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三顆陳年舊糖,讓老師們痛苦不已:糖尿病的兒童何去何從

2020-12-17 雙旗鎮雙刀客

民國危難,教育興國。一方面戰火連天,另一方面近代教育事業也蓬勃興起,其中的學生還往往擔起救國救難的重擔,只不過這些學生往往是接近成年人的大學生。在其中推波助瀾的導師級人物同樣燦若星河,比如蔡元培,比如胡適等等。可是他們往往更加鍾情於高等教育,他們始終認為:只有大學教育才可以快速培養出祖國需要的人才。

出於這個原因,從事基礎教育的名家就屈指可數了。其中,陶行知毫無疑問是鼎鼎大名者。

禍端:陶行知故事中的三顆糖,或者是四顆糖

關於陶行知,有一則故事一直被作為教育心理學的著名案例收錄:

某次他看到一名小學生向另一名小學生投擲石塊,便上前制止,並告訴男孩在某個時間到辦公室找他。等到了規定時間,陶行知走進辦公室的時候,發現男孩已經在等待他了,於是就掏出一塊糖,溫婉地對他說:「你這麼守時,我卻來晚了。這塊糖是獎勵你非常守時,如約到達的。」

男孩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對他說:「你聽到我的制止,立刻就停止了錯誤的行為,說明你尊重我,所以這塊糖也獎勵給你。」

緊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我打聽過了,你之所以那麼做,是因為那個孩子首先欺負了別人,所以我還要獎勵給你一塊糖。」

男孩接過三顆糖,愣在了當場。短暫沉默之後說道:「打人是不對的,我以後再也不會犯了。」

多麼溫暖的故事,多麼感人的情節!這樣的故事極具煽情的能力,可以由倪萍講述,或者是刊印在《知音》、《讀者》等人文雜誌上,一定可以收穫一波感動。

據說,有的版本裡,這個故事還有第四塊糖——

陶行知聽了男孩的話,摸了摸他的頭,掏出第四塊糖:「你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一塊糖還應該獎勵給你!」

我們簡直要熱淚盈眶了:多麼宅心仁厚而又富有魅力和教育智慧的專家,他簡直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遇到陶行知的這名孩子,能有多麼幸福啊!

甚至我們可以由此展開一篇篇論述: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要包容、面對忐忑不安的孩子我們要安撫,等等等等。相比之下,我們這些普通的教育工作者雖然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依舊有一種白堊紀般的落後。

可再仔細想一想這個故事,總覺得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由李保田主演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曲裡有一句歌詞: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陶行知的這三顆糖的故事,哪些事「是」,哪些事「不是」呢?

第一、這個故事的出處不明,在陶行知的相關著作裡我們找不到相關記載。

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已經不可考,大規模被人們熟知在八十年代之後,也就是心靈雞湯剛剛盛行,還沒有讓人生厭的時候。結合小學課本中的諸如「愛迪生發明無影燈」、「華盛頓無意砍倒櫻桃樹」這樣當年被作為教化典範,現在已被完全證偽的故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三四顆糖」或許也出自哪位靚湯大廚之手亦未可知。

第二、回到故事本身:比這幾顆糖效力更大的恐怕是陶行知的身份。

倘若我們不去將陶行知放到當時宏大的歷史中,就會始終認為他可能類似於捉襟見肘的山村小學的校長——畢竟陶行知的人設就是為窮人興辦教育的代言人。

果真如此嗎?事實恰恰相反。當年如果有微信,陶行知的朋友圈一定可以串聯起大半部民國史。

他曾經以第一名的身份赴美留學,就讀於伊利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處,榮譽等身。回國之後積極投身當時的政治洪流。我們不去過多舉例,但你要知道他是「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經和摯友宋慶齡一道營救出了鄒韜奮等「七君子」。陶行知在政界不能說呼風喚雨撒豆成兵,但也絕不是泛泛之輩,不是可以被忽略的角色。後來他又創辦了曉莊師範,致力培養教師人才。

了解了這些,你還覺得陶行知簡單嗎?他會讓你想起什麼?是不是更像今天的某個教育集團總裁?

當一個人到了總裁這個地步,看什麼都已經風輕雲淡了。再加上那麼多身份和氣場的加持,一個孩子當然會有所收斂。

第三、那幾顆糖價值幾何?

面對讓人聯想愉悅的糖果,我們總是不願意質疑。可我卻很想知道,在當時那幾顆糖價值幾何?

