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太子復立後倒行逆施,是何用意,不怕康熙問罪嗎?

2021-01-09 和我一起讀歷史

雍正王朝中,康熙復立太子後,開始第六次下江南,太子監國。

趁康熙不在,太子展開了報復,不光為難那些曾經推舉八阿哥的大臣,就連四阿哥的話他都不聽,完全不顧四阿哥曾經在康熙面前為他說話。

太子這麼做,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康熙南巡讓太子監國,也是有意對他考察一番。

此前,康熙的態度非常明確,那就是如果太子痛改前非,踏踏實實的履行自己義務,康熙就會繼續讓他坐這個位置,最終把皇位傳給他。

康熙南巡,留太子監國,只要太子兢兢業業,哪怕對某些大臣心懷不滿,也應該以國事為重,就算太子心胸狹窄,他的老師王掞也沒少對他提醒。

所以,當王掞發現太子為難眾臣的時候,竟然氣得暈了過去。

王掞為了太子敢頂撞皇帝,說他昏庸,可以說已經不顧自己的身家性命保太子了。

王掞之心那真是天日可見天日可鑑,太子就算是再混帳也應該多多少少聽聽老師的意見。

可惜的是,他倒行逆施,在朝中的所作所為就算是康熙遠在江南不是了解,當回到京師之後肯定也會有所耳聞。

顯然,這會導致太子有可能被再次廢除。

他為什麼敢如此明目張胆呢?

最合理的解釋就是:當他再一次監國的時候,就已經決定造反了。

這還得重木蘭圍場說起。

康熙領著眾皇子、皇孫去木蘭圍場狩獵,晚上卻撞見了太子和鄭春華約會。

太子的心腹在外把風也被圖裡琛殺掉。

太子非常驚慌,知道第2天他兇多吉少,所以趕緊到四阿哥的住所,希望老四能夠幫他。

鄔思道的建議下,老四沒去見他,而是由老十三代勞。

此時,外面已經是亂成一團,老十三領著太子在荒郊野外閒逛,這才沒有讓老十四陷害。

可這麼一鬧,卻讓太子發病了,被圈禁了起來,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天夜裡的刺激,太子的精神狀態還是正常的,就算是有大二哥的陷害,也不可能在那天夜裡出現問題。

