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史記》|吳越國的締造者 第一代國王 錢 鏐

2021-02-26 吳越錢王

請點  上面藍字關注吳越錢王

可獲得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來源:《吳越史記》一書

錢鏐的難能可貴,在於起自草莽,白手創業,建成吳越。他生於唐宣宗大中六年(852),時值唐末衰亂之世,家計困窘,鋌而走險,從這角度看可說「時勢造英雄」。然而深入探討,其實質還是「英雄造時勢」。當年同樣由窮民出身利用亂世起兵的多如牛毛,能成大業者畢竟不多。況唐王朝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自宣宗後,歷經懿宗、僖宗、昭宗、至哀帝,又延續五朝,計半個多世紀,群雄並起,競爭激烈,生存鬥爭,強者為王,殊非易事。接下去五代更替,離亂更甚,時勢險惡,難以駕馭。遠的姑且不論,在兩浙僅僅以錢鏐同輩中有意稱雄者而言,實力雄厚的有鎮海軍節度使周寶、浙東觀察使劉漢宏、台州刺史杜雄,身邊「杭州八都」就有八位都將,除了錢鏐的頂頭上司董昌外,還有餘杭陳晟、於潛吳文舉、鹽官徐及、新登杜稜、唐山饒京、富春文禹、龍泉凌文舉等,各有兵力。成名稍晚的吳公約、杜建徽、顧全武等則與錢鏐同列,都是從屬於八都都將麾下的二流人物。然而風雲變幻中並非論資排輩順序而上,卻往往由識時度勢者捷足先登。經過激烈爭競,有的死,有的敗,有的降,相繼出局;或依附於人。兩浙地區唯錢鏐獨成大業,自創一方天地。作為一方豪傑,必須機智勇敢、艱苦拼搏,順應民心,不能靠天靠僥倖,而要靠依靠民眾,靠人心歸向。茲對其成功過程簡述如下:

錢鏐本為山邊一農戶家孩子,小時念過幾年書,十五歲時因祖父母相繼病歿,家境陷於赤貧,被迫輟學謀生。見官商壟斷食鹽供應,造成鹽價昂貴,便冒險從事販運私鹽的營生。但唐末苛徵暴斂,嚴查私鹽,凡發現販運私鹽一石以上即處死刑。鹽販為圖利而走險,大多武裝走私。錢鏐體力好,學會武藝,敢於冒險,習於吃苦,善於結交,集結友人,成群走私。每次須挑鹽 200多斤,常摸黑夜行,繞道爬山,櫛風沐雨,披星戴月,野餐露宿。儘管艱苦,倒鍛鍊成一身好筋骨。另一收穫是貼近民眾,了解民情,熟悉地理,掌握天時,善於跋山涉水,懂得據險進退,為後來用兵積累了不少有用的經驗。

這時社會矛盾激化,盜風四起,黃巢興兵,藩鎮割據,明眼人看出動亂可能帶來機遇。唐朝兵制規定:「二十為兵,六十而免,能騎而射者為越騎。」錢鏐平時喜歡騎馬射箭,弱冠取販鹽的一點收人,置備一名義務騎兵所需的甲杖,帶上糧秣,去茅山南麓的石鏡鎮兵營投軍。

石鏡鎮指揮使董昌見這個 21 歲的小夥子帶足甲杖糧秣,真心參軍,且體格強壯,應對機靈,會騎能射,頗為欣賞。談吐間知他懂得兵法,後任命他為偏將,加以培養和使用。

當黃巢大軍分幾路向杭州一帶運動時,其中有一小分支的先頭部隊逼近臨安境內。錢鏐奉命率 20 多名射手潛伏林間狙擊,射死領頭的小頭目,四面鼓譟,虛張聲勢,山谷迴響,嚇退了敵軍。敵方不知虛實,誤信「臨安屯兵八百裡」,因而改道前行,以求避實就虛。這次小小的戰役,竟然使臨安百姓免去一場兵災,因而成就了「初生之犢」的名聲。錢鏐乘機建議練兵,促成董昌聯合附近各縣鄉兵,組成為「杭州八都兵」。在編練部隊的過程中,錢鏐施展才華,得到各都部卒擁護,從而成為董昌的副手,開始在杭州營建軍事基地。時在唐僖宗廣明元年(880),錢鏐二十九歲。

