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和《影》作為古裝傳統類影片,張藝謀在兩者中關於中國傳統器樂元素的巧妙運用,展現出東方深厚的文化底蘊。影片不僅在視聽上滿足觀眾的審美,而且在內涵上也推廣了中國元素,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英雄》是2002年上映,由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及甄子丹主演,講述秦滅六國,無名刺秦的故事;《影》是2018年上映,鄧超、孫儷、鄭愷、王千源、胡軍、王景春、關曉彤、吳磊等主演,講述替身的故事。
張藝謀的許多影片,在色彩上具有獨樹一幟的一面,大場面中那鮮豔的色彩將影片所表達的主題渲染得淋漓盡致。在《英雄》,顏色延續一成不變的完美,音響變成了一個新的亮點,從氣勢如虹的大場面到兵器碰撞的特寫鏡頭,那聲音總是清脆、立體、空靈、獨特、優美,並且音響的旋律節奏、聲音大小都恰到好處的將所處片段的影像內容及主題襯託得近乎完美。
在秦軍攻打趙國的時候,聲音的「大和小」都從中體現出來,秦軍兵強馬壯,勢如洪水,單從聲音就能感受到,那大場面中的動作音響從中體現出來,秦軍整齊的步伐聲、口號聲、盔甲的摩擦聲以及統帥的下達令,在加上鏗鏘有力卻又柔軟空靈的背景樂,產生一種強烈的透視感和空間感,將秦軍磅礴的氣勢精彩的呈現出來;
其次是小,這便是中近特寫鏡頭中所流出的聲音,千萬穿雲箭射入趙國,殘劍、飛雪、無名不斷擊擋防禦,這其中穿雲箭與空氣的摩擦聲、箭入硬木的碰撞生、木桿與沙子的摩擦聲、趙國子民的慘叫聲,都帶有強烈的悲慘感,既表現出趙國的弱小無助及字中的堅強精神,又襯託出秦國的強大,既是歷史典故的新穎在現,又是音響盛宴的一次演繹。
淡雅簡約的黑白灰調,中國風的水墨畫風格,輕盈飄逸的古裝,精美細緻的刺繡,清雅古典的中國器樂,無不體現著東方古典味道。影片《影》是由張藝謀所導演,講述了一個小人物作為傀儡替身境州的血與淚與不甘,努力尋回自由的故事。影片主要運用了黑白兩種顏色渲染了一幅幅水墨畫的柔美與氣韻,同時展現了極致的東方美學,給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影片中中國樂器元素的加入使電影更具東方味道,讓中國觀眾置身於古典文化中找到專屬中國人的影片,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美妙之感。著名音樂人撈仔為《影》設計符合水墨風格的電影配樂,在樂器方面也選擇了古樂器古箏和長笛,針對影片的「替身」主題,鮮明地表達出一明一暗,一陰一陽的鋪陳。
電影音樂是電影的有機構成之一,是電影的極為活躍的元素。張藝謀作品中聲音使用一直都是值得期待的一部分,《影》在聲音設計上配合色調的簡單古韻,既不喧賓奪主又保持了高度的電影戲劇化。影片觀看結束之後,讓觀眾流連忘返的是雨中打鬥的畫面片段。雨中交戰,雨水聲縈繞四周,沛傘的清脆有力,大刀的沉悶狠戾,沛傘和大刀碰撞發出不同質感的聲音細膩無比。沛傘與雨滴的碰撞,剛柔並濟的處理,多了一分行雲流水的波光瀲灩;
當沛傘與地面摩擦發出「唰唰唰」的聲音,屬於張藝謀的大場面瞬間形成,加之弓弩交錯,在大雨之中,營造了打鬥的恢宏氣勢又帶著一絲古典美的綿軟細長。公主刺中楊平的脖子,「呲」一聲,刀落人亡,雨中的兩人顯得十分悽涼。
在《影》中,影片大多數的配樂都是出自琴與簫這兩件樂器之中。柔和的琴聲與簫的悽涼結合在一起,盡顯中國韻味。影片觀看後最令人流連忘返的在楊蒼與境州決戰三個回合時,導演採用平行蒙太奇將激烈的打鬥場面與小艾子瑜琴瑟和鳴統一在陰陽剛柔的主題之中。 最後楊倉中死在了境州的傘下此時小艾與子虞的琴聲戛然而止,人死音停,極大的挑戰著觀眾的視聽體驗。
影片中由Ella演唱的推廣曲《傀》,由許世昌、向桂燕、方羌羌作詞,歐中建作曲,前奏古箏、古琴撩撥琴弦勾勒出一幅鏡花水月的中國風意境,配合朦朧迷離的氛圍盡顯暈染之美,副歌部分二胡的加入如火添薪,氣勢磅礴。
張藝謀洗盡鉛華的回歸在音響上完成一次全新的體驗,同時透過故事,又將中國元素加入影片,致力推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彰顯文化自信,令觀眾在尋找其中的文化底蘊。張藝謀導演讓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躍然熒幕盡顯中國古典文化之韻味,可謂是一次中國元素的集體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