病好了之後,太子就不得不想一件事了。

假如那天晚上確實是他調兵,會不會就已經篡位成功了呢。

當然,那天他是不敢的。

這一點張廷玉非常清楚,所以張廷玉指出所謂的太子的手諭很可能是假的,康熙仔細一看確實是假的,雖然他不知道到底是誰造的假,但已經清楚調兵逼宮不是太子所為。

在木蘭圍場,太子有能力調兵,甚至如果趕在康熙的親軍到位之前行動,那麼逼宮的成功性是非常大的。

只是當時他不敢,錯失良機。

當第2次成為太子之後,雖然復位,可是這個位置坐的也不踏實。

就像太子在康熙46年說的那樣,站在康熙面前他戰戰兢兢。

這種心態在經歷過被廢的事件之後肯定在康熙面前更加小心謹慎,而康熙對太子的信任是遠不如之前了,一旦應對不慎就有可能再次被廢。

到那時,他就真的完了。

太子在康熙南巡期間應該就已經有了奪權逼宮的想法,只不過他生性膽小,還在猶豫階段,並沒有在康熙南巡之後積極布局。

但是,通過他對大臣們的態度已經反映出他決定對康熙逼宮的想法了。

所以,他非常想得到百官行述。

在軟禁康熙之後,如何讓滿朝文武擁戴他,如果沒有足夠的把柄他是很難做到的。

可沒成想,百官行述被四阿哥搶先一步搞到手,甚至還燒掉了,讓他沒有了制約朝中官員的手段。

好在他認為掌握了十三阿哥的把柄。

十三阿哥在軍中頗有威信,有他的協助就能掌控軍隊。

為了讓十三阿哥聽從自己,太子恩威並施,給十三阿哥一個承諾,他當上皇帝之後會封十三阿哥為鐵帽子王。

但是,真正決定他行動起來的是事件,是康熙把太子寄給人任伯安的信又寄給了太子。

憑太子在監國期間的所作所為康熙已經饒不了他,他寄給任伯安的信又被康熙所得,太子驚恐不已,所以一不做二不休開始調兵,準備劫持康熙,卻沒成想康熙早已經布下了天羅地網就等他入彀中了。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中康熙南巡,太子胤礽跪拜時為什麼帽子突然掉了?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12期)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就是康熙第六次南巡,太子胤礽跪拜時掉了帽子,這到底是何意呢?不得不說,《雍正王朝》拍的真好,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揣摩,有人回答說這本身就是一個穿幫,理由是後面的那個群演笑場了。
  • 雍正王朝:胤禛舉薦太子復立,為什麼真復立了,他又告病不幹了?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第218篇文章:在《雍正王朝》中,從劇情一開始,太子胤礽就一再強調,你老四胤禛是我的人。去南方賑災,太子胤礽擔心老四胤禛差事辦不好,連累了自己,於是講了一句:「老四,怎麼說你也是我的人!」
  • 雍正王朝:太子復立後,身為太子黨的老四胤禛為何撂挑子不幹了?
    雍正王朝:太子復立後,身為太子黨的老四胤禛為何撂挑子不幹了?很顯然老四胤禛在接受了鄔思道不爭是爭的戰略方向以後,目標就是奪取皇帝的寶座,太子不廢,老四就沒有機會,所以老四的第一件事就是與太子決裂,廢掉太子,這就是根本原因。
  • 雍正王朝為什麼被稱為神劇?看看康熙最後一次南巡時太子的帽子
    雍正王朝這部劇越看越有意思,它的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推敲,足可見導演下的工夫之深。我們前兩期講了太子胤礽跟鄭春華的愛情故事,他們的愛情始於雨後的假山相會,終結於太子胤礽復立之時。
  • 雍正王朝:敢當眾辱罵康熙「不教而誅」,王掞真是「年老昏聵」?
    就《雍正王朝》的劇情演繹而言,康熙皇帝之所以明知太子胤礽「不盡職、不修德、深失朕望」,卻還一直保留胤礽的太子名位,就是要維持當前的穩定局面,避免皇子奪嫡的出現。返回京城後,康熙皇帝召集諸皇子大臣,正式宣布了廢黜太子的決定:朕十月十六日自熱河發來的諭旨,你們都看到了,朕停用了太子的一切印信。太子不盡職、不修德、深失朕望,為了上不負列祖列宗的在天之託,下不負天下臣民之望,朕決議廢黜胤礽的太子名位。
  • 《雍正王朝》中康熙為什麼要廢太子?
    曾經看過一個統計:歷史上真正順利登基的太子(被立為儲君不少於一年)不超過60%,被廢黜的太子佔比超過10%,而且有意思的是:越是雄武的君主,越是喜歡廢太子,比如漢武帝,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當然還千古一帝的康熙。
  • 跳出《雍正王朝》,四十年太子被廢,到底是康熙疑忌還是胤礽暴戾
    當年,一部《雍正王朝》,風靡大江南北。在劇中,太子胤礽被塑造成一個氣量狹窄、志大才疏的大草包,最終被恨鐵不成鋼的康熙廢黜並圈禁,似乎所有錯都在胤礽身上,所有對都在雍正身上,所有無奈都在康熙身上。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 《雍正王朝》中太子真的是昏庸無能嗎?為何兩次被廢?
    《雍正王朝》作為20年前的老劇,至今還能在各大衛視重播,可以說和裡面精彩的劇情以及演員精湛的演技息息相關,裡面的最精彩的就是貫穿前面劇情的九子奪嫡,作為九子奪嫡中最先被淘汰出局的太子胤礽在電視劇中給人一種昏庸無能,爛泥扶不上牆,而且還與康熙的妃子鄭春華有染,但是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 雍正王朝:康熙賞賜保舉雍正的王掞中藥「斷續」,是在暗示什麼?
    《雍正王朝》中的王掞,是整部劇中一位非常悲情的角色人物。他耗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所培養太子胤礽,最終遭到康熙的廢黜,王掞之前所有的努力就此全部付諸東流,這對於他的打擊也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王掞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因為他雖然遭遇了如此重大的人生挫折,但依然對康熙、對整個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並且為了幫助他心中的「賢德」之君雍正順利登上皇位,不僅被遭到了康熙的罷黜,同時還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實際上,在《雍正王朝》的原著之中,王掞在「斃鷹事件」之後保舉雍正為皇位繼承人,是他第二次就傳位問題向康熙進行勸諫了。
