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國納土歸宋重任彈冠相慶,為何劉禪投降司馬昭,卻讓人傷感呢

2021-01-18 歷史鑑賞者

納土歸宋的吳越國,相對於後來的宋王朝來說,的確沒有存在的必要。畢竟宋王朝異常發達,一票皇帝都還不錯。

可是獻城投降的蜀漢帝國,相比較後來的西晉王朝來說,其實只是半斤八兩的意味。晉王朝的確一統天下了,可是只有短短50年時間,就被自己人給搞垮了。

這麼一來,很多人就會覺得蜀漢帝國的劉禪投降司馬昭實在是太虧了,要是再堅持一些日子,西晉內部自然也會把自己擊垮的。

吳越國一直都是俯首稱臣的姿態。

自從錢繆建立吳越國開始,其實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獨立過,因為他們始終都向中原王朝稱臣,從錢繆建國到錢弘俶獻出吳越國,一直都沒有稱帝,只是稱王。

中原王朝,經歷了五代,而吳越國總是向北方的五代稱臣,所以只能算是一個割據勢力,算不上是獨立的國家。

等到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宋朝以後,吳越國立刻又向宋朝俯首稱臣。總之就是鐵打的吳越,流水的王朝。

納土歸宋說好聽點,是支持國家統一,有利於百姓有利於天下。說不好聽點,那就是沒有骨氣。

當年錢弘俶在趙匡胤活著的時候,俯首稱臣,日子過得還算過得去。可是趙光義上臺以後,立刻把錢弘俶召到汴京。

老大叫你去,你去不去?你去的話,老命可能不保,你不去的話,吳越國可能就要被攻打。為此錢弘俶只好屁顛屁顛地跑過去了。

雍熙元年,改封漢南國王。四年春,出為武勝軍節度,改封南陽國王。俶久被病,詔免入辭。將發,賜玉束帶、金唾壺、碗盎等。俶四上表讓國王,改封許王。端拱元年春,徙封鄧王。會朝廷遣使賜生辰器幣,與使者宴飲至幕,有大流星墮正寢前,光燭一庭,是夕暴卒,年六十。---《宋史》

結果趙光義還是扣留了錢弘俶,錢弘俶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選擇了將吳越國的土地獻給趙光義,所以這是無奈之舉。

後世之人之所以稱頌這種行為,其實主要是站在了宋朝的角度上,從錢弘俶的角度來看,真的是喪權辱國。錢弘俶本人在汴京城過60大壽的時候,喝了一杯酒就暴斃了,呆子都能猜得出來是誰幹的,應該跟趙匡胤的死有異曲同工之妙。

蜀漢跟曹魏是打了幾十年仗的,而且是漢王朝的延續。

從當時世人的角度來看,蜀漢的確是漢王朝的延續。雖然劉備不是漢獻帝劉協的後人,可是他好歹是老劉家的人,怎麼說都是漢太祖劉邦的後代,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性質非常相似。

第一,蜀漢帝國在漢獻帝禪讓以後,基本上就成為了大家心目中漢王朝的延續。既然是正統王朝的延續,那麼跟吳越國的性質就完全不同了。第二,再說了蜀漢帝國可不是一直都向中原王朝稱臣的,相反的是,蜀漢帝國總是跟曹魏鬧彆扭,兩家之間打了數十年的仗,基本上是誰也不服誰。第三,蜀漢帝國出的英雄人物實在是太多了,文臣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這些人代表,武將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五虎將,哪一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所以說蜀漢帝國開城投降,會給人一種十分可惜的感覺。如果劉禪能夠堅持下去,說不定不會淪落到這種地步。

當年劉備建立蜀漢的時候,其實就非常艱苦了,奮鬥了大半輩子,這才有了這麼一點積蓄,還被東吳偷襲奪取了荊州,劉備心裡那叫一個恨啊。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三國志,出師表》

但是沒辦法,上天從來沒有眷戀過劉備,一切都是劉備靠自己的實力爭取來的。打天下如此不容易,但是感覺劉禪丟天下,卻顯得十分容易。

恨鐵不成鋼,或許說的就是這種感覺。

現在也有人認為,蜀漢不歸順曹魏,那是在逆天而行,是阻礙統一,不利於百姓生存,劉備劉禪是千古罪人。

提到這種觀點,我就覺得有點好笑。為什麼不是曹魏投降蜀漢?偏偏是蜀漢要投降曹魏呢?難道就因為曹魏實力強大?