錢鏐練了兩年兵.終於等來了用武之機。唐僖宗中和二年(882)七月,盤踞浙東七州的義勝軍節度使劉漢宏舉兵叛亂,向浙西擴張,遣其弟劉漢宥屯兵西陵(今蕭山西興),燒魚浦,掠富春,進逼杭州。董昌派錢鏐渡江反擊,八都兵初試鋒芒,激戰中殺出威風,會戰西陵,火攻敵營,節節勝利。但浙東兵力多於浙西,雙方持續對攻,戰事延續數年。用錢鏐自己的話說,「掛甲七載,身經百戰,方定東甌」,指劉漢宏以主力七萬沿江而屯,錢鏐出奇兵突破曹娥,夜襲越州,使敵聞風喪膽。錢鏐令戰友吳公約率先登城,大軍繼之。劉漢宏倉促南逃,至台州被杜雄誘擒,押送錢鏐軍中。錢鏐即斬劉宏漢於會稽市,回軍報功。董昌親統三軍接管浙東州縣,報授錢鏐為「檢校尚書、權杭州軍州事」。自此董昌駐浙東,錢鏐駐浙西,彼此名義上雖保持節制關係,實際上可以獨立發展。

唐光啟三年(887),唐王朝授董昌為越州觀察使;授錢鏐為杭州刺史,時鏐年 36 歲。

錢鏐正式擔任杭州刺史,張開了翅膀,看準杭州可以作為基業的發祥地,用李賢的話說,「發禎祥以流慶於子孫」。這是在他以前還沒有人對杭州如此看好的。只有錢鏐開始才把杭城作為王業經營。

他不但為了鞏固防禦,且為了長遠的發展,決心在隋代楊素所築杭州城牆的基礎上,多次組織擴建杭城:第一次在公元 890 年構築杭州新城,加高加寬;第二次在 893 年擴建羅城(即城外之城);第三次在 907 年建造子城。

其中工程規模最大、影響也最為深遠的一次,要數第二次擴建羅城。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對此事有專條記載:「錢鏐發民夫二十萬及十三都軍士(這時「八都」已擴充為「十三都」),築杭州羅城,周七十裡。」據近人鍾毓龍《說杭州》一書考證:錢王築羅城時,「親勞役徒」,親自與士卒一起參加築城的勞役,共同奮戰於工程第一線,軍民深受激勵,「莫不盡力」,城垣迅速由錢王嶺通達西湖之濱。這第二次工程把原先州城外的吳山及濱湖大片土地都划進城內,並從鼓樓一帶向北擴展,一直延伸到今昭慶寺、武林門、艮山門、鹽橋、菜市橋一帶,城垣總長度由三十裡擴至七十裡,州城城門由四扇增至十扇。這一城池規模為此後的宋、元、明、清的杭城奠定了基本格局。

至於子城,實即後之王城,作為西府辦公處,多位王子誕生於此。王城內有樓閣庭園池沼,供公餘休憩觀賞。後來南宋建都臨安時,就是在此擴建成為皇宮,得益於錢鏐卓有遠見。當時由於吳越版圖擴大,梁太祖正式封錢鏐為「吳越王」,昭示慶典,自然有必要建此王城。這就成為吳越錢氏崛起的一個象徵。

