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押送犯人十分艱辛,為什麼碰到女囚犯,衙役們都要搶著去?

2020-12-23 文墨逐筆

《山坡羊·潼關懷古》:「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流放這一懲罰手段,最早的記錄是出現在《尚書》當中所描述的「流宥五刑」中,而其本身的一開始的目的,是用以流放的形式,來寬宥或者說減免本來應當本判處死刑等等嚴苛肉刑的罪犯。早期的流放由於古代交通不便,遷徙要到達的地方生存環境較為惡劣,也算得上是比較重的一種懲罰手段,但那個時候的流放不配以加役,就是說一開始其實遷徙到地方之後是沒有服役的,所以實際上還算不得是十分嚴苛。那個時候的衙役自然也並不十分熱衷於去押送流放的人。

至唐宋時期,尤其是到了宋朝,普通的流刑分為三等——「流兩千裡,贖銅八十斤;流兩千五百裡,贖銅九十斤;流三千裡,贖銅一百斤。」除開普通的流刑之外,升級版本的流刑,加役刑則是流放三千裡、且配役三年,而這個加役刑當然不是最重的,最重的還要屬刺配刑,刺配刑除開流放距離遠之外,因為服役具體年限沒有定製,都是終身服役的,也就意味著一旦發配,很難再有起復的餘地,且刺配刑都適用於官員。

當然在這個時候,流刑是明文規定的可依靠錢財減免、減輕處罰,押送犯人可以撈油水這件事,不僅是成為了衙役們心照不宣的事情,且相當於是能夠過了明路的,適用刺配刑的官員親眷多數本身的家庭條件也並不差,自然能撈到的好處也會更多一些,在錢財的驅使下,自然願意去押送犯人的衙役也就變多了。

不過宋朝這個時期,衙役們可能還並沒有處在最為積極的狀態裡,當流刑隨著時間的推移,行至清朝,這個時候有了一種帶有民族特色的刑罰,在其他流刑升級版之上的升級版本,也就是發遣,發遣不但規定了犯人所要流放服役的地區是東北或新疆等偏遠地區,而且被流放的人身份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一旦被發遣就意味著不論原來犯人是什麼樣子的身份,從此後都將會變為在尋常百姓之下的奴隸。

大家經常在古裝劇中看到流放場景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其實多數的背景都是清朝?且在這些流放的場景裡,押送犯人們的衙役在對待囚犯這一板塊裡,有著極大的權力,打罵都不會是令人驚奇的事情,畢竟不論原來這些囚犯是多麼高高在上的身份,發遣之後就都變成了奴隸,這時候即便只是小小的衙役,那也變成了比他們更高一等的存在,欺辱奴隸又哪裡稱得上是過分?

且在這個時期,依循舊例,流放的犯人依舊是可以通過繳納錢財減、免刑罰的,而其他不符合「納贖」條件的普通罪犯,還可通過「捐贖」的形式來減、免刑罰。所以此時依靠錢財想要減免刑罰,不能減免仍是想要買通衙役的人更加不在少數,既能撈到油水、賺點外快改善生活、還能體會一把高高在上驅使奴隸的感覺,衙役們對待押送犯人這一差事的態度當然就會變得更為積極了。

不過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景下,押送男囚犯對於衙役來說,依舊不是一件特別好的差事,畢竟眼看著被發遣這一輩子都翻不了身,在路上再遇到打罵欺辱,這些男囚犯裡那就多的是想要直接弄死衙役、逃之夭夭的人,所以押送這些男囚犯一路上衙役都還得提心弔膽,謹防給他們任何反撲的機會。

但若押送的是女囚犯那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不管多麼高高在上的女囚犯,一朝成為奴隸,還手無縛雞之力,縱使想跑想搞個反殺,也沒有那個能夠壓制住衙役的能力,多數情況下,想要在路上過得好一些,還不得不低頭去討好這些押送的衙役,而且在古代的社會環境下,很多對女子嚴苛的言語論調,嚴苛的現實規則,都會逼得這些成為囚犯的女子在被判處被押送的時候,不得不認命,根本升不起多麼嚴重的反叛之心。

