與了網易雲音樂 7 億美元的融資。
至此,伴隨著百度和阿里巴巴的支撐,網易雲音樂成為唯一獨立於騰訊系之外的大型在線音樂玩家。
當然,對於彼時的蝦米音樂來說,阿里巴巴對網易雲音樂的投資,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
而如今,到了 2020 年,中國在線音樂市場的格局已經塵埃落定。
根據 Fastdata 發布的《2020 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中國在線音樂市場已經進入到寡頭時代,"一超一強" 格局顯著——騰訊音樂一家獨大,牢牢佔據霸主地位,也就是 "一超"——而所謂的 "一強",當然指的是網易雲音樂。
其中,在 2020 年 10 月,在線音樂 App 月活排名的前五中,第一、第二和第四都屬於騰訊系,月活排名分別約為 2 億、1.88 億和 7248 萬——網易雲音樂排名第三,月活是 8895 萬。
蝦米音樂排名第五,月活在 2236 萬。
這份《報告》還表示,當前的中國在線音樂市場,馬太效應盡顯,強者愈強,頭部平臺正快速搶食中小平臺的用戶時間。
毫無疑問,蝦米音樂已經處於被搶食用戶時間的中小平臺之列。
優酷會是下一個「蝦米音樂」嗎?
2019年,高曉松在阿里的任職,正式走到盡頭。這一年,他相繼卸任杭州阿里音樂董事長和北京阿里音樂董事長的職位。據業內人士的說法,高曉松在阿里的這幾年,是阿里音樂失去的三年。話語間,充滿了對阿里音樂的惋惜。
但除了音樂之外,不得不提一下阿里收購的優酷和土豆。當年,長視頻市場份額的前兩名是優酷和土豆,二者合併之後,納入阿里大文娛,幾年後被騰訊、愛奇藝反超。很多網友至今仍然覺得不可思議。
在視頻網站草莽發展時期,優酷是中國第一個上市的視頻平臺,以UGC內容為主,對標的是當時大火的YouTube,先後打敗了56、六間房、酷6等同期視頻平臺,併購了第一大對手土豆網,坐上了視頻網站的頭把交椅。
2014年,優酷土豆與百度控股的愛奇藝、騰訊視頻組成行業第一梯隊,優質內容源爭奪不斷加劇。
2015年,阿里收購優酷土豆,當時優酷網和土豆網為中國排名第一、第二的視頻網站。此舉在當時被稱為「中國網際網路第一併購案」。
2016年,優酷土豆元老、合一影業CEO朱輝龍離任。優酷土豆董事長兼CEO古永鏘正式退出優酷土豆管理,執掌阿里文娛百億投資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在收購完成後,一方面在公司內部進行人事變革,一方面在優酷土豆推出了邊看邊買等功能。此外,頻繁換帥帶來的不良影響,逐漸蔓延到了業務層面,由於在影視劇版權爭奪領域的失利及自製、獨家內容的「慢」人一步,優酷土豆最終不斷衰落。
2016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成立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全面整合合一集團(優酷土豆)、阿里影業、阿里音樂、阿里體育、UC、阿里遊戲、阿里文學與數字娛樂事業部等業務。但阿里大文娛成立兩年多的時間,先後任命了三個掌門人。分別是,俞永福、楊偉東、樊路遠。
除了掌門人變動之外,阿里大文娛其他業務高管也在不斷做調整。2018年5月,阿里大文娛內部進行架構調整,此前擔任阿里音樂CEO和大麥網CEO的張宇被調回阿里集團,由楊偉東兼任阿里音樂CEO,樊路遠兼任大麥網CEO。
除了頻繁的人事變動,阿里對視頻內容的不重視及優酷年輕用戶不斷流失,也是導致優酷逐漸沒落的一個重要原因。據一位優酷離職員工表示,當優酷成為人家的導流渠道,做內容的人也就沒有了念想。在優酷開始融入阿里時,古永鏘對優酷年輕化、二次元的計劃擱置了,因為阿里有更重要的打算:把優酷變成阿里業務鏈的一環,擔當基礎服務的渠道。
此後,優酷作為阿里文娛的主力,曾經的視頻行業老大,如今已經悄然掉隊。無論是會員數、用戶停留時長,還是爆款劇集、綜藝數量,優酷遠遠落在了愛奇藝和騰訊視頻之後。
微博網友@何夕在微博評論時說到:
高曉松當年因《曉說》而煥發第二春,名氣外溢;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搞音樂的,且在圈內還有一定地位。所以阿里當時就找他來做蝦米音樂甚至於整個互娛。僅從簡歷適配的角度來看,阿里這個決策沒有任何問題。但問題在於,阿里本身沒有文娛基因,不懂得怎麼做好娛樂,所以沒有辦法從專業細節的角度來判斷這個人是否合適。結果,蝦米音樂撲街,優酷從老大跌到老三。這就引出了「公司基因決定論」:當一家公司缺乏某種基因的時候,其內部不知道怎麼做好、也很難做好這項業務,就只能從外部引進人才。這種人才引進,只能依據其職業經歷和背景來判斷其是否適合,而無法從業務細節來進行判斷。於是這種人才引進就成了試錯,頻繁試錯導致戰略方向不斷調整:往東走10米覺得不對,退回來再往西走10米,動搖之後再退回來往南走10米……結果就是折騰了五、六年,原地踏步一事無成。但競爭對手卻保持戰略定力,堅定朝著一個方向走,慢慢就把優酷甩在身後了。
那些年被阿里收購的項目,越來越差了嗎?
2005年8月,阿里巴巴以40%股份為代價收購雅虎中國全部資產,如今雅虎中國早已關閉,當年從雅虎中國出走的周鴻禕卻建成了奇虎360。
2006年10月,阿里收購與大眾點評齊名的生活消費平臺口碑網,現在,口碑只是阿里旗下一個無足輕重的本地生活平臺,比它晚六年成立的美團,和它當年最大的競爭對手大眾點評合併,成為行業第一。
2014年,阿里10.45億美元100%拿下高德,阿里在公告中稱,交易完成後,高德將成為阿里巴巴100%子公司,並融合進阿里生態體系基礎上發展。阿里巴巴私有化高德的主要原因是獲取移動互聯重要入口,全面布局O2O。同年8月,時任高德網際網路事業部總經理的俞永福宣布:高德地圖將退出O2O領域,專注於地圖服務。保持了行業地位。
2016年,阿里巴巴收購豌豆莢。年底,豌豆莢CEO王俊煜等創始團隊出局。豌豆莢與阿里移動其他分發平臺——阿里遊戲·九遊、PP助手、UC應用商店、神馬搜索、YunOS應用商店成立阿里應用分發。而到了2017年,國內大數據服務平臺TalkingData數據顯示,目前應用分發市場,騰訊應用寶市場份額最高,豌豆莢排第12位。
所以說,創業者被阿里看上,也並不意味著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