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上,劉邦為何留下張良只因算準項羽沒有殺心?

2020-12-27 騰訊網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被項伯擋著,情況非常危急的時候,張良找到樊噲,樊噲衝進大帳義正言辭的說了項羽,為劉邦解救了危難局面。

之後劉邦是藉口如廁,然後和樊噲直接開溜了,第一這時候劉邦方面不可能不告而別,第二留下張良還需要幫劉邦周旋,如果劉邦這一方面全走了,顯得無禮和心虛不說,就完全沒有可以和項羽說得上話的人了,項羽這時候還是非常信任範增的,如果沒有張良從中周旋的話,在範增的苦勸之下,難免項羽不會反悔,再度攻擊劉邦。

事急從權,或許以上就是劉邦留下張良的原因,但後續的發展,或許可以猜測張良留在項羽身邊才是一步好棋,劉邦被項羽大軍困在鹹陽,項羽其實這時間的心理是殺劉邦苦於沒有藉口,不殺劉邦又有些不甘心。

張良在楚營觀察良久,成功策反陳平,兩人一見如故,開始了身在楚營心在漢的高級間諜生涯,首先討論達成了針對範增為核心的計策,直接搬到身為亞父的範增是不可能的,其實針對範增的計策和謀略是持續性的,從鴻門宴開始一直到最後陳平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反間計就讓項羽相信了範增和劉邦勾結。

但其實反間計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針對項羽和範增之間進行挑撥離間了,反間計不過是一個導火索,兩人的關係是被挑撥過很多次的,再加上兩人的脾氣和性格最終導致了劉邦說的「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的結果。

陳平和張良建議項羽給楚懷王上義帝的尊號, 送他到郴州去養老,這樣項羽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號召天下了,項羽對範增說了,範增也認為是好計策又覺得這件事是當務之急,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搞定的,因此毛遂自薦親自出馬。

範增走的時候再三交代項羽,千萬不能放走劉邦。張良和陳平等範增一走就開始了連環計,先是上奏項羽表示,這麼多軍隊全在鹹陽,人吃馬嚼,士兵又都是閒不住的,不是打架就是鬥毆,關中的百姓已經怨聲載道了。

項羽一聽也是有理,養這麼多諸侯的軍隊,聚集在這裡早晚必生禍亂,因此就讓諸侯國的軍隊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不過項羽還是獨獨留下了劉邦,看來項羽還是記得範增的話的。

這時候張良又和劉邦陳平打起來一個絕妙的配合,劉邦依照張良的計策上書項羽要求回鄉探親,項羽猶豫不決,張良乘機進言說:不能放劉邦回沛縣,沛縣是劉邦的老巢,放劉邦回去也許他就稱王了,不如讓劉邦分配到窮鄉僻壤的漢中去,在扣留劉邦的家人為人質,劉邦就只能乖乖聽話了。

陳平這時候也上書勸諫,項王剛分封天下,如果不能言而有信,將會失去威望,不如聽從張良的建議,放劉邦回漢中上任,扣押他的親眷,既可以取信於天下,又能約束劉邦,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項羽最終被說服,放虎歸山的同時,將範增和項羽的矛盾又加深了,鴻門宴的時候範增就摔了劉邦送的白玉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這一次項羽又沒有聽從項羽的意見,兩人的矛盾幾乎公開化。

所以劉邦留下張良是否已經有籌劃好這麼長遠的計劃,應該是沒有的,但是留下張良顯然也是為了在項羽身邊留下一個能知道,能影響項羽的人,從而能夠為劉邦的安危和今後做打算,而且張良是韓國的貴族,即使項羽要殺劉邦,也不會殺張良,項羽採取的依舊是分封制度,自己做霸主,其他諸侯國都有復國,張良其實是作為韓國的臣子的,因此張良在楚營是不被防範的,這也是項羽能聽從張良的建議的原因。

