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囚犯被發配邊疆,官兵為何都搶著押送?人性的醜惡暴露了

2021-02-23 靚仔說說歷史

中國千百年來朝代更迭,經歷了眾多王朝。每次舊朝覆滅新朝建立,第一件事情便是撰寫,頒布全國的通行法律,穩定朝綱。安撫百姓,讓社會恢復秩序。我國歷史上的法律條綱有《唐律》,《宋刑律》,《大明律》,《大清律例》等。之所以有明確的規範與制度,就是用來約束百姓的行為,維持社會穩定的發展。依法辦事,限制行為的法律規範,才會有良好和諧的社會風氣,一個朝代的發展才會繁榮昌盛。

根據遺留下來的歷史文獻可知,我國對違反法律之人的刑法特別多,刑罰較輕的通常是仗打板子和關進大牢。如犯事之人罪名嚴重,刑法也會加重,還有一些處罰極為特殊那便是發配,流放邊疆。在一些古裝劇中,官員們犯了錯,就會有連坐制處罰,官員的家屬們也將被流放邊疆,終生不得踏入的國土半步。

這種懲罰兩種,第一種是將犯人發配流放疆外荒涼的地方,並在臉上刻字,寓意是一個流放的犯人。第二種就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發放到塞外充軍服役。通常塞外的環境極其惡劣,戰亂動蕩不安,還有其他族的人虎視眈眈。遠離家鄉與親人的這種孤獨煎熬的痛苦,也是流放發配邊疆的目的之一。為了嚴懲犯罪之人,得到他應有的懲罰。有一句詩寫的道:''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這首詩中描寫的無定河,就是唐朝時期,犯人所被發配流放的地方。寧古塔則是清朝朝廷中,犯了重罪之人流放之地。寧古塔在現位於黑龍江牡丹江市偏北的古城村中,流放之人到達後,每天依舊要在此做苦力,直至死去。

在古時候的封建王朝,女子無才便是德,只要懂得三從四德,熟讀女戒即可。平時女子也是出門甚少,當然也不可為入朝為官。未嫁人的女子,每日就在庭院中做女紅,已經嫁人的婦女,整日在家相夫教子燒火做飯,把持家務。所以很少有女子會被發配流放。多數女子被發配的可能性只有兩種。

第一種可能性就是連坐制度,一人犯罪,全家受罰。朝堂上如果有官員辦事不力或法犯法,貪汙受賄。皇帝基本上會直接下令處死,然而官員的家屬甚至鄰居都會無故受到牽連,雖罪不至死,但免不了被發配邊疆的結果。

這第二種可能性,女子在外不知廉恥,與其他男子私通狼狽為奸,也會被流放到邊疆。因為在古代格外重視女子的貞操和清譽。

發配流放相對於死刑來說,至少還留有一命。但在流放的途中,對犯罪之人身體與心靈上的折磨,比死刑更加折磨。流放一般在極其偏遠的地方,路程極其遙遠,犯人在路程中帶有腳銬手銬,徒步前行。吃喝住行的條件極為苛刻,一般人承受不住這非人的折磨,在路上便命喪黃泉。即使是幸運的到達了發配之地,每日長期的勞作與之前長途跋涉的勞累,環境的艱辛,也是命不久矣。

押送流放犯人是件苦差事,路上的條件十分苛刻,荒郊野嶺又可能遇見山匪,假如犯人逃跑那自己將重罰,所以一般衙門中很少有衙役願意去做。

但如果押送的犯人是位女囚犯,那官兵都很樂意,並爭先恐後去搶著押送犯人。因為押送犯人的官兵一般身份地位較低,在押送犯人的路上,可以從中撈去油水,因為部分犯人的親屬都會給衙役一些錢財,打點衙役,希望可以在路上多照顧犯人。但是山高皇帝遠,又有誰知道犯人在路上會遇到什麼。

有理可推算出,女囚犯更是一筆不小的財富,為了保證女犯人的名節與安全。女犯人的家屬必定會多給一些錢財給押送的衙役,希望在流放的途中多多照看。因為在古代女子有這樣一句話''餓死是小,名節為大''。但事實上,長達幾個月的押送途中,誰又會知道是否,錢也有了,人也有了呢?

還有一點最為重要,女子在家,本就沒有體力勞作,柔弱不堪。難以忍受在流放途中的惡劣條件與環境,十之八九在半途,就會因各種原因撒手人寰。而衙役也可以在途中返回,提前回去復命完成押送任務,畢竟囚犯的死活,不歸衙役所管。

最後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生活中唯利是圖的人不在少數,人性的弱點暴露無遺,但我們只要做好自己,坦蕩為人,不愧對自己就值得來這人世間一遭。

