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往往稍縱即逝,痛苦始終刻骨銘心。能夠令人頓生刻骨之痛,久久無法釋懷的,除了痛失所愛,骨傷之痛當屬其一。
作為醫治骨痛症疾之術,正骨之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被百姓奉為唯一骨患診療之法。但伴隨著西醫流入和「立效」醫療效果的肆意追求,蘊涵千百年中醫智慧的諸多奇技,竟也漸漸為年青一代所忽視。
百年正骨
在滎陽,凡是問到治療骨痛骨疾之所,年長者大多會首推「滎陽薛氏醫院」。原因除了「專」字之外,更有賴於一「正」字。「專」字自不難理解,專業之專。更為可貴的是薛氏正骨十六代傳承者一個世紀以來「以德書『正』」的不懈堅持。
滎陽薛氏醫院正門
據考證,薛氏正骨術由清代名醫薛武承先生沿襲祖方所創,品牌文化深厚。歷經十六代人的傳承,2010年,薛氏正骨術被滎陽市人民政府和滎陽市文化局正式認定為滎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滎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獎牌
2017年,薛氏正骨第15代傳人薛冰正式成立滎陽薛氏醫院,標誌著以百年品牌「薛氏正骨」為核心的滎陽中西醫特色骨科專科醫院正式誕生,也標誌著「薛氏正骨」的創新傳承。
以德書「正」
在不到3000見方的滎陽薛氏醫院,如果不是看到大堂顯眼位置懸掛著由滎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牌匾,筆者很難相信這所不起眼的醫院竟然是百年正骨醫技「薛氏正骨」的傳承方,更不會了解到這塊牌匾後蘊藏著的薛氏正骨品牌故事。
關於「薛氏正骨」的百年品牌的起源,在1996年新華出版社出版的《滎陽縣誌》第三十九卷「人物」篇中,對「薛氏正骨」第十二代傳人薛武承先生(1869—1943)的記載可作引證。
《滎陽市志》中,關於薛武承先生的記載
據《滎陽市志》文獻記載,薛武承先生祖籍王村薛村,正骨科名醫。他潛心鑽研骨科醫術,對來醫者,不拘貧富,熱心治療。當時藥缺價高,對跌打損傷者,僅讓準備3尺白布用於包紮,吃藥從不收費。病人饋贈禮品,婉言謝絕。他行醫東到廣武,西至鞏縣,南到米河,北至溫縣、武陟,凡經他醫治的,皆花錢不多,手到病除。
而對於《滎陽市志》中關於「薛氏正骨」創始人「以德書『正』」的記載,滎陽薛氏醫院大廳懸掛的另一塊頗有年代感的敬匾亦可直證。
「著手成春」敬匾
據匾額信息顯示,民國十四年(1925年)農曆八月,泗水、成皋兩地官紳名流暨當地百姓感念薛武承先生德高術妙,敬贈「著手成春」牌匾,尊稱薛武承先生為「大國手」。由於敬匾年代過於久遠,可顯示的聯名敬匾人共計73人。
至「薛氏正骨」第十三代傳人薛延齡先生(1902—1972),建國初,薛延齡先生感念百姓骨患之苦,自備毛驢行醫於方圓百裡,常不收百姓任何費用。政府為勉勵薛延齡善舉,亦長期無償提供毛驢飼料,助力先生善舉。
1973年,薛氏正骨第十四代傳人薛金寶先生在滎陽老城創立滎陽薛氏正骨門診,繼續以家傳醫技為家鄉人民解憂。在治病救人的同時,薛金保不忘祖訓,凡事「以德為先」。在一次診療中,薛金寶先生了解到時年79歲的張順喜是孤寡老人,並是老紅軍後,毅然將老人接到診所贍養,悉心照料,一照料就是20年。期間,薛金寶先生及診所還義務資助一位聾啞人。1999,為表彰薛金寶先生及診所的高風亮節,鄭州市人民政府和滎陽市人民政府共同向滎陽薛氏診所頒發的「愛心獻功臣工程」獎牌。
得益於「薛氏正骨」醫技的優秀傳承,2012年,薛金保先生被認定為首批滎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7年,「薛氏正骨」第十五代傳人薛冰先生在保持「薛氏正骨術」要旨的基礎上,融合現代必要診療技術,形成獨具成效的骨科診療體系,並於同年創辦滎陽薛氏醫院,進一步擴大「薛氏正骨」醫技應用範圍。醫院創辦以來,薛冰先生時刻秉承祖訓,面對病患始終堅持以更小的成本和更優的方案實施治療行為。
前人「以德書『正』」,後人自當傳承。薛氏醫院立牌後,在滎陽及周邊地區開展多次骨科義診,為百姓排查骨病,為病患提供醫療康養之法。
薛氏醫院在滎陽及周邊開展骨科義診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下,薛冰先生心念醫療體系防護之重要,在全面做好醫院自身病毒防疫工作基礎上,率眾向滎陽市中醫院捐贈抗擊「新冠肺炎」物資。並以滎陽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的身份隨組織走訪慰問抗疫一線。
薛氏醫院為滎陽市中醫院捐贈物資
承『德』以續
從品牌創始到如今,「薛氏正骨」用十五代人的「正骨之行」,譜寫了一幅「以德書『正』」的優秀傳承畫卷,用實踐詮釋了「正骨者必先正德」的祖訓。
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誕生瑰寶無數,亦多有傳承至今。當今有幸被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無論名號強弱,無論技法簡繁,因「德」而為人所擁才令其得以延續。而正是眾多優秀傳承者的「承『德』以續」,才使得當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廊的星光璀璨更加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