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訊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指出,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武漢錨定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總體定位,將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設現代化大武漢。19日,武漢市各級幹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表示,全會提出的戰略構想和擘畫的發展藍圖,是新時代新階段武漢發展的行動指南,我們要真抓實幹,以實際行動推動落地落實落細,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武漢貢獻。
「功成必定有我」!用實際行動打造「五個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對武漢情深似海、厚望如山,寄望武漢「三個一定能」。全會指出,「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的目標,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賦予武漢的歷史使命,是落實省委要求的具體行動,也是實現城市更高水平發展的內在需要。武漢市科學技術局農村與社會發展處副處長周肖榮介紹,自己第一時間學習了此次市委全會精神,看到全會提出了未來武漢科技創新發展的規劃,「我相信只要真抓實幹,這些目標一定會實現」。
他透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專章部署,放在規劃任務的首位,這在我們黨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凸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凸顯了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打造「五個中心」,奮力建設現代化大武漢,東西湖區現代服務產業辦主任周剛表示,要達成偉大目標,我們必須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
周剛認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要暢通科技創新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破局的「最先一公裡」,強化原始創新和產業創新,瞄準世界前沿,努力創建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把武漢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創新策源地。
綱舉目張、帶動全省,更好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湖北省委對武漢寄予厚望,要求武漢做大做強龍頭地位,綱舉目張、帶動全省,更好發揮輻射引領作用。武漢地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軍表示,此次武漢市委全會提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堅決擔當「一主引領」新使命,「這是武漢新時代新階段發展的戰略使命,也是一種政治擔當,我們各級各部門要堅決貫徹執行,推動發展戰略落地落實」。
全會指出,武漢市要圍繞「一城、一圈、一群、一帶」建設,強化武漢「一主引領」龍頭作用,引領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帶動長江中遊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張軍表示,目前武漢「主城聯網、新城通達」的軌道交通網絡基本形成,武漢要繼續積極謀劃城市圈的市域線路,進一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武漢地鐵與國鐵、城鐵、公交的融合。下一步,將以為人民提供高品質生活為目的,落實公共運輸為導向的城市發展理念,高水平規劃建設。
省委要求武漢發揮「一主引領」作用,充分體現了省委對武漢的期許與鞭策,這也是武漢應盡的責任和發展的重大機遇。中建三局一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萬大勇表示,經過長期積累特別是「十三五」時期建設發展,武漢在能級、樞紐、科教、產業等方面形成了堅實基礎和獨特優勢,「正如全會指出的,我們要進一步認清形勢、勇擔使命,拉長長板、補齊短板,確保武漢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
「下一步,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弘揚幹事創業精神,全面落實中建集團與湖北省、武漢市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發揮總部區位優勢和管理優勢,融入武漢打造『五個中心』的發展總體格局,承擔更多使命,作出更大貢獻。」萬大勇說。
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在新賽道跑出武漢加速度
今年是武漢發展史上極不平凡、極其艱難的一年,也是攻堅克難、奮發有為的一年。武漢市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團結帶領全市上下感恩奮進、砥礪前行,抗疫保衛戰、防汛保衛戰、疫後復甦保衛戰「三戰並舉」,疫情防控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恢復,黨的領導在大戰大考中全面加強。
長江新城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在這個特殊背景下召開的此次市委全會具有特殊的意義,「我們的職責,就是要堅決貫徹執行市委全會精神,做好自己的事,為武漢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這位負責人認為,市委提出要全力打造「五個中心」,加快構建「一主四副」空間布局,「這為我們長江新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這要求我們必須立足服務全市、全省乃至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大局,科學謀劃長江新區發展定位」。
江岸區諶家磯街黨工委書記吳振羽表示,武漢兩江交匯、三鎮鼎立,一城秀水半城山,生態稟賦優越、人文底蘊深厚,大江大湖大城的格局和氣魄世界少有。「我們要堅決按照全會提出的,實施生態文明戰略,精心繪就美麗武漢新畫卷,既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又挖掘金山銀山『價值』,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濱水生態名城」。
江夏區委組織部辦公室幹部張蘊弛則表示,實現武漢新階段發展目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幹部。「正如全會指出的,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堅守絕對忠誠的生命線、甘當為民造福的孺子牛、練就善作善成的真本領、錘鍊擔當作為的鐵肩膀、築牢清正廉潔的防火牆,主動作為、奮發有為、擔當善為,在『十四五』新賽道跑出武漢『加速度』,奮力推動英雄城市疫後重振、浴火重生」。
(採寫:記者陳誠 蔡欣星 龔萍 陶常寧 陳俞 高萌 宋磊 通訊員石恆 徐哲 彭輝 馮宇 劉宇太 統籌:劉功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