相關焦點

  • 古代衙役為啥喜歡搶著押送女囚犯去邊疆,不嫌勞累?原因不簡單
    在那個人權並沒有很被看中的時代,人人都應當小心翼翼,千萬別犯罪,否則命運難料,甚至還會連累妻子兒女,一家不得安寧。但要說其中的一種讓人害怕的懲罰,那就發配邊疆。而對於這種懲罰雖說不會立刻處死犯人,但是也會讓犯人感到生不如死。茫茫邊疆,貧窮落後,而且路途十分遙遠,路上所遭遇的兇險是讓人難以預料的。
  • 古代士兵搶著押送女犯人,送到邊疆也不嫌路途遠,原因老司機都懂
    對於犯罪的官員來說,最多的就是男子被砍頭,女子全部都送到邊疆。邊疆地區都是環境非常不好的地方,但是對於古代的士兵來說都會搶著押送女犯人,送到邊疆地區也不嫌棄路途遙遠,原因相信老司機都懂。其實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是不高的,女子在出嫁以後都要跟著丈夫生活。女子的一輩子都是和丈夫聯繫在一起的,所以經常會看到丈夫家裡倒臺了,女子也會受到牽連。
  • 古代流放囚犯時,為啥衙役都喜歡爭搶押送女囚犯?原因讓人唏噓
    但古代法律卻多種多樣,比如流放,鞭刑,杖刑,死刑,這也是古代所運用的大多數刑罰,相比於其他幾類情況來講,流放是非常能折磨人身心,在流放的途中很可能發生一些未知的事情。一般流放的路程非常的遙遠,流放則需要衙門衙役的監督,在現代人的印象中,這樣的苦差事很少會有人去,但放在古代這可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美差,尤其是流放女犯人,押送中路途可能長達千裡,為何還是很多衙役去搶著幹?
  • 古代押送犯人十分艱辛,為什麼碰到女囚犯,衙役們都要搶著去?
    早期的流放由於古代交通不便,遷徙要到達的地方生存環境較為惡劣,也算得上是比較重的一種懲罰手段,但那個時候的流放不配以加役,就是說一開始其實遷徙到地方之後是沒有服役的,所以實際上還算不得是十分嚴苛。那個時候的衙役自然也並不十分熱衷於去押送流放的人。
  • 古代流放囚犯來回數千裡,為何衙役們卻爭著押送?原因太現實
    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規則。如果所有人都不按照規則去行事的話,就像一條道路沒有交通法規做約束,很有可能就會亂成一鍋粥。既然有了法律,自然就會有一些犯人存在。話又說回來,古代那些要押往很遠地方的女囚犯們,來來回回讓衙役們跑一趟要行幾千裡路,為什麼那麼遙遠的路程,有些衙役們卻想要搶這一份差事呢?難道這一份差事是美差嗎?
  • 清朝把女囚犯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那披甲人是什麼人?
    眾所周知,在清朝時期,滿朝的文武百官,上一秒可能還文之淘淘,言之灼灼,下一秒可能就冒犯了天威,被天子流放,去往苦寒的寧古塔,還有些女囚犯會發配給披甲人為奴,那麼寧古塔究竟在哪裡,環境這麼苦寒!披甲人又是什麼人呢?寧古塔的歷史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記載:「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裡。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 古代如果有女犯人被流放人間煉獄寧古塔,為何衙役都搶著押送呢?
    在古代,如果有大臣犯了重罪,那他的親屬也是逃不了干係的,這叫牽連九族。但由於九族牽連的人太多了,不可能全部被斬但是會被千裡流放,別以為流放可以逃過死刑,其實千裡流放更是讓人生不如死。千裡流放都會選哪些地方呢?流放就是為了折磨那些犯了罪的犯人,讓他們在路上一定會感到後悔 。
  • 流刑位列古代五刑之一,囚犯流放千裡之外,為何衙役還搶著押送?
    生理上的迫害,還能有藥可治,可心理上的摧殘,給人帶來的痛苦卻是持久而深遠的,於是在古代,歷代統治集團參照這一邏輯,設立了流放之刑。所謂「生不如死」,就是指流放之刑這樣的刑罰。犯人雖不會被處以極刑,但被流放到千裡之外的蠻荒之地,此生再也無法回歸家園,這對許多囚犯來說,都是精神和生理上的雙重折磨。
  • 古代囚犯被流放時,為何衙役經常搶著押送?實情讓人唏噓
    今天,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法治文明的社會裡,即使是一些犯了法的囚犯所受的懲罰,也是比較人道的,但在古代,那些犯了錯誤的囚犯所受的懲罰是很殘酷的,甚至可以用生命來懲罰。由於古代畢竟是處於封建社會的統治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的思想是很封建的,很迷信的,所以說使用各種刑罰也是很普遍的一件事,就算是一個家裡比較有錢的人,把家裡的下等人打死,也不會得到應有的懲罰,因為這畢竟是古代的一種社會狀態。
  • 古代押送犯人十分艱辛,為什麼碰到女犯人,衙役們都要搶著去?
    那問題來了,是否所有犯人都要遭受酷刑?實際上,大部分被處以極刑的犯人,都是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之人。相對於重大刑罰的犯人,尋常百姓若是沒有犯重大的錯誤,受到的刑罰都較輕。這些刑罰大概就是兩種杖刑或者鞭撻之刑。而古代的刑罰主要分為五大類,分別是杖刑、笞刑、徒刑、死刑、和流行。杖刑和笞刑統稱皮肉之刑,而其他三種可以上升到精神和極致痛苦的刑罰。
