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書法中穴寶蓋「穴」的寫法及結構特點

2020-12-22 亦木書畫

含有穴寶蓋的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比較常見,例如空、穿、突、窮、窩、窗等等。穴寶蓋這個偏旁是由「穴」字變化而來,大多出現在字頭。含有穴寶蓋「穴」的字,很大一部分都各房屋居室、洞穴有關。

一、穴寶蓋「穴」字頭的基本寫法:

1、穴寶蓋「穴」整體寬扁,略向右上斜,並能足以覆蓋住下方。

2、首點①居中中間位置,且要寫得飽滿,左點②向 左下斜。

3、橫鉤③向左下出鋒。

4、下面的兩點④變形,向兩邊彎曲,注意和硬筆書法的區別。

二、 以「空」、」窮「、」窺「三個字為例,分析穴寶蓋「穴」在字中的位置與結構特點:

1、空:「穴」寫得寬扁,穴寶蓋上點居中,下面兩點變形,筆畫向兩邊彎。 下部「工」 與上部中心對正,短豎稍向右傾,最後一橫略 長。

2、窺:穴寶蓋寬而扁。下部左小右大,左高右低。豎彎鉤伸出穴寶蓋。

3、窮:穴寶蓋稍寬扁。下部左右高低相當,左部正穩,右部 「弓」稍寬大。

三、古代著名碑帖中含穴寶蓋「穴」的例字:

1、《多寶塔碑》中含穴寶蓋「穴」的字舉例:

2、《九成宮醴泉銘》中含穴寶蓋「穴」的字舉例:

3、 以空字為例,分析歐體、柳體、顏體、趙體四大字體穴寶蓋「穴」的書寫特點

相關文章:

