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職業足球俱樂部為什麼那麼難

2020-12-11 懂球帝官方

最近一波三折大戲不斷的天海準入事件凸顯了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生存環境的惡劣和舉步維艱。新賽季,一支中超,三支中甲和無數支中乙俱樂部都面臨解散和消失,中國足協為準入和遞補的事情操碎了心,所謂的聯賽擴軍計劃更是變為一紙笑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中國的職業足球俱樂部生存如此艱難呢?

職業足球發展到今天,已經發展成了一個大生意和大型商業秀,職業足球俱樂部的運營也越來越像一個企業。但和純粹以利潤為目標的企業不同(某些為人民服務的所謂網際網路企業除外),足球俱樂部的運營更像是一種影響力經濟。球隊的目標是爭奪錦標和成績,為了成績就要在球員和教練方面進行投資,有了成績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的比賽獎金和轉播權分成,另一方面還可以擴大自己的球迷基礎和市場影響力,增加比賽日收入和商業收入。比賽日收入(球票及接待服務銷售)、轉播收入(國內聯賽、杯賽以及洲際賽事)和商業收入(贊助商、周邊產品、球場旅遊參觀及其他商業行為所獲取的收入)已成為職業足球俱樂部公認的三大收入和利潤來源,而人力成本則成為俱樂部最大的支出項。接下來我們來對比一下國內外俱樂部的經營情況來具體分析中國的俱樂部難在哪?

中國的職業足球俱樂部主動公布自己經營情況的很少,目前國內的霸主廣州恆大淘寶俱樂部由於在新三板上市因而定期公布財報,以下是其2018年的年報數據:   

 1. 營業收入約6.03億人民幣,營業成本約為24.3億,營業利潤約為-18.04億

 2. 收入方面:廣告收入約為4.63億元,佔總收入的76.77%;比賽出場費和獎金收入約為0.77億元,佔總收入的12.8%;門票收入約為0.41億元,佔總收入的6.84%;其他收入約0.22億(主要是商品銷售收入),佔總收入的3.59%;其中來自母公司恆大集團的收入就達到了3.58億(母公司廣告贊助變相輸血),佔總收入的59.27%;而來自中超公司的收入有0.73億(中超獎金,轉播權和贊助商分紅),佔總收入的12.11%;另有約0.3億元的政府補貼收入

3.成本方面:員工薪酬支出達到約14.7億,佔到了總成本的60%;折舊與攤銷約6.7億(球員轉會費按合同年限攤銷),佔總成本的27%(總人力成本佔總成本的87%);場地租賃和安保費約2億,佔總成本的8%;另有差旅成本約4500萬,商品成本約1600萬

總結:恆大王朝和冠軍拿什麼換來的?一個字:錢!如果只算經濟帳,投資足球是個極其不合算的生意,為了拿冠軍一年投入20個億的球員人力成本,換回的所有收入只有6個億,其中還有一半多的收入是集團自己左手換右手,淨虧損接近18個億(這還只是一年哦)。門票收入和場租安保費相抵還虧了1.6億,商品銷售的毛利只有區區600萬,都是賠本賺吆喝。

而另一家中超豪門上海上港俱樂部作為上市公司上港集團的子公司其經營數據也出現在了集團年報中,只不過不如恆大俱樂部的詳細。我們只能看出其2018年的營業收入達到了23.3776億,營業利潤為-2700.56萬,淨利潤為184.15萬人民幣。營業利潤為虧損,淨利潤卻變成盈利的原因是有一筆3000萬人民幣的上海市體育局的中超奪冠獎金。上港俱樂部一年的營業成本也超過了23.5億,基本和恆大相當,但其營業收入卻是恆大的將近四倍,上港集團老總因俱樂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雙豐收而調任足協主席,不過這個數據你相信嗎?上港俱樂部三億歐元的年營收水平可以排到所有歐洲俱樂部的第16位,AC米蘭去年的年營收也只有2億歐元。

