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現代貨幣而說,古代貨幣更具歷史性、貴重性、交換性。與現在紙質貨幣不同,古代貨幣多以金、銀、銅、谷、帛代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屬黃金、白銀、銅錢,今天我們要介紹便是以盛產銅而聞名的小鎮——會澤古鎮。
會澤古鎮歷史文化悠久,是歷史上雲南最早設置的四個郡縣之一,漢設堂琅縣,唐置唐興縣,明設東川府,清置會澤縣至今。自古以來,會澤就以其燦爛的銅文化而聞名,因銅的開採、冶煉、加工、京運,經濟文化曾鼎盛一時。明朝東川府鑄造的"嘉靖通寶"大錢幣,重達41.47公斤,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古錢幣,入選吉尼斯之最。會澤因而被譽為"錢王之鄉",城市建築處處可見錢幣造型。
會澤因為其優越地理位置與礦產資源,自3000年前,就已製造銅錢幣,並且遠運到中原。據史書記載,明嘉靖三十四年是雲南鑄幣的開始。為紀念開爐,用黃銅鑄造了一枚直徑57.8釐米、厚3.5釐米、重達43千克的方孔圓錢,幣面鑄"嘉靖通寶"四字,經專家鑑定屬"紀念幣"性質,有識之士認為其不僅具有"錢範"的作用,而且為至今民辦上最大、最重的金屬古幣,堪稱"錢王"。在會澤公園內,還有一座嘉靖通寶古錢幣的雕塑,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之時,會澤公園正如郭沫若筆下「天上的街市」一般絢麗多彩。
會澤因為銅的開採和冶煉,帶動了本地經濟的發展,因此吸引了大量外省人口移入,外省人口所帶來的不同文化,讓會澤發展為多元化的文化交融薈萃地,建立自己的會館寺廟,至今會澤古城中還保留著 眾多會館遺址,且眾多的慶民時期的會館、寺廟,讓寺會澤古城有了"明清古建築博物館"的美譽。其中以八大會館最為著名,這裡給大家介紹作為著名的江西會館。江西會館俗稱江西廟、萬壽官,是江西人在會澤縣城建的會館,坐落在會澤古鎮江西街的中部。
江西會館最有特色的是門樓戲臺。戲臺為穿鬥抬梁混合式歇山頂結構,前簷開山門,樓層作戲臺。前簷三重,後簷五重,簷下有裝飾性的密集型鬥拱挑簷,挑簷中設一神龕,內供福、祿、壽三星。屋頂前後共 42 只翼角,造型別致,設計精巧,有如仙鶴展翅,凌空飛翔。在會澤的會館寺廟建築中素有「會館五子」之譽,被認為是會澤「縣寶」。「江西廟的臺子」即被視為「五子」之首。整個江西會館建築體現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風貌,集建築、木雕、石雕、磚雕精華為一體,堪稱雲南古建之首。
進入古鎮後,會發現古鎮中的居民樓造型獨特,每座屋脊上面均有兩段瓦溝上用板瓦搭成拱形,其頭部則為一高翹起的筒瓦,當地人稱為"貓洞"。除了貓洞,還有"貓拱牆",就是房屋的兩側是一段圓弧形的山牆,類似於兩隻弓著背的貓。這種土牆造型可以讓受力更均勻,地震時不易倒塌。更重要的是貓拱牆可以隔斷相鄰的火勢,起到封牆火的作用。
會澤還是世界珍禽黑頸鶴的越冬地,全世界現存4000多隻黑頸鶴就有2000多只會到會澤越冬,因為會澤人善待它們,長海、大橋等地已成了黑頸鶴眷戀不舍的故鄉。在會澤,還能見到美麗的紅土地和氣勢雄偉的亞洲第一土壩,春天到會澤,麗日藍天下高原櫻花笑迎春風燦爛無比,令人心醉神迷。
會澤的一年四季均適宜遊覽,四季均有不同顏色,冬季最為美麗,不僅有舞動的精靈黑頸鶴,晶瑩剔透的雪松,歷史悠久、秦漢時是古夜郎地的會澤古城,更有被譽為「中國的紐西蘭,滇東北的小西藏」的大海草山,自然風光絲毫不遜色。(圖片來源於攜程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