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11:1;馬太福音6:9~13
序言
在聖經裡,敬拜和禱告的重點同樣是對象:敬拜那一位?向那一位禱告?
人類學家指出,敬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渴求。在每一種文化裡,無論是最文明的國家,抑或是最原始的部落,不同的族類都有一種尋求神、敬拜神的渴求。中國有句古語「窮則呼天,痛則呼娘」,人到了窮途末路,生命遇到危險,很自然便會呼求神明打救。中國人的「天」(或稱「蒼天」,較通俗的稱「老天爺」),實質上是指主宰宇宙萬物的「天神」或「天帝」。
「皇天上帝」/「天帝」:如果你去過北京的天壇參觀,你便知道天壇是一個綜合體建築,是明朝和清朝皇帝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
天壇的主建築物名叫「祈年殿」;天壇另外有一座比較小、不是太多人注意的建築物,名叫「皇穹宇」;「皇穹宇」不是寺廟(裡面沒有供奉任何一尊神像),而是設置祭祀神位的建築物,裡面擺放祭天時使用的神牌,上面寫著「皇天上帝」。
根據中國古代文獻,「皇天上帝」是指「天神」或者「天帝」,就是主宰宇宙萬物的上帝。上帝指派君王來教化、治理地上的子民。這些君王自稱「天子」,意思是上帝的兒子;奉天承運,就是奉天命治理天下。遠在西周時代(公元前1066~771年),已經確立了「天子」直接向「上帝」祭祀的祭天禮儀。因此古代皇帝祭祀「天」,其實就是祭祀「上帝」。中國古代已經開始設立祭天的場所,而北京的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祀上帝的場所,可以說是敬拜上帝的「聖殿」。
此外,天壇露天的地方有一座三層圓形石壇,名叫「圜丘壇」,又稱為祭天台,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的地方。祭祀時,除了獻上供品,皇帝率領文武百官朝拜禱告,祈求上蒼廣施恩澤。中國民間信仰求神拜佛,有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拜神的人其實也是禱告,他們相信,只要夠誠心,來到菩薩面前,誠心可以感動天地,即使是堅硬的金屬和石頭也為之裂開!
基督徒的禱告
基督徒從信主第一天起便經常向神禱告。基督教強調虔誠禱告,自從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來,教會便非常注重聖經真理教導。著名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他們不是單單躲在修道院研究神學,而是親自牧養信眾的牧者。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之後,教會對信徒有三個最重要的信仰教導:
第一,《使徒信經》(基督教信仰的重點內容/教義)
第二,《十誡》(神子民的道德規範)
第三,《主禱文》(主耶穌教導門徒向神禱告的典範)
每一個初信主的基督徒(包括兒童),不但要背誦這三個教導,還要明白其中的意思。因此馬丁路德寫了一本《教義問答》解答信徒的基要信仰問題,譬如說:「我們在天上的父」是什麼意思?「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又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禱告?
近代著名神學家侯士庭(James Houston,加拿大維真神學院的創辦人)解釋:「禱告乃是人與神相交,與神對話,乃是地與天的連接,人與神在心靈中的接觸,這是禱告最主要的意思。我們不要把禱告一直局限在祈求這方面,禱告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人與神對話」。
每一個教會都應當注重禱告。問題是,你跟誰學禱告?跟那些有豐富禱告經驗的人學嗎?我聽過信徒說,某某人很有禱告恩賜。我大概明白他的意思,就是這些被稱為具有禱告恩賜的人,可以滔滔不絕、情詞迫切地禱告,或者是別人覺得他們的禱告特別「靈驗」!你跟誰學禱告?他的經驗可靠嗎?他的經驗真的可以幫助你,與神交通,使你的禱告更有效、更「靈驗」嗎?