要這麼說的話,那世界上那些小企業都別混了,直接投靠行業巨頭就行了,別再擾亂市場的秩序了。

艾至城北,後主輿櫬自縛,詣軍壘門。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因承制拜後主為驃騎將軍。諸圍守悉被後主敕,然後降下。艾使後主止其故宮,身往造焉。資嚴未發,明年春正月,艾見收。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三國志》

是這個道理嗎?當然不是的,人最可貴的其實就是奮鬥精神。曹魏、蜀漢包括東吳,沒有哪一家是想著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他們為的都是自己的權力。

所以說千萬不要道德綁架,相反專家沒有出來談三國之前,大家的態度還算正常一點,認為劉禪代表著正統,正統投降了實在是太可惜了。

這是有歷史淵源的,因為漢朝好歹也有四百年歷史了,蜀漢分明有機會繼續延續漢朝的統治,萬萬沒想到沒堅持下來。千萬別說什麼漢朝氣數已盡的廢話,這種話只能騙騙小孩。

至於吳越國,壓根就沒有什么正統性可言,相比較而言,宋朝好歹也是繼承了後周的江山,而後周是中原王朝,所以自然比吳越國更具有正統性。

總結:吳越國沒有天然屏障,更容易亡國。

蜀漢為什麼不容易亡國呢?那是因為蜀漢到處都是山川,這些山川就是蜀漢的天然屏障。就算是鄧艾大軍殺進來以後,其實只要劉禪堅持住,說不定還有翻盤的機會。

畢竟姜維手裡的一票人馬還沒有投降,實力還在。而吳越國是不一樣的,在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周圍本身就到處都是諸侯國。

而且吳越國周圍都是平原,壓根就無險可守。這種狀態是非常容易亡國的。就算錢弘俶沒有獻出國土,宋朝要滅亡吳越國,那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所以不可惜。

參考資料:

《宋史》

《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蜀漢滅亡時,為何是劉禪的兒子殉國,而不是劉禪本人呢?
    而劉諶的悲從何來,怒從何來呢?因為蜀漢完全還沒到窮途末路的時候,姜維等人在劍閣還有數萬大軍,雖然要防備鍾會,但是以劍閣的險隘,分出一部分兵馬,救援成都完全沒有問題。另一方面,在南中的霍弋已經在整軍,準備回援成都了,但是劉禪沒有同意。可以說蜀漢此時,只要成都堅守幾天,完全有能力擊敗鄧艾,將其圍殲在成都。
  • 原本強盛穩定的吳越國 為何沒有任何抵抗就投降北宋?
    五代時期,吳越國是第一批建立的地方政權,並且在歷次權力洗牌中屹立不倒。然而,在北宋兼併列國的戰爭中,國力穩定的吳越卻沒有進行任何抵抗。最終在趙匡胤死後就像北宋自動納土,成為了北宋吞併成本最低的一個地方。在這些事件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邏輯呢?
  • 司馬昭看到劉禪門前的3字,為何殺心全無,司馬昭:反過來讀
    引言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放棄了北伐計劃,缺少了對外戰爭後,國家內部逐漸出現問題,劉禪用了諸葛亮推薦的蔣琬、費禕解決問題。雖然是能夠緩解問題,但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本,導致司馬昭趁著蜀漢問題發兵攻打了蜀漢。第二年,隨著大軍兵臨城下,劉禪決定投降,蜀漢就這樣滅亡了。
  • 司馬昭看到劉禪門前的3字,殺心全無,司馬昭:反過來讀
    第二年,隨著大軍兵臨城下,劉禪決定投降,蜀漢就這樣滅亡了。    有一次司馬昭設宴,讓人奏起了蜀地的樂曲,跳起了蜀地的舞蹈,很多投降過來的官員都落淚了,劉禪沒有,他覺得這是司馬昭考驗自己。司馬昭問他是不是思蜀,他連連說到不思蜀。
  • 鄧艾兵臨城下,劉禪為何只能投降?其實有一招妙棋可以讓他翻盤
    只是彼時的魏國,政權早已被司馬懿的二兒子司馬昭掌控。到了公元263年,司馬昭遣鍾會率領大軍18萬三路伐蜀。彼時的蜀漢政權雖然已經沒有當年那麼強大,但是也讓魏軍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才拿下漢中。好在漢中以南還有一個地方沒有失守,這個地方叫作劍閣。劍閣就是唐朝李白曾寫詩《蜀道難》的地方,大家可以從李白的詩句中感受一下這劍閣有多險峻。
  • 劉禪寫下三個字,司馬昭大笑放了他,這是為何
    中國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當我們形容一個人不聰明的時候,不是直接說這個人「蠢」,而是會婉轉含蓄地把這個人描述為「扶不起的劉阿鬥」。聽著這句話,心裡已經明白對方的意思了。那誰是劉阿鬥呢?為什麼他不能支撐起來?事實上,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劉阿鬥」就是劉禪,也就是劉備之子。
  •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百官不解,司馬昭:倒過來讀
    不僅僅是在《三國演義》的小說中把劉禪描寫成一個昏庸無能的形象,就連《三國志》、《鄧艾傳》等具有歷史公正性的史書都記載著劉禪愚蠢的所作所為。有人說,讀史書,千萬不要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理解,而是要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去理解。所以,儘管劉禪被人流傳下來的形象雖然都是負面的,但還是有很多人為他辯護。為何劉禪此人充滿了爭議,還要縱覽他的一生。
  • 劉禪投降後留下三個字安享富貴,群臣不解,司馬昭下令倒著念
    從這一方面上說,劉禪確實有貢獻。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上看,劉禪不得不重用宰相,理由有兩個,一是此時的諸葛亮在朝中威望很高,基本上蜀國之中難以有人動搖他的地位;二是劉禪從小就受到諸葛亮的教育,對諸葛亮事事遵從,,拜之為主父。那麼在宰相盡心盡力治理蜀國之時,劉禪在做什麼呢?
  • 如何評價三國中的劉禪,三分鐘了解,為什麼很多人都說他有大智慧?
    其四:舉國投降 司馬昭派大將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領兵伐蜀,劉禪於是派遣張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敵。這時候劉禪還有成都軍隊不過二三萬人。這時候劉禪的奸臣黃皓出來勸諫,最終劉禪舉國投降。此時,姜維還在劍閣怒吼「我等死戰,奈何先降」,但那些對劉禪而言,太遙遠了。
  • 退位後,曹奐、劉禪、孫皓的待遇為何不同?
    如果投降的劉禪在爵位上與司馬昭平級,那明顯是不合適的。所以,司馬昭意識到劉禪不能被封王。此時司馬家族已經全面掌握曹魏的國政,即將代魏。優待劉禪,可以給魏主曹奐做個「榜樣」,促其退位。所以,司馬昭又意識到,劉禪的爵位不能低了。再者,在原蜀漢內部,以譙周為代表的士族知識分子心向曹魏。司馬昭要拉攏這些人為己所用。