錢塘江兩側分「浙之東」與「浙之西」,此兩區域古來並不相屬。唐代在行政上分置浙西道與浙東道,均直屬於朝廷。浙西道設治蘇州,後定治潤州(今江蘇鎮江),建號鎮海軍,轄境包括潤州、蘇州、常州、杭州、湖州、睦州,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及浙江的新安江、錢塘江以北地區。浙東道治所設在越州(今紹興),建號義勝軍,後改號威勝軍、鎮東軍,長期領有越州、衢州、婺州(今金華)、溫州、台州、明州(今寧波)、處州(今麗水),相當於衢江流域、浦陽江流域和錢塘江以南、以東地區。浙江東道之歸併於浙江西道,是從唐末昭宗乾寧三年(896)任命錢鏐兼任鎮海軍和鎮東軍兩軍節度使才開始的。

那時鎮海軍節度使名叫周寶,盧龍名門出身,號稱「良將」,以功封汝南郡王;因任用親信,激起部將劉浩、刁頵與薛朗等叛變。周寶的親軍後樓軍崩潰,子周璵被殺,周寶由潤州逃至常州。錢鏐聞警,認為劉浩、刁頵勾結潤州刺史薛朗犯上作亂,不能坐視不管,便立即出兵,北上討伐叛軍,聲援周寶。劉浩、薛朗佔據蘇州、潤州對抗。兩軍戰於陽羨(今江蘇宜興)、禹城,錢軍連克蘇州、潤州,擒斬薛朗,劉浩竄逃,杭州十三都兵大顯威風。

但錢鏐迎回周寶後,周寶突然在樟亭驛站急病而亡。錢鏐急將鎮海軍平亂經過及周寶病歿事上報朝廷,朝廷嘉獎錢鏐應變之功,在第二年(893)任命錢鏐接替周寶為鎮海軍節度使。他接任後把鎮海軍治所由潤州遷來杭州。

從此杭州升格為浙西的政治中心。這一變化,成了後來進一步升格的先聲。兩年後恰逢浙東地區發生重大變故。那是駐守越州的威勝軍節度使董昌叛唐稱帝。董昌原是錢鏐的老上級,當年錢鏐入伍時就由董昌引進,一手提拔為偏將,進而培植成副手。如今眼看錢鏐已自主一方,且兵強馬壯,想爭取錢鏐來支持他的稱帝計劃,倘若浙東與浙西兩個區域能夠連結成片,互為應援,聲勢大張,朝廷遠在北方,將奈何他不得。這是董昌單方面的如意算盤。

錢鏐為人雖講義氣,更講忠誠。他平時對董昌感激知遇之恩,所以老戰友雖分駐兩地,董昌駐浙東,錢鏐駐浙西,一江之隔,書信頻傳,使者往來,禮品互贈,聯繫密切,長期保持友誼。但兩者行政獨立,近年互不幹擾,當錢鏐得聞越州方面有異乎尋常的活動,心甚不安。及至收到董昌邀約反唐密函,在此大是大非面前,錢鏐毅然拒絕參與叛逆活動。出於多年友誼,回書好言相勸,懇切地規勸懸崖勒馬,及時棄邪歸正,信上說:「與其閉門作天子,不如開門為節度。」但董昌聽不進去,一意孤行,自稱「聖人」。改國號為「大越羅平」,鑄造「順天治國」銀幣,擬割據一方,而自我陶醉。不久,唐王朝詔令錢鏐就近出兵越州討伐叛亂。七月,錢鏐以三萬兵渡江。

董昌平時施政苛酷,待下殘暴,稱帝野心更得不到軍民支持,以致士氣低落,一觸及潰。錢鏐軍進逼越州城下,董軍大批出降。錢軍中部將駱團,過去曾經也是董昌舊部,入見董昌勸降,詭稱「奉詔迎公居臨安」。董見大勢已去,放下了武器。錢軍部將顧全武執董昌還杭州,途經西小江時,董昌自愧無顏見故人,投江自殺。

