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第一階段的比賽終於結束了。歷時60多天,雖然奪冠陣營和保級陣營已然分清,但是疫情期間的比賽激烈有餘,精彩不足,傷兵滿營,裁判尺度不一的判罰主宰,切割的比賽成為一地雞毛。
第一,傷病多,觀賞性差。
早在中超開賽前我就說過,在高溫度高溼度多雨季節期間比賽。賽會制的中超註定了傷兵滿營,各隊帳下都有至少三五個傷兵。菜地上的比賽,難以打出流暢的組織。無論是大連賽區還是蘇州賽區,比賽場面越打越難看。尤其是最後一輪比賽,球員們體能和精神幾乎達到極限,已經是強弩之末濫竽充數。第一階段的平均進球數每場已經降到了2.87。每場隊員的平均跑動距離也從1萬米以上降到了8000米。
第二,這是高價外援的中超,誰花的錢多,誰的比賽名次就靠前。
擁有第一、第三身價外援奧斯卡和浩克的上海上港,投資6700萬歐元名列B組第一。外援身價總價最高的廣州恆大,自然是A組第一。當然,外援投入達3700萬歐元的中赫國安自然就排到了B組第二,而投資達3700萬歐元的山東魯能和3100萬歐元以上的江蘇蘇寧的外援軍備競賽也緊隨其後。即使到了第一階段結束前,副班長泰達為了保級成功,新買的外援蘇亞雷斯身價也達到300萬歐。真不知道這些身價是日韓外援5~10倍的外援能夠幫助中超多少,能訓練出世界級的後衛嗎?沒看出來。
但是這種外援軍備競賽,也給俱樂部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重慶的外援超市就是典型案例。球隊中場核心阿德裡安已經租借到富力了,待遇還不錯,多賺幾百萬,減少了俱樂部的負擔。而流言最盛的居然是某奪冠實力俱樂部居然要轉讓股份,退出。這其實才是中超俱樂部難以承受之重。疫情期間把外援上場名額擴大到4個,不知道中國足協是怎麼想的。一方面喊著打擊金元足球,一方面外援的上場數量不斷提升,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也只有中國足協才能做得出來。
第三,壓力大,下課多。
第一階段打完已經有三名外教下課,施蒂利克,多納多尼,何塞。三連敗後的多納多尼是中超第1個下課的主教練,投入巨資的深圳,無法忍受失去進入前4的希望,所以他們寧願讓中方教練組張效瑞郜林等執教,也要攆走多納多尼。雖然小克魯伊夫已經上課,但是他們依然要在保級區的水深火熱裡掙扎。施蒂利克下課的表面原因是5連敗,其實還有引援不力,即華格納和喬納森和利馬等的問題。尤其是備戰期間5個月沒有和球隊會合,泰達隊的體能,技戰術都出了問題。最後兩輪提前下課的何塞的問題是沒有給球隊帶來驚喜,從第四掉到第六。沒有進入奪冠集團,拿著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尤其是看到,重慶這樣的隊都能打進前4,武漢俱樂部自然是憤憤難平。
第四,大牌外教不一定靈,中方教練不一定不行。
曾率領利物浦奪得歐冠冠軍的貝尼特斯,設計了大連隊的青春風暴,最終也沒有打入爭冠組,只得了A組第7名。當然他是為了球隊的長遠打算,也看到了童磊李帥林良銘等的進步。但是能堅持到現在,他也飽受爭議,壓力山大。薩布隆克霍斯特的負利率也只打到了第六。張外龍倒是把重慶隊帶到了第三,讓人佩服之至。而李霄鵬率領的魯能泰山,不出意外的得到了第3名,魯能球迷還不依不饒,沒事就喊著小霄鵬下課。華夏幸福的謝峰,著實讓人驚豔,敢和國安打對攻,居然奪得了B組第四,提前保級上岸。至於在保級組苦苦掙扎的楊戟,王寶山,吳金貴,他們任重道遠,不提也罷。
第五,這是裁判的中超。VAR的中超。足協都難以甩鍋的中超。
張雷,金京元,石禎祿,馬寧,傅明等,這些名字如雷貫耳。都是因為他們的爭議判罰次數過多。其實除了他們的水平可能比國際標準差一些,主要足協的處理方式、尺度、管理、VAR使用等等,要公平公正公開透明。比如上海上港,有人統計就有10分得益於點球的判罰。國安跳出來大叫黑暗的點球判罰,等等,幾乎所有俱樂部都上訴裁判問題,那就自然是大問題。第二階段進入淘汰賽,奪冠組和保級組,沒有一場比賽經得起誤判。在沒有國外裁判,國內裁判水平一時難以提高的情況下,判罰尺度統一化透明化,或許是足協目前首先要做到的。
第六,這是國腳狀態全面下滑的中超。
外援壟斷了所有的進球,射手榜前10名沒有一名國內前鋒,因為國產前鋒沒有太多的上場機會,韋世豪進6球,郜林進5球,畢津浩進4球,歸化球員埃艾克森6球,阿蘭4球高拉特3球,這已經是我們能看到的狀態最好的國腳前鋒了。這樣的狀態如何保證國家隊的攻城拔寨能力,相信李鐵會愁得頭髮都白了。
最後,再提兩點建議。
第一,要讓外援超市開起來轉起來。畢竟第二階段的淘汰賽除了奪冠球隊和保級球隊,中間的球隊其實不用投入那麼多,可以為俱樂部減輕負擔。
第二,足協最好能要求俱樂部保證國腳的出場時間。為什麼呢?奪冠、保級是中超公司該管的事,國家隊打進亞洲區12強、打進世界盃才是足協該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