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銖(1131-1199),字子厚,號穀城子、穀城老人,穀城七者。原住崇安(今武夷山),後隨母孫道絢遷浦城。少朱熹一歲。黃銖於宋紹興十四年(1144)到崇安潭溪受學、與朱熹共同師事劉子翬先生。從此,結下深厚的友誼。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曾從道謙學道。紹興二十二年(1152)九月,道謙去世後,朱熹更沉迷於道教修煉。此前猶往武夷山衝佑觀焚修,紹興二十二年冬,還自作齋寶焚修。而黃銖亦尤好道,自號穀城子,這是取秦隱士黃石公死後化為穀城山下石之意,而其也姓黃,故自號穀城子。黃銖母孫道絢是堪與李清照媲美的詞人,亦好道,號為衝虛居士。朱熹致黃銖的多首詩,都稱黃銖為「忘言子」,朱熹也以此自比,忘言子,即狂屈真人。兩人真是志同道合。
他們之間多有吟唱,相互鼓勵,述說心曲。黃銖寫給朱熹的詩有《送朱元晦遊湘中》長賦、《寄南康使君仲晦五十二兄》、《秋懷》、《送仲晦》、《漁家傲·朱晦翁示歐公鼓子祠戲作》、《秋日懷元晦》、《季夏有懷仲晦》、《曉起有懷仲晦彥集不全》。淳熙九年九月下旬,朱熹從浙東歸家,一歸崇安五夫,黃銖即從浦城來訪,互相唱和。淳熙十年四月,朱熹武夷精舍成,黃銖亦參加唱和。黃銖詩集已不存,朱熹留下給黃銖的詩更多。有《奉同黃子厚賦白芙蓉呈劉彥集平父》、《次子厚秋懷韻》、《梨嶺西南水石佳處不減廬阜戲呈子厚》等10餘首。朱熹以諸多賦詩對一個人是少見的,可見他們的情誼之深。
朱熹對黃銖的書法很是看重,黃銖書法隸書得魏晉以前筆意。淳熙六年五月,朱熹在南康軍住上,訪求先賢遺蹟,得故尚書屯田外郎劉凝之墓,並在墓前建小亭,亭名「壯節」,朱熹就請黃銖大書亭名。次年三月十八日,白鹿洞書院建成,朱熹又派專人託黃銖用隸書寫《白鹿洞書院記》。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黃銖的大字、隸書均是上乘。
朱熹還與黃銖共同編纂《楚辭叶韻》。紹熙元年(1190),《楚辭叶韻》編纂完成,朱熹即寄給漳州守傅伯壽刊刻,放在府內。四月二十四日,朱熹到漳州,代傅伯壽知漳州,他將板本復刊正之,署黃銖的名字,刻在漳州府廳。
慶元五年(1199)四月二十八日,黃銖卒。黃銖少朱熹一歲,先一年去世,從少年至老年,兩人相知相親,朱熹對黃銖去世,異常悲痛,寫下《祭黃子厚文》,文辭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他高度讚頌黃銖的學識。七月,又幫助整理黃銖詩集,並寫下《黃子厚詩序》。《序》稱:黃銖的文章學習太史公,他的詩學習屈原、宋玉、曹植、劉楨,一至到韋應物。我每當收到他的詩文書信,拿著它欣賞讚嘆,長久不能放下。又說黃銖「出語落筆,輒驚坐人」、「所立卓然」,「子厚少餘一歲,讀書為文略相上下,猶或有時從餘切磋,以進其所不及。序中,朱熹以富有情感的文字敘述了對好友黃銖才華出眾的讚譽和懷念。
次年三月九日,朱熹亦帶著遺願而逝。(餘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