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練胸雖然一直被說成是「新手」的事,但飽滿的胸肌對整體美觀度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其中,臥推可以說是練胸的王牌動作,有些說法是某些動作可以代替臥推,但實際上,臥推對胸部增肌的效果是無法被複製的,這時問題就來了,有些人臥推重量提不上去,有些人則是臥推時肩膀疼痛,還有些人是臥推重量很大,但胸肌美觀度不夠,以上的問題都可以通過一個變式動作來解決。
傳統臥推的弊端
1.動作幅度不足
胸肌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使手臂內收,也就是說,手臂在水平方向的旋轉能夠越過軀幹中線,這也是繩索夾胸、蝴蝶機夾胸等動作存在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看,即便是再標準的臥推對於胸肌來說也不是全程動作。因為握槓的姿勢就限制了手臂旋轉的幅度,如果以水平線為0度,那麼通常只能在-10度-75度之間。
2.強度曲線遞減
在動作的最低點,槓鈴接觸胸肌時,動作難度最大,施加到胸肌上的張力也最大,隨著槓鈴的上升,張力會逐漸從胸肌轉移到肩膀或者手臂上,容易引起關節疼痛,而要想最大化的實現增肌,應把壓力儘可能的集中到目標肌群上。
3.手臂越長,難度越大
在正常起橋的情況下,手臂越長的人就意味著需要做更多的功,但如上文所說,壓力並不能完全集中到胸肌上,這就導致在組內訓練的後半段,容易出現肩膀或者手臂肌群先力竭的情況,從而影響後續訓練。
4.壓力方向始終不變
在傳統臥推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由於壓力一直垂直向下,而此時的手臂在由彎曲逐漸變為伸直,所以,內收阻力也會逐漸減小,也就是說,手臂的內收變得更輕鬆。
如果我們把槓鈴或者啞鈴換成繩索,那麼一切就很容易解決了。
繩索臥推的優點
1.在動作的最高點,手臂可以通過交叉的方式繼續內收,沒有任何阻礙,動作範圍被加大,更有利於胸肌的收縮。
2.繩索本身就是阻力線,其有一定的空間適應性,會隨著手臂的轉動而不斷改變方向,且壓力方向基本都與大臂垂直,壓力會更好的集中到胸肌上。
3.頂峰收縮時施加到胸肌上的張力最大,並且是與手臂內收趨勢垂直的,所以,胸肌是被迫發力對抗內收阻力,並且,這種阻力在全過程中都存在。
4.訓練者本身無需適應動作,較大的活動範圍更適合各類生理結構的人使用,即便是手臂比較長的訓練者,也無需做額外的無用功。
動作步驟:
1.將繩索或者彈力帶的另一端固定在距離軀幹較遠的位置,可以保證壓力方向是斜向的。
2.手臂微微彎曲,保持肘關節角度不變,以肩膀為軸旋轉手臂,將繩索拉向中線,可以雙臂交叉以增大動作幅度,從而使手臂完全內收,胸肌會有強烈的收縮感。
3.由於施加到胸肌上的張力一直存在,頂峰收縮時停頓顯得更為重要,即便是長時間靜止不動,對胸肌也有良好的刺激效果。
4.離心階段使繩索慢慢回收,在動作的最低點不要完全洩力。
常見錯誤:
1.手臂伸直
這一點經常發生在離心階段的末尾,此時是最容易放鬆的時候,肘關節的角度很容易被改變,也就是說,當手臂由微微彎曲變成伸直的時候,前臂的旋轉抵消了繩索的壓力,前期代謝壓力的積累可能就到此為止了。
解決方法:
只要不是完全洩力,手臂很難被拉直,必要時刻肱二頭肌也可以發力保持肘關節的角度。
2.速度過快
彈力帶相對於其他器械而言,彈性更大,回縮趨勢更明顯,如果動作速度比較快,很容易產生慣性,從而抵消壓力。
解決方法:
離心階段速度的控制是關鍵,不要讓彈力帶主導動作,而是要讓肌肉成為主導者。
3.圓肩
仰臥的姿態看似可以避免圓肩駝背,但在頂峰收縮階段,胸肌承受的壓力最大,尤其是將要力竭時,只要稍不注意,同樣也會發生雙肩內扣的情況,從而帶動三角肌前束髮力。
解決方法:
在開始動作前背部肌群發力,要能感受到背闊肌的收縮感,同時保持正常的起橋,胸肌向上挺出,使肩膀處於相對靠後的位置,並且要保持固定,切記手臂的內收是通過手臂本身旋轉完成的,而不是通過肩膀的移動來完成的。
三個技巧:
1.如果想要針對上胸肌訓練,可以使大臂與軀幹之間的角度適當加大,同時採用反握,也就是掌心向前的握法,此時手腕也會承受比較大的壓力,有條件的可以採用上斜訓練凳;如果想要訓練胸肌中縫,改善內緣,大臂與軀幹之間的角度要在45-60度之間,同時採用對握,也就是掌心相對的握法。
2.半程訓練,也就是只完成動作的上半程,頂峰收縮後手臂下落到一半的位置,之後立刻做向心運動,這時會產生堵塞效應,可以很好的累積代謝壓力,達到增肌的目的。
3.如果訓練重量比較大,不要採用直接拉拽繩索的方式,可以採用站姿,先將一側軀幹置於繩索之後,用推的方式將繩索拉至中線,再加上自身的重量,這樣做要遠遠比拉更簡單。
結語
都說胸肌好練,但想要練出飽滿美觀的胸肌也是不容易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增加臥推重量,不僅肩肘關節容易出現損傷,胸肌也得不到整體的發展,所以,要在動作中加入一定的技巧,不要把注意力一直集中到訓練重量上,這樣做進步往往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