這麼一來,押送女囚犯就成為了——不僅能得到豐厚的酬勞,能體會到高高在上驅使奴隸的感覺,還不會有太大危險不用時刻擔心有人反撲讓自個兒性命不保這樣的一份「好」差事。對於古代泰半都出身貧寒、沒有太高地位的衙役來說,碰到押送女囚犯這樣的一份好差事,即使因為交通不便,押送過程十分艱辛,但因為這些「好處」,當然還是會搶著去。

參考資料:

《山坡羊·潼關懷古》

相關焦點

  • 古代押送犯人十分艱辛,為什麼碰到女犯人,衙役們都要搶著去?
    那問題來了,是否所有犯人都要遭受酷刑?實際上,大部分被處以極刑的犯人,都是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之人。相對於重大刑罰的犯人,尋常百姓若是沒有犯重大的錯誤,受到的刑罰都較輕。這些刑罰大概就是兩種杖刑或者鞭撻之刑。而古代的刑罰主要分為五大類,分別是杖刑、笞刑、徒刑、死刑、和流行。杖刑和笞刑統稱皮肉之刑,而其他三種可以上升到精神和極致痛苦的刑罰。
  • 古代囚犯被流放時,為何衙役經常搶著押送?實情讓人唏噓
    今天,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法治文明的社會裡,即使是一些犯了法的囚犯所受的懲罰,也是比較人道的,但在古代,那些犯了錯誤的囚犯所受的懲罰是很殘酷的,甚至可以用生命來懲罰。古代的時候,我國有各種刑罰,聽起來令人十分驚恐,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紂王時期的一種特別殘忍的刑罰,叫炮烙,就是把犯人從燒紅的炭塊上放下來,並在旁邊催促他們不要停下來,直到實在走不動,然後整個人都倒進炭塊裡被烤熟。事實上,除了這一殘酷的刑罰,我國古代還有許多酷刑存在,而擁有許多酷刑就是讓人簡直活不成、死不成。
  • 古代押送流放的女犯人,路途艱辛衙役們卻爭著去,原因你意想不到
    古代在刑罰上比如今要嚴苛許多,很多時候犯下重罪要被懲罰流放,這個刑罰最然可以免於死罪,但是活罪可免不了,古代流放的地方一般都是偏遠艱苦之地,氣候極端非常人所能忍受,而且流放這一路
  • 古代流放囚犯來回數千裡,為何衙役們卻爭著押送?原因太現實
    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規則。如果所有人都不按照規則去行事的話,就像一條道路沒有交通法規做約束,很有可能就會亂成一鍋粥。既然有了法律,自然就會有一些犯人存在。話又說回來,古代那些要押往很遠地方的女囚犯們,來來回回讓衙役們跑一趟要行幾千裡路,為什麼那麼遙遠的路程,有些衙役們卻想要搶這一份差事呢?難道這一份差事是美差嗎?
  • 古代衙役為啥喜歡搶著押送女囚犯去邊疆,不嫌勞累?原因不簡單
    而對於這種懲罰雖說不會立刻處死犯人,但是也會讓犯人感到生不如死。茫茫邊疆,貧窮落後,而且路途十分遙遠,路上所遭遇的兇險是讓人難以預料的。但出人意料的是,古代的衙役竟然都爭著押送女囚犯。要知道,女囚犯路途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押送的衙役肯定也會經受。
  • 古代如果有女犯人被流放人間煉獄寧古塔,為何衙役都搶著押送呢?
    在古代,如果有大臣犯了重罪,那他的親屬也是逃不了干係的,這叫牽連九族。但由於九族牽連的人太多了,不可能全部被斬但是會被千裡流放,別以為流放可以逃過死刑,其實千裡流放更是讓人生不如死。千裡流放都會選哪些地方呢?流放就是為了折磨那些犯了罪的犯人,讓他們在路上一定會感到後悔 。
  • 流刑位列古代五刑之一,囚犯流放千裡之外,為何衙役還搶著押送?