新約教會建立兩千多年以來,留下許多關於禱告的屬靈遺產,但是要學禱告,首先應當向主耶穌學,這是最穩妥,也是一個必要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去跟其他人學禱告,恐怕徒勞無益,甚至是弊多於利!正如門徒向耶穌提出的請求,禱告必須首先從耶穌那裡學。路加記載這事件的背景:「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祂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路11:1) 耶穌隨即答應門徒的請求,教導他們《主禱文》。
《主禱文》
完整的《主禱文》內容,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六章。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是主耶穌所講的「登山寶訓」內容,其中耶穌談論到多個主題。當我們研讀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內容時,我們便發現《主禱文》是在「登山寶訓」這三章的中間,因此「論禱告」可以說是「登山寶訓」的核心。
《主禱文》第一句稱呼禱告的對象為「我們在天上的父」,耶穌一開始就說明我們與神的親密關係。基督教是一個「以神為父」的宗教,我們是神的兒女,擁有一個尊貴的身分,神也賜給我們向祂禱告的權利。
六個祈求
我們經常禱告,有沒有留意《主禱文》裡面有多少個祈求?總共有六個祈求。
頭三個是「關於神」的祈求:「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9~10)
(1) 第一個祈求:「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神的名字表明祂的屬性,包括祂是「聖潔的神」、「至高的神」、「自有永有」、「全能者」。神學家告訴我們,人存在的首要目的是榮耀神,並且享受祂。因此,我們最高的目標,是神的名在普天之下被尊為聖。
(2) 第二個祈求:「願你的國降臨」:這是指神的救恩國度。神的國度已經存在,但仍然等待將來完滿實現。耶穌首先把天國的道理引進人間,並且實踐在人間。「願你的國降臨」就是祈求神的救恩國度擴展,這是借著傳福音來達成。當福音傳遍天下,神的國完全來到時,這個禱告便成全了,也就是主耶穌再來的日子。
(3) 第三個祈求:「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個祈求擴展了上面第二個祈求,就是神的國以完滿的形式來臨;因為神國來臨的奇妙特徵,就是神的旨意在地上徹底實現,包括公義完全彰顯,也不再有叛逆、邪惡。如果我們祈求神的旨意實踐在地上,我們就有兩個責任:
(i) 要持續研讀聖經來明白神的旨意;
(ii) 要靠著神的恩典,努力實踐祂的旨意。
後三個是「關於我們現在、過去、將來需要」的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太6:11~13上)
(4) 第四個祈求:求賜「日用的飲食」:這是為我們現在的需要,求賜養活身體的飲食。
在耶穌那個年代,通常工人是每天領取當天的工資,這工資少得可憐,只能買到一天的食物。耶穌提醒門徒,要學習過一種每天倚靠神供應的生活,如同舊約時代以色列人在曠野仰望神降下嗎哪。在今天,我們生活比較富裕,大多數人沒有經歷過上一代人的缺乏。我們也沒有多大的意識,為神供應我們每天的飲食衷心感謝祂。可是,我們每天所需的飲食不是理所當然的。今天世界上仍然有許多地方在戰爭中,出現許多難民,不要說食物,連乾淨的水都沒有。此外,還有饑荒、天災、貧富懸殊等問題。世界上許多地方的孩子,在上床睡覺之前,是沒有吃過晚餐的!事實上,許多人仍然每天須要為溫飽掙扎求存!
(5) 第五個祈求:「免我們的債(=罪),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這是為我們過去的罪(已經欠了的債/已經犯了的罪),求神赦免。正如保羅指出,罪人的生命得以更新,「一切都是出於神,祂借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林後5:18)
耶穌講完這個禱告典範之後,繼續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6:14~15)
在《主禱文》裡,「債」等同「罪」,罪債是必須還清的!這個祈求是求神饒恕。一個真正經歷過神饒恕的人,就懂得饒恕別人。不饒恕人的人,他從來沒有真心悔改,又怎能期望神饒恕他呢?
(6) 第六個祈求:「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這是為將來的境況,求賜力量,勝過試探、罪惡。
這句話實際的意思是「不要帶領我們進入試探;救我們脫罪惡,遠離被試探的光景,並且進入公義。」 因為我們越來越認識自己的軟弱,心裡有隱而未現的罪,而那惡者隨時用詭詐來引誘我們,所以就必須切切祈求神所賜下的聖靈保護我們。
我們看過《主禱文》裡六個祈求,頭「三願」:「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是神的兒子教導我們怎樣禱告,首先求什麼?是為「你的名」、「你的國」、「你的旨意」禱告,禱告的焦點是「你」、「你」、「你」。學習禱告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校正我們禱告的焦點。可是,留意一下我們的禱告,是否通常把焦點投放在自己的需要上:「我」、「我」、「我」。我記得初信主時,有人教我把每一個祈求事項,具體寫在祈禱簿裡,好察驗神是如何回應禱告的。當某一個祈求事項蒙神應允時,我便在祈禱簿寫下神是如何成就那祈求事項,並且打一個鉤做記號。對於那些過了一段長時日、已經沒有可能實現的祈求事項,就打一個叉!信主多年之後,我才明白過來,這樣的祈求仍然是以自我為焦點。!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
我們接續看耶穌在馬太福音7:7~11有關祈求的經文:
7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9 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
10 求魚,反給他蛇呢?