我們再來看一下歐洲豪門俱樂部的營收情況,在德勤發布的《2020德勤足球財富榜》中,排名第一的巴薩以破紀錄的8.4億歐元的營收排名第一,其中商業收入佔比46%,轉播權收入佔比35%,比賽日收入佔比16%。

排名第二的皇馬總收入7.57億歐元,其中商業收入佔比47%,轉播權收入佔比34%,比賽日收入佔比14%。

排名第三的曼聯總收入7.12億歐元,其中商業收入佔比45%,轉播權收入佔比38%,比賽日收入佔比17%。歐洲豪門的花錢能力和他們的吸金能力也是成正比的。

我們從上市公司曼聯的2019年報來一探究竟:

1.營業收入約6.3億英鎊,營業成本約5.8億英鎊,營業利潤約5000萬英鎊

2.營業收入中商業收入約2.7億英鎊,佔比約43%,其中贊助費收入約1.7億英鎊,商品銷售和特許收入約1億英鎊;轉播權收入約2.4億英鎊,比賽日收入約1.1億英鎊,佔比約17%,全賽季一共26個主場比賽平均每場比賽帶來的比賽日收入為420萬英鎊(曼聯一個主場的比賽日收入等於恆大一年的門票收入),總觀眾人數190萬,平均每場7.3萬人,平均上座率99%,同時每年有約32萬人次參觀了老特拉福德球場和曼聯博物館

3.營業成本中直接人力成本約3.3億英鎊,佔比約57%,人力攤銷成本約1.3億英鎊,佔比約22%(總人力成本佔總成本的80%);其他運營成本約1.1億英鎊,佔比約19%;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國和外國的足球俱樂部的經營狀況差距如此之大呢?個人總結有以下幾點:
1.整體足球水平和影響力的差距:歐洲俱樂部足球賽事作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足球職業比賽,球隊的影響力和收入來源來自於全世界,同時歐戰和國內比賽都能貢獻很高的收入;而中國俱樂部的主要營收都來自於國內,無論是亞冠參賽收入還是中超的海外轉播版權收入佔比都很小

2.職業體育氛圍和商業開發程度的差距:中國目前職業體育的商業開發程度還很低,俱樂部的營收主要還是依靠廣告贊助收入,轉播權、商品銷售和比賽日收入的開發舉步維艱(想想每年你會花多少錢付費看中超比賽,買球隊正版商品和去現場看球)

3.足球文化和消費意識方面的差距:中國的球迷對付費轉播、正版俱樂部商品的接受度還比較低,直接影響俱樂部的轉播權收入、裝備贊助收入和商品銷售收入(樂視體育是怎麼黃的,耐克為什麼這麼摳);同時由於中國的俱樂部都不擁有自己的球場,導致比賽日收入的開發也很困難(俱樂部連在球場裡開商品專賣店和賣飲料的機會都沒有)

4.俱樂部和球迷之間的歸屬感問題:國外足球俱樂部起源於當地的足球社團組織,後來逐漸發展為職業足球俱樂部,歷史悠久且和當地社區的融合度比較高。很多球迷都是俱樂部的長期會員甚至股東,球迷對俱樂部事務有一定的參與度和決定權(參見西甲的會員制俱樂部和德甲的50+1制度),對俱樂部的忠誠度和歸屬感就會很高。不論俱樂部的成績如何,依託於球迷的比賽日和商品銷售收入是有一定保證的。而中國的職業俱樂部是由專業隊直接被企業收購轉化而來,成立時間相對較短且和球迷之間的溝通明顯不夠,因此不具備相應的社區和球迷基礎;球迷對自己球隊的忠誠度更多的取決於本土意識和球隊成績,且不能參與球隊事務決策,對球隊的主人翁意識也就相對較弱,再加上消費意識和足球文化的缺失,除了球票之外球迷對俱樂部收入的貢獻也就極其微小了。