毛筆書法中禿寶蓋與寶蓋頭的寫法與結構分析

毛筆書法楷書草字頭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

毛筆書法楷書「礻」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

毛筆書法楷書「月」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四:女字旁

相關焦點

  • 毛筆書法中禿寶蓋與寶蓋頭的寫法與結構分析
    毛筆書法楷書草字頭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毛筆書法楷書「礻」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毛筆書法楷書「月」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四:女字旁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三:口字旁與日字旁
  • 毛筆書法偏旁部首寫法匯總,附多寶塔碑中例字,太全了!
    自己學毛筆字的時候整理總結的偏旁部首的寫法,集中到一起獻給大家,有需要的拿走不謝,包含了漢字各偏旁部首的毛筆寫法,並把多寶塔碑中的相關例字挑了出來,供大家臨摹練習。這些偏旁部首都是平時書寫中常見的,跟著練習也差不多了。下面就一個一個列出來。
  • 毛筆書法中三點水「氵」與兩點水「冫」的寫法與結構分析
    毛筆書法中禿寶蓋與寶蓋頭的寫法與結構分析毛筆書法楷書「礻」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毛筆書法楷書草字頭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毛筆書法楷書「月」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四:女字旁
  • 毛筆書法中「人」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
    毛筆書法楷書草字頭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毛筆書法楷書「礻」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毛筆書法楷書「月」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四:女字旁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三:口字旁與日字旁
  • 毛筆書法楷書草字頭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
    需要注意的是,毛筆書法中的草字頭有別於我們現在簡化字中的草字頭,它是分為左右兩部分的,兩部分互相呼應。我們來看看毛筆書法中草字頭的基本運筆方法:注意觀察,草字頭整體形態是左低右高的。在漢字中,草字頭不能寫得過寬過高, 左豎右撇要寫得短小。如上圖中豎①、撇②要內收,它們之間的距離要適當,不當離得太遠,也不能寫到一起。
  • 毛筆書法楷書「月」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
    著名碑帖例字:1、《多寶塔碑》中含有「月」字旁的字舉例:2、九成宮醴泉銘中含「月」字旁的字:3、再看一下歐體、顏體、趙體、柳體的「月」字旁的字的寫法區別:以上是「月」字旁的基本寫法、結構特點及例字分析,
  •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立刀旁「刂」
    《多寶塔碑》中帶有立刀旁的字舉例。《九成宮醴泉銘》中帶有立刀旁的字舉例。欣賞不同的書法名家書寫的含立刀旁的字,注意「刂」的 不同寫法。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左耳旁與右耳旁毛筆書法中提手旁的寫法及相關漢字結構分析
  •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四:女字旁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四:女字旁 「 女」字旁比較難寫,但在漢字中出現的頻率很高,通常出現在漢字的左邊或下面,象妙,好,如,姿,安,姓等,都是常見字,所以要多加練習,才能寫好。碑帖例字以下是《多寶塔碑》中含有「 女」字旁的字: 以下是九成宮醴泉銘中含「 女」字旁的字:再看一下歐體、顏體、趙體、柳體的「如」字寫法區別:任何一個偏旁部首都要經過很多練習臨摹才能掌握,多看看古代著名書法家的碑帖
  •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二:米字旁
    下面以「精」字為例看一下「米」字旁在字中的寫法:「精」字右邊是主體,要突出顯示,所以右部略寬,左部 「米」筆畫要有所收縮,捺畫變點; 右部「青」橫畫均勻,第三橫 稍長,與「米」部穿插,融為 一體。看一下多寶塔碑中的帶「米」字旁的字的寫法: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含米字旁的字:對比一下歐體、顏體、趙體含米字旁的字的寫法:集字練習:粒:左窄長,右寬扁。米字旁中橫畫左伸右縮。
  • 毛筆書法中木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安排
    毛筆書法戈字旁的寫法及其在漢字中的結構安排毛筆書法中走之旁「辶」的寫法及其在字中的結構安排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心字底的寫法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皿字底的寫法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反文旁「攵」
  • 每日一穴 | 肘髎穴:網球肘要穴
    本穴物質為手三裡穴降地之雨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肘髎。  什麼叫「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關於在經絡循行中「天部」、「地部」,以及「天」和「地」的概念,上次在解讀溫溜穴之時,我們就已經論述過了,今天又遇到相關的問題,我們再次重申一下:  對於一個直立的人體來說,頭為天,腳為地。
  • 華佗夾脊穴和我們的大夾脊穴理念
    在中醫臨床中,夾脊穴對人體的作用非常大,應用也很普遍。研究認為夾脊穴能調節 植物神經的功能,故用夾脊穴治療與植物神經功能相關的一些內臟病變;消化系統疾病、心肺病、 血管性頭痛、肢端感覺異常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徵、腦血管病、 紅斑性肢痛症、高血壓等。
  • 肘髎穴 手五裡穴 臂臑穴 肩髃穴 巨骨穴 天鼎穴 中府穴 扶突穴 口禾髎穴 迎香穴
    肩髃穴(jiān yú xue)別名:髃骨,中骨井,扁骨,扁髃,尚骨,中肩,偏肩,肩尖【解剖位置】在斜方肌與岡上肌中;深層有肩胛上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分支,副神經分支,深層有肩胛上神經。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居頸部,內應咽喉,具有疏經通絡、理氣化痰、消腫止痛、祛瘀散結之功,並可降逆瀉火、清燥存陰,可用於治療頸部及咽喉諸疾。主治:中醫病症:咽喉腫痛,不得息,暴喑,氣哽,喉中痰鳴,食飲不下,癭氣,瘰癧等。凡咽下困難者,均可取用。西醫病症:甲狀腺腫,頸淋巴結核,扁桃體炎,喉炎,舌骨肌麻痺症。
  • 每日一穴【肩髃穴】,緩解肩周炎重要穴
    肩髃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位於人體的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在肩膀上有個三角肌,三角肌上緣的前邊,把胳膊抬起來,明顯地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就是肩髃穴。有個口訣叫:肩髃抬肩凹陷處,就是一抬肩,有兩個凹陷的地方,前面凹陷的地方。)    【3秒中取穴】正坐,屈肘抬臂與肩同高,另一手中指按壓肩尖下,肩前呈現凹陷處即是。
  • 化痰強穴——豐隆穴
    取穴:先找到膝蓋的外膝眼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點,再找到小腿脛骨旁開兩指寬的地方,這兩點的交匯處就是豐隆穴。豐隆穴在足陽明胃經上,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名稱】:豐隆【歸經】:胃經穴【國際標準代號】: ST40【特點】:本經絡穴。
  • 中髎穴
    【中髎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中髎穴的位置】    【中髎穴的位置】位於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3骶後孔處。   【穴名解說】    【中髎穴】經穴名,隸屬:足太陽膀胱經。    【名解】中,與其餘三髎穴相對處於中部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三:口字旁與日字旁
    毛筆書法中口字旁和日字旁是比較常見的兩個偏旁。在漢字中的位置也多種多樣,所以書寫時要多加揣摩。多看古人寫的帶這兩個偏旁的例字。「口」字在漢字中的位置比較靈活,可以在字的左邊,也可以在字的右邊,可以在字的上面,也可以在字的下面,不同的位置寫法上有一定的區別。先看「口」字的寫法:◆ 口字旁在左邊,字形不宜大, 上寬下窄。◆ 兩側豎畫內收,左低右高。
  • 肩周炎:肩髃穴、大椎穴、天宗穴、肩井穴、肩臑穴、肩髎穴、臑會穴
    本穴物質一為督脈陶道穴傳來的充足陽氣,二是手足三陽經外散於背部陽面的陽氣,穴內的陽氣充足滿盛如椎般堅實,故名大椎。【取穴位置】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此穴在肩端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故名肩髃穴。【取穴位置】在肩峰前下方,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處;將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為此穴;或者垂肩,當鎖骨肩峰端前緣直下約2寸,當骨縫之間,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線上處取穴。
  • 穴位密碼--下髎穴 、中髎穴 (連載七十九)
    【溫馨提示】按摩下髎穴的手法:下髎穴最好採用叩擊,將手握一個空拳,用拳背這個位置去叩擊腰骶部,雙手可以同時叩擊,叩擊的力量一定要大點,有明顯的聲音出現,刺激它,才可能通過骶神經孔,傳遞到盆腔裡面去,來刺激裡面的臟腑。 針刺下髎穴的方法:下髎穴直刺1-1.5寸。
  • 每日一穴|臑會穴
    臑會穴歸屬手少陽三焦經,有緩解治療臂痛、上肢麻痺、目疾、肩胛腫痛等作用,臑會穴的位置: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  【臑會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   【快速取穴】抬臂屈肘,稍用力,可見上臂外側上端有一個三角形肌肉(三角肌),該肌肉下緣與肱骨的交點處,與腋後紋頭平齊,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