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被項伯擋著,情況非常危急的時候,張良找到樊噲,樊噲衝進大帳義正言辭的說了項羽,為劉邦解救了危難局面。
之後劉邦是藉口如廁,然後和樊噲直接開溜了,第一這時候劉邦方面不可能不告而別,第二留下張良還需要幫劉邦周旋,如果劉邦這一方面全走了,顯得無禮和心虛不說,就完全沒有可以和項羽說得上話的人了,項羽這時候還是非常信任範增的,如果沒有張良從中周旋的話,在範增的苦勸之下,難免項羽不會反悔,再度攻擊劉邦。
事急從權,或許以上就是劉邦留下張良的原因,但後續的發展,或許可以猜測張良留在項羽身邊才是一步好棋,劉邦被項羽大軍困在鹹陽,項羽其實這時間的心理是殺劉邦苦於沒有藉口,不殺劉邦又有些不甘心。
張良在楚營觀察良久,成功策反陳平,兩人一見如故,開始了身在楚營心在漢的高級間諜生涯,首先討論達成了針對範增為核心的計策,直接搬到身為亞父的範增是不可能的,其實針對範增的計策和謀略是持續性的,從鴻門宴開始一直到最後陳平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反間計就讓項羽相信了範增和劉邦勾結。
但其實反間計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針對項羽和範增之間進行挑撥離間了,反間計不過是一個導火索,兩人的關係是被挑撥過很多次的,再加上兩人的脾氣和性格最終導致了劉邦說的「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的結果。
陳平和張良建議項羽給楚懷王上義帝的尊號, 送他到郴州去養老,這樣項羽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號召天下了,項羽對範增說了,範增也認為是好計策又覺得這件事是當務之急,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搞定的,因此毛遂自薦親自出馬。
範增走的時候再三交代項羽,千萬不能放走劉邦。張良和陳平等範增一走就開始了連環計,先是上奏項羽表示,這麼多軍隊全在鹹陽,人吃馬嚼,士兵又都是閒不住的,不是打架就是鬥毆,關中的百姓已經怨聲載道了。
項羽一聽也是有理,養這麼多諸侯的軍隊,聚集在這裡早晚必生禍亂,因此就讓諸侯國的軍隊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不過項羽還是獨獨留下了劉邦,看來項羽還是記得範增的話的。
這時候張良又和劉邦陳平打起來一個絕妙的配合,劉邦依照張良的計策上書項羽要求回鄉探親,項羽猶豫不決,張良乘機進言說:不能放劉邦回沛縣,沛縣是劉邦的老巢,放劉邦回去也許他就稱王了,不如讓劉邦分配到窮鄉僻壤的漢中去,在扣留劉邦的家人為人質,劉邦就只能乖乖聽話了。
陳平這時候也上書勸諫,項王剛分封天下,如果不能言而有信,將會失去威望,不如聽從張良的建議,放劉邦回漢中上任,扣押他的親眷,既可以取信於天下,又能約束劉邦,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項羽最終被說服,放虎歸山的同時,將範增和項羽的矛盾又加深了,鴻門宴的時候範增就摔了劉邦送的白玉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這一次項羽又沒有聽從項羽的意見,兩人的矛盾幾乎公開化。
所以劉邦留下張良是否已經有籌劃好這麼長遠的計劃,應該是沒有的,但是留下張良顯然也是為了在項羽身邊留下一個能知道,能影響項羽的人,從而能夠為劉邦的安危和今後做打算,而且張良是韓國的貴族,即使項羽要殺劉邦,也不會殺張良,項羽採取的依舊是分封制度,自己做霸主,其他諸侯國都有復國,張良其實是作為韓國的臣子的,因此張良在楚營是不被防範的,這也是項羽能聽從張良的建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