我們不能用今天的價值觀來審視當時的情形——今天的你分分鐘可以擁有一個銀鐲子,放在幾百年前,經年都很難得到。要知道,即便剛剛改革開放那一段,糖果也是人們夢寐以求的東西,過年過節能夠吃到幾塊水果糖就可以興奮好幾個月。

這樣想來,當年陶行知手中的糖果價值一定不菲,或許比今天一盒幾百塊的巧克力都不遜色——以陶行知的身份,得到糖果並不困難。

陶行知的糖果並不適合今天的教育

陶行知的這個教育方法若想奏效,一定要有這樣的前提:受教育的孩子以前一定是經常被忽視,或者是經常被修理;獎勵的東西一定要價值不菲。

民國時代,儒學影響的「天地君親師」理念還在,某種程度上束縛著人們的一言一行。一次「糖果」的獎勵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別樣的溫暖,深受感動。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孩子們從誕生起就浸沒在濃度超高的關愛的糖水裡,甜蜜到幾乎得了「糖尿病」。這個時候的鼓勵,有效成分還有多少讓人疑惑。

此外,比照當年陶行知獎勵的糖果,我們今天需要獎勵的就可能是價值百元以上的物品了。這筆支出由誰來負?

拋去以上質疑,陶行知的故事還缺乏多角度的發散思考:假若那個孩子得到糖果之後,反而認為這是陶行知的鼓勵,變本加厲霸凌同學了呢?假若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考慮,他根本理解不到文中的高度,而是懵懵懂懂,一臉茫然呢?再或者,這位同學「百毒不侵」,早已習以為常,冷漠地收下糖果,繼續我行我素了呢?

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局限,沒人能噴。能噴的大概就是:孩子都是善良的,不可能不觸動內心。果真如此嗎?倘若你去讀一讀荀子的著作,你會發現這樣兩句——人性本惡,其善者偽。直白點說就是「人之初,性本惡」。你要把荀子拉出來批一頓嗎?

教育家的尷尬

陶行知無疑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946年,因為勞累過度,加上李公樸、聞一多慘案的刺激,終於倒在了冷酷的現實面前。

