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大型Ⅲ期臨床研究ATTRACTION-2結果,3月,中國首個免疫腫瘤藥物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被批准用於治療既往接受過兩種或兩種以上全身性治療方案的晚期或復發性胃或胃食管連接部腺癌患者,使晚期胃癌患者有了新的治療方案選擇。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趙林教授對胃癌防治話題進行了全面解讀,希望全社會重視這一中國高發癌症。
胃癌防治問題凸顯
2018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新發胃癌病例數45.6萬,死亡病例數39萬,分別佔全球的44%與50%。
胃癌是指在胃壁最內側黏膜內的細胞演變成癌細胞,且無序反覆增殖。通常癌細胞經過較長時間發展,患者才會出現相應症狀。但發現症狀後,再去診治,多數患者的病情已發展至進展期。「確診即晚期是我國胃癌防治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趙林坦言,「胃癌起因複雜,高危人群更需提高警惕。」
導致胃癌的風險因素有很多,其中,飲食因素最為常見,例如醃製食品中的亞硝酸鹽、真菌毒素和多環芳烴化合物等具有致癌性,長期高鹽飲食易刺激胃黏膜,促進癌症生成。其次是遺傳因素,約10%的胃癌患者有家族遺傳史。
其他如癌前病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不良生活方式,都有可能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趙林建議,高危人群儘可能地改善生活習慣,並重視密切隨訪和監測。
推進層級化胃癌篩查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胃癌治療的三大原則,也是提高治療效果和降低病死率的關鍵。實現胃癌早診早治的前提在於重視早期篩查。目前,胃鏡是確診胃癌的首選方式。趙林指出,在胃癌早篩早診方面,日本和韓國已有成功經驗,通常50歲就開始進行常規胃鏡檢查。對於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篩查時間則更早。
然而,從人口基數與國情出發,在借鑑他國早篩經驗時,我們還需因地制宜。趙林強調,我國專家有必要對胃癌篩查年齡達成共識,並納入指南進行推薦。同時,推進篩查進一步層級化、精準化,如發展初篩機制,讓高危人群先進行篩查。
通過早篩發現早期胃癌,其治療基本可將治癒作為治療目的,防止復發和轉移、降低併發症。若在晚期確診,治療手段受一定局限,只能儘可能地延長生存期,控制症狀或縮小腫瘤體積。「對於局部中晚期胃癌,目前臨床進展的重點在於多學科綜合治療,通過新輔助治療為手術創造機會。」趙林表示。
免疫治療助力延長生存期
「在胃癌免疫治療的眾多研究中,ATTRACTION-2研究是最早開展,也是目前證據級別最高的一項。」趙林指出。鑑於Ⅲ期研究入組規模的說服力更強,通常新藥的獲批都基於大型研究結果。
ATTRACTION-2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納武利尤單抗可使死亡風險降低38%,一年生存率翻倍達27.3%;在獲益患者(完全或部分緩解患者)中,61.3%患者的生存期可延長兩年多。
此外,該研究也摘取了迄今為止胃癌三線治療最長隨訪數據「桂冠」。在超過46個月的隨訪過程中,有18位患者的生存時間超過3年。其中,15位來自免疫治療組,另外3位來自安慰劑組,而在安慰劑3位患者中,兩位後續又接受了免疫治療。
「一旦患者獲益,其獲益時間會比較長。不同於傳統治療追求帶瘤長期生存,免疫治療有望讓腫瘤消失。」趙林對胃癌免疫治療充滿信心。「我相信免疫治療會改變晚期胃癌治療的格局,甚至我們在思考,將來胃癌免疫治療是否可以往前提到二線、一線,甚至新輔助和輔助治療階段。」
這一信心正是來源於免疫治療藥物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來發揮作用的機制。這一機制的關鍵點在於患者的機體免疫狀態。越早期的患者,機體免疫狀態相對越好,免疫治療就更容易發揮功效。
逐步提升藥物可及性
提升創新藥物可及性是社會各界共同的努力目標。日前,中國癌症基金會發起的「歐狄沃患者援助項目」已經新增了胃或胃食管連接部腺癌適應證。「首次3+3,後續3+4循環」(首次接受3次歐狄沃治療後,通過評估可獲得後續最多3次治療援助;後續階段接受3次治療後,通過評估可獲得最多4次治療援助,後續循環最多7次)方案有望為符合條件的晚期胃癌患者實現經濟減負。
趙林表示:「近些年醫保目錄中的胃癌藥物不斷增加,多數化療藥物以及一些靶向藥物已經可以通過醫保報銷。隨著國家整體醫療水平的提高,相信胃癌免疫藥物在未來勢必會進入醫保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