相關焦點

  • 鴻門宴偏袒劉邦,項羽為何不殺了項伯
    項伯,名項纏,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早年行俠仗義,秦統治時期曾與張良有舊交情。曾經因犯下殺人罪,跟隨韓公子張良躲藏在 下邳 (今江蘇睢寧西北)。到了項梁在吳中起兵造反之時,項伯也跟隨他參與這件事。後來跟隨項梁北上,擁立熊心為楚懷王,被任命為楚國左尹。秦二世三年,參與北伐援救趙國,後隨項羽參加巨鹿之戰,又跟隨項羽佔領函谷關。
  • 《鴻門宴》:劉邦、項羽性格差異,預示劉邦必勝,項羽必敗
    《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作者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鴻門宴》寫的是劉邦和項羽宴會上的鬥爭。「鴻門」是當時的地名,項羽在鴻門設宴款待劉邦,但在宴會上,項羽想要殺劉邦,而劉邦成功逃脫了,可以說「鴻門宴」危機四伏而又暗藏殺機。從「鴻門宴」的情節,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劉邦、項羽性格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也讓我們預見到將來劉邦勝、項羽敗的結局。
  • 《鴻門宴》:一個有殺機卻無殺心的飯局,早已註定楚漢爭霸結局
    無論當時項羽是否真的已對劉邦沒有殺心,但是至少作者司馬遷認為項羽早沒殺心。最有利的證據就是原文中:「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羽在鴻門宴上安排「沛公北向坐」,證明在項羽心裡仍然認為劉邦是自己的屬下,而不是賓客。
  • 鴻門宴項羽婦人之仁放虎歸山,然而殺掉劉邦,項羽就能坐擁天下?
    後世多將項羽失敗的原因歸結於他放走了劉邦,在鴻門宴上,項羽放虎歸山,從而導致了其錯失江山,而劉邦終成為帝王。然而這真是項羽沒能坐擁天下的原因嗎?而且在函谷關之後,就曾因天下之利而放棄鹹陽宮的眼前小利。即使是能臣相諫,也可窺見劉邦稱帝之心。
  • 項羽為劉邦設下鴻門宴,在什麼地方?
    如今社會發展了,物質生活比較豐富,很多人都愛赴宴吃美食,但若說最不願赴的宴,一定是鴻門宴。鴻門宴來源於秦末項羽劉邦楚漢爭霸過程中的一個精彩的故事情節,劉邦差點在宴會上死在項羽手中。鴻門宴被稱為「天下第一宴」,因為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後來項羽和劉邦不同的命運結局,是影響歷史走向的一個關鍵節點。對劉邦來說,這場宴會原本會危及到他的身家性命。後來鴻門宴就成了暗藏殺機、不懷好意的宴會的代名詞,意思是說參加這樣的宴會,付出的代價可能會很大。歷史上項羽請劉邦吃的這場鴻門宴,發生在什麼地方呢?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個故事的背景。
  • 鴻門宴上真正懂局的人是項羽,不是不想殺劉邦,而是絕不能殺劉邦
    而很多人也為項羽惋惜,認為當時在鴻門宴上應該殺掉劉邦,之後項羽便可以一統天下了。但是其實項羽比誰都想殺掉下座的那個老流氓劉邦,項羽並沒辦法殺掉劉邦。不是因為項羽目光短淺,相反是因為項羽有著長遠的打算,所以絕不能動劉邦一根手指頭。  劉邦
  • 鴻門宴項羽為何不殺劉邦?出土漢簡揭開內幕,日本學者:東方智慧
    兩千多年來,無數人為西楚霸王的失敗而扼腕嘆息: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除掉了劉邦,天下不就是項羽的了嗎?難道項羽真的是「一腔婦人之仁」,「豎子不足與謀」嗎?然而,鴻門宴的背景果真如此簡單嗎?如果項羽真的在鴻門宴上除掉了劉邦,他就能順利地取得九鼎之位嗎?
  • 鴻門宴的座次和項羽不殺劉邦的充分理由
    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描述了鴻門宴當天的座次安排。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於是,有人說「根據傳統文化,賓客為大」。項羽請客,劉邦是上賓,劉邦應坐在尊貴的位子。項羽的行為是狂妄自大,對劉邦無理。
  • 在鴻門宴上,劉邦都吃了什麼菜?
    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鹹陽,十萬沛軍屯兵霸上,並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秋毫無犯。項羽後來也率四十萬軍隊入關,駐紮在新豐鴻門,聽說劉邦要稱王,居然沒得到自己的允許,就有了攻擊劉邦的打算。以當時的實力對比來看,劉邦是打不過的項羽的,首先是數量太少,與項王軍隊的數量比是1:4,其次,項軍氣勢正盛,在巨鹿之戰中消滅的秦軍主力,天下諸侯鹹服。
  • 他是劉邦活著走出鴻門宴的關鍵人物
    楚漢之爭是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場戰爭,而人們談論的焦點多集中在劉邦的反殺上,而失敗的項羽往往經常被人們視為負面模板。但是在二者爭霸期間,人們忽視了一個關鍵人物,一個左右了楚漢之爭結局的人,他就是項伯,這還要從劉邦入駐函谷關說起。
  • 為何鴻門宴上項羽放過劉邦?還有一人在喝酒,項羽根本不敢動手
    鴻門宴是一樁千古奇話,因為劉邦獨自深入虎穴,但是在殺機四伏的一個宴會當中,居然完好無損的活了下來。於是很多人也在批評項羽優柔寡斷,如果他能果斷一點把劉邦給消滅,那麼可能就再也沒有後來這麼多事了,但項羽真的是在猶豫要不要殺劉邦嗎?其實這件事情的背後存在第3人。
