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2020-12-22 袁白菜

謝朓,字玄暉,世稱「謝宣城」。竟陵八友之一。與沈約等人開創「永明體,與謝靈運並稱「大小謝」。有《謝宣城集》。《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見《列女傳·賢明傳·陶答子妻》。

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既歡懷祿情,復協滄州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一)內容結構: 全詩分兩層:

(1)前四句寫江上遠景,簡約的文筆勾勒出遠眺中所見江流、歸舟、雲樹等景物的輪廓,對江水流向的描寫,蘊含著對京城的依戀之情。

(2)後八句抒情,慶幸自己此行得以遠離塵囂,全身遠禍。 主題:在詩中表現了內心仕與隱的矛盾。

(二)說明結尾所用典故的含義

詩中表現了內心仕與隱的矛盾。結尾用典,表示愛惜名譽,認真治政,以仕為隱,遠禍避害,把「懷情」與「滄州趣」統一了起來。

「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意思是儘管自己沒有崇高的德行,但此去宣城,總可以幽棲遠禍了。

其他:「識」和「辨」兩個動詞尤其傳達出詩人面對景物時的主觀感情。被王夫之稱讚為「隱然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從此寫景,乃為活景。

相關焦點

  • 李白一生慕此人:「一生低首謝宣城」
    南朝齊代詩人謝朓,人稱「小謝」,出身中國古代著名門閥「陳郡謝氏」。在著名的「水之戰」中,以謝安為首的謝氏家族為東晉大勝立下大功,奠定了陳郡謝氏在東晉以及南朝的士族地位。謝朓的高祖謝據,是東晉宰相謝安的弟弟,而名士謝靈運是謝安侄子謝玄的孫子。後人按照二人的輩分將謝靈運和謝朓並稱「大小謝」。
  • 一代師宗——謝朓
    是每個中學生都會背的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錢別校書叔雲》。詩中所說的「小謝」就是南朝時期著名的山水詩人,謝眺。 謝眺,是南朝時期齊國傑出的山水詩人,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人稱「小謝」。初任竟陵王蕭子良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後任宣城太守,終尚書吏部郎,故又稱謝宣城、謝吏部。
  • 南朝詩人謝脁與建康的不解情緣
    謝脁(464—499),南朝齊代詩人,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江南名門大族出身。東晉初,謝氏舉家隨晉元帝司馬睿南渡長江,遷居京邑建康(今南京)烏衣巷。謝朓的高祖謝據,是「淝水之戰」的東晉統帥謝安的二哥。
  • 謝朓——出來混,是要還的
    杜甫《寄岑嘉州》:"謝朓每篇堪諷誦。" 劉長卿《奉和趙給事使君留贈李婺州舍人兼謝舍人別駕之什》 :"玄暉翻佐理,聞到郡齋頻。" 嚴羽《滄浪詩話》:"謝朓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胡應麟《詩藪》:"玄暉為唐調之始。"唐人"多法宣城(謝朓)"。
  • 煙雨夜讀|風雨天際有歸舟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這是南北朝謝朓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 謝朓:戢翼希驤首,乘流畏曝鰓
    04建武二年夏,謝朓出任宣城太守,終於實現了他「凌風翰」「恣山泉」的願望。他目睹了南齊一年內換了三個皇帝,雖未受牽連,終是心有餘悸,此次外放宣城,慶幸終於離開京邑是非之地。遠離了京城的喧囂繁雜和汙濁混亂,他的心悠然放鬆,詩情蓬髮,在宣城,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其數量以及藝術的頂峰,因此被後人稱為「謝宣城」。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
  • 被李白大家讚賞的謝朓是何許人也?
    告訴那些布下羅網的小人,「我」早已高高翱翔在寥廓的天際。政局變幻,殺機四伏。謝朓心裡既擔憂,又惶恐。他蔑視惡語中傷的人,想要拼勁全力掙脫構陷的羅網,自由自在地飛翔。然而,這在現實世界裡是不可實現的。他最終受冤而死。謝朓主張「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他的詩音調調和,遣詞自然,感情含蓄。
  • 王名生著《詩國之星》之群星之第四節 南北朝「三謝」
    「皆可見」三字表現詩人神情的專註:既然全城飛甍都歷歷可見,那麼從中辨認自己的舊居,當然也是一般登高望鄉之人的常情。「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寫景名句,描寫白日西沉,燦爛的餘霞猶如一匹碩大無比的錦緞鋪向天際,清澄的長江仿佛一條明淨的白綢伸向遠方。
  • 謝朓出守宣城考論(上)
    田丹丹第657期摘要:謝朓在齊明帝建武年間曾由中書侍郎出守宣城郡,這一事件廣受學界關注。從當時的官制和謝朓本人的仕歷來看,謝朓在齊明帝主政後受到重用,這次遷轉只是一個過渡,並非如一些論者所認為,是仕途失意。政治上的過渡時期給謝朓一定的創作空間,創作進入高峰期,在文學史上留下「謝宣城」的美譽。
  • 《謝朓集校注》:文章冠冕,述作楷模
    謝朓入仕,當齊武帝蕭賾即位之初。這時,武帝弟豫章王嶷為太尉,朓解褐任太尉行參軍,年才十九。永明四年(486),武帝第八子隨郡王子隆遷東中郎將、會稽太守,朓任其官屬。繼又轉任衛將軍王儉東閣祭酒、文惠太子長懋舍人。武帝次子竟陵王子良為護軍將軍兼司徒,在雞籠山下開西邸,招接文士,一時作者麕集,朓和沈約、王融等並稱「竟陵八友」,相與講論音律,創作詩賦,酬答唱和,極一時之盛。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裡的王謝具體指誰呢?
    王導的下一輩中,最著名的就是書法家王羲之,王羲之有七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中王獻之、王子猷最為有名,有一個著名的兒媳婦叫做謝道韞。在王羲之父子主持的蘭亭雅集中,有這樣一個詩人,靠一己之力造成了東晉謝氏的崛起。
  •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謝脁——仕隱文人的代表者
    他一方面掃清篡帝的障礙,另一方面啟用文名卓著的謝朓,借用謝氏家族的聲威,加強自己的勢力。同年冬,蕭賾的長孫蕭昭業即位。由於介入了蕭子良和蕭昭業叔侄之間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被誅,不久蕭子良也憂懼而死。這無疑為蕭鸞篡位提供了機會。建武二年(495年)夏日,謝朓出任宣城(今屬安徽)太守,實現了他「凌風翰」「恣山泉」的願望。
  • 大美中國古建築樓閣篇:安徽宣城謝朓樓,因李白的詩作而走紅千年
    關於這座名樓的初建,南北朝時,門閥名士、陳郡謝氏的謝朓擔任宣城太守,在郡城之北的陵陽山修建一樓,稱「高齋」,便是這座「謝朓樓」的前身。到了唐代,為了紀念謝朓,便又在原址之上重建了此樓,又因其在郡署之北,所以改稱為「北望樓」,更多人的則俗稱其為「謝朓樓」或「謝公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