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何喜歡將犯人發配邊疆?淺談水滸傳的背後,沒告訴你的秘密

2021-01-19 史刻銘心

本文由【史刻銘心】獨家發文,嚴禁抄襲!

古時候,一個重犯會受到什麼刑罰呢?人們可能首先會想到死刑,甚至有些重口味的朋友會想到各種酷刑,例如滿清十大酷刑,但除此之外,還有廣為人知的刺配製度。而所謂的「刺配」,並不是單單的流放,而是集刺、杖、流三刑於一身的刑罰,具體內容就是指在犯人臉上刺字,外加杖脊(即是在犯人的脊背上打板子),然後再流配充軍。

而刺配製度盛行於宋初,當時是作為免死的刑種之一,因此大家可以經常在一些古代類型的電視劇或文學作品中聽到「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這一句話,而在說完這句話後,便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刺配犯人」的經典橋段。

當說到宋朝,再說到刺配時,大家又怎麼會忘記《水滸傳》中的經典呢?

水滸傳中的「賊配軍」

談到經典名著《水滸傳》,大家應該可以立馬聯想到水泊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漢的英勇形象。可在這英勇的背後,他們大多數人都經歷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其中作為「刺配犯人」就是他們所受的痛苦之一。

在水泊梁山中,有多少人經歷過刺配呢?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林衝當時可謂威風八面,可是卻不幸被奸人高俅陷害,失去了愛妻的同時,還不得不被刺配滄州。林衝當時滿腔仇恨,為了復仇不得不走上了梁山。此外,還有楊志被刺配大名府、武松刺配孟州、及時雨宋江刺配江州、鐵面孔目裴宣刺配沙門島、美髯公朱仝因私放了插翅虎雷橫,被刺配滄州以及玉麒麟盧俊義也是刺配沙門島等等,而且其中絕大多數的梁山好漢都因各種原因而被刺配。所以梁山好漢被稱為「賊配軍」可謂是名副其實。

雖然刺配的懲罰相對於死刑來說比較輕,起碼犯人還有一線生機,可換種角度看,刺配可以說不比死刑好受,或者就是死刑的另一種形式罷了。因為刺配路程極度的漫長,數年的奔波已經算是正常,而且路途極其艱苦,隨時都可能暴斃現場,即使有幸來到發配地,犯人依然要在邊疆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而且是永無出頭之日,所以說刺配邊疆其實與死刑無異,梁山好漢起義也是情理之中。

宋朝刺配製度的誕生

在宋代,刺配之風盛行,但嚴格意義來說,刺配卻不是在這個時代誕生的。最早的刺配,要從五代談起,那時後晉的建立者晉高祖為君殘暴,濫用嚴刑酷法,而且煞費心機地把廢止了幾百年的墨黥之刑(就是在犯人的臉上刺字和圖案)重新搬了出來,從此「刺配」之刑便產生了。刺配發展到宋代,其手段也逐漸演化得更加的殘酷。

北宋時,統治者在實行折杖法的同時又沿用和發展了後晉以來的刺配之刑,將其作為對死刑的寬宥。刺配之刑也成為了僅次於死刑的重刑。

由於宋代的刺配製度極度的盛行,刺配製度演變出多種類型,具體是按罪輕重的不同而不同,分為刺配本州、鄰州、500裡、1000裡、2000裡、3000裡及沙門島等不同等級,除了流放多樣化外,刺面也根據所犯罪的輕重分為「大刺」和「小刺」。

隨著時間的推移,刺配在實際執行中的使用範圍也日益擴大。宋真宗時,刺配之罪已經發展到 46條,而到孝宗時,已劇增到了570多條。正由於刺配的使用範圍很廣,以至出現了州郡牢城營中刺配犯人額滿甚至超額的現象。

可是,北宋末年,金人入侵,群雄並起,其中不少人就是被刺配的犯人。以至於南宋建立時,不少立功的將領的臉上都有著刺字,由於當時的朝廷是不允許罪犯進入的,所以到1144年,宋高宗不得不為了自己的這些功臣著想而發布詔命:「今後臣僚有面刺大字或灸燒之人,許入見。」

很快不少有識之士發現,刺配的濫用使得它失去原有的意義,不但沒有減輕罪犯的刑罰,還對罪犯及家人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他們希望朝廷能夠廢除刺配製度,可事與願違。

