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去年,杭州市某小學一班級開展《我有一個夢想》演講比賽。有一個小學生語出驚人:「人各有志,人人都有夢想,我也是。我的夢想,就是發財。」他又說:「要真發了財,能幫到別人的還是要儘量幫。但我夢想發財還有其他更重要的理由,有了錢,就可以幹些自己想幹的事情。人生就那麼幾十年循環地度過和自由地度過,絕對是兩種感覺,所以我認為發財了,不管如何,總比沒錢好。」
《新京報》轉載了這段演講視頻,該視頻瞬間登上了熱搜榜,同時其他媒體也紛紛轉載。孩子的演講引發了大家的熱議。有人大讚,說:「這孩子活得真明白!」也有人表示擔憂:「如今的孩子怎麼了?」還有人說:「孩子說的是大實話。」
這件事引起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從下面兩個任務中任選一個,完成寫作。
①假設你是孩子的班主任,需要在班會課結束前針對這個演講做一個十分鐘左右的發言,請完成該發言稿。
②假設你是《新京報》的評論員,請針對這個事件及網友們的議論,寫一篇評論。
要求:結合材料,明確態度;結合現實,聞述理由;切合身份,貼合背景;符合文體特徵;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命題說明:本題來自2020湘豫高三聯考語文試題。
命題方向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
學會學習:勤於反思
責任擔當:社會責任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全人格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杭州一小學生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因「我的夢想,就是發財」而語出驚人,演講視頻經《新京報》轉載後引發大家熱議。這個小學生想發財的原因,一是要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更重要的是想幹些自己想幹的事情,這是題目提供的真實情境,也是考生聯想思考的基點。
2.典型任務的限制。試題要求考生從兩個具體寫作任務中任選一個進行寫作。
第一個寫作任務:寫作對象是本班學生,寫作身份是班主任;內容是針對這個演講發言,做班會總結。
班主任的身份要求寫作者正確評價孩子的演講,儘量肯定其閃光點,並且鼓勵孩子通過努力學習實現自己的夢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第二個寫作任務,文體是議論文,寫作身份是《新京報》的評論員,寫作對象是廣大讀者,寫作內容是針對這個事件及網友們的議論寫一篇評論,考生要立足時代,引導社會大眾正確對待夢想與現實、夢想與金錢的關係。
3.價值判斷的限制。「要真發了財,能幫到別人的還是要儘量幫」「有了錢,就可以幹些自己想幹的事情」,這兩句是孩子想發財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寫作者不能完全否定他的夢想的積極意義,要肯定其夢想的意義和他的善良情懷,同時引導學生(讀者)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人生觀,正確認識夢想與現實的關係。
開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針對孩子演講中「我的夢想,就是發財」「要真發了財,能幫到別人的還是要儘量幫」「有了錢,就可以幹些自己想幹的事情」等句,可以立意為「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也可以在此基礎上立意為「夢想不止有發財」「除了發財,還要有詩和遠方」。針對網友的評論,可以立意為「這個孩子的發財觀值得點讚」「別讓孩子的夢想止於發財」「金錢不能吞噬夢想」「正確引導孩子的夢想」等。
2.聯想和思考是開放的。扣住材料中「我的夢想,就是發財」「要真發了財,能幫到別人的還是要儘量幫」「有了錢,就可以幹些自己想幹的事情」等表述,考生可以聯想的有很多,比如金錢與夢想、財富與自由、教育與財商等,也可以思考孩子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夢想,這樣的夢想帶給社會怎樣的反思,也可以綜合多角度進行全方位思考,應該說聯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解題