11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嗎?
讀完這段經文,你會有一種感覺,這好像表示:求什麼,就一定得什麼!可是,這卻不是我們的實際經驗!如果你讀過雅各書便知道,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祈求」和「得著」兩者的關係:「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雅4:2~3)雅各教導我們,「不求」和「妄求」是禱告不蒙應允的兩個原因。
我們無須引用雅各書,因為耶穌當時所引用的是舊約先知書,當耶穌講這個教訓的時候,雅各書還沒有寫出來。耶穌是引用舊約耶利米書29:12~13的內容:「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穌然後再加上「叩門」。
回到耶穌在馬太福音7:7~8的教導:
7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這兩節經文中有三重對稱:我們「祈求」、「尋找」、「叩門」;結果是:「得著」、「尋見」、「開門」。三個動詞表達出越來越積極的行動。三個動詞是現在時態,並且是命令語:「祈求」、「尋找」、「叩門」,意思是:要持續地祈求、要持續地尋找、要持續地叩門,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在什麼事情上堅持不懈呢?就是在禱告上堅持不懈。
天父更把「好東西」給祂的兒女
至於馬太福音7:7「你們祈求,就給你們」的關鍵,耶穌在9~11節解釋:
9 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
10 求魚,反給他蛇呢?
11 你們〔意指地上的父親〕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嗎?
在這三節經文中,耶穌作出一些對比:在第11節下半部分提到「天上的父」,所以在第11節開首提到「你們」的對比,是指「地上的父親」。「地上的父親」是不好的,可能是因為常常亂發脾氣、沒有耐性、不體貼,但是他們「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然後,耶穌就提出祂的邏輯理由:不好的「地上父親」,也會拿「好東西」給兒女;更何況好的「天上的父親」,祂必然更把「好東西」給兒女。「好東西」是什麼?就是你所需要的「餅」和「魚」;那麼「不好的東西」是什麼?就是「石頭」,沒有用的,不能餵飽你;還有「蛇」,更會傷害你的!
照神的旨意求
當然,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工作、家庭、兒女求,聖經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放膽向神求。神連祂的獨生愛子耶穌都可以給我們,還有什麼神會吝惜不給我們呢?神深愛祂的兒女,因此不會對我們的祈求麻木無情;但神卻不會溺愛祂的兒女,因此不會成為我們的自動取款機,這是因為神「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太7:11)。
耶穌教導門徒的《主禱文》,不是向神求財富、名利、成功、成就,而是首先求「神的名」、「神的國」、「神的旨意」;然後求神賜下我們身體和靈魂最基本的需要(「日用的飲食」;「免我們的債(=罪」;「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這些就是天父最樂意回應我們的祈求。這就是主耶穌教導門徒的禱告,也是教導我們的禱告。如果我們是求神的旨意成就,神必定垂聽和應允,這是使徒約翰後來告訴我們的真理:
約翰一書5:14~15
14 我們若照祂的旨意求什麼,祂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祂所存坦然無懼的心。
15 既然知道祂聽我們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們所求於祂的無不得著。
同心合意的求
我們通常最懇切為什麼事禱告?可能是病得醫治。好幾年前,我們團契有一位姊妹因因病情嚴重被送進醫院。她在醫院住了一個多月,存活、康復過來。之後這位姊妹在團契感恩分享,她說在病危那段日子,有幾個教會許多弟兄姊妹(大約一千人)為她禱告。後來團契另一位姊妹也患病被送進醫院,團契弟兄姊妹懇切為她禱告。可是,她當晚便離開世界!是因為我們信心太少嗎?還是我們禱告不夠多嗎?難道,以後遇到這種情況,便發動一千人禱告,病就會好了嗎?耶穌豈不曾經教導祂的門徒:
「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太18:19)〔註:顯然這段經文,按上文下理,是關乎教會紀律的禱告,而不是為我們所求的其他事項禱告,但卻表達出禱告蒙神垂聽,不是取決於禱告人數的多寡。病是否得醫治同樣屬神的主權:「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羅9:15)〕
因此,「禱告不是貴乎人多,而是貴乎同心合意」。無論是一千人禱告,抑或是兩個人禱告,重點同樣是「同心合意」。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神是神,祂不欠任何人任何東西。正如詩篇作者所言:「我們的神在天上,都隨自己的意旨行事。」(詩115:3)
