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引發的回憶殺:我記憶中的中國女排

2020-10-03 郎嘎尼瑪

女排記憶

黃自宏

我生於80年代初,從我記事開始,當時國內已經撥亂反正,全面積極開展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一些新思想、新觀念,也如同雨後春筍一般,開始拔地而起、蓬勃生長。當時,有一句廣為流行的擇偶觀就是:「長相像演員、身體像運動員、聲音像播音員……」由此可見,當時的運動員有多受歡迎和關注,當然,在當時熱門的運動員之中,首屈一指、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們的中國女排姑娘!

中國女排的輝煌誕生和逆襲成功、鑄就歷史輝煌,其歸根究底,是受了當時一部譯製片日本電視連續劇的啟蒙、影響和催化——《排球女將》。它是根據石森章太郎著名漫畫改編的日本青春偶像連續劇,該劇是由寺山惠美子執導,由荒木由美子、南條豐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以小鹿純子為主角的一群女中學生,為了參加80年莫斯科奧運會排球比賽而努力打拼的故事。相比當時日本偶像中野良子的風情與颯爽風範(《追捕》),山口百惠的純情唯美(代表作《血疑》《伊豆舞女》),該劇女主角給人一種青春活力、陽光健康的深刻印象。該片延續了當時日本女排力克蘇聯女排奪冠、獲得「東洋魔女」美譽稱謂的歷史。

除了教練的謀略和訓練方法恰當外,據說,當時的女排姑娘,都是以該片的排球姑娘為目標和偶像,不怕苦和累,刻苦努力訓練,終於成就了「五連冠」群體、「鐵榔頭」郎平、「女排精神」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精神財富,至今依然令國人津津樂道、熱血沸騰。

時過境遷,女排30多年一路走來,也歷經起起伏伏、榮辱交織,也曾一度跌入谷底,也曾陷入瓶頸中、無法突破和進步。自從當年的女排主力「鐵榔頭」郎平擔任中國女排教練後,國人30餘年前的熱血,似乎在一夜之間,又重新被點燃、雞血滿滿。

記得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女排的奪冠賽,吸引著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心。這場比賽,是典型的的低開高走,最後牛市漲停。在不利的開局下,郎平帶領新一代女排姑娘們,調整心態,沉著應戰、猛攻巧防,用青春、汗水和熱血,為中華兒女再添精神財富!我至今還清晰記得,當時我一直看著直播,在各個微信群和朋友們互動,最後奪冠還相互發紅包慶祝。

在三大球類中,其實我個人比較喜歡排球,總感覺它和網球,都有一種芭蕾舞的美感。女排的記憶和力量,也必將鼓勵我繼續努力前進,再攀高峰!

