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史刻銘心】獨家發文,嚴禁抄襲!
古時候,一個重犯會受到什麼刑罰呢?人們可能首先會想到死刑,甚至有些重口味的朋友會想到各種酷刑,例如滿清十大酷刑,但除此之外,還有廣為人知的刺配製度。而所謂的「刺配」,並不是單單的流放,而是集刺、杖、流三刑於一身的刑罰,具體內容就是指在犯人臉上刺字,外加杖脊(即是在犯人的脊背上打板子),然後再流配充軍。
而刺配製度盛行於宋初,當時是作為免死的刑種之一,因此大家可以經常在一些古代類型的電視劇或文學作品中聽到「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這一句話,而在說完這句話後,便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刺配犯人」的經典橋段。
當說到宋朝,再說到刺配時,大家又怎麼會忘記《水滸傳》中的經典呢?
水滸傳中的「賊配軍」
談到經典名著《水滸傳》,大家應該可以立馬聯想到水泊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漢的英勇形象。可在這英勇的背後,他們大多數人都經歷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其中作為「刺配犯人」就是他們所受的痛苦之一。
在水泊梁山中,有多少人經歷過刺配呢?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林衝當時可謂威風八面,可是卻不幸被奸人高俅陷害,失去了愛妻的同時,還不得不被刺配滄州。林衝當時滿腔仇恨,為了復仇不得不走上了梁山。此外,還有楊志被刺配大名府、武松刺配孟州、及時雨宋江刺配江州、鐵面孔目裴宣刺配沙門島、美髯公朱仝因私放了插翅虎雷橫,被刺配滄州以及玉麒麟盧俊義也是刺配沙門島等等,而且其中絕大多數的梁山好漢都因各種原因而被刺配。所以梁山好漢被稱為「賊配軍」可謂是名副其實。
雖然刺配的懲罰相對於死刑來說比較輕,起碼犯人還有一線生機,可換種角度看,刺配可以說不比死刑好受,或者就是死刑的另一種形式罷了。因為刺配路程極度的漫長,數年的奔波已經算是正常,而且路途極其艱苦,隨時都可能暴斃現場,即使有幸來到發配地,犯人依然要在邊疆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而且是永無出頭之日,所以說刺配邊疆其實與死刑無異,梁山好漢起義也是情理之中。
宋朝刺配製度的誕生
在宋代,刺配之風盛行,但嚴格意義來說,刺配卻不是在這個時代誕生的。最早的刺配,要從五代談起,那時後晉的建立者晉高祖為君殘暴,濫用嚴刑酷法,而且煞費心機地把廢止了幾百年的墨黥之刑(就是在犯人的臉上刺字和圖案)重新搬了出來,從此「刺配」之刑便產生了。刺配發展到宋代,其手段也逐漸演化得更加的殘酷。
北宋時,統治者在實行折杖法的同時又沿用和發展了後晉以來的刺配之刑,將其作為對死刑的寬宥。刺配之刑也成為了僅次於死刑的重刑。
由於宋代的刺配製度極度的盛行,刺配製度演變出多種類型,具體是按罪輕重的不同而不同,分為刺配本州、鄰州、500裡、1000裡、2000裡、3000裡及沙門島等不同等級,除了流放多樣化外,刺面也根據所犯罪的輕重分為「大刺」和「小刺」。
隨著時間的推移,刺配在實際執行中的使用範圍也日益擴大。宋真宗時,刺配之罪已經發展到 46條,而到孝宗時,已劇增到了570多條。正由於刺配的使用範圍很廣,以至出現了州郡牢城營中刺配犯人額滿甚至超額的現象。
可是,北宋末年,金人入侵,群雄並起,其中不少人就是被刺配的犯人。以至於南宋建立時,不少立功的將領的臉上都有著刺字,由於當時的朝廷是不允許罪犯進入的,所以到1144年,宋高宗不得不為了自己的這些功臣著想而發布詔命:「今後臣僚有面刺大字或灸燒之人,許入見。」
很快不少有識之士發現,刺配的濫用使得它失去原有的意義,不但沒有減輕罪犯的刑罰,還對罪犯及家人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他們希望朝廷能夠廢除刺配製度,可事與願違。
刺配製度的積極性
宋代刺配製度的盛行難道只是統治者在魚肉百姓嗎?答案顯然是否定,刺配的存在必然有著其存在的價值。
其一,刺配製度實際上是對死刑的寬宥,體現了統治者「恤刑」的思想。恤刑的具體含義就是指用刑慎重不濫,其考慮到了朝廷在某一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量刑不當的現象,因此要有憫恤之意,使刑罰輕重適中。不少的統治者在量刑時,有些犯人犯了滔天的罪惡,理應死刑,可有些罪犯只犯了比較嚴重的罪,其處罰位於死刑邊緣,即可以處死也可以不處死,這時統治者就會選擇刺配,或者犯人曾經立過一些戰功,統治者也會選擇刺配,使犯人免去死罪。
正是由於這種「恤刑」思想,使得當時的社會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其中的代表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他深知五代時期刑罰的殘酷,也了解到了酷刑對於政權的威脅以及人民的侵害。因此,為了給百姓樹立自己寬仁的明君形象以及鞏固自己的政權,宋太祖寬緩了刑罰,以簡待民。上既可以維護統治,下又可以體恤百姓,乃一石二鳥之舉。
其二,刺配更是一種對勞動力進行充分使用的制度。在古時,生產力並不發達,所以人力資源尤為重要。並且這種對勞動力的迫切需求的情況,在邊疆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為此,統治者為了解決邊疆地區人力資源匱乏問題,他們會將一些死刑犯進行寬宥,通過刺配將其帶到邊疆充當勞役。所以刺配製度的實質是對勞動力進行分配,使勞動力的使用更加的合理與充分。
刺配製度的弊端
刺配製度的弊端體現在了司法成本以及經濟負擔方面。一些重犯的流放之地,往往是在數千裡之外,並且在宋代初期,犯人要率先被送至京城,然後再發配到邊疆,這樣下來犯人的刺配之路就會相當的漫長,甚至要走上數年之久。而在刺配時,犯人要即時出發,無論當時的時節是暑熱還是冬寒,刺配也一刻不可耽誤。所以不少刺配犯人可能在半路就會凍死或者因為重疾而死,這樣就會極大地浪費國家的司法成本,並且也會給百姓造成負擔,畢竟刺配過程需要犯人的家人隨其奔波哦。
刺配製度還可能會滋生反動因素。刺配是由刺、杖、流三種刑罰組成,因此給犯人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甚至不亞於死刑。而且刺面還會給罪犯貼上永世不得洗脫的標籤。即使罪犯有幸及時獲得了朝廷的豁免,但是他們依然不能在平民中抬起頭來做人。而這些罪犯走投無路,往往會聚集在一起,為了釋放心中的憤懣,他們極有可能引起暴動的發生。
綜上,經典名著《水滸傳》被逼上梁山的一百零八名好漢,也並非是「好漢」,他們大多人都是朝廷的重犯,因為承受不了刺配給他們帶來的痛苦,他們選擇了反抗。而這也說明了刺配製度對於部分百姓來說是一種災難,但不容置否的是,刺配製度在一定時期確實發揮出了它應有的作用。
(以上內容及圖片,均由史刻銘心獨家原創,嚴禁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