董昌之亂平後,翌年唐改越州威勝軍為鎮東軍,授錢鏐為鎮海軍節度使兼鎮東軍節度使,於是使錢鏐得以奄有浙西和浙東的廣闊區域,對兩浙統一治理。

自唐末至宋初之間,中華陷入動亂凡百餘年,軍閥割據,混戰不息,恃強凌弱,此起彼伏,乍興乍滅,成敗無常。繼唐亡後,先後盤踞中原的五個王朝,其國祚長者如後梁統治不過 l6 年,國運短者如後漢苟延只有 3 年。至於十國諸侯與其他零星割據者之命運,自然更為脆弱。相對而言,唯有吳越錢氏較為穩定,自唐經五代至宋,前後七朝始終保持著興盛局面,且能穩步開局,又善其終結,避免國破家亡的災難。

錢鏐在唐懿宗時任偏將,效忠唐朝抵禦黃巢入境。接著效命於唐僖宗,討伐劉漢宏。唐昭宗時,越州之叛又賴錢鏐出兵平息,朝廷給予加官晉爵。乾寧四年(897)六月,錢鏐受命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親至越州受鎮東節鉞,號越州為東府,杭州仍設為西府,東西兩府隔江相望,由鏐統一管轄分治兩岸。七月還治錢塘,仍以杭州作統治的根基,成為唐王朝留在南方的重要堡壘。

這年八月,唐昭宗賜給錢鏐鐵券。鐵券是古代朝廷頒賜立有大功者的優惠憑證,擁有鐵券者日後即使犯有罪過,可憑鐵券得到赦減。為了表示堅久不變,所以鐵鑄丹書,一半存朝廷,一半頒功臣。賜給錢氏的鐵券上載明:「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足見唐皇給錢氏皇恩浩蕩。

後又連續給予封賞,賜號錢鏐為「定亂安國功臣」,詔改錢鏐故裡臨安石鏡鄉為「廣義鄉」;臨水裡為「勳貴裡」;安眾營為「衣錦營」。敕取錢鏐畫像刻於凌煙閣。不久,又封錢鏐為「南康王」。如此倍及恩寵,不但是由於肯定他多次平定浙西、浙東的叛亂,更由於他安守東南,地位重要,貴而不驕,富而入貢,謹守藩臣本份。這在當時唐朝日益衰微各方紛紛稱亂的情況下,顯示格外難得,因而越格封賞,以激勵忠貞,並引為外援力量。

果然,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宦官劉季述發動宮廷政變,幽禁唐昭宗,改立德王李裕為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當劉季述遣使來杭攏絡錢鏐時,加封鏐為「東安王」。錢鏐拒絕受命,表態仍效忠於唐昭宗,大義凜然。在內外反對聲中,劉季述被杖殺,都將孫德昭等迎帝復位。昭宗為答謝錢鏐忠貞不二,進封他為彭城王,並升衣錦營為「衣錦城」,賜石鏡山為「衣錦山」,大官山為「功臣山」。於是錢鏐遵詔慶功,舉辦了大規模的衣錦還鄉活動,山林樹木全部覆以錦披,修築了衣錦城,為後來提升安國軍準備了條件。天復二年(902)鏐晉封為越王。

唐昭宗天復四年(904),錢鏐上疏求封為吳越王,未蒙允許,僅獲準改封為吳王。這年昭宗駕崩,昭宣帝(唐哀帝)即位,改年號為天祐元年,至天祐三年(906),授錢鏐吳王竹冊。錢鏐對唐昭宣帝奉事如故。

唐天祐四年(907)四月,軍閥朱溫代唐稱帝,遷都於汴(今河南開封),改國號梁,史稱後梁。這便是唐朝正式覆亡,五代史由此開始。

中原王朝既已更替,錢氏局處南方一隅,只能承認這個不可逆轉的事實,繼續尊奉中原朝廷。朱溫在四月稱梁帝(梁太祖),改年號為梁開平元年;五月即下詔封錢鏐為「吳越王」,滿足錢鏐的素願。