  • 《鴻門宴》中的項羽真的那麼蠢?其實項羽和劉邦都達到了目的
    聽到老戰友劉邦這一番謙恭卑微的說辭,項羽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地滿足,他堅信自己的實為已經赫震攝了劉邦,項羽的戒心隨即放鬆,竟然說出了告密的人是曹無傷。在此之後,項羽決定款待劉邦,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飯局之一,《鴻門宴》開始了。據司馬遷記載,項羽背西面東,坐在上席,副將範增背北面南,坐在次席,劉邦被引入背南面北的第三席,張良剛背東面西,背向營帳入口,陪坐末席。
  • 項羽如果聽從範增計謀,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最後會當上皇帝嗎?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無論有沒有劉邦,項羽都不會做皇帝,這是他的政治理想決定的。當然,如果劉邦死在鴻門宴上,項羽還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做他的西楚霸王。秦末烽煙四起,各路豪傑和六國後裔紛紛起兵,最終推翻秦朝。所以,滅秦不是項羽一家事業,或者說是由項羽、劉邦兩家完成的,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 劉邦三言兩語釋前嫌,鴻門宴上樊噲義正言辭慚項羽
    劉邦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這如何是好?」張良問:「您真想背棄項羽嗎?」劉邦叫苦:「唉呀!那是無知的小人出的昏招!酒宴開始,兩人喝得高興,那邊亞父範增暗暗著急,數次給項羽使眼色,並三次舉起佩戴的玉玦示意他殺劉邦。項羽仿佛沒看到一般,沒有任何表示。不得已,範增出去找到項莊,說明緣由。項莊進來敬酒祝壽,然後提出舞劍助興,項羽同意了。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項莊不能得手。張良火速去找外面的樊噲,告訴他:「情況緊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楚漢未解之謎: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楚漢未解之謎: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歷史上,鴻門宴很有名,暗藏殺機。在秦朝末年,以劉邦為首的集團與項羽集團匯聚一堂,經過了一場刀光劍影,最終和平結束。可是大家在思考,既然項羽已經做好了準備,為什麼沒有殺掉劉邦呢?
  • 劉邦在鴻門宴上為何能成功逃脫?是偶然還是必然?
    劉邦、項羽分兵兩路攻打秦朝,項羽出兵北線,在巨鹿與秦軍主力對戰。由於秦軍主力都在於項羽交戰,故而另一方面的劉邦基本上沒什麼阻力,很輕鬆的就攻下了鹹陽。雖然項羽消滅秦軍主力,居功至偉,但是入關時間上卻趕在了劉邦後面。劉邦率先進入關中,自然頗為得意,想著自己馬上就是關中王了。可是項羽聽說劉邦功勞不大卻有稱王的想法,非常的憤怒,準備發兵將其消滅。鴻門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 鴻門宴:項羽錯失良機,劉邦死裡逃生
    一看項伯進門,劉邦趕緊拿著酒杯迎了出去。劉邦先是自己喝了一杯,以表達自己的道歉。然後又請項伯坐上了主位,就這樣三個人又吃又喝又說的。在這個酒宴上,由於劉邦說的話項伯聽來很是受益。三個人竟然變為了無話不說的知己。期間,劉邦還和項伯還結了個親家。但是,兩人當時也沒有說那麼詳細,比如誰的女兒嫁給誰的兒子。或是誰的兒子娶誰的女兒之類的。只不過是暫時迫於政治的需求,不得已而為之。
  • 鴻門宴中劉邦為何能安然無恙?此四人功不可沒,又讓人意想不到!
    這場宴會史稱「鴻門宴」,後世所有不懷好意的兇險宴會一概被人們稱為是「鴻門宴」。鴻門宴是項羽一生成敗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漢高祖皇帝劉邦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鴻門宴上,項羽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因為宴會擺在他軍營處,若是項羽真想發難留住劉邦將其殺了,劉邦等人絕對是不雙拳難敵四手,必死無疑的。
  • 楚霸王項羽為何鬥不過劉邦
    觀察與思考【楚霸王項羽為何鬥不過劉邦】 秦漢之際,項羽是一位大英雄,出身高貴,天生神力,屢次戰勝劉邦,但是最終卻身首異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範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這樣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實際上,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 如果劉邦死在鴻門宴,還會有楚漢之爭嗎?項羽還會一敗塗地嗎?
    鴻門宴上,「亞父」範增三番四次地給項羽遞眼色並舉起自己佩戴的玉珏示意項羽,項羽雖然會意但卻默然不應。範增認為,項羽於心不忍,下不了殺劉邦的狠心,於是找來項羽的族人項莊,令項莊在宴席間舞劍,藉機刺殺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