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朓出守宣城考論(上)

2021-01-09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田丹丹

第657期

摘要:謝朓在齊明帝建武年間曾由中書侍郎出守宣城郡,這一事件廣受學界關注。從當時的官制和謝朓本人的仕歷來看,謝朓在齊明帝主政後受到重用,這次遷轉只是一個過渡,並非如一些論者所認為,是仕途失意。政治上的過渡時期給謝朓一定的創作空間,創作進入高峰期,在文學史上留下「謝宣城」的美譽。

關鍵詞:謝朓 宣城 創作

謝朓是南齊著名文學家,與陶淵明、謝靈運並稱為六朝三大詩人。謝朓曾任宣城太守,因而又稱「謝宣城」,後世所編謝朓詩文集也多冠以「謝宣城」之名。謝朓任宣城太守時間只有不到兩年,宣城太守並非他最高或任職最久的官職,但由於出守宣城郡期間他創作的詩歌數量多,文學價值高,影響深遠,謝朓才以「謝宣城」見稱。

謝朓任宣城郡太守時期的文學創作一直廣受關注,近幾十年來,一些研究者考察謝朓出守宣城郡背後的政治原因,提出一些新見解。有一種觀點認為宣城太守之任是齊明帝對謝朓不信任的表現,使得他備受打擊。這一觀點在目前學界有一定影響力,但筆者認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謝朓出任宣城太守的政治原因及這一官職對他的政治生涯有何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直接影響我們對於謝朓本人的評價以及對其相關文學作品的解讀。

要清楚認識這一問題,則需要詳細考察謝朓家世及仕歷。本文將從南朝貴族制度和官僚制度背景出發,考察謝朓仕歷情況,結合相關文學作品進一步探討出守宣城郡對謝朓政治生涯的實際意義。

謝朓任宣城太守前仕歷

謝朓出身於陳郡謝氏家族。陳郡謝氏自晉室南渡之後一直是士族高門。東晉初期謝鯤號為名士,官至豫章太守,死後追贈為太常,諡為康侯;謝鯤子謝尚官至給事中、尚書僕射、都督豫、 冀、幽、並四州 ,諸侄謝奕、謝安、謝萬、謝鐵、謝石也都任官清顯。謝安曾力阻桓溫篡逆,有功於晉室,其兄謝奕之子謝玄又領兵擊退了前秦苻堅的大軍,在淝水之戰中取勝,陳郡謝氏在政治上達到頂峰,成為第一流高門甲族,和琅琊王氏並稱「王謝」。晉宋禪代之際,謝氏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受到衝擊,但依然保持著高門地位,子弟多居清顯之職。

謝朓生於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高祖是謝安次兄謝據。他的祖父謝述,父親謝緯,母親是宋文帝女長城公主。元嘉年間,謝朓家族捲入帝位之爭。謝緯族兄謝晦 參與廢黜殺害少帝劉義符和廬陵王劉義真,元嘉三年(426)宋文帝以此為由將謝晦一家誅滅 。十數年後,謝述長子謝綜與範曄等人密謀廢除文帝,元嘉二十年(445)事洩,謝綜、謝約伏誅,謝緯免死流放廣州,最後雖遇赦回京,但最終只是做到正員郎中,官職與其高門身份並不相稱 。

謝朓出生於門庭衰微之時,等他長到甲族出仕的年齡(二十歲) ,已經是蕭齊易代,齊高帝建元四年(482年),謝朓「解褐豫章王(蕭嶷)太尉行參軍 」。東晉之後,以公府掾屬起家成為士族出仕的一般常態,其中以參軍、行參軍起家的尤為常見 ,謝氏家族中以行參軍起家的並不少見,如謝朓的叔祖謝裕「始為前軍行參軍、輔國參軍事 」,謝莊之子謝瀹「解褐車騎行參軍 」,謝朏「起家撫軍法曹行參軍 」。豫章王蕭嶷為齊高帝次子,永明初權重一時,謝朓以其府中行參軍起家,與其高門身份還是基本相稱的。

南朝高門貴族注重婚宦,不僅仕宦求「清」,聯姻的對象也要門第相當。朱智武《從墓誌地名看東晉南朝陳郡謝氏之浮沉——南京出土6方謝氏墓誌所載地名匯釋》 一文指出:南京出土的謝鯤等六方墓誌中,共載謝氏聯姻十四家二十五例,除順陽範氏地位較低外,其餘都是東渡江左的僑姓大族。謝朓娶王敬則女為妻,王敬則「母為女巫」,曾「屠狗商販,遍於三吳」,自謂「本南沙縣吏」,劉宋時憑軍功進取,後追隨齊高帝蕭道成,佐命有功,永明四年為侍中、中軍將軍,並與王儉一道「開府儀同三司」 。王敬則是典型的寒人,門第極低,謝朓與之聯姻可謂「失類」,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謝朓家門的衰敗 ,這一點在謝朓之子謝謨的婚姻中也有體現。

謝朓與蕭衍相交甚歡,蕭衍受齊明帝重用,建武二年(495)為太子中庶子,領羽林監,位在謝朓之上 。蕭衍曾將次女許配謝謨,謝朓死後,蕭衍代齊建梁,又以謝謨「門單」為由,將女改配,可見謝朓死後,謝謨已經無力支撐門庭。正史中沒有記載謝朓伯父謝綜、謝約的子嗣,很可能他們並未留下成年子嗣,同樣正史也未記載謝朓有直系兄弟,「門單」確是實情。蕭齊時陳郡謝氏中謝瀹、謝朏兄弟仍有一定政治地位,但他們同謝朓在親族關係上已經相當疏遠。當時,與謝朓同屬謝據一系並仍在政壇的,還有謝超宗、謝璟。謝超宗是謝靈運孫,劉宋時以文章著稱,為人恃才傲物,入齊後多次遭受衝擊,永明初年因輕慢獲罪賜死,其長子謝才卿早卒,次子謝幾卿當時還在年少,後出仕,在蕭粱代齊之前為太尉晉安王主簿。謝璟曾入竟陵王蕭子良西邸,在蕭粱代齊前任中書郎,齊末時官位尚不及謝朓 。謝朓缺乏強有力的政治後臺,與蕭衍結親一樣和娶王敬則女為妻,都是與當時掌握實權的人物聯姻,以期重振家門。

