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醯愛吃醋,交槍不交醋葫蘆」
山西有3000多年的釀醋史
山西老陳醋更是以其
「酸、香、甜、綿、鮮」的獨特品質
名列我國四大名醋之首
如今
山西醋匠們又將一壇老醋
譜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新篇章
以創新引領產業轉型發展
把「醋葫蘆」變成了前景無限的「寶葫蘆」
「味道真不錯,沒想到醋還能這么喝!」近日舉辦的一場展會上,太原市民王女士在品嘗了一款醋飲料之後連連稱讚,驚訝不已。在她身後的醋企展臺上,包裝各異的果醋、保健醋、醋飲料等產品佔據了「半壁江山」,吸引著往來消費者的目光。
近年來山西各大醋企紛紛加大研發力度,年科研投入躍入千萬級,部分企業科研投入佔到年銷售額5%以上。在此背景下,傳統老陳醋產品的「兄弟姐妹」也越來越多。
山西金醋科技公司董事長王建忠介紹說,通過與相關高校合作,公司已在飲品、中醫藥、日化品等領域研發了50多項醋的延伸產品,其中10項已申請專利。紫林醋業研發部主任武耀文告訴記者,公司去年研發的蘋果醋、葡萄醋等產品投放市場後反響極好,高附加值的產品也為企業帶來更多效益。
「變吃醋為喝醋,對醋產品進行結構調整,是當前山西醋業的共識。」山西省醋產業協會會長曹文杰說,山西老陳醋具有獨特的營養價值,有軟化血管、降低甘油三酯等功效,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老陳醋延伸產品還將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走進位於太原城東的東湖醋園,就開啟了一趟別開生面的醋之旅:親眼看看五穀雜糧如何經「蒸、酵、燻、淋、曬」釀製成醋,再在擺滿了醋罈子、漫著濃濃醋味的曬醋間裡走一遭「殺殺菌」,最後親口嘗上一勺十年老陳醋,酸得齜牙咧嘴之後品出老陳醋厚厚的綿香。
東湖醋園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為了全面展示山西老陳醋傳統生產技藝和歷史文化內涵,山西老陳醋集團在全省最早創立了這個老陳醋博物館。目前,醋園每年接待遊客約25萬人次,旅遊收入超過1000萬。
「醋+旅遊」的產業創新不僅延長了醋產業鏈,開闢了新增長點,也為醋企宣傳品牌和產品搭建了最佳平臺。記者了解到,除山西老陳醋集團外,水塔醋業、紫林醋業等主要醋企也都建設了自己的醋園,並將旅遊文化產業納入企業發展規劃。
在這些各具特色的醋園內,遊客可以暢遊其間,看醋史、聞醋味、翻醋醅、喝醋飲、吃醋食,最後再買上幾種心儀的醋產品。「賣醋的同時賣文化,也讓產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水塔醋園負責人韻小強說,遊客參觀了山西老陳醋的傳統技藝,認同它的價值,一壇手工老醋就可以賣到幾百上千。
「山西老陳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是一種獨特的優勢。老陳醋與文化旅遊產業相結合,為產業發展增添了活力,創造了新的可能性。」曹文杰說。
指著車間裡正在運轉的自動翻醅機,紫林醋業副總經理王志說,這是由公司和太原鋼鐵集團自主研發的,用於山西老陳醋製作的「翻醅」環節。過去翻醅多用人工,一人一天只能翻400斤料,如今機器由兩人操作,一個多小時就把一池5500斤料翻完了。
面對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山西醋企通過技術創新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造,不斷提升產業工業化、機械化水平,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
在山西水塔醋業,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個生產車間:佔地達3000多平方米的車間裡,安裝著151個巨大的不鏽鋼罐,正在工作時間,車間裡卻只有一個工人。車間主任王強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全機械化的生產車間,「進去的是糧食,出來就是醋」,年產量可達30萬噸,於去年投產。
「這套設備使整個生產成本降低了1/3。」王強說,一方面糧食的轉化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是人工成本的極大降低。「傳統工藝下每生產1萬噸醋需要200人,而在這個車間只需要1到2個人,生產效率有了質的飛躍。」
據山西省醋產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以前,山西醋產量僅30多萬噸,2015年超過了80萬噸,其中東湖、水塔、紫林等規模化醋企的產量超過一半,這一傳統手工業生產正在向現代工業生產加速轉型。
山西老鄉
仿佛與生俱來就帶著一股經商的銳氣
晉商精神
是靠行動凸顯出來的
晉商點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