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路在武漢,
究竟是個什麼江湖地位?
上世紀,香港、澳門、臺灣經濟之和超過大陸,其中以臺灣為首。
於是1984年,鄂城墩片改了姓,整一塊臺灣,臺北、臺東,順著高雄走到香港,再走走澳門也到了。從地理上看,真像極了港澳臺。
從臺北路遠望,後面是曾經的武漢第一高樓民生銀行大廈。90、00後憑著歷史和直覺判斷,這裡想必是金融街,高樓林立,位置絕佳。
不過歷史直覺,總會偏差。臺北路好地段不假,但上個世紀的武漢,哪兒都是廠,武漢分成三大塊,無數小塊,以廠劃分。
臺北路這塊,則以武漢市無線電廠最為紅火。留下了無數廠人,輝煌也是廠的輝煌。
現如今,臺北路的學校、城中村已經夷為平地,雜技廳片區也劃作拆遷範圍。臺北路的佛系養生路線還能走多久?
為了招引臺資,當年武漢狠下了一番功夫,寶島社區、花蓮社區,酒樓叫做小臺灣,95年連老武展都給炸了。
而轉眼34年過去了,臺灣自顧不暇。武漢這個老工業城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爛尾五年的老武展,重建還是不得人心;分房制度取消了,徒留下一片片老舊社區;而從大廠經濟走向高樓經濟,當年去過中南海裝天線的無線電廠,成了武漢工業控股集團。
沒了廠,臺北路的子女上了學,想要遠離;臺北路的老人,依舊生活在這裡,優哉遊哉。
熟悉了一輩子的老張覺得,這裡是全武漢最好的位置。
「往勒滴走臺北一路,就是青少年宮,小伢學個心珠算,幾方便!你看沿路的樹撒,幾安靜,莫斯都有,穿去克上班闊以撒。」
「有公園,還有湖,漢口哪有這好滴位置?」
平心而論,建設大道—解放大道之間,旁邊是新華路,臺北路的地理位置真好。
但我住了二十多年臺北路,直到上班才發現,這裡居住環境真不算好。
夏天的寶島公園,一潭死水,悶熱天氣湖水泛起綠藻,說是兒時回憶,如今散步也不大想去;上班沒地鐵,走去苗慄路坐6號線、菱角湖坐3號線,還真不如坐60路公交車。
住在老舊社區,爬樓梯,戶型擁擠,採光差。抬頭望去,提早拆除的城中村,卻建起一棟棟高樓。
看著還建的樓房,二手房價格將近3萬,而老房子,2萬左右。
這近萬元的差價,等到房子拆了,還能不能住回來,怕是不能。
除了城中村,臺北路學校拆掉了。
新校址看起來像後門,這個九年的完全中學,從小學包幹到初中。過早+學習,就是一整個武漢。
臺北路的武漢伢等從這裡畢業了,才開始走出去:六中是首選,二中有點遠,育才也不錯,要是真沒考好,市實驗和十六中歡迎你啊!
後來臺北路學校搬走了,對面的黑皮牛雜卻從1990年做到今天,還在紅火。再等到臺北路的學生走散大武漢,當地居民的口口相傳,這塊的美食走出去了,儼然成了一條網紅小吃街。
王師傅豆皮館,是何祚歡提的字;雙洞門的嚴氏燒賣,近幾年在這裡開了新店;再往北湖走,胡家豆絲餅也不錯;等到親朋好友聚餐,選個小臺灣。
這個老街老巷,誕生了淳樸、地道的美食,夾雜著天南地北的風味,卻逃不脫重油、糯米,地道武漢口味。
然而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過早小吃,終究比不過網紅店。成都菜殺到,串串、川菜、燒烤……成了主旋律。
不知等到臺北路拆了,看高樓起,武漢伢地道的過早店子在哪兒去尋?
武漢要拆的東西很多。
老武展拆了,需要diss;武漢雜技廳也要搬遷了,好事,不然冠以武漢名,卻給六中、市實驗學子開開藝術節,略顯浪費。
臺北路要是全拆了,那可不得了。
臺北路學校舊址上,一城一座的萬象城,「三年後因你而生動」。
七號線在這裡正準備起航,懷抱湖泊,處在二環,背靠金融街,這樣的地理位置,生個二胎也不怕,青少年宮、兒童醫院隨便挑。
只是想想臺北路的原住民怎麼辦?東西湖、江夏、黃金口?當年白沙洲愛理不理,如今已高攀不起。
失落的港澳臺啊,澳門路、香港路原住民已走在了前列,遙遙的手在三環外揮舞,如今還剩下臺北路。
老街巷裡,乘涼打牌;青少年宮,健身養生。
從小到老,斑駁的時光匆匆流逝,對於沒走出武漢的老人來說,臺北路只是一條街,但就是一輩子了。
這一切就仿佛上世紀末,武漢成片成片的下崗潮,來得悄無聲息。
/
臺北路的老舊時光,
還能存在多久?
誰也不知道,
誰也不想知道。
/
(圖文/武漢同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