相關焦點

  • 再現中國女排時代記憶 保利萬和院線邀你看《奪冠》
    女排時代記憶。40年前,萬人空巷,億萬國人守著電視機熱淚紛飛,見證中國「三大球」首個世界冠軍誕生。如今,中國女排已是舉世矚目的「十冠王」,粉絲遍中華。影片中,鞏俐出演郎平、黃渤出演陳指導。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奪冠的陣容,更是被導演陳可辛「借」來,幾乎全員出演。此外,郎平女兒白浪將飾演青年「鐵榔頭」,在銀幕上重現母親的英姿。
  • 《奪冠》如何再現中國女排時代記憶?
    「對我來說,女排的故事不只是時代記憶,也是和自己的青春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電影《奪冠》今日上映,影片監製張一白在接受人民網文娛部採訪時表示,如何在影片中體現時代的氣氛和中國人的精神氣質是最大的考驗。在影片中飾演青年郎平的白浪則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有機會重走母親郎平作為運動員的路,並真切感受到中國女排的魅力,「她們,特別堅強,特別美。」
  • 含淚二刷《奪冠》,全家三代人感悟女排奪冠帶來的40年回憶殺
    我想說,他的鼻子、嘴唇都是戲。影片中有個鏡頭是吳剛的特寫,欲哭卻不能流淚。紅紅酸酸的鼻頭、緊抿著的嘴唇都訴說著複雜的內心感受。那一刻,我的眼淚一下子就崩不住了。1981年,世界盃奪冠;這一年,我剛剛出生1歲,老公3歲;我們還沒有記憶,聽著媽媽和婆婆討論著她們初為人母的喜悅;1982年,世錦賽奪冠;這一年,我2歲,由於太淘氣,被送進了爸爸單位的日託幼兒園;1984年,奧運會奪冠;這一年,我4歲,日託幼兒園已經容不下我,我被送去了市裡唯一的長託幼兒園,每周只能回家待一天
  • 難忘的記憶:中國女排十次奪冠的最後一擊
    中國女排以優異戰績向祖國七十周年華誕獻上大禮,中國女排精神再次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情懷。本文帶您回顧中國女排三十八年來十次奪冠的最後一擊,再次感受中國女排精神的傳承。,中國隊七戰七捷,首奪世界冠軍,實現了賀龍元帥「三大球不拿世界冠軍我死不瞑目」的願望。
  • 《奪冠》(中國女排),這就是中國人共同的記憶
    它不僅將喚醒眾多老一代人的時代記憶,更將成為新一代人的時代記憶。中國女排,無疑是無數中國人心目中體育精神乃至時代精神的象徵之一,而中國女排的故事,又該怎麼講述呢?同時,影片又通過「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和「你們應該為自己打球。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這樣形成鮮明對比的關鍵臺詞,反映出耐人尋味的時代變遷。
  • 40年輝煌,幾代人記憶,中國女排的神話被電影《奪冠》演活了
    也正因此,國人對於中國女排都有著特別深刻的記憶,也有著太多共同的話題,更有著特別的情感寄託。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需要女排,而如果要想讓中國女排精神得以更廣更長久地得以延續,讓更多的人能夠更深入或勾起他們去了解中國女排的這面旗幟,中國女排也特別需要《奪冠》這部電影。
  • 趙蕊蕊髮長文回憶當年一趣事,盛讚恩師陳忠和,引發球迷回憶殺
    北京時間6月11日19:28,雅典奧運冠軍得主、中國女排「黃金一代」名將趙蕊蕊,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篇長文,通過這篇長文回憶了2008年時中國女排中發生的一件趣事,並且盛讚了恩師陳忠和十分愛才,還痛惜了古巴女排的墜落,一時間也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關注,並引發了球迷的回憶殺。
  • 觀《奪冠》,品讀埋藏在記憶中的女排精神
    主要內容描繪中國女排的電影《奪冠》上映的次日,我就有幸觀看了此片。其實早在疫情之前,此片就已將上映。當時我早早的就在網絡上購好了票,沒想到來到影院後,等待我的卻是因疫情而緊閉的大門。所以此次相隔8個月,濤哥終於等來電影《奪冠》的再次上映,心裡可是欣喜若狂的。
  • 《奪冠》:回顧中國女排奮鬥歷程和榮譽,演繹中國女排精神!
    每當說起中國女排,就必定會聯想到中國女排精神。它是不屈不撓、頑強拼搏、團結奮鬥精神的概括;它象徵著中國女排劃徵程的開始;它演繹出當初一代人艱苦奮鬥的場面;它,是從一個時代延至至今甚至會一直延續下去的的驕傲。它,就是中國女排精神!
  • 2004年,中國女排絕境逆轉俄羅斯最終《奪冠》,我10歲
    詩逸的女排記憶起始於2004年,睡眼惺忪的我親眼見證了中國女排在我面前詮釋什麼叫絕地大反擊,大比分0-2落後算什麼,第四局21-23落後算什麼,只要敢拼那就會有奇蹟。而女排同樣巔峰的2004年,詩逸女排記憶起點的2004年被省略了。當然作為一部電影,這樣的安排也無可厚非,畢竟電影是要為故事和主角服務的。 看過《奪冠》的人,詬病《奪冠》最大的地方是《奪冠》為了製造戲劇衝突而放大了一些事情,2008年中國女排的確輸給了美國女排,但那是小組賽,並不能決定女排的未來。但如果單單的站在電影的角度,這個劇情為郎平最終回國執教埋下了伏筆。
  • 2004年,中國女排絕境逆轉俄羅斯最終《奪冠》,我10歲