歷史上稱「吳」、稱「越」者不在少數,而稱「吳越」卻自錢鏐才開始的。事實上他早已擁有吳與越兩個區域的統治權,所以追求「吳越王」的封號。前上疏唐朝求封吳越王,只封得一個吳王,不無遺憾。梁及時加封他為吳越王,授「吳越王冊禮」,正是投其所好,拉緊了雙方的關係。

梁太祖開平二年(908),敕升杭州、越州為大都督府,改臨安縣為安國縣。命鏐出兵援姑蘇,內外夾擊,擒淮將何朗、閭邱直等凡三千餘人;獲兵甲、生口、戰船無數,蘇州圍解。吳國楊隆演稱帝反梁,並攻打蘇州。後梁末帝貞明五年(919),錢鏐命七子元瓘水師迎戰,四月,大戰於狼山江(今江蘇南通附近),大敗吳軍,吳將彭彥章自刎死。七月,又戰於毗陵(今無錫附近),戰況激烈,大將何逢等陣亡。於是在互有勝負的情況下議和,交換戰俘,遣使通好,自此休兵二十餘年,蘇杭得以安定。

後梁龍德三年(923),沙陀軍閥李存勖擊敗後梁,建都洛陽,國號唐,史稱後唐。同年攻入梁都汴京,李存勖稱帝,是為後唐莊宗。這年五月,後唐即封錢鏐為吳越國王,同意正式授冊舉行建國儀式。錢鏐乘機派人送貢物進京都,要求唐主給予金印、玉冊、賜詔不名,稱國王等殊榮。唐主礙於形勢,均一一曲從錢氏要求,授錢鏐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尚書令、吳越國王,賜黃金印、玉冊、衣冠劍履、全身法物。錢鏐十分高興,在衣錦軍建造專門存放玉冊、金券、詔書的樓房。因而也承認了後唐的統治權。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錢鏐因自覺年事已高(年七十七),立七子元瓘為王子,奏請朝廷授元瓘為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後唐明宗即予批准。鏐派專使向唐進貢白金五千兩、茶葉二萬七千斤謝恩。

後唐與吳越之間關係本尚融洽,但由於唐明宗身邊出現奸臣安重誨挑撥,明宗下詔削去錢鏐王爵和一切職銜,命以太師名義退休。元瓘上表申冤,明宗不理。雙方幾乎出現重大裂痕。幸有一位唐使吏部郎中裴羽從海路南下赴福州,遇飈風受阻滯留錢塘,錢鏐熱情接待,詳述受冤經過,附表章交由裴羽帶回。經裴羽一番解釋,適值安重誨獲罪被誅,促使雙方關係和好如初。

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錢鏐病重,立下遺訓:「凡中國之君,雖易異姓,宜善事之。」「如遇真主,宜速歸附。」唐明宗聞訃,廢朝七日,御祭三次,賜諡「武肅」。吳越奉旨,加倍謙恭。因而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仍冊封錢元瓘為吳越王。所以後唐與吳越雖一度因誤會而疏遠,通過妥善處理,及時解除矛盾。

覺得不錯,請讚賞 

   您的讚賞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歡迎「轉發」此文到你的 

1.朋友圈  2.QQ空間  3.微博

《錢王頌》

《錢氏家訓》改編《家訓歌》

吳越思源話——武肅王——錢鏐

錢氏後人必看的【視頻】江南人物傳奇之吳越王(武肅王)錢 鏐

吳越錢王—錢鏐與他創立的吳越文化…

少年版《銭氏家訓》(朗誦者-錢壹顯)

CCTV 10 科教 ‖ 播出《家風傳承》之《錢氏家訓》

一級國寶「錢鏐鐵券」(唐朝以來唯一留下來的一塊免死金牌)

