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文藝心,感受慢生活,昨天,青芝塢旅遊街區恢復了堂食。
下午5點半,雨水漸收,青芝塢散發著淡淡的泥土青草味,正值飯點,我在青芝塢裡走了走。
青芝塢街區是靈峰探梅的直接入口,距離西湖景區、植物園、浙江大學和鬧市區都很近。整個街區有著濃鬱的江南風韻,聚集了不少地方特色餐飲、主題餐吧等。我一圈逛下來,接近一半的餐館小吃店大門緊閉,偶爾,有三三兩兩的遊客走過。開門的餐館,客人也不多,大多只坐了幾桌。
青芝塢不少小吃店關著門
部分店恢復堂食
劉老闆,38歲,安徽人,他的手擀麵店已經開了10年。
整個小店20多張桌子,這個點就坐了一桌客人:兩個男人,點了兩份面和兩盤熱菜。
我進店的時候,劉老闆正坐在靠近廚房的椅子上,若有所思地朝著門口的位置發呆。
「第一天開門,象徵性地開著。」劉老闆說,往常這個時候是旺季,天氣剛剛好,來景區喝茶逛一逛的遊客很多,一天營業額兩三千元,但昨天上午天氣那麼好,又是周末,也就來了10多位客人。
旁邊的土菜館門口,站了一對年輕男女,正在打包叫花雞。
女孩姓張,她告訴我就住在青芝塢附近,之前吃過這家店,覺得叫花雞味道還不錯,突然特別想吃,雨停了就過來打包一份。
快晚上6點了,飯館裡一桌客人都沒有,對於這樣的情況,老闆娘顯得並不吃驚,「正常的,很多人可能不太敢出來。」
而往年這個時候,樓上喝茶的,樓下吃飯的,幾乎全部坐滿,很多都是一家人出來遊玩的。
老闆娘說,2013年,她和老公一起在青芝塢開了這家土菜館,因為緊挨著西湖,提供的是本土菜品。
她早就盼著能夠開門了,她說,現在遊客少點沒關係,店開了,盼頭就有了,總會一點點恢復正常遊客量的。
老闆娘的土菜館,昨晚6點一桌客人都沒有。
幾個中年男人走進一家川菜館,店老闆姓張,相比較而言,他的餐館比較有人氣。
這家餐館主打四川麻辣菜,共有三層,200多平方米,一樓有四桌客人,二樓還有一桌包廂。我去的時候,服務員正端著一碗酸辣土豆絲送到堂食的客人桌子上。
他家的店在這裡開的年數算長的,有20多年,廚師大部分都是自家親戚,這些年都沒變過味道。
張老闆說,中午比晚上客人多,有10多桌,可能是下午下過雨的緣故。
「第一天復工,要求比較多,比如就座率只能50%,不能聚集很多人員……不過,現在客流量還沒那麼多。」
36歲的張老闆,3歲就和父母來杭州了,一開始在望江門租房子。他說,他家剛來杭州的時候,母親一開始是做保姆,給人洗衣服做飯,養活了一家人。
「你知道的,四川人對吃講究得很,我本身也會燒點四川菜,對美食也有追求,上世紀90年代,杭州的四川飯店沒幾家,所以決定開個餐館,這樣日子過得也穩定點。」張老闆說,稍微攢了一點錢後,他們家先在黃龍附近開了個小店,燒麻
辣魚、炒螺螄,後來搬到青芝塢這裡。表哥表姐也來這裡幫忙,現在幾個廚師都還是他們。
開店這些年,最讓他驕傲的是,CBA籃球隊的球員來過自家店,特地安排了兩個包廂。
20年間,生意越做越好,他前兩年也在杭州買了房,紮根了下來,房貸每個月1萬多元。
他老婆是杭州一家三甲醫院的護士,前段時間,在家帶兒子的重擔全部落在他身上,上網課,教兒子做作業。
知道昨天要開工了,他早上8點就去農貿市場,買了半頭豬,草魚黑魚大頭魚鱸魚等二三十條,河蝦明蝦大概各十五斤,青菜蘿蔔花菜西紅柿等市面上在賣的新鮮時蔬。
「往常都是前一天晚上,去供應商那裡報備好,他們送貨過來。」他說,這些菜量只不過是往常的五分之一,因為復工第一天可能來店裡的食客不會太多。
這家店一年租金40萬元,員工包吃住,他還在旁邊租了房子,一大家子靠著這家飯店維持生計。他說,最近確實很焦慮,用了「寢食難安」四個字。
開飯店賺的是辛苦錢,起早貪黑,父母一直很辛苦,他想把這個店好好做起來。他說,現在有不少客人是回頭客,比如浙大的畢業生,還常會回來聚餐,有時聽這些學生們聊天,聽他們聊聊現在各自的成就,他聽著也很開心。
我在他店裡,聊了近1個小時,有5個電話打進來,問他的飯店開門沒有,可不可以訂座,他心情也漸漸好了起來,沒那麼焦慮了。
走的時候,我看到又進來了兩位客人,他招呼了一下,把我送出門,「日子總是一天天在好轉,餐館開了門,就有收入,就有新的希望了。」
【來源:都市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