  • 古代被發配的犯人,為什麼路上不跑?
    我們看水滸會發現,一些好漢在被逼上梁山前,都曾被發配到遠地方。比如林衝、朱仝、盧俊義、宋江、武松、楊志等,發配之地,近的也有五百裡,遠的有幾千裡路,甚至是幾乎沒有生存希望,號稱死亡之地的沙門島。一路上,他們吃盡苦頭,甚至還有被奸臣、衙役害死的風險。
  • 為什麼古代官府勞神費力,也要將犯人發配千裡,而不是關押?
    我們經常在古代的影視劇和小說中看到,在古時候,有些人犯了法,就會被發配充軍,那麼為什麼要把犯人送到那麼遠的地方呢。成本那麼高,還要派專人押送,到底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原來在古時候,充軍是僅次於死刑的處罰,被判了發配充軍之後,許多犯人也是並不好受的,如果是死刑,那就簡單直接了。但是如果被判發配充軍,那對犯人的折磨才剛剛開始。被發配的地方,都是不毛之地,在古代,科技遠遠沒有現在發達。
  • 宋朝為何喜歡將犯人發配邊疆?淺談水滸傳的背後,沒告訴你的秘密
    而刺配製度盛行於宋初,當時是作為免死的刑種之一,因此大家可以經常在一些古代類型的電視劇或文學作品中聽到「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這一句話,而在說完這句話後,便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刺配犯人」的經典橋段。當說到宋朝,再說到刺配時,大家又怎麼會忘記《水滸傳》中的經典呢?
  • 古代犯大罪的人為何不直接判死刑?而是被流放,看完就明白了
    相信了解歷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古代的眾多刑罰,但是最為熟悉的,應該就是「流放」之刑了,在古代的時候,如果有一個人犯了不可饒恕的大罪的話,那麼朝廷所處理的辦法居然並不是直接將其處決掉,而是選擇將其流放,發配到一些邊疆地方。這不禁讓小夥伴們感到非常的疑惑,為什麼在古代那些犯了大罪的人不直接被判處死刑,而是被流放呢?這其中有著什麼其他的原因嗎?當看完之後你就明白了。
  • 古代歐洲貴族為何對寡婦情有獨鍾?連國王都搶著娶,這是為何?
    在我國古代,男性一般都喜歡美人,很少有喜歡寡婦的。然而,古代歐洲的貴族卻對寡婦情有獨鍾,甚至連國王都偏愛寡婦。這一點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會這樣呢?難道寡婦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有年輕姑娘給不了的感覺?今天,筆者要以布列塔尼的安娜為例,給大家說道說道。
  • 羈縻體制與古代邊疆
    實際上,只有將唐代羈縻體制放到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宏觀演進脈絡中,才能看清其性質與特點,也才能理解羈縻的確切內涵,這應不失為解決此中外學界聚訟多年的焦點問題的一個新視角。中國古代第一次大統一時代兩漢時期,邊疆治理主要體現為三種體制。一是邊郡體制,即給予邊疆各郡特殊政策。如實行因俗而治,不推行漢朝的法律制度;原則上不向邊疆民族徵稅;地方政府的行政支出由相鄰的「內郡」供給。
  • 趙現海 | 中國古代的「核心邊疆」與「邊疆形態」
    可見,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農牧國家,在國家疆域、農牧比重、文明整合等層面皆有不同,可以因此將其進一步細分為「統一王朝」與「局限國家」。統一王朝是指中國古代統一南北平原與亞洲內陸,農牧大體並重、南北基本平等、文明較多整合的政權類型,包括兩漢、唐朝、元朝與清朝,四者又有一定差別。
  • 發配路上,為何林衝如此窩囊,武松卻如此豪橫?
    這其中,中最有看點的是「林衝發配」和「武松發配」。因為林娘子之故,林衝得罪了高太尉,被刺配滄州,兩個公人董超薛霸發展押送。一路之上,這兩個公人,對林衝是又打又罵,沒給過好臉色。在店裡強行用熱水洗腳,「腳上滿面都是燎漿泡」,偏偏給林衝一雙新草鞋穿上,走不到三二裡,腳上泡被新草鞋打破了,鮮血淋漓,正走不動,聲喚不止。
  • 古代押送流放的女犯人,路途艱辛衙役們卻爭著去,原因你意想不到
    古代在刑罰上比如今要嚴苛許多,很多時候犯下重罪要被懲罰流放,這個刑罰最然可以免於死罪,但是活罪可免不了,古代流放的地方一般都是偏遠艱苦之地,氣候極端非常人所能忍受,而且流放這一路
  • 雲南人都是充軍發配來的?
    相信雲南很多朋友都聽家裡的老人家說過,自家祖籍南京應天府。如果你能找到雲南漢人的家譜,卷首基本上都這樣寫。據考證,某姓祖宗原籍系南京或應天府人士,世居南京高石坎或柳樹灣……歌謠裡的營,都是以營為單位的村名,由明朝在雲南設立的衛所演變而來的。所以,雲南的漢人確實是明朝時期從南京遷徙過來的,他們過來是因為國家的「軍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