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擊、踢拳(自由搏擊)、以及MMA並稱為三大屠殺競技運動,也許有人會說,拳擊和搏擊是一回事嘛,都是兩個運動員帶著拳套,根據體重級別配對,在擂臺上比賽,有裁判、有解說、有主持人、有舉牌寶貝,但拳擊與搏擊可不光是「拳擊穿鞋搏擊赤腳」那麼簡單,這三項運動有著不少相似之處,但又在不少方面截然不同。
不只是很多普通百姓分不清楚,其實甚至連很多搏擊賽事從業者也傻傻分不清楚。今天小編就從規則還有歷史帶大家做個簡單區分。
拳擊(英文:boxing;pugilism,法文:Boxe)是戴拳擊手套進行格鬥的運動項目,也是眾所周知的傳統項目,歷史悠久幾乎是老少皆宜,它既有業餘的(也稱奧運拳擊),也有職業性質的比賽,比賽的目標是要比對方獲得更多的分以戰勝對方或者將對方打倒而結束比賽,與此同時比賽者要力圖避開對方的打擊,規則簡單來說,就是只準用拳頭,不能腳踢也不能摔,禁止打擊後腦和襠部,像大家耳熟能詳的泰森、阿里、帕奎奧等,國內的鄒市明、熊朝忠都是拳擊明星。
現代的拳擊運動於十八世紀起源於英國,當時比賽不戴拳套;亦無規則和時間限制,,直至其中一方喪失繼續比賽的能力為止。一八三八年在布勞頓最初制定的規則基礎上,英國制定頒布了新的4102《倫敦拳擊錦標賽規則》,經過多次修訂直至一八六七年規則得以完善,且在一八八零年英國業餘拳擊協會正式在倫敦成立,從此拳擊開始傳到世界各地,並在一八八一年舉行了第一次英國錦標賽,綜上所述拳擊運動也是有著上百年歷史的運動。
踢拳(kickboxing),又稱自由搏擊,是站立式格鬥,指一方倒地便不允許另一方擊打,同時不能使用反關節技、肘等,對摔法也有一定程度的禁止。自由搏擊又稱國際自由搏擊,歐美全接觸自由空手道等。
自由搏擊它不拘泥於任何固定的套路招式,而是提倡在實戰中根據戰況臨場自由發揮,風格開放,靈活施展拳、腳、肘、膝和摔跌等各種立體技術,長短兼備,全面施展,以最終擊倒或戰勝對手為目的。「告訴我基本原理,我將得出適合我自身的獨特的技法。」這就是自由搏擊拳學理念的最佳概括表達。在此思想指導下,經過數十年的實踐和取長補短,自由搏擊已然形成完美的理論和技戰術體系以及競賽規則辦法。其實「自由搏擊」可以用拳法和腿法等技法,這項運動起源於日本,是1960年日本空手道與泰拳對抗賽,由日本人改良的運動項目,最早的踢拳組織WAKO和WKA都成立於1976年,世界著名的踢拳賽事K-1成立於1993年,也就是說踢拳的歷史大概50年,國內流行的以踢拳賽事為主的節目有《武林風》、《崑崙決》、《勇士的榮耀》等。
MMA即綜合格鬥,是一種規則極為開放的競技格鬥運動。MMA比賽使用分指拳套,賽事規則既允許站立打擊,亦可進行地面纏鬥,比賽允許選手使用拳擊、巴西柔術、泰拳、摔跤、詠春拳、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散打、截拳道等多種技術,被譽為搏擊運動中的「十項全能」,這是目前發展最快的體育運動,多數以籠鬥為主,也有沿用傳統四角形圍繩擂臺。
MMA的雛形可追溯至古希臘角鬥(pankration)與中國古代的打擂,近代巴西的無限制格鬥(vale tudo)開其先河,隨後李小龍在格鬥理念與形式上的探索為其做出了貢獻,1993年UFC的舉辦和格雷西家族將巴西柔術引入賽事,標誌著現代MMA正式誕生,也就是說MMA運動的歷史僅有20年,但是卻是流行速度最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