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波三折大戲不斷的天海準入事件凸顯了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生存環境的惡劣和舉步維艱。新賽季,一支中超,三支中甲和無數支中乙俱樂部都面臨解散和消失,中國足協為準入和遞補的事情操碎了心,所謂的聯賽擴軍計劃更是變為一紙笑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中國的職業足球俱樂部生存如此艱難呢?
職業足球發展到今天,已經發展成了一個大生意和大型商業秀,職業足球俱樂部的運營也越來越像一個企業。但和純粹以利潤為目標的企業不同(某些為人民服務的所謂網際網路企業除外),足球俱樂部的運營更像是一種影響力經濟。球隊的目標是爭奪錦標和成績,為了成績就要在球員和教練方面進行投資,有了成績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的比賽獎金和轉播權分成,另一方面還可以擴大自己的球迷基礎和市場影響力,增加比賽日收入和商業收入。比賽日收入(球票及接待服務銷售)、轉播收入(國內聯賽、杯賽以及洲際賽事)和商業收入(贊助商、周邊產品、球場旅遊參觀及其他商業行為所獲取的收入)已成為職業足球俱樂部公認的三大收入和利潤來源,而人力成本則成為俱樂部最大的支出項。接下來我們來對比一下國內外俱樂部的經營情況來具體分析中國的俱樂部難在哪?
中國的職業足球俱樂部主動公布自己經營情況的很少,目前國內的霸主廣州恆大淘寶俱樂部由於在新三板上市因而定期公布財報,以下是其2018年的年報數據:
1. 營業收入約6.03億人民幣,營業成本約為24.3億,營業利潤約為-18.04億
2. 收入方面:廣告收入約為4.63億元,佔總收入的76.77%;比賽出場費和獎金收入約為0.77億元,佔總收入的12.8%;門票收入約為0.41億元,佔總收入的6.84%;其他收入約0.22億(主要是商品銷售收入),佔總收入的3.59%;其中來自母公司恆大集團的收入就達到了3.58億(母公司廣告贊助變相輸血),佔總收入的59.27%;而來自中超公司的收入有0.73億(中超獎金,轉播權和贊助商分紅),佔總收入的12.11%;另有約0.3億元的政府補貼收入
3.成本方面:員工薪酬支出達到約14.7億,佔到了總成本的60%;折舊與攤銷約6.7億(球員轉會費按合同年限攤銷),佔總成本的27%(總人力成本佔總成本的87%);場地租賃和安保費約2億,佔總成本的8%;另有差旅成本約4500萬,商品成本約1600萬
總結:恆大王朝和冠軍拿什麼換來的?一個字:錢!如果只算經濟帳,投資足球是個極其不合算的生意,為了拿冠軍一年投入20個億的球員人力成本,換回的所有收入只有6個億,其中還有一半多的收入是集團自己左手換右手,淨虧損接近18個億(這還只是一年哦)。門票收入和場租安保費相抵還虧了1.6億,商品銷售的毛利只有區區600萬,都是賠本賺吆喝。
而另一家中超豪門上海上港俱樂部作為上市公司上港集團的子公司其經營數據也出現在了集團年報中,只不過不如恆大俱樂部的詳細。我們只能看出其2018年的營業收入達到了23.3776億,營業利潤為-2700.56萬,淨利潤為184.15萬人民幣。營業利潤為虧損,淨利潤卻變成盈利的原因是有一筆3000萬人民幣的上海市體育局的中超奪冠獎金。上港俱樂部一年的營業成本也超過了23.5億,基本和恆大相當,但其營業收入卻是恆大的將近四倍,上港集團老總因俱樂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雙豐收而調任足協主席,不過這個數據你相信嗎?上港俱樂部三億歐元的年營收水平可以排到所有歐洲俱樂部的第16位,AC米蘭去年的年營收也只有2億歐元。
我們再來看一下歐洲豪門俱樂部的營收情況,在德勤發布的《2020德勤足球財富榜》中,排名第一的巴薩以破紀錄的8.4億歐元的營收排名第一,其中商業收入佔比46%,轉播權收入佔比35%,比賽日收入佔比16%。
