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本土餐飲行業中,餃子一直都是熱門的創業項目,多年以來,餃子行業中誕生了很多知名品牌。
有句諺語說得好:「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它不僅是北方人的主食,而且常與重大節日、事件聯繫在一起,尤其在春節期間
網上曾流傳這麼一個段子編:
全國有「扛把子」喜家德,南有袁記雲餃做鮮食,大娘為了你包水餃,「後起之秀」小恆水餃,從南到北「老先鋒」東北餃子王,更別提上了船就下不來的船歌魚水餃……
在《2019年中國快餐行業70強》榜單中,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之外,還有一家中式快餐位列榜單之中,它就是靠「賣餃子」登上榜單的大娘水餃。
一、靠一盤水餃年入15億
說到大娘水餃,相信多數人都不會陌生,作為一個全國連鎖品牌,它曾是水餃巨頭,巔峰時期全國門店數高達450店,年入15億。
1996年,43歲的吳國強負債50萬,在常州商廈內一拐角處開了家小餐館,因為持續的虧損,嘗試「轉型」的他把餐館改成了水餃店,取名大娘水餃。
為了將生意做得更好,吳強國親自調製餃子餡,確定大娘水餃的口味。由於用料足,味美汁多,外加餃子皮很薄,深受食客們的喜愛。
2003年,大娘水餃在江蘇、上海、浙江等地已經陸續開出了50多家店鋪。2004年的時候,吳國強還把店開到了澳大利亞。
此後,不斷擴大門店規模,到了2013年,大娘水餃已經擁有了450家門店,年營業收入超過15億元,員工超過7000人,而吳國強也成了餐飲業的代表,富豪榜的常客。
二、引狼入室,痛失心愛企業
然而,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花甲之年的吳國強個人精力有限,又沒有合適的接班人,然後始考慮把企業交給專業的團隊。
2013年,吳國強不僅引入了專業的管理團隊,還積極與外資合作,希望企業發展再上一個臺階。這原本是好事,誰知不料卻「引狼入室」,被踢出局。
2014年,大娘水餃被歐洲最大私募股權基金公司CVC收購後,CVC持股90%成為控股股東。而吳國強僅剩10%的控股權,彼時雖然還可以繼續擔任董事長和顧問,但已經喪失了基本的話語權。
正所謂,資本比人更強勢,也更有話語權。其實從這個控股比例來看,人家就是要把你排除在外,然後拿到品牌的控制權,
事實上,CVC團隊的引入,不僅沒能讓大娘水餃有更好的發展,反而還價格大漲,甚至出現了偷工減料的現象。
最終,在大資本CVC的操控之下,每隻餃子的重量從20g減到17.5g,主要湯品主料也相應減少了10%。
受此影響,大媽水餃2014—2015年兩年銷量接連下滑,甚至還出現了關店潮。遺憾的是,眼看著自己經營多年的品牌口碑被毀於一旦,吳國強也是追悔莫及。
後來,吳國強與CVC的關係越來越差,他被公司管理層排除在外。更為過分的是,在2015年大娘水餃的年會上,身為創始人的吳國強,不僅沒被受邀參加,反而還被20多個保安攔在酒店門外。
在消耗掉大娘水餃的品牌價值之後,CVC對運營和管理也沒有了興趣,為了急於將這個「燙手山芋」拋出,2017年的時候,CVC將大娘水餃所有權打包賣給格美集團,完成收購事宜後,迅速離開了市場。
至此,格林豪泰擁有大娘水餃100%的股權,而吳國強卻被資本逐出局了,這一幕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三、結語
如今,身在局外的吳國強,雖然還有想法帶領大娘水餃東山再起,但沒有股權和話語權的他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自己一手締造的大娘水餃走向衰落。
還是那句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有時候,企業與資本的聯姻並非壞事,關鍵是要選對合作對象,盲目的引進外來資本,更是不太明智。
面對外國資本老滑頭,吳國強輕易就將90%的股權拱手讓給他人,沒有了話語權,也失去了對大娘水餃的控制權。嘔心瀝血大半輩子,最後卻只能以悲劇收場。
看到了吧,這就是歐洲資本機構,他們收購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賺快錢。一旦發現品牌價值喪失,就會轉手將其賣出,時至今日已經有無數的中國品牌證實了這一點。
作為餐飲消費品,如果失去了原本的初心,只顧賺錢,最終也會失去這個市場。今天大娘水餃的遭遇,也值得我們所有的企業警醒和反思。
資本市場從未停止腳步,「資本故事」一直在繼續。
情況就是這麼一個情況,這是不容迴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