你也許會問:神既然是按祂的旨意成就一切事情,為什麼我們還須要禱告?馬丁路德解釋《主禱文》裡「願你的國降臨」這句話:「不在乎人的祈求,因為人求與不求,神的國也一定會降臨,可是我們仍然須要祈求。」我們要注意《主禱文》裡所使用的,是複數代名詞,而不是單數代名詞,禱告的開頭說「我們在天上的父」,而不是「我在天上的父」。基督徒是神家裡的一分子,我們共同關心這個大家庭裡的「家事」,與主同心。同樣地,我們求「神的旨意行在地上」,也成就在我們身上。
客西馬尼園的禱告
神的旨意很豐富,可以包括醫治,或者不醫治。神甚至可以通過苦難來成就祂的旨意。對於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希伯來書這樣評論:
希伯來書5:7~9
7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誠,蒙了應允。
8 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
9 祂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祂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
聽來奇怪!希伯來書的作者說,耶穌的禱告「蒙了應允」?耶穌不是求天父挪開苦杯嗎?希伯來書的作者何出此言?我們來看清楚,耶穌求什麼?
太26:39『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這是耶穌第一次禱告,但是耶穌不是單單求神挪開苦杯,否則希伯來書就不會說,耶穌的禱告『蒙了應允』。
我們接著看耶穌第二次禱告:太26:42「我父阿,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我們要注意,在第一次禱告的下半部分:「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以及第二次禱告的下半部分『就願你的意旨成全」,這才是耶穌禱告的重點,也就是《主禱文》中第三個祈求的實現:「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
耶穌明白祂來到世上的使命,就是遵行天父的旨意。我們要注意,表面上耶穌是「被殺」;但是,我們聽耶穌自己怎麼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權柄舍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約10:18)耶穌是求父神的旨意成就。祂的禱告有沒有蒙應允?有!我們懂了。下一次當你面對危難的時候,例如生病、失去工作,你會求什麼?我想,當你面對危難時,會有許多想法、計劃,兩手準備。於是你跟神做個交易:「神啊!幫助我度過這個難關,我可以為你做什麼什麼。」這是人之常情。耶穌同樣有自己的想法、計劃,所以耶穌向父神提出「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可是,耶穌表達了自己的意願後,接著向天父祈求:「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下);「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太26:42)。我們懂得這樣禱告嗎?還是仍然對神說:「求你祝福我的計劃!」你既然稱神為「主」,你是否願意把你的計劃交給神,然後說:「願你的意旨成就在我身上」。
結語
最後,我分享三個關於禱告的重點:
(1) 禱告肯定可以帶來改變
按照聖經的教導,禱告肯定可以帶來改變。關於禱告帶來改變,可分為兩個層面:
(i) 我們的神是不變的神;相反,萬事萬物卻會按照神自己的旨意被改變過來。
(ii) 神的兒女可以借著禱告,求神改變事情或自己的心,而不是試圖改變神的旨意,例如,尋求明白什麼是神的旨意,因而改變自己的心思意念來符合神的旨意。
(2) 三位一體的神眷顧我們
三位一體的神眷顧我們,不但垂聽我們的禱告,還替我們祈求,並且恩待我們:
(i) 長遠活著的耶穌,替我們祈求
聖子耶穌作為我們和神之間「更美之約的中保』(來7:22),「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7:25)
(ii) 我們軟弱時,聖靈替我們祈求
在「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之時,「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嘆息,替我們禱告。」(羅8:26)
「鑑察人心的』神,「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8:27)
(iii) 天父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嗎?」(太7:11)
(3) 願你的意旨成全
禱告最終目的是「願你的意旨成全」,也就是《主禱文》中第三個祈求的實現:「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
禱告不是修煉一種工夫,而是求神的旨意成就!禱告不是求「天從人願」,而是求「人從天願」!阿們。
本文原載於「福音腓立比」微信號,本平臺蒙允轉載,不擁有版權。
原文標題為「主教導我們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