  • 雍正王朝:康熙賞賜保舉雍正的王掞中藥「續斷」,是在暗示什麼?
    他耗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所培養太子胤礽,最終遭到康熙的廢黜,王掞之前所有的努力就此全部付諸東流,這對於他的打擊也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王掞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因為他雖然遭遇了如此重大的人生挫折,但依然對康熙、對整個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並且為了幫助他心中的「賢德」之君雍正順利登上皇位,不僅被遭到了康熙的罷黜,同時還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 雍正王朝:太子要學李世民,康熙為何重用胤禛和胤禵應對?大智慧
    導讀:康熙皇帝復立太子後,開始了人生中最後一次「南巡」,但被復立的太子胤礽非但沒有痛改前非,反而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寫過江夏鎮任伯安的書信被康熙皇帝掌握後,太子胤礽決定鋌而走險,想當第二個李世民。
  • 《雍正王朝》中康熙時期的張廷玉歷史原型是誰?他也是重量級人物
    《雍正王朝》是清代宮廷劇的一部代表作,在某些細節上也較為接近歷史事實。劇中,康熙、雍正、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等角色深入人心,此外還有一個角色也很出彩,他就是張廷玉。歷史上的張廷玉卻如《雍正王朝》中一般,是個十分謹慎的人,這一點,無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對他都都有類似的評價。不過,《雍正王朝》畢竟是影視作品,如果細心且了解清史的讀者看過這部劇後,就會發現,雍正時期的張廷玉較為符合歷史真相,而康熙時期的張廷玉,顯然有不小的出入。在筆者看來,康熙時期的張廷玉更像是歷史上另一人物——李光地。
  • 雍正王朝:看懂百官行述的真正作用,也就懂了何為國產劇的巔峰
    比如說歷史上雍正的確有著是否篡位的爭議,而在雍正王朝的看法,是認為康熙晚年是確定了老四為繼承人的。只不過因為局勢複雜,沒有明確立老四為太子,害怕老四被野心勃勃的老八等人群起而攻之。只是分析分析雍正王朝這部經典電視劇蘊含的各種人生道理和職場道理,所有分析都是基於雍正王朝電視劇的劇情而言。一、先來說說何為百官行述百官行述記載了大清300多名官員的把柄,是原江南巡鹽道任伯安在戶部任主事期間,利用職務之便,搜羅匯集的大作,可謂是一件大殺器。
  • 雍正王朝:十四阿哥為何偽造太子手諭,他不怕被康熙發現後嚴懲?
    在雍正王朝中,關於十四阿哥的筆墨描寫的不多,主要表現的是老四和老八之間的爭鬥,老十四能成為皇位繼承人的熱門人選之一,他的道行也不淺哪。就拿木蘭圍場偽造太子手諭這件事來說吧,不僅體現了他膽大妄為,也讓人看到了他在朝中的勢力與精明。他為什麼敢偽造太子的手諭?
  • 《雍正王朝》中,康熙都已經放過了鄭春華,為何太子卻不放手?
    《雍正王朝》中,鄭春華是康熙的妃子,但她卻和太子胤礽秘密私會,不僅違背了人倫綱常,更觸犯了「勾引太子、淫亂後宮」的欺君之罪。而後來康熙皇帝為了平息皇子們的儲位之爭,第二次立胤礽為太子。雖然胤礽已經被復立為皇太子,但是他與鄭春華的「醜事」,猶如一顆定時炸彈一般,時刻成為其儲君之位的威脅。換句話說,只要鄭春華還在,包括康熙以及胤礽的反對者們,都可能拿她做文章,進而讓胤礽重現陷入輿論的被動。
  • 雍正王朝:康熙明知太子賣官鬻爵,為什麼不阻止?
    《雍正王朝》評9:康熙明知太子賣官鬻爵,為什麼不阻止?康熙晚年的帝王之術,太子胤礽是如何一步步失寵的?作者:董狐筆/全文約2100字,閱讀約需要7分鐘。而當太子成年,並沒有按照康熙心目中的高標準高質量,成長為合格的大清王朝接班人時,康熙對胤礽的父愛也自然就一天又一天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與此同時,太子的地位卻不斷因為清朝版圖的擴大和統治的加強,得到提升,內有太皇太后孝莊支持,外有索額圖輔佐,下面還有一班子兄弟和奴才以太子馬首是瞻,形成「太子黨」。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 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
  • 《雍正王朝》中康熙先是廢了太子胤礽,後來為何又重新立回呢?
    雍正王朝康熙第一次廢太子之後為什麼又要重新立回?其實,第一次廢太子康熙有些衝動之舉,廢了胤礽之後,他看到兒子們都蠢蠢欲動,想要爭這個位置,又復立這裡面暗含了康熙的無奈和高深莫測的帝王心術,讓那些蠢蠢欲動的兒子們先去對付胤礽,自己再觀察觀察,看哪個兒子能擔當大任。欲知細節如何,且聽小崔細細道來!
  • 雍正王朝:康熙的最後一次南巡,終於撕開了盛世的虛偽面紗
    作為一部以改革為主旨的歷史正劇,《雍正王朝》似乎有點「偏離主線」——不管是前期的「九子奪嫡」,還是後期,「雍正新政」中的種種阻礙,大都以廟堂之上的權謀鬥爭與相互傾軋為主。打眼一看,似乎並沒有告訴我們,雍正為什麼要改革;所謂的「新政」到底好在哪裡。
  • 《雍正王朝》中康熙第二次立胤礽到底有何用意?深層含義你沒看懂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的命運最悲慘,當了四十多年的太子,最終經過兩次廢立,還是前功盡棄,成為階下囚,其實我們完全理解胤礽的心境,自己遲遲不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