    不僅如此,對於流放的女囚,他們更是翹首以盼。一般情況下,押送流放犯人會派出兩名衙役,以此互相有個照應。在流放途中,衙役們雖然不會像犯人一樣身戴繁重的枷鎖,但數千裡的路程,時常風餐露宿,實在艱苦異常。不僅如此,衙役們將犯人押送至流放目的地後,又要踏上返程,在交通不方便的情況下,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都耗費在此。如此折騰的一件事,為何衙役們卻搶著押送呢?這主要有三點原因。
  • 古代女囚犯被發配邊疆,官兵為何都搶著押送?人性的醜惡暴露了
    這種懲罰兩種,第一種是將犯人發配流放疆外荒涼的地方,並在臉上刻字,寓意是一個流放的犯人。這首詩中描寫的無定河,就是唐朝時期,犯人所被發配流放的地方。寧古塔則是清朝朝廷中,犯了重罪之人流放之地。寧古塔在現位於黑龍江牡丹江市偏北的古城村中,流放之人到達後,每天依舊要在此做苦力,直至死去。
  • 古代女囚打板子後為什麼大多會自殺?
    在古代男權社會裡貞潔觀念就好像是勒在古代婦女脖子上的一條繩索,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卻必須嚴守貞操,甚至以身殉節。古代女子一旦被打入大牢,成為女囚,便等於從此失去了貞操。如果在古代,女人可千萬不能被淪為女囚,輕則在堂上被裸體打屁股,重則被脫掉褲子,遊街示眾名曰賣肉,而在大牢裡也被牢頭玩弄,姦淫更是家常便飯。打屁股是古代使用得最廣泛的刑法,在宋元兩代都有去衣受杖的規定,明代沿襲舊制,規定婦女犯了罪,需要打屁股,必須脫了褲子,裸體受杖。這對婦女來說不僅是殘酷的皮肉之苦,更是難看的精神之辱。
  • 古代流放囚犯時,為啥衙役都喜歡爭搶押送女囚犯?原因讓人唏噓
    但古代法律卻多種多樣,比如流放,鞭刑,杖刑,死刑,這也是古代所運用的大多數刑罰,相比於其他幾類情況來講,流放是非常能折磨人身心,在流放的途中很可能發生一些未知的事情。一般流放的路程非常的遙遠,流放則需要衙門衙役的監督,在現代人的印象中,這樣的苦差事很少會有人去,但放在古代這可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美差,尤其是流放女犯人,押送中路途可能長達千裡,為何還是很多衙役去搶著幹?
  • 古時候被流放的犯人太傻?為何不能偷偷逃回家?犯人:誰逃誰才傻
    相信看過水滸傳的朋友對流放應該就很有印象,比如裡面武松在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之後,就被衙役帶著去邊疆服刑。在那個年代流放是常有的事,這其實就跟二戰末期,蘇聯把日軍俘虜帶回西伯利亞幹活一樣,這些犯人一旦被流放,一輩子也沒什麼機會回家了。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一般到達流放的目的地,大多都是長年累月的事。
  • 古代士兵搶著押送女犯人,送到邊疆也不嫌路途遠,原因老司機都懂
    對於犯罪的官員來說,最多的就是男子被砍頭,女子全部都送到邊疆。邊疆地區都是環境非常不好的地方,但是對於古代的士兵來說都會搶著押送女犯人,送到邊疆地區也不嫌棄路途遙遠,原因相信老司機都懂。其實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是不高的,女子在出嫁以後都要跟著丈夫生活。女子的一輩子都是和丈夫聯繫在一起的,所以經常會看到丈夫家裡倒臺了,女子也會受到牽連。
  • 為什麼古代官府勞神費力,也要將犯人發配千裡,而不是關押?
    我們經常在古代的影視劇和小說中看到,在古時候,有些人犯了法,就會被發配充軍,那麼為什麼要把犯人送到那麼遠的地方呢。成本那麼高,還要派專人押送,到底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原來在古時候,充軍是僅次於死刑的處罰,被判了發配充軍之後,許多犯人也是並不好受的,如果是死刑,那就簡單直接了。但是如果被判發配充軍,那對犯人的折磨才剛剛開始。被發配的地方,都是不毛之地,在古代,科技遠遠沒有現在發達。