刺配製度的積極性

宋代刺配製度的盛行難道只是統治者在魚肉百姓嗎?答案顯然是否定,刺配的存在必然有著其存在的價值。

其一,刺配製度實際上是對死刑的寬宥,體現了統治者「恤刑」的思想。恤刑的具體含義就是指用刑慎重不濫,其考慮到了朝廷在某一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量刑不當的現象,因此要有憫恤之意,使刑罰輕重適中。不少的統治者在量刑時,有些犯人犯了滔天的罪惡,理應死刑,可有些罪犯只犯了比較嚴重的罪,其處罰位於死刑邊緣,即可以處死也可以不處死,這時統治者就會選擇刺配,或者犯人曾經立過一些戰功,統治者也會選擇刺配,使犯人免去死罪。

正是由於這種「恤刑」思想,使得當時的社會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其中的代表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他深知五代時期刑罰的殘酷,也了解到了酷刑對於政權的威脅以及人民的侵害。因此,為了給百姓樹立自己寬仁的明君形象以及鞏固自己的政權,宋太祖寬緩了刑罰,以簡待民。上既可以維護統治,下又可以體恤百姓,乃一石二鳥之舉。

其二,刺配更是一種對勞動力進行充分使用的制度。在古時,生產力並不發達,所以人力資源尤為重要。並且這種對勞動力的迫切需求的情況,在邊疆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為此,統治者為了解決邊疆地區人力資源匱乏問題,他們會將一些死刑犯進行寬宥,通過刺配將其帶到邊疆充當勞役。所以刺配製度的實質是對勞動力進行分配,使勞動力的使用更加的合理與充分。

刺配製度的弊端

刺配製度的弊端體現在了司法成本以及經濟負擔方面。一些重犯的流放之地,往往是在數千裡之外,並且在宋代初期,犯人要率先被送至京城,然後再發配到邊疆,這樣下來犯人的刺配之路就會相當的漫長,甚至要走上數年之久。而在刺配時,犯人要即時出發,無論當時的時節是暑熱還是冬寒,刺配也一刻不可耽誤。所以不少刺配犯人可能在半路就會凍死或者因為重疾而死,這樣就會極大地浪費國家的司法成本,並且也會給百姓造成負擔,畢竟刺配過程需要犯人的家人隨其奔波哦。

刺配製度還可能會滋生反動因素。刺配是由刺、杖、流三種刑罰組成,因此給犯人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甚至不亞於死刑。而且刺面還會給罪犯貼上永世不得洗脫的標籤。即使罪犯有幸及時獲得了朝廷的豁免,但是他們依然不能在平民中抬起頭來做人。而這些罪犯走投無路,往往會聚集在一起,為了釋放心中的憤懣,他們極有可能引起暴動的發生。

綜上,經典名著《水滸傳》被逼上梁山的一百零八名好漢,也並非是「好漢」,他們大多人都是朝廷的重犯,因為承受不了刺配給他們帶來的痛苦,他們選擇了反抗。而這也說明了刺配製度對於部分百姓來說是一種災難,但不容置否的是,刺配製度在一定時期確實發揮出了它應有的作用。

(以上內容及圖片,均由史刻銘心獨家原創,嚴禁抄襲)

