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勸學篇》

2021-02-08 靜嫻居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曝,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生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烏鳥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雲朵上的民族風乾牛肉良心產品

點擊原文連結直接購賣

相關焦點

  • 勸學-《荀子》
    【本篇理解性默寫及真題檢測】《荀子.勸學》說:「   ,           ,         ;  ,      ,        。」劉禹錫詩云:「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這些至理名言表達出學生可以超過老師或者後人可以超過前人的思想。
  • 荀子:勸學
    勸學(節選)先秦:荀子
  • 荀子勸學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與其弟子撰有《荀子》一書。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一書的首篇。文章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 荀子《勸學》:學習不可以停止;青,取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荀子是趙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名況,字卿。大家知道荀子,比較大家在課本中學過《勸學》一文,且還被老師要求背下來。
  • 細細品味荀子勸學 從中得到人生大智慧
    摘選——荀子《勸學》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裡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裡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
  • 議論文範本《勸學》,被誤讀了千年,其實荀子是勉勵人成為君子的
    《勸學》(節選)是反映荀子思想的著名篇章,稍不留意,我們會犯「望文生義」的錯誤。以為是猴娃們不愛學習,於是拼命「勸」,暗含師長規勸、勸告的意思。這種美麗的錯誤認識,一誤就是千年。若想一想荀子思想家的身份,我們即可明白: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會整天「勸告」不愛學習的猴娃?猴娃們能理解荀子的「性惡論」?若把《勸學》理解為「勸告」,那是低估、矮化荀子了,好比博導帶小學生做科研,有點荒謬搞笑。
  • 【跟徐老師每日學荀子·荀子文化藝術研究會】勸學1.5.1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
    【跟徐老師每日學荀子·荀子文化藝術研究會】勸學1.5.1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原文】1.5.1南方有鳥焉
  • 荀子《勸學》,我讀懂了15條智慧內涵
    荀子《勸學》,我讀懂了15條智慧內涵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一句我們非常熟悉的名言,強調的就算持續積累對目標達成的重要性。它正是出自戰國末期的儒學大師荀子所作《勸學》一文。荀子主張「人性惡」,認為人出生時本性就是惡的,所以要強調後天的教育與教化,改惡為善。《勸學》正是一篇主張人人應該自我勉勵,努力學習,全面提升自我修養的議論文。此文詞彙豐富,比喻繁多,引經據典,論點鮮明,富有哲理,寓意深刻,能給人啟發的名句很多。
  • (夏雲)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名篇《勸學》摘抄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文章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文章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全篇文章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勸學》這樣背誦又快又準確
    在荀子的《勸學》中,也論述了學和思關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勸學》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是對孔子「學而時習之」的繼承。 4.荀子在《勸學》中以劣馬為喻,強調堅持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荀子之經典——《勸學》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
  • 秦觀、荀子《勸學》對比閱讀練習及答案翻譯
    勸學秦觀①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遊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於不勤。(節選自《精騎集·序》)勸學《荀子》①君子曰:學不可以已。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 荀子名言68句,哪句令你印象深?
    ——《荀子·法行》14、長幼有序。——《荀子·君子篇》15、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荀子·成相》16、怒不過奪,喜不過予。——《荀子·修身》17、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18、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 《荀子》十句傳世名言,感悟聖賢智慧!
    《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及其弟子整理記錄的一部著作。其內容豐富,共三十二篇,數萬字,保存了很多先秦時期的寶貴資料。荀子,是先秦時期最後一位儒家的大師,但有意思的是,他卻教出了兩個法家的學生——韓非和李斯。
  • 從素媛案罪犯出獄,想到荀子的「性惡論」
    而提到性惡論,便很自然地想起荀子。誠然,關於荀子的人性思想,傳統的主流觀點一直都是性惡論。在《荀子》中有《性惡》篇,開篇即言:人之性惡,其善偽也。翻譯過來便是,人的本性是惡的,善良的行為,是通過後天努力達到的。
  • 「乾貨分享」《勸學》理解性默寫16句精選,助力期末
    8.荀子《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闡釋了學與思的關係。9.老子在《道德經》說「千裡之行」,要「始於足下」,荀子的《勸學》中,也有以「千裡」為目標,從反面強調「積累」重要性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荀子在《勸學》中開門見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_______」。
  • 2021年高中作文人物素材精品彙編 | 荀子(簡介名言素材作文片段)
    今本《荀子》32篇除最後6 篇一般認為是荀況門人所記外,其餘各篇都是荀況的著述。如果說孟軻承繼子思學說,形成了儒家正統派的話,那麼荀況則猛烈抨擊子思、孟軻,形成了儒家內部的反對派。荀況反對孟軻,不在於反對孟軻對人的重視和高揚,而在於對人的主體性的理解與孟軻不同。
  •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8)
    三十三篇"可能是"三十二篇"之誤。劉向的《荀卿新書敘錄》載孫卿書322篇,除去重複的290篇,定為32篇,這與現在通行的《荀子》32篇基本相符。《隋書》、《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著錄12卷,這大概是劉向編訂的32篇本。《宋史·藝文志》著錄20卷,這是唐代楊倞又重新編定的32篇本,也就是現在的通行本。楊倞本與劉向本的區別只是篇目次序略有不同。楊倞改書名為《荀卿子》,簡稱《荀子》。
  • 荀子日課112丨成功人生的關鍵是專注
    今天開始《荀子日課》第112講。歡迎你留言交流。 此其道出乎一。曷謂一?曰:執神而固。曷謂神?曰:盡善挾治之謂神,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神固之謂聖人。(《荀子·儒效第八》13) 聖人的道在於專一。什麼叫做專一?就是保持神而堅定不動搖。梁啟雄注曰: 謂堅執盡善浹洽的治道而能固。 什麼叫做神?能盡善盡美周全地將事情做好叫做神。也就是說,將事情做到極致就可以稱之為神。
  • 荀子四字成語第四季
    出處:《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繁體:口耳之壆 簡拼:KEZX 注音:ㄎㄡˇ ㄦˇ ㄓ ㄒㄩㄝˊ 常用:生僻 感情:中性 用法:口耳之學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