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開顱,二話不說就放血,三句不到就催吐,四顧無人就灌腸……聽起來,這就像是傳說中的「滿清十大酷刑」一樣,但這卻是中世紀西方人民面對的日常。
在我們的想像中,中世紀的西方世界很美好,有類似指環王裡面那種高聳入雲的城堡,有浪漫的愛情,有忠誠的騎士,有美麗的公主,有盛開的玫瑰,但另一方面,中世紀的西方卻十分殘酷,治病靠自己,活著靠運氣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誇張,那麼中世紀的西方醫療究竟有多恐怖呢?
西方傳統醫學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希波克拉底的體液學說,他認為人的身體是由四種不同的體液組成的:心臟產生的血液,大腦產生的粘液,肝產生的黃膽汁,胃產生的綠膽汁,人體中四種體液的比例不同,導致每個人的性格不同,乍一看這個理論和後世的心理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當時的希波克拉底只是摸到了一些皮毛,還不能準確地歸納出:血、髓、激素、體液水以及類似粘液質、膽汁質之類這麼成熟的分類。
根據體液學說,如果你生病了,那一定是你身體中這四種液體失衡了,把多餘的體液釋放出來就好了,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開顱、放血、催吐、灌腸……以至於在西方中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出現這樣的情況:
病人:醫生,我感冒了
醫生:放血吧
病人:醫生,我胃疼
醫生:催吐吧
……
所以我才會總覺說,那段時間病人治病靠自己,活著靠運氣。當然,當時的醫生也是講究「科學」的,所以放血也要有一套標準化流程。首先,要進行佔卜,並在佔卜的過程中逐漸將星象學與人體生物學結合起來,人體不同的部位對應不同的星座,醫生會結合生病的部位,對應星座,再結合天上星象位置,來判斷在哪放血,放多少血,甚至到了後來,人們將定期放血作為一種預防疾病,提高身體免疫力的保健手段推崇。
但是,還沒完呢!放血只是一種初級的治療手段,如果病得很重,放血不見效果,那可能不光是一種體液出了問題,來吧,催吐,灌腸安排上,把膽汁也「平衡一下」,
比如,歐洲中世紀黑死病爆發時期,人們就大量使用催吐法進行治療,同時為了加強催吐劑的「治療」效果,還要在催吐劑裡添加大量的重金屬物質,導致一大批人黑死病沒治好,又增添了重金屬中毒。至於灌腸,則可以根據不同人的個人喜好制定不同的「配方」,比如法王路易十四就喜歡用咖啡灌腸。想想就覺得有內味兒了。
故而,在那一段黑暗的「醫療時期」,不僅平民每天承受著各種各樣奇葩的醫療手段,就連很多名人都沒能逃過一劫。比如1685年,英王查理二世患輕度中風,12名御醫對他展開了「慘絕人寰」的治療。
按照流程,御醫先是隔開了查理二世的血管,放了足足800毫升的鮮血,隨後又給他灌了大量的催吐藥,可是英王的病情還是沒有好轉,隨後又開始灌腸,按照2小時一次的頻率,足足灌了5天,可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加劇(廢話,不加劇就怪了,能堅持5天,可見查理的身體素質很好),御醫們只能祭出大殺器:開顱。
當然,御醫們並沒有直接開顱哈,只是剃光了查理國王的頭髮,用燒紅的烙鐵將頭皮燙出血泡再擠掉,在御醫的不懈努力下,查理二世終於一命嗚呼獲得了解脫。
直到1840年,法國醫生皮埃爾·路易通過對2000名病人的臨床觀察發現,放血非但不能治病,反而提高了病人的死亡率,經過逐步的研究,西方醫學界才逐漸接受了這一事實。中世紀西方的恐怖醫療才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後世只有在故事和書籍中探尋那個時代特殊的時代烙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