  • 古代被發配的犯人,為什麼路上不跑?
    明明知道前途無望,甚至面臨生命危險,為什麼這些被發配的犯人,中途不跑呢?為什麼都沒嘗試跑,或者說根本沒想過跑掉呢?是他們太笨了想不到嗎?永遠不要覺得古人笨,被發配的犯人之所以半路上不跑,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因為他們不能跑,當然他們也不敢偷跑。
  • 古代在衙門當捕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為什麼會受到百姓的厭煩?
    地位低下,子孫難從科舉捕快一般是分為兩個工種,捕役和快班,統稱為捕快,先分別說一下捕役與快班的工作職能,捕役一般是偵查案件,尋找證據,追捕盜賊犯人,巡夜,押送官銀之時充當護衛,快班的工作職能是傳喚犯人,逮捕犯人,有時候也會到鄉下去徵收賦稅,同樣也擔任巡夜的職能。
  • 這種古代刑罰,女犯人寧死也不願受罰,而男犯人想受罰還得花錢!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古代,犯人受到的懲罰是非常嚴厲的,在古代的眾多刑罰中,以「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最為著名,被後人稱之為封建五刑!在這五種刑罰中,最輕的就是笞杖之刑了,雖然這種刑罰最輕,但是在古代,女囚犯寧死也不願意受這種懲罰,而男囚犯卻搶著受,而且還要花錢受!相信很多小夥伴看到這裡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么女犯人寧可死也不願意受罰,而男犯人要受罰還要花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 清末老照片:犯人打板子還被抓住腳,現實的衙門小的不可思議
    今天給大家準備了一組照片,是清朝犯人打板子的圖片,感興趣的可以看看當時的刑罰! 古代電視劇裡,普通人要起訴別人,自然要去縣長衙門敲鼓訴苦。而在法庭之上,如果你運氣不好遇到一個吃錢的縣令,一般最後都會被打。
  • 世界上最賺錢的監獄,女囚犯在服刑後能獲報酬,國家給犯人找工作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出國旅遊,他們都想出國看看外面的世界,要知道我們生活的世界很大,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點。只是去過的地方越多,人生經歷就越豐富,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人們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西方國家,有些事情在普通人眼裡很難理解。
  • 為什麼說犯人都不願意去?真相更容易讓人接受
    但如果讓犯人在「處斬」於「流放」之間做選擇,出於求生本能,多數人還是會嘗試活下去的機會。在古代,被流放之人多數是從犯,或是受主犯牽連。以謀反為例,一般主犯會被滅三族,而那些並沒參與其中的族人、親信則會被流放處置。當然,也有一些罪不致死的主犯也會被流放。而且流放不代表就是死路一條,反而翻身的機會還很大。
  • 古代一個縣需要養活多少官員和衙役?
    由於擬制和接收公文的都是書吏,所以他們顯然居於一個戰略性地位。2、 政府規章和先例的豐富。清朝的皇帝特別重視「依法治國」,制定了密如繁星的規章制度,同時又存在海量般的先例。由於官員無法知曉所有的規章和先例,因而必須要依賴書吏們的豐富的法律知識和無所不在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