相關焦點

  • 古代女囚犯被發配邊疆,官兵為何都搶著押送?人性的醜惡暴露了
    如犯事之人罪名嚴重,刑法也會加重,還有一些處罰極為特殊那便是發配,流放邊疆。在一些古裝劇中,官員們犯了錯,就會有連坐制處罰,官員的家屬們也將被流放邊疆,終生不得踏入的國土半步。這種懲罰兩種,第一種是將犯人發配流放疆外荒涼的地方,並在臉上刻字,寓意是一個流放的犯人。第二種就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發放到塞外充軍服役。通常塞外的環境極其惡劣,戰亂動蕩不安,還有其他族的人虎視眈眈。
  • 水滸傳:林衝的第一次反抗,快意恩仇的背後,隱藏一個更大的秘密
    你若打殺他兩個,也是冤屈。」(節選第九回)林衝的仇人是高太尉、高衙內二人,兩位差撥只是幫閒。林衝自己心裡清楚,也分的很明白。也正是因為這句話,《水滸傳》電視劇把林衝演繹得很善良,於是乎觀眾也如此認為。林衝為何偏偏這一次不肯放過他們呢?當時,陸謙哀求說到【不幹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來】,林衝心裡應該也明白陸謙說的是真話,可是,林衝還是拿出尖刀,手起刀落,提出陸謙心肝來。自打林衝被發配滄州,林衝一共遭遇兩次生命危險,第一次林衝放了兩位差撥公人,第二次林衝將他們全部殺了。林衝兩次差異的行為背後,究竟有什麼隱藏了什麼?
  • 古代被發配的犯人,為什麼路上不跑?
    我們看古裝劇也會發現,很多人哪怕被發配到令人聞風喪膽的寧古塔,也依舊是遵命前去,從沒想過反抗或者跑掉。明明知道前途無望,甚至面臨生命危險,為什麼這些被發配的犯人,中途不跑呢?為什麼都沒嘗試跑,或者說根本沒想過跑掉呢?是他們太笨了想不到嗎?
  • 宋朝GDP佔世界80%,為何不堪一擊?《水滸傳》早已告訴了我們答案
    無論從經濟發展,還是科技文化發展,宋朝確實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網絡上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宋朝GDP佔到當時全世界的80%。且不說這種說法是否靠譜,但也說明宋朝確實富庶繁榮,可謂富得流油。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大宋如此富裕為何不堪一擊?為何「靖康之恥」時,大宋廟堂輕易就被一鍋端了?
  • 宋江為何不推翻宋朝統治?再讀《水滸傳》,終於懂了宋江
    看過很多古裝劇,最喜歡的還是《水滸傳》,堪稱無法超越的經典。書啃過幾遍,老版電視劇和新版電視劇都看過,看一次慨嘆一次,看一次淚目一次…… 第一次看《水滸傳》,那時還小,不懂家國大義,只喜故事跌宕起伏,只看情節峰迴路轉,只愛英雄梁山聚義。
  • 寧古塔在清朝為何被稱為犯人的人間地獄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清朝時期流放犯人的一個地方,是清朝時期讓犯人們聞之色變的苦寒之地,犯人一旦被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就相當於被判了無期徒刑,一輩子再沒有了盼頭。下面星火情殤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交流這個問題。
  • 為什麼古代官府勞神費力,也要將犯人發配千裡,而不是關押?
    成本那麼高,還要派專人押送,到底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原來在古時候,充軍是僅次於死刑的處罰,被判了發配充軍之後,許多犯人也是並不好受的,如果是死刑,那就簡單直接了。但是如果被判發配充軍,那對犯人的折磨才剛剛開始。被發配的地方,都是不毛之地,在古代,科技遠遠沒有現在發達。
  • 《水滸傳》裡的官吏怎麼掙錢
    衙門口向錢開,有理沒錢別進來。還別說整《水滸傳》裡還真沒有人出來告狀。北宋衙門和監獄已經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非法之地。官吏瞄的就錢袋子。梁中書動不動就給嶽父蔡京大人送生辰綱。高衙內看上了林衝的媳婦,高俅就幫他陷害林衝準備幫助給搶過來。施恩和他父親老管營相公用法手段佔領了快活林。這爺倆錢掙多了,張團練和張督監眼饞了。
  • 狄青一生徵戰沙場二十餘載,為何每次上戰場都會戴面具呢?
    甚至當時還有很多人,喜歡將狄青和蘭陵王進行比較,很久之前蘭陵王因為自己長相過於俊美,在戰場上難以威懾敵軍,所以每次出戰時都會佩戴一塊面具,所以很多人認為狄青也是如此。因為在狄青年幼時,狄青的兄長因為和他人拼鬥,以至於犯了重罪,為了保住已經成年的兄長,狄青只能頂替兄長的罪名,最終被施以墨刑,發配邊疆。這種刑罰在宋朝時期叫做刺配,《水滸傳》中就多次提及這一刑罰,一百零八將中也有不少人受過這種刑罰,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宋江了。
  • 古代士兵搶著押送女犯人,送到邊疆也不嫌路途遠,原因老司機都懂
    對於犯罪的官員來說,最多的就是男子被砍頭,女子全部都送到邊疆。邊疆地區都是環境非常不好的地方,但是對於古代的士兵來說都會搶著押送女犯人,送到邊疆地區也不嫌棄路途遙遠,原因相信老司機都懂。其實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是不高的,女子在出嫁以後都要跟著丈夫生活。女子的一輩子都是和丈夫聯繫在一起的,所以經常會看到丈夫家裡倒臺了,女子也會受到牽連。