綜上所述,在中國搞職業足球靠自身的投資回報根本無法養活一支球隊,需要母公司的持續輸血,明顯不是一個商業和體育行為,更像是企業的廣告行為和商業投機行為。因此中國的職業足球俱樂部很明顯的受到政府政策和母公司業務方向的影響,一旦外部環境稍有變化就很容易夭折,在中國職業聯賽早期也不乏孟母三遷和球隊不停轉讓的例子。近幾年隨著職業聯賽的火爆,職業足球的投入標準水漲船高,大牌外援和外教越來越多,本土球員由於人才數量的匱乏供需不平衡導致薪金猛漲,但高投入依然無法換來高回報,持續的高虧損必然會將越來越多的中小玩家拒之門外。而禁止異地轉讓和足協準入門檻的嚴格一方面規範了俱樂部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讓很多企業對投資足球望而生畏,長期積累的矛盾終於導致了在今年冬天無數俱樂部的爆雷和消失。中國的職業足球俱樂部和中國足球一樣太難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中國 足球俱樂部「起死回生」那麼難
    但,如果最終等來的是像泰州體育局那樣的回覆呢——「在接手遠大俱樂部這件事上,泰州方面未能找到出資方,此外政府接手負擔太重」——結局就只有解散,一支球隊從此成為一段歷史。或許有人不明白,歐洲受疫情影響更大,俱樂部同樣舉步維艱,為什麼很少見到宣布解散的呢?就算是像格拉斯哥、帕爾馬、利茲聯這種曾經宣布破產重組的球隊,為什麼也能在短期之內重新殺回來呢?為什麼中國俱樂部「起死回生」就那麼難?
  • 13家俱樂部退出中國足球職業聯賽 球員討薪難
    外界曾用「中國足球的寒冬」來形容2020年,從開年伊始至天津天海退出,至少有13家俱樂部消失在中國足球三級職業聯賽版圖上。這些俱樂部因無力經營解散後,不少曾為俱樂部效力的球員陷入更寒冷的境地——追討欠薪的維權歷程極為艱難。
  • 經世物語 | 商業化的中國職業足球為什麼無法提升中國足球整體水平
    商業化的中國職業足球為什麼無法提升中國足球整體水平經濟學18-2班 劉瀚文職業足球商業化發展模式選擇是我國足球管理體制的一次重大的調整,中超聯賽在商業化的環境下取得了迅速的發展。根據中國足協在2019年的一份工作報告顯示:2018賽季中超聯賽現場觀賽人數達到577.6萬人,場均2.4萬人,位列世界第6,中超聯賽的價值也達到了5年110億元,成為亞洲發展最快的足球聯賽。而中超聯賽的高成長卻沒有帶動中國足球整體水平的提高,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已經連續缺席了四屆世界盃決賽圈的比賽。為什麼中國足球沒有在商業化改革的過程中沒有獲得應有的發展呢?
  • 為什麼足球職業俱樂部命名要向歐洲學習
    得了大紅包前一篇寫俱樂部改名事件的文章中,有讀者評論說歐洲很多著名俱樂部都用中性名字,為什麼人家還能發展很好,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向他們學習?今天我就大概的回覆一下這位讀者,歐洲俱樂部的基本收入來源,也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我們國內俱樂部不能向歐洲學習用中性名。歐洲俱樂部大部分採用會員制如巴塞隆納足球俱樂部(以下簡稱巴薩)和股份制如曼徹斯特聯足球俱樂部(以下簡稱曼聯),股份制已成主流。在這裡就以這兩家俱樂部為例,說說為什麼歐洲俱樂部不用出賣冠名權就能發展很好。
  • 從江蘇四個職業足球俱樂部說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成功的土壤要求