中紀委推薦學習——一代錢王 千古家訓

♥請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吳越錢王》、《衰老的預防與幹預》

覺得不錯,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歷史上「非難錢鏐」幾個問題的辨正
    文章轉載——河南省錢鏐研究會  第四期(總第161期)    2017年2月15日歷史上「非難錢鏐」幾個問題的辨正呂洪年[摘要]在我國唐末五代時期,地處東南一方的吳越國開創者和締造者錢鏐,由於平息戰亂、善事中原、發展生產、開闢海運、繁榮文化、惠顧民生造就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生動局面,打下了今天「長三角」經濟圈的紮實基礎
  • 陌上花開 錢鏐深情豔千古
    錢俶在繼位時,權臣想逼他殺了錢倧。錢俶堅決不從,寧可不繼位,也不願傷兄長性命。王權更替,兄弟情分能如此,少見。這是吳越國83年政權更替的脈絡。五代十國中,吳越國國運最長久,百姓最安寧。今天,我們貼門神,那個很醜的,就是錢鏐之像。錢鏐死後被當作門神,可見他在百姓心中的分量。
  • 吳越國治 虎丘塔出
    遵奉中原就是以北方中原地區的政權為正主,而吳越國錢氏政權是服從中央政府的二級政權,是不搞獨立的,這一思想和行為貫串於吳越國的始終。對於李唐王朝來說,錢鏐是臣子,必須忠心耿耿,是不必說的,唐昭宗於乾寧四年(897)賜錢鏐恕九死的鐵券即可證明其忠心於唐室。這免死鐵券歷來不多,而保存至今的也僅此一塊,今藏於國家博物館。
  • 吳越國,表面上是強藩,實際上很「實惠」
    十國裡面史書上通常會把吳越國放在首位,不是沒有道理的。首先吳越國完整的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其次歷代君主不稱帝,無論中原如何快速迭代,吳越國都會虔誠侍奉;第三這個政權裡的統治者沒有一個是橫死的,在那個時代實屬不易;最後吳越國歷代君主通過稱臣的方式達到了保境安民的效果,社會異常富庶,是五代十國中少有的特例。
  • 吳越國的簡介
    吳越國,是唐末宋初五代時期十國中的一國,由浙江臨安人錢鏐所創建,以杭州為都城首府,佔地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地圖如下)。歷三代五王,至公元978年納土歸宋,歷時近百年。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戰亂頻仍,而錢鏐則採取保境安民和「休兵息民」的戰略方針,重農桑、興水利,發展與日本朝鮮等國海外交往,使兩浙之地有一個較長的穩定發展時期。經過近百年的興建,杭州終於成為全國文化薈萃的地方吳越國一軍十三州的州縣的現名為: 一軍:安國衣錦軍。
  • 吳越國的佛教藝術,有點不一樣|微展覽
    【編者按】吳越國(907~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割據東南的地方王國, 定都杭州,版圖最盛時北起蘇州,南抵福州,歷經三代五王
  • 吳越國疆域新考
    形勢十分嚴峻,鏐親自出師御之,獲勝,唐昭宗於893年九月,「以鏐為鎮海軍(領潤、常、蘇、湖、杭、睦六州,治潤州)節度使、浙江西道觀察處置等使、潤州刺史。」此後。董昌謀稱帝,鏐又於895年二月移師東進,歷時近兩年平昌,896年七月,唐加錢鏐為鎮海、威勝(十月二十九日更鎮東)兩軍節度使。」
  • 中國近代第一望族:1位諾獎得主、2位外交家、4位國學大師、19位院士
    列舉一下近代以來著名人物:錢玄同、錢穆、錢基博、錢鍾書、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其琛、錢正英、錢永健……既有近代國學大師,新文化運動先驅,也有原子能專家、中國飛彈之父,外交專家等等。有人總結過,錢氏家族至今已出「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人稱「千年名門望族,江東第一世家。」