  • 古代衙役為啥喜歡搶著押送女囚犯去邊疆,不嫌勞累?原因不簡單
    但要說其中的一種讓人害怕的懲罰,那就發配邊疆。而對於這種懲罰雖說不會立刻處死犯人,但是也會讓犯人感到生不如死。茫茫邊疆,貧窮落後,而且路途十分遙遠,路上所遭遇的兇險是讓人難以預料的。可是為什麼衙役全然不顧自身安危不嫌勞累,不顧路途遙遠,喜歡搶著押送女囚犯去邊疆,「護送」女囚犯們一程?原因不簡單。首先一點原因,押送人犯去邊疆能獲取許多金錢。在古代,衙役們身份不算高,賺的錢自然也比較少。但若女囚犯家境良好,並且親人可憐她們的話,她們的家人就會給護送的衙役一些金錢,用來保女囚犯一路平安,不讓囚犯在路上受太多的苦。
  • 虐殺獄囚、同罪異罰:走進《水滸傳》,看宋代獄政制度的殘酷專橫
    這是因為君主專制的需要,也是宋朝歷代皇帝「用重典,猛刑法」的具體體現。1、監獄立法趨於完備《水滸傳》有多處提到將囚犯杖刑、刺面後再實施配役。如林衝被配役到滄州牢城、楊志被配役到北京大名府、武松被配役到孟州牢城、宋江被配役到江州牢城、盧俊義被配役到沙門島、董超、薛霸被配役到北京等。
  • 水滸傳中的四位朱姓好漢,將名字連起來,發現這就是作者的秘密!
    名著《水滸傳》講述的是底層人民對宋朝腐朽統治的鬥爭,這其中也充滿著對封建教條的踐踏。在當時這部名著對統治者來說是很危險的書,那麼為何朱元璋沒有禁它呢?把《水滸傳》中四位朱姓好漢的名字連起來,你就會發現這其中的秘密了。
  • 網友總結的水滸傳的細節描寫,推窗引發的蝴蝶效應,對歷史的影響
    可以說水滸傳的故事本身就是虛構的,不過說真如果按照虛構的歷史我們去倒推,確實也有這樣的可能性,這個還是一個歷史發展和蝴蝶效應的問題。可以說水滸傳裡面推開窗戶這個情節,是武大郎和西門慶之間的交接點和人生轉折點。並且也是影響了水滸其中最重要的英雄武松的人生發展。
  • 宋朝農民起義居歷朝之冠,為何卻沒有亡於農民起義?
    但是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有一個朝代例外,那就是宋朝。《水滸傳》中的宋江起義實際規模很小宋朝的農民起義很少嗎?那麼為何宋朝農民起義數量如此之多的情況下,宋朝卻始終能立於不敗之地?其中原因很多,需要分條敘說其一,宋史浩繁。
  • 中國古代五大「發配地」,當年犯人哭著上路,然而如今數千萬人不想...
    經常看古裝劇的人,對於「發配」一詞一定不陌生,作為封建社會僅此於死刑的刑罰,「發配」有時帶給犯人的威懾力甚至還要大於死刑。 古代人鄉土意識濃厚,安土重遷,沒有什麼大變故,一般不會輕易離開故鄉。即便偶有身居於鄉外的人,到了耄耋之年,行將就木之際,也會想方設法回歸故裡,好實現「葉落歸根」的願望。
  • 為什么女犯人都怕流放到此地?官員:不值得同情
    在古代的諸多刑罰裡面,流放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刑罰了,所謂的流放,就是把犯人發配到偏遠的地方去,或者是充軍做奴隸,或者是強行遷到那裡去。這個地方在今天黑龍江省牡丹市,早年曾經是努爾哈赤駐軍的地方,清朝建立之後,把這裡當作了東北的邊鎮,也設置了專門的將軍來駐守,同時還把這裡當作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歷來流放犯人都是往邊疆放,一來邊疆是需要駐軍的,這些人過去正好補充了人力,反正他們是罪人,也不用考慮他們的人權。
  • 「人間地獄」寧古塔,一個關流放女犯人的地方,為何如此可怕?
    但這裡成了滿清流放女犯人的噩夢所在,更是文人謂之的黃泉之路。沒有奈何橋,卻是十年生死兩茫茫,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這個地方就是是清朝人心中談起來無比害怕的「人間地獄」。在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失去了尊嚴,讓人不爽發配的大多是官員,當然還有一些重刑犯。發配寧古塔,到了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誰?就是在邊疆做守衛工作的這些人,在女真族中,地位中等。
  • 古時候被流放的犯人太傻?為何不能偷偷逃回家?犯人:誰逃誰才傻
    不過處理的刑罰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是罪大惡極會被秋後處斬,小偷小摸可能關個幾天就把你放了,而咱們今天要講的是流放。相信看過水滸傳的朋友對流放應該就很有印象,比如裡面武松在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之後,就被衙役帶著去邊疆服刑。在那個年代流放是常有的事,這其實就跟二戰末期,蘇聯把日軍俘虜帶回西伯利亞幹活一樣,這些犯人一旦被流放,一輩子也沒什麼機會回家了。
  • 為何犯人一聽流放此地,寧願自殺也不去?
    為何對清朝的妃子和大臣們有這麼大的威懾力?寧古塔其實並沒有塔,其是指相距25公裡的兩個地方,分別叫「新城」和「舊城」。 為何叫寧古塔呢?這是滿語niggun的音譯。「寧古」在滿語裡是「六」的意思,「塔」則是量詞「個」的意思,翻譯過來其實叫「六個」。那為何叫「六個」?原因是愛新覺羅家族有6個兄弟住在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