    正在進行的中國足球足協賽八分之一決賽,賽制要求是中超八隊對陣,於是我們竟然看到了崑山FC,泰州遠大和蘇州東吳三支江蘇的的中甲球隊,再加上今年奪得中超冠軍的江蘇蘇寧,江蘇儼然已經超越遼寧,廣東和山東,成為中國足球的新的重鎮。
  • 拉薩城投足球俱樂部退出中國足球職業聯賽
    新華社拉薩6月15日電(記者王沁鷗)拉薩城投足球俱樂部有限責任公司日前發布公告稱,俱樂部決定解散拉薩城投足球隊,並退出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公告稱,拉薩城投足球俱樂部自2017年3月成立以來,秉承「發展西藏足球事業,培養西藏足球人才」的宗旨,大力發展西藏足球事業,力爭通過在西藏舉行職業足球賽事的契機,讓西藏球迷近距離地感受足球運動的魅力,以推動足球運動在西藏的發展。
  • 中國足球球員討薪,咋就那麼難?
    編者按:當足球運動員遇到「踢皮球」……討薪之路,到底哪兒出了問題? 為討回自己被俱樂部拖欠的薪水,前遼足隊員向瀋陽市和平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希望通過法院的力量給自己帶來幫助。
  • 被足球職業俱樂部開除的球員數量,中超穩居世界第一!
    廣州恆大于漢超塗抹車牌事件持續發酵中,各種傳言層出不窮,可最終的結果誰都無法更改:行政拘留15天,罰款5000,扣除駕照12分;而最要命的處罰是恆大開除于漢超,使這位曾經的國腳職業生涯直接觸底,運動生涯是否延續還是未知數.但你們知道嗎,其實在幾年前就有中超球員被開除的先例,于漢超充其量只能排第三
  • 國外職業足球俱樂部發展與經營速覽
    五大聯賽職業足球俱樂部的商業模式究竟是什麼,未來職業足球俱樂部都有哪些發展機會,本篇速覽將會帶你快速入門,了解職業足球俱樂部在聚光燈後的「那些事」。這些俱樂部為當地社區居民提供來自足球產品與服務,獲得他們的認可,逐步將其發展成為深度參與的球迷。為了進一步深化俱樂部在社區的影響力,除足球運動外,這些職業足球俱樂部還組織網球、擊劍、馬術、籃球、體操和自行車等豐富多彩的運動,為所在地居民提供更多體育方面的選擇,將俱樂部品牌根植於社區。職業足球俱樂部同社區在長期相互支持下所形成的緊密聯繫,使其能夠獲得長期回饋。
  • 中國足球的嚴冬!9支俱樂部退出了中國足壇.....
    這代表他們將失去新賽季職業聯賽的參賽資格。上海申鑫有著十數年的歷史,在上海的足球歷史上也有著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申鑫的前身是上海金貿足球俱樂部。2003年俱樂部組建的時候,隊員班底是上海閘北區的精文足球學校學員。
  • 為什麼足球俱樂部要強制改名字?
    體育一席談認為:支持俱樂部命名維持現狀的人,並不是真正為了中國足球,他們也並不了解職業足球的實質,充其量只是為俱樂部和投資人背書而已。 中國職業聯賽已經走過了27個年頭了,到現在為止,有多少俱樂部能夠存活下來呢,數都數的過來。就拿北京人和俱樂部來說,1995年起家的時候是上海浦東,後來中遠集團介入,改名為上海中遠,再後來轉戰西安,改成了西安滻灞,再後來是貴州人和,北京人和……這就是我們的中國職業足球。投資商是誰,俱樂部就掛誰的名字,過了幾年投資商退出,這個俱樂部就沒了,沒有傳承,一地雞毛。
  • 中國足球"高薪低能",為什麼降薪卻這麼難?
    球迷們突然發現,離開了足球,日子也能過下去。無球可看的球迷肯定有些鬱悶,但無球可踢的球員們則更煩躁一些。沒有比賽,俱樂部的收入必然下滑,比賽獎金連想都不敢想,還要面臨著來自俱樂部&34;的壓力。前段時間,中國足協召開中超公司股東會議和中超聯賽研討會,&34;成為會議主要議題,雖然達成了降薪共識,但如何實施分歧較大,最終也沒有形成具體的指導意見。那麼中國足球該不該降薪呢?如何降薪呢?
  • 在東北的職業足球俱樂部的數量現在快趕上東北虎了,現斷崖式下滑