  • 中國近代第一豪族:1位諾獎得主、2位外交家、4位國學大師、19位院士
    人稱「千年名門望族,江東第一世家。」自古以來,大凡名門望族,都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標配是四世三公、歷代簪纓、富甲一方等等。第二,習慣於子承父業,世代傳承。錢鏐像錢鏐為人有擔當、有境界、有情懷,他不像別的軍閥一樣,剛有了地盤就急著稱王建號,窮兵黷武四處擴張。
  • 上海的吳越國文化遺蹟考略
    錢武肅王畫像     上海地域為吳越國轄區,那時松江隸屬秀州府(嘉興),因此,上海留下了不少吳越國時期的重要文化遺蹟。錢王重視水利,開挖了閘北的錢溪,今稱走馬塘河;錢王崇尚儒、釋、道,建寺起塔,禮遇高僧,教化民眾,建起了龍華塔;七寶鎮至今留有錢王賜吳妃書寫的《蓮花經》。還有松江方塔(前身為興聖教寺),嘉定南翔雲翔寺前的雙塔等,均建於五代吳越國時期。
  • 五代十國的軍事戰略家——錢鏐
    史載 「先是,行密與鏐勢力相敵,甚為忿怒,雖水火之不若也。行密嘗命以大索為錢貫,號曰『穿錢眼』。鏐聞之,每歲命以大斧科柳,謂之『砍楊頭』」。雙方圍繞蘇州、常州、潤州,輪番爭奪,其中蘇州更是幾經易手,爭奪縣、鄉之重鎮,戰事更是頻發。初,光啟三年(887年)至龍紀元年(889年),錢鏐幫助周寶勘定內亂 ,派杜稜、成及等諸將討伐薛朗而大獲全勝,先後攻佔了常、潤、蘇三州。
  • 這個千年古鎮因錢鏐改名,兩登央視美食節目,極具水鄉情韻卻免費
    自錢鏐平定董昌之亂算起,安昌古鎮已有1100多年,是真正的千年古鎮。如果算上長樂時代,安昌古鎮的歷史更加悠久。錢鏐平定董昌之亂後,被唐昭宗任命為鎮海、鎮東節度使,後被封為越王、吳王,再後來建立吳越國。他在位期間,採取保境安民、休養生息政策,經濟繁榮,土地膏腴,人文薈萃,成為五代十國時期少有的安居樂業的國家。
  • 千年第一世家: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十八院士
    文 | 紅妝吳越錢氏,世代家風謹嚴、代有人才湧現,被公認為「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宋朝皇帝讚譽它:「忠孝盛大唯錢氏一族」。清乾隆皇帝亦在南巡時御賜「清芬世守」匾額。到了近現代,錢氏一族更是孕育了「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十八院士」。
  • 《史記》新本校議
    據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存楓山文庫舊藏元彭寅翁刻本《史記》所附校記、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存三條西實隆公在手錄元彭寅翁刻本《史記》上所施批校、以及明萬曆二十四年馮夢禎校刻的南監本《史記》,此「羌瘣伐趙」之「趙」字俱作「代」[8],然檢馮夢禎刻南監本,則同今通行本一樣,也是刻作「羌瘣伐趙」,而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注云楓山文庫舊藏和三條西實隆公手錄彭寅翁刻本《史記》上的校語,另外還有
  • 吳越國納土歸宋重任彈冠相慶,為何劉禪投降司馬昭,卻讓人傷感呢
    吳越國一直都是俯首稱臣的姿態。自從錢繆建立吳越國開始,其實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獨立過,因為他們始終都向中原王朝稱臣,從錢繆建國到錢弘俶獻出吳越國,一直都沒有稱帝,只是稱王。中原王朝,經歷了五代,而吳越國總是向北方的五代稱臣,所以只能算是一個割據勢力,算不上是獨立的國家。等到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宋朝以後,吳越國立刻又向宋朝俯首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