本題屬於時評+任務驅動型作文,材料取自新聞熱點,除了考查考生的價值觀,還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孩子的發言是考生思考立意的落腳點,可以從多方面辯證思考。從「立德樹人」層面,引導考生思考財富與自由、金錢與夢想的問題,財富是為了保證自由,金錢不能吞噬夢想等。在兼顧國家、社會、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創造社會財富,追逐個人財富,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在評價小學生的同時,要體現思維的深度,可從做人層面、財富層面、教育的層面等進行思考。實際上,題目就是要求考生發現並關注熱議背後的社會現狀,引發相關思考。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夢想無貴賤高低,想發財也無可厚非。
2.尊重孩子真誠的夢想,並加以引導。
3.孩子需要科學積極的理想教育。
4.夢想不能用金錢衡量,金錢不是人生的全部追求。
5.為這個孩子的發財夢點讚。
……
偏題立意:
1.談夢想。(泛化寫作,未準確抓取核心信息)
2.反對拜金主義。(忽略孩子的演講內容,立意走偏)
下水文
成人不該為小學生的發財夢火上澆油
在杭州某小學《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比賽上,一個小學生「我的夢想,就是發財」的視頻登上了熱搜榜。
一個小學生的夢想能上「熱搜」,輿情民意熱捧的究竟是什麼?倘若要在「假作文」和「真性情」之間抉擇的話——這孩子的率真與坦然,確實叫人直呼過癮。真實的質樸之美,似乎永遠好過高度美顏的矯情。在這個價值多元的社會,表達對利慾的追求與嚮往,只要合法守序,也未必動輒得咎。
不過,「真」如果悖逆了「善」的前提,恐怕永遠也無法抵達「美」的境地。
發財了要不要捐款——這個問題還算是問題嗎?2018年4月25日,第十五屆(2018)中國慈善榜發布,上榜慈善企業721家,2017年度合計捐贈約120.78億元。試想,如果有錢人都不捐款、不慈善,財富的第三次分配還會為社會公平與正義做加法嗎?為富者,當有仁愛之心。如果這個價值共識能早點進入孩子的認知,會鬧出如此私慾膨脹的精緻利己之論嗎?
夢想發財,當然沒錯。在這個新時代,就是要鼓勵勤勞致富、奮鬥得福。
真正叫人不安的,不是孩子童言無忌的表白,而是家長網友肆無忌憚地起鬨與喧譁。這究竟是「孩子活得太明白了」,還是「家長活得太糊塗了」呢?在孩子的「財富之夢」上,圍觀的家長恐怕不該如此沒有底線、喪失是非觀。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曾提出,青年人應該掌握至少三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欲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想想大學校園裡的「裸貸」等財務亂象吧,都是財商教育缺失的結果,或許無數家長們不該以看客般的掌聲火上澆油。
家長和成人更應該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財商觀。
耶魯大學的華裔學生傑弗裡·餘講述了當醫生的父親是如何犧牲前途光明的事業和錢財上的成就,選擇在家當全職老爸,「以確保他的兒子能得到恰當的關注、照料和道德教育」。傑弗裡自豪地寫道:「我的父親是我認識的人中最富有的———不是金錢上的富有,而是品格上的富有。」
中國從「重義輕利」的傳統義利觀中走來,加之「存天理、滅人慾」等理學思想的禁錮,正常的利益、正當的財富,確實曾被人為地「遮羞」起來。當開放的市場與封閉的財商教育形成對壘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學校和家庭不能教會孩子正確的財商技能,難免會讓孩子陷入幾個極端:要麼「物化」生活,盲目攀比、崇尚物慾;要麼利慾薰心,只見金錢、不見人情……多年後,傳銷或者套路貸鑽的空子,誰能說不是由當年那些家長們的「陣陣掌聲」鼓譟起來的呢?
而成年人要做的事,正是用自己的經驗來豐富孩子們對生活、金錢和自由的理解,讓他們不至於被現實中各種庸俗的金錢觀、「成功學」捆綁。
今天看來,我們的財商教育之路依然任重道遠、路阻且長。從孩子的奇談怪論開始,教會孩子對待財富與金錢的正確姿態,每個家長都責無旁貸。
(來源:新課標大語文。本號尊重原創,公益推薦,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