  • 為何三國君主投降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其中有什麼講究?
    當時的情況可謂是非常混亂的,劉禪只能商量對策,其中譙周勸說劉禪投降,以保護蜀中的人民百姓。當時蜀漢的戰鬥力已經很低,人心渙散,大臣也很多要求投降,加上連年徵戰,百姓已經苦不堪言,希望和平,因此劉禪最終也同意了投降。
  • 三家歸晉後,劉禪封公、曹奐封王、孫皓封侯,為何待遇差別這麼大
    對三國歷史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魏蜀吳鬥來鬥去,最後都便宜了司馬家,也就是「三家歸晉」。魏蜀吳三家的亡國之君,都接受了西晉的降封,只是在爵位上各有不同。蜀漢後主劉禪,封爵是安樂公,而孫吳的亡國之君孫皓卻只是一個歸命侯。這也不禁讓人疑惑,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何曹奐、劉禪和孫皓的待遇差別這麼大呢?公元263年,已經大權獨攬的司馬昭兵分三路攻蜀,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後主劉禪出降。
  • 劉禪為啥能被司馬氏善待?匈奴人為啥會打著他的旗號反叛西晉?
    劉禪命好,生在了一個基本規則得到尊重的時代,無論是他、還是後來的東吳孫皓,在投降司馬氏後都得到了善待,所以他的餘生其實沒啥看點。但是,在劉禪死後,有關於他的故事可就精彩得多了:打著他旗號的政權,成功覆滅了西晉。首先,劉禪得到善待,是有時代大環境前提的。
  • 後主劉禪投降之後,司馬昭為什麼沒有除掉他,反而封其為「安樂公」?
    劉禪劇照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國投降後,以劉禪為主首的蜀國君臣全部東遷到洛陽。司馬昭不僅沒殺劉禪,還優待俘虜,封其為安樂公,其他蜀國大臣也能安享晚年。司馬昭野心那麼大,他為什麼不除掉劉禪呢?
  • 太子劉禪的三位心腹:兩人和諸葛亮齊名,一人鎮守一方!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立劉禪為太子,霍弋被劉備任命為太子舍人,也即霍弋成為太子劉禪的屬官。章武三年(223年),劉備去世,太子劉禪即位,史稱蜀漢後主。劉禪即位後,任用霍弋為謁者,伴隨劉禪左右掌管傳達等事。在後主劉禪即位之後,霍弋自然是備受器重和信任。諸葛亮北駐漢中時,用霍弋為丞相府記室。
  • 三國歸晉天下一統
    那麼三國是如何走向統一的呢?司馬昭滅蜀,開啟三國統一的第一步雖然晉文王司馬昭在歷史的名聲非常不好,弒君、謀篡成為他洗不掉的汙點。但是就歷史史實而言,司馬昭還是有自己的歷史功績的,而且功績不小。最典型的功績,就是啟動伐蜀之戰,邁出了三國歸晉的第一步。公元263年8月,18萬魏軍兵分三路伐蜀。
  • 劉禪投降後,張飛的後人沒有人動,為何關羽的後人被斬盡殺絕?
    看過三國的都清楚一點,劉後主劉禪在諸葛亮離世之後,很快被魏軍逼至城下。以至於很快就投降,至此蜀國徹底改朝換代,並且天下開始了越演越烈的混戰。而在這其中最讓人驚訝的就是劉禪投降後,張飛的後人沒有人動,而關羽的後人卻被趕盡殺絕。這對於都是五虎的人來說,確實讓人覺得費解,因為張飛和關羽同是劉備桃園結義的兄弟。
  • 路人皆知的司馬昭,為何在其死後卻臭名遠揚?從這裡就能看得出來
    曹髦尚且年幼,國家大事都只能聽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的。在哥哥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昭更是以大將軍的名義獨攬朝政,將曹氏皇族踩在了腳下。眼見司馬昭的權勢一天比一天大,朝廷中有很多大臣都站在了司馬家族這一邊。他們不斷向魏帝曹髦上書,鼓吹司馬昭的功德。魏帝曹髦無奈,只好在甘露三年(258年)下詔,加封司馬昭為晉公,以示表彰。
  • 司馬昭可待他不薄,只能用兩個字解釋
    天下的名人卻都看在眼裡,像竹林七賢那些人根本就看不起鍾會,所以,鍾會去找嵇康時,人家根本就不鳥他。雖然「何所聞而來?又何所見而去?」和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成為經典之談,也證明了鍾會的才智。可惜遇上司馬昭,這位有知人之明,亦有才幹的政治家,把鍾會看得一清二楚。
  • 曹魏最後一位皇帝:對司馬昭言聽計從,最終得到厚待!
    其中,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奐,不僅是曹魏最後一位皇帝,也是曹魏最低調的一位皇帝,在曹奐之前,曹芳經歷了高平陵之變,曹髦敢於討伐司馬昭,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曹奐雖然默默無聞,卻最終被司馬氏所厚待。一首先,曹奐,本名曹璜,字景明,正始七年(246年)出生在燕國都城薊縣(今天津薊州),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