    江蘇一省就有8家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當然還不算江蘇培養孩子非常出色的業餘俱樂部江蘇中南珂締緣。一個江蘇省比東三省都要強。廣東省同樣職業足球也不錯,他們擁有廣州恆大(中超)、廣州富力(中超)、深圳(中甲)、梅州客家(中甲)、深圳鵬城(中乙)、深圳壆崗(中乙)六家職業俱樂部的數量同樣超越東北。他們的足球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強。 其實,東北足球是怎麼衰敗的?原因很容易找到,東北的經濟基礎已經供養不了這麼多的球隊。江蘇在1994年中國足球職業化元年時,發展情況極差。
  • 「在俱樂部解散之際,我想對中國足球說幾句話」
    中國職業足球要怎麼搞?為什麼球員轉會費和身價這麼高?俱樂部和校園足球怎樣結合?足球改革要怎麼改?記者在整理後以受訪者自述的形式發布。 為什麼解散?我是2018年1月來的,來的時候俱樂部剛衝上中甲,當時一看就感覺投入這麼大(預算3個億)!
  • 浙江能源綠城足球俱樂部正式更名為浙江職業足球俱樂部
    根據中國足協《關於各級職業聯賽實行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變更的通知》文件要求,經多輪篩選和研討,並報由省相關部門和中國足協審核、批准,2021年2月26日起,「浙江能源綠城足球俱樂部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浙江職業足球俱樂部有限公司」。
  • 新疆天山雪豹——中國職業足球最正常的俱樂部
    不知不覺之間,新疆天山雪豹俱樂部已經成立了有6個年頭。 2014年的2月28日,新疆天山雪豹足球俱樂部正式宣布成立,在過去的6個賽季裡,新疆天山雪豹以新疆之名戰鬥,經歷了兩千多個日夜的風風雨雨,已經在這一片土地落地生根,成為了新疆職業足球的領頭羊,也給予無數新疆青少年追逐足球夢想的土壤。
  • 大連人職業足球俱樂部涉嫌抄襲!中國俱樂部報價秘魯國腳塔皮亞
    北京時間7月23日消息,大連人職業足球俱樂部涉嫌抄襲,意媒吐槽大連人職業足球俱樂部抄襲。據義大利媒體《areanapoli》報導,大連俱樂部抄襲那不勒斯隊服的展示視頻。《areanapoli》表示:「令人難以置信,但這是真的。
  • 一個中甲俱樂部老總的臨別諫言:我對中國足球說幾句
    中國職業足球要怎麼搞?為什麼球員轉會費和身價這麼高?俱樂部和校園足球怎樣結合?足球改革要怎麼改?記者在整理後以受訪者自述的形式發布。為什麼解散?我是2018年1月來的,來的時候俱樂部剛衝上中甲,當時一看就感覺投入這麼大(預算3個億)!我認為,從中乙到中甲穩定是最重要的,但老闆覺得沒有這個錢不能保級。
  • 一位破產俱樂部副總經理的自述,中國足球不改意識難發展
    雖早就已立春,但對於中國足球來說還一直處於冬天。截止到目前,去年參加中國足球甲級聯賽和乙級聯賽的俱樂部,共有廣東華南虎、四川FC、上海申鑫、大連千兆、延邊北國、吉林百嘉、銀川賀蘭山、深圳鵬城、保定英利易通、南京沙葉、福建天信共11家俱樂部因為沒有上交工資確認表,而一定無緣2020年的中國職業足球聯賽。
  • 購買(歐洲)職業足球俱樂部的主要動機
    有許多不同的足球俱樂部老闆原型:從著名的本地商人到外國億萬富翁,從私募股權公司到支持者團體。足球俱樂部的買主在種類和動機上都是無與倫比的。俱樂部老闆可以根據他們的價值創造重點來分類-如這個圖表所示。利用這一框架,KPMG Football Benchmark團隊收集了每個所有者類別收購一家職業足球俱樂部的最常見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