    詩逸的女排記憶起始於2004年,睡眼惺忪的我親眼見證了中國女排在我面前詮釋什麼叫絕地大反擊,大比分0-2落後算什麼,第四局21-23落後算什麼,只要敢拼那就會有奇蹟。《奪冠》是以郎平為主線軸的,時間點在上世紀80年代和北京奧運會以及巴西奧運會,郎平作為3種身份和中國女排發生的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女排同樣巔峰的2004年,詩逸女排記憶起點的2004年被省略了。當然作為一部電影,這樣的安排也無可厚非,畢竟電影是要為故事和主角服務的。
  • 《奪冠》影評:中國女排,承載了幾代人的情懷與記憶
    》的第一段故事講述的是1981年中國女排備戰世界盃的故事,其中有幾個細節深深的觸動了我: 由李現客串出演的王幹事,坐兩天火車趕來告知吳剛所飾演的袁指導,美國已經將計算機技術投入到了女排項目中,一臺計算機能抵得過1000個人腦,對手可以通過計算機將每個選手的打法習慣分析得清清楚楚。
  • 王一梅惠若琪合影引回憶殺 女排低谷兩人一起扛
    前中國女排隊長惠若琪不僅現場觀戰為昔日姐妹助威,賽後還與國家隊隊友、遼寧主攻王一梅大玩自拍。在女排處境最為艱難的倫敦周期,正是王一梅和惠若琪聯袂挑起主攻重擔。如今雖身份轉變,但昔日情誼不變,二人的合影引發廣大球迷的回憶殺。倫敦周期逆境聯袂奮戰 王一梅惠若琪共撐一片天王一梅和惠若琪是中國女排極具代表性的優秀主攻。
  • 瑪亞影評|奪冠記憶……
    從時光的後視鏡裡,久久凝望,我清晰地看到了上個世紀的中國女排,在記憶中保存完好;不過,記憶誠實地提醒我,當年我的最愛是楊希,因為她的漂亮像山口百惠,儘管如此,我仍舊能記得為中國奪下三連冠的女排隊員的芳名和氣質,她們曾深深地吸引著我……周曉蘭和郎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有女排賽事的傍晚,只要晚餐的飯桌一收,韶峰牌黑白電視機前的空間就迅速被各式木椅充滿,
  • 什麼是中國女排——《奪冠》中的教育智慧
    走在去看《奪冠》的路上,兒子突然悄悄地拉了一下我的衣角,「媽媽,什麼是中國女排?」我一時間竟有些語塞,「呃,中國女排啊,當年媽媽跟你這麼大的時候,中國女排非常火,每次播放女排比賽的時候都是萬人空巷,比最火的電視劇還讓人激動……」我絮絮叨叨地說了很多,卻感覺自己什麼也沒說到點上。是啊,什麼是中國女排?我對兒子說:「不如你自己去電影中找答案吧!」
  • 我的女排記憶
    9月23日,中國女排的代表人物,現任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宣布正式入駐快手。同時,中國女排的官方帳號,以及現屆女排主力隊員丁霞、張常寧、袁心玥、龔翔宇、魏秋月、王思敏也同時宣布了入駐快手。自1981年首次奪冠以來,截至2019年中國女排已拿下了十個世界冠軍,幾代中國女排人雖歷經沉浮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為我國的排球事業創造了輝煌的成績,女排精神也成為了一代代人的共同記憶。而今,不僅在電視熒幕,上快手也將能「追」到女排鏗鏘玫瑰們的最新動態。
  • 中國女排,不止於「奪冠」
    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以7戰全勝之姿,拿下中國在三大球項目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此後,女排又在1981-1986年間實現「五連冠」,在80年代的集體記憶中成為了「神話」。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女排2004年、2016年的兩次奧運會奪冠之路更是崎嶇,屢次從不被看好的境地中殺出,進而成為了90後、00後心中忘不掉的珍貴記憶。
  • 電影《中國女排》改名,邀請那英、王菲合唱,這波操作你覺得如何
    《唐人街探案3》因為同名網劇熱播,人氣很高,預售率先破億;徐崢帶著《囧媽》去了《吐槽大會》,這一波宣傳也是熱度完勝;而《中國女排》的操作更是一波接一波,十分猛烈!早先,電影《中國女排》一直很受關注,因為這四個字,本來就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字眼,但前天,片方臨時宣布改名,將《中國女排》改名為《奪冠》,據說因為女排協會不允許使用這個名號用作商業。
  • 電影《奪冠》上映 中國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
    電影《奪冠》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及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講述了幾代中國女排的奮鬥歷程以及她們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感人故事。強大的製作團隊和演員陣容,承載了幾代人共同記憶的女排故事,國家隊現役女排隊員的本色出演……這些元素都讓這部作品成為國慶檔最受關注的影片之一。
  • 《奪冠》:銀幕上的女排記憶
    黃渤看了很多文字、影像資料,特意收集了陳忠和的小習慣,「他是福建人,愛喝茶,喜歡收藏小古董」,表演時他將這些細節裝進了角色中。陳可辛說自己很著迷於中國內地的80年代,這是他拍《奪冠》的另一原因。「內地突然間的那種百廢待興,大家看前面都有無限的可能性,這是我十幾年在內地,聽到很多我這歲數的朋友都在講的,重現這樣的感覺,也是這個戲讓我很有滿足感的地方。」陳可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