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危難,教育興國。一方面戰火連天,另一方面近代教育事業也蓬勃興起,其中的學生還往往擔起救國救難的重擔,只不過這些學生往往是接近成年人的大學生。在其中推波助瀾的導師級人物同樣燦若星河,比如蔡元培,比如胡適等等。可是他們往往更加鍾情於高等教育,他們始終認為:只有大學教育才可以快速培養出祖國需要的人才。
出於這個原因,從事基礎教育的名家就屈指可數了。其中,陶行知毫無疑問是鼎鼎大名者。
禍端:陶行知故事中的三顆糖,或者是四顆糖
關於陶行知,有一則故事一直被作為教育心理學的著名案例收錄:
某次他看到一名小學生向另一名小學生投擲石塊,便上前制止,並告訴男孩在某個時間到辦公室找他。等到了規定時間,陶行知走進辦公室的時候,發現男孩已經在等待他了,於是就掏出一塊糖,溫婉地對他說:「你這麼守時,我卻來晚了。這塊糖是獎勵你非常守時,如約到達的。」
男孩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對他說:「你聽到我的制止,立刻就停止了錯誤的行為,說明你尊重我,所以這塊糖也獎勵給你。」
緊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我打聽過了,你之所以那麼做,是因為那個孩子首先欺負了別人,所以我還要獎勵給你一塊糖。」
男孩接過三顆糖,愣在了當場。短暫沉默之後說道:「打人是不對的,我以後再也不會犯了。」
多麼溫暖的故事,多麼感人的情節!這樣的故事極具煽情的能力,可以由倪萍講述,或者是刊印在《知音》、《讀者》等人文雜誌上,一定可以收穫一波感動。
據說,有的版本裡,這個故事還有第四塊糖——
陶行知聽了男孩的話,摸了摸他的頭,掏出第四塊糖:「你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一塊糖還應該獎勵給你!」
我們簡直要熱淚盈眶了:多麼宅心仁厚而又富有魅力和教育智慧的專家,他簡直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遇到陶行知的這名孩子,能有多麼幸福啊!
甚至我們可以由此展開一篇篇論述: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要包容、面對忐忑不安的孩子我們要安撫,等等等等。相比之下,我們這些普通的教育工作者雖然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依舊有一種白堊紀般的落後。
可再仔細想一想這個故事,總覺得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由李保田主演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曲裡有一句歌詞: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陶行知的這三顆糖的故事,哪些事「是」,哪些事「不是」呢?
第一、這個故事的出處不明,在陶行知的相關著作裡我們找不到相關記載。
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已經不可考,大規模被人們熟知實在八十年代之後,也就是心靈雞湯剛剛盛行,還沒有讓人生厭的時候。結合小學課本中的諸如「愛迪生發明無影燈」、「華盛頓無意砍倒櫻桃樹」這樣當年被作為教化典範,現在已被完全證偽的故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三四顆糖」或許也出自哪位靚湯大廚之手亦未可知。
第二、回到故事本身:比這幾顆糖效力更大的恐怕是陶行知的身份。
倘若我們不去將陶行知放到當時宏大的歷史中,就會始終認為他可能類似於捉襟見肘的山村小學的校長——畢竟陶行知的人設就是為窮人興辦教育的代言人。
果真如此嗎?事實恰恰相反。當年如果有微信,陶行知的朋友圈一定可以串聯起大半部民國史。
他曾經以第一名的身份赴美留學,就讀於伊利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處,榮譽等身。回國之後積極投身當時的政治洪流。我們不去過多舉例,但你要知道他是「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經和摯友宋慶齡一道營救出了鄒韜奮等「七君子」。陶行知在政界不能說呼風喚雨撒豆成兵,但也絕不是泛泛之輩,不是可以被忽略的角色。後來他又創辦了曉莊師範,致力培養教師人才。
了解了這些,你還覺得陶行知簡單嗎?他會讓你想起什麼?是不是更像今天的某個教育集團總裁?
當一個人到了總裁這個地步,看什麼都已經風輕雲淡了。再加上那麼多身份和氣場的加持,一個孩子當然會有所收斂。
第三、那幾顆糖價值幾何?
面對讓人聯想愉悅的糖果,我們總是不願意質疑。可我卻很想知道,在當時那幾顆糖價值幾何?
我們不能用今天的價值觀來審視當時的情形——今天的你分分鐘可以擁有一個銀鐲子,放在幾百年前,經年都很難得到。要知道,即便剛剛改革開放那一段,糖果也是人們夢寐以求的東西,過年過節能夠吃到幾塊水果糖就可以興奮好幾個月。
這樣想來,當年陶行知手中的糖果價值一定不菲,或許比今天一盒幾百塊的巧克力都不遜色——以陶行知的身份,得到糖果並不困難。
陶行知的糖果並不適合今天的教育
陶行知的這個教育方法若想奏效,一定要有這樣的前提:受教育的孩子以前一定是經常被忽視,或者是經常被修理;獎勵的東西一定要價值不菲。
民國時代,儒學影響的「天地君親師」理念還在,某種程度上束縛著人們的一言一行。一次「糖果」的獎勵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別樣的溫暖,深受感動。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孩子們從誕生起就浸沒在濃度超高的關愛的糖水裡,甜蜜到幾乎得了「糖尿病」。這個時候的鼓勵,有效成分還有多少讓人疑惑。
此外,比照當年陶行知獎勵的糖果,我們今天需要獎勵的就可能是價值百元以上的物品了。這筆支出由誰來負?
拋去以上質疑,陶行知的故事還缺乏多角度的發散思考:假若那個孩子得到糖果之後,反而認為這是陶行知的鼓勵,變本加厲霸凌同學了呢?假若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考慮,他根本理解不到文中的高度,而是懵懵懂懂,一臉茫然呢?再或者,這位同學「百毒不侵」,早已習以為常,冷漠地收下糖果,繼續我行我素了呢?
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局限,沒人能噴。能噴的大概就是:孩子都是善良的,不可能不觸動內心。果真如此嗎?倘若你去讀一讀荀子的著作,你會發現這樣兩句——人性本惡,其善者偽。直白點說就是「人之初,性本惡」。你要把荀子拉出來批一頓嗎?
教育家的尷尬
陶行知無疑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946年,因為勞累過度,加上李公樸、聞一多慘案的刺激,終於倒在了冷酷的現實面前。
回望另一個教育家:盧梭,同樣略顯尷尬。盧梭寫下了《愛彌兒》、《懺悔錄》等等,但他卻將自己的五個孩子全部送入了孤兒院。
有的時候,盡信書不如無書,說得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