排名第二的皇馬總收入7.57億歐元,其中商業收入佔比47%,轉播權收入佔比34%,比賽日收入佔比14%。
排名第三的曼聯總收入7.12億歐元,其中商業收入佔比45%,轉播權收入佔比38%,比賽日收入佔比17%。歐洲豪門的花錢能力和他們的吸金能力也是成正比的。
我們從上市公司曼聯的2019年報來一探究竟:
1.營業收入約6.3億英鎊,營業成本約5.8億英鎊,營業利潤約5000萬英鎊
2.營業收入中商業收入約2.7億英鎊,佔比約43%,其中贊助費收入約1.7億英鎊,商品銷售和特許收入約1億英鎊;轉播權收入約2.4億英鎊,比賽日收入約1.1億英鎊,佔比約17%,全賽季一共26個主場比賽平均每場比賽帶來的比賽日收入為420萬英鎊(曼聯一個主場的比賽日收入等於恆大一年的門票收入),總觀眾人數190萬,平均每場7.3萬人,平均上座率99%,同時每年有約32萬人次參觀了老特拉福德球場和曼聯博物館
3.營業成本中直接人力成本約3.3億英鎊,佔比約57%,人力攤銷成本約1.3億英鎊,佔比約22%(總人力成本佔總成本的80%);其他運營成本約1.1億英鎊,佔比約19%;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國和外國的足球俱樂部的經營狀況差距如此之大呢?個人總結有以下幾點:
1.整體足球水平和影響力的差距:歐洲俱樂部足球賽事作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足球職業比賽,球隊的影響力和收入來源來自於全世界,同時歐戰和國內比賽都能貢獻很高的收入;而中國俱樂部的主要營收都來自於國內,無論是亞冠參賽收入還是中超的海外轉播版權收入佔比都很小
2.職業體育氛圍和商業開發程度的差距:中國目前職業體育的商業開發程度還很低,俱樂部的營收主要還是依靠廣告贊助收入,轉播權、商品銷售和比賽日收入的開發舉步維艱(想想每年你會花多少錢付費看中超比賽,買球隊正版商品和去現場看球)
3.足球文化和消費意識方面的差距:中國的球迷對付費轉播、正版俱樂部商品的接受度還比較低,直接影響俱樂部的轉播權收入、裝備贊助收入和商品銷售收入(樂視體育是怎麼黃的,耐克為什麼這麼摳);同時由於中國的俱樂部都不擁有自己的球場,導致比賽日收入的開發也很困難(俱樂部連在球場裡開商品專賣店和賣飲料的機會都沒有)
4.俱樂部和球迷之間的歸屬感問題:國外足球俱樂部起源於當地的足球社團組織,後來逐漸發展為職業足球俱樂部,歷史悠久且和當地社區的融合度比較高。很多球迷都是俱樂部的長期會員甚至股東,球迷對俱樂部事務有一定的參與度和決定權(參見西甲的會員制俱樂部和德甲的50+1制度),對俱樂部的忠誠度和歸屬感就會很高。不論俱樂部的成績如何,依託於球迷的比賽日和商品銷售收入是有一定保證的。而中國的職業俱樂部是由專業隊直接被企業收購轉化而來,成立時間相對較短且和球迷之間的溝通明顯不夠,因此不具備相應的社區和球迷基礎;球迷對自己球隊的忠誠度更多的取決於本土意識和球隊成績,且不能參與球隊事務決策,對球隊的主人翁意識也就相對較弱,再加上消費意識和足球文化的缺失,除了球票之外球迷對俱樂部收入的貢獻也就極其微小了。
綜上所述,在中國搞職業足球靠自身的投資回報根本無法養活一支球隊,需要母公司的持續輸血,明顯不是一個商業和體育行為,更像是企業的廣告行為和商業投機行為。因此中國的職業足球俱樂部很明顯的受到政府政策和母公司業務方向的影響,一旦外部環境稍有變化就很容易夭折,在中國職業聯賽早期也不乏孟母三遷和球隊不停轉讓的例子。近幾年隨著職業聯賽的火爆,職業足球的投入標準水漲船高,大牌外援和外教越來越多,本土球員由於人才數量的匱乏供需不平衡導致薪金猛漲,但高投入依然無法換來高回報,持續的高虧損必然會將越來越多的中小玩家拒之門外。而禁止異地轉讓和足協準入門檻的嚴格一方面規範了俱樂部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讓很多企業對投資足球望而生畏,長期積累的矛盾終於導致了在今年冬天無數俱樂部的爆雷和消失。中國的職業足球俱樂部和中國足球一樣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