回望另一個教育家:盧梭,同樣略顯尷尬。盧梭寫下了《愛彌兒》、《懺悔錄》等等,但他卻將自己的五個孩子全部送入了孤兒院。

有的時候,盡信書不如無書,說得不無道理。

相關焦點

  • 思享|肖峰:陶行知與新旅、新安小學
    編者按:7月25日,適逢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逝世74周年。原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肖峰十二歲參加革命時,就加入了陶行知先生所組織的少年兒童團體——新安旅行團,受到陶行知先生的親切關懷和指導。肖峰老院長曾任浙江省陶行知研究會創始會長,並一直對陶行知先生充滿敬意和感恩。
  • 陶行知人物雕像;探尋名人故事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隨後陶行知高興地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男生驚訝地看著陶行知。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 陶行知:每天6個「一分鐘」,成為孩子最好的導師
    ——陶行知 陶行知是近代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之一。郭沫若曾這樣稱讚他: 「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
  • 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為孩子的成長助力
    陶行知提出:「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以來與環境不斷奮鬥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並適應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這種創造力,使他們成長得有力量,以貢獻民族與人類。」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和造就,要靠創造性教育,有創造性教育,才有人的創造力的成才和發揮。
  • 陶行知教改:初中試行能力分組 高中試行文理分科
    「行知館」的「行知」,就是陶行知的「行知」,這對應著一段史事:1923年—1929年,陶行知親自擔任安徽中學的校長,陶行知擔任校長期間,該校名稱為「南京安徽公學」。  王順彬說,1917年,陶行知從美國回到國內,先後任東南大學教務科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幹事,奔波於南北各地,推行平民教育運動。
  • 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比
    教師招聘考試中人物的教育思想一直都是相對困難的部分,常考判斷題以及單選題、多選題,同學們容易將杜威的教育思想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混淆,讓同學們感覺難以把握,因此在這裡就為同學們梳理杜威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許士騏與陶行知先生
    父親是安徽歙縣人,與陶行知先生是同鄉摯友,都是十六七歲就離開故鄉外出學習、謀生。雖然他學習的專業是繪畫藝術,但受陶行知思想和理念的影響極大。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詩謂之《為老百姓而畫》,他寫道:「為老百姓而畫,到老百姓的隊伍裡去畫。跟老百姓學畫,教老百姓畫畫。
  • 教育學博士陶行知
    眾所周知,教育學中我們學習了大量的人物思想,其中不乏像陶行知這樣偉大的教育家。1915年遠赴美國留學,並且師從杜威,攻讀教育學博士。1917年為了祖國的發展,毅然決然回到中國進行教育改造。其後的時間裡,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為我國教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的改革也成為今天我們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點。在此,帶領各位小夥伴一同回顧有關陶行知的考點。
  • 孩子拆表被家長痛揍,當代孔子陶行知嘆息:難怪中國出不了愛迪生
    一日,陶行知家中到訪一位衣著鮮麗的婦人。他是陶行知某位朋友的妻子,這回來沒有像往常一樣帶著他的兒子。陶行知就問了:「怎麼不帶兒子一起來玩?」這位女士氣衝衝的對陶行知說:「別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氣。今天我把他結結實實打了一頓。」
  • 河北邢臺:陶行知學校一年之內兩次違規遭舉報,學校被減少招生
    聊天中得知,組織他們的是任縣各個不同的輔導班老師,因為孩子在輔導班上課,這次參加「小升初」選拔考試大概有二百多人,大部分為任縣學生。考試收取了每人50元報名費,家長們也知道這種考試屬於違規,但為了孩子的前途著想,大家都選擇心照不宣,遵守著這不成文的「遊戲規則」。
  • 「陶行知忌日」白求恩被他感召到中國,愛因斯坦曾為他通電蔣介石
    隨後陶行知高興地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男生驚訝地看著陶行知。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壞事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
  • 男生高考完向陶行知雕像鞠躬 看哭班主任
    {"title":"男生高考完向陶行知雕像鞠躬 看哭班主任", "url":"https://www.cqcb.com/hot/2020-07-11/2673022.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hot/2020-07-11/0f7db6e3cb7991c4961b8c5764421f36
  • 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
    >>點擊進入紀念陶行知誕辰120周年專題陶行知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縣,2011年10月18日是他120周年誕辰。「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是1946年他在反內戰、爭民主鬥爭中積勞成疾不幸逝世時毛澤東對他的讚譽。「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1946年陶行知先生逝世的時候,宋慶齡為他題辭「萬世師表」。
  • 行知中學「生活教育」正越來越「有力」
    作為杭州市唯一一所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命名的公辦初中,學校始終秉承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及「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積極探索這一思想在新時代學校教育中的運用和發展。學校一直倡導「我的活動我做主」,從跳蚤市場、拍賣會、體育賽事、文藝表演、就餐服務、勞動護綠等,全部請學生「大包大攬」,充分給他們自主實踐的平臺。
  • 《放牛班的春天》:每顆凍結已久的童心,都要用愛的溫度冰釋前嫌
    但在影片當中家長們的眼裡,由差等生組成的班級,就是放牛班,意思就是未來沒有希望的一群人,只能回家放牛。 而這些孩子所寄宿之處,更被喻為「池塘之底」,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來,陷入了人生最底端。 實際上,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是敏感的,他們能夠敏銳的捕捉到老師的情緒,能夠通過老師的語言和動作感受到老師對於他們的態度進而做出相應的舉動。
  • 周一學盟史|陶行知: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主編《兒童科學叢書》等。1932年,他又創建了山海工學團,提出「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將工場、學校、社會打成一片,進行軍事訓練、生產訓練、民權訓練、生育訓練等,還開展小先生運動。1933年,他與厲麟似、楊亮功等來自政學兩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教育學會。
  • 陶行知餵雞的故事令人拍案叫絕,填鴨式教育為什麼依然大行其道
    陶行知是何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民國時期的人民教育家。在中國5000年歷史上,雖然江山代有人才出,但能配得上這個稱號的還真沒有幾個人。陶行知對中國的教育深刻思考和深度實踐,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辦了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育才學校等教育機構,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引起了轟動效應。
  • 「心火考研」考前必背-中外教育史人物教育思想-陳鶴琴 陶行知
    陳鶴琴所謂「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會的「直接的書」,即讓兒童在與自然、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活教育」的課程論並不摒棄書本,只是強調歷來為教育所忽視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會,而書本知識則應是對現實世界的寫照,應能在自然和社會中得到印證,並能夠反映兒童的身心特點和生活特點。
  • 行拜師禮、聽陶爺爺的故事,認識校徽……這場新生入學儀式內涵滿滿
    10月18日是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誕辰第129周年。在這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裡,南京市陶行知學校舉行了隆重的校慶活動暨「鐫刻成長,讓夢飛翔」一年級新生入學儀式及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活動儀式。
  •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關注教育評價改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中國陶行知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促進五育並舉融合發展」高端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辦。教育部原副部長張天保、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濤、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長曾天山、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呂德雄、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楊東平等出席會議。呂德雄在致辭中闡述了此次年會暨論壇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