起家之後,謝朓經歷多次遷轉。按《南齊書》記載,謝朓起家之後曾「度隨王東中郎府」,此後又轉為衛軍王儉東閣祭酒。公府掾佐中,祭酒比行參軍、參軍要清顯,衛將軍王儉又是權重一時的士林領袖,安陸侯蕭緬與王儉書稱:「盛府元僚,實難其選」,「時人呼入儉府為芙蓉池 」。這之後謝朓轉為太子舍人,也是東宮屬官中的清顯之職。永明八年(490),巴東王、荊州刺史蕭子響獲罪身死,隨郡王蕭子隆繼任荊州刺史,加鎮西將軍號,謝朓再次入隨郡王軍府為鎮西功曹,後轉為文學,與蕭子隆一道赴荊州任所。宋齊時,行參軍、參軍、公府祭酒都是七品,而諸王友及文學是六品,謝朓轉隨郡王文學,品秩明顯有所提升。

在此之前,竟陵王蕭子良「開西邸,招文學」,謝朓也參與其中,與沈約、王融、蕭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並稱「竟陵八友」。和蕭子良一樣,隨郡王蕭子隆也愛好文學,齊武帝稱之為「吾家東阿」,《南齊書》載:「子隆在荊州,好辭賦,數集僚友,朓以文才,尤被賞愛,流連晤對,不舍日夕」。蕭子隆對謝朓十分器重,但不久,「長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動,密以啟聞」,齊武帝敕令謝朓還京,這件事約在永明十一年(493) 。回京後,謝朓遷為新安王蕭昭文中軍記室。

就在永明十一年,蕭齊政局開始出現變動。七月,齊武帝病逝,竟陵王蕭子良與太孫蕭昭業爭奪帝位,尚書令蕭鸞助蕭昭業即位,蕭子良失勢,不久憂卒,蕭鸞獨攬大權。在蕭鸞奪權期間謝朓持什麼立場,史料並沒有明確記載。蕭鸞主政後,謝朓很快就以本官兼尚書殿中郎。蕭鸞永明十一年為尚書令,隆昌元年又為錄尚書事,謝朓兼任尚書殿中郎就在這期間,曹融南先生《謝朓事跡詩文系年》認為這是「受蕭鸞接遇之始 」,從此謝朓才正式進入到中央任職。之後,蕭鸞殺蕭昭業,廢其為鬱林王,立新安王蕭昭文為帝,進位驃騎大將軍,開霸府。

公元494年這一年蕭齊三次改易年號,七月之前為鬱林王隆昌元年,七月丁酉至十月癸亥為海陵王延興元年,之後則是齊明帝建武元年,年號的改變反映出政局的變動。蕭鸞霸府建立 ,用謝朓「為驃騎諮議,領記室,掌霸府文筆。又掌中書詔誥」,「驃騎諮議」即「驃騎諮議參軍」,諮議參軍在軍府掾屬中地位很高,僅次於長史、司馬,政治前景非常可觀 。記室即記室參軍,「掌文墨章表啟奏」,常由其他掾屬兼任 ,謝朓被任為記室主要是由於他的文才和門第。南朝帝位禪代往往會經歷霸府政治,為府主進一步稱帝做鋪墊,霸府掾屬則是為登基後組建新政權做準備 ,謝朓經歷了霸府掾屬之後,也順理成章地進入了仕途的另一階段。

謝朓曾撰《海陵王墓誌》,題為「長兼中書侍郎謝朓撰」, 海陵王即蕭昭文,建武元年十月蕭鸞登基,十一月蕭昭文卒,則謝朓「長兼中書侍郎」應在建武元年十一月之前。李孟、曹旭《謝朓年譜匯考》指出「長兼」是一種任職方式,品位低於正員 。之後他曾又「除秘書丞,未拜,仍轉中書郎」,中書郎即中書侍郎,是五品中的清顯之職,這次任職是正員,較之前又有提升,在這之後他才出任宣城太守。謝朓在《賦貧民田》一詩中 「中歲歷三臺」一句 ,就是指這一年中歷任尚書殿中、秘書丞、中書郎,《酬德賦》中回憶:「事紫泥之秘勿,腰青緺而容與,沾後惠以朅來,竟卒獲其笑語」,謂己掌握中書詔誥,關乎機要,言語間蘊含著對蕭鸞的感激之情。

謝朓出守宣城之前的仕歷情況如上,我們可以同時其他幾位文士的做個比較:

蕭衍 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行參軍,遷衛將軍王儉東閣祭酒……累遷隨王鎮西諮議參軍,尋以皇考艱去職。明帝輔政,起高祖為寧朔將軍,鎮壽春。服闋,除太子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入直殿省。(《梁書》卷1)

王融 舉秀才。晉安王南中郎板行參軍,坐公事免。竟陵王司徒板法曹行參軍,遷太子舍人……尋遷丹陽丞,中書郎……會虜動,竟陵王子良於東府募人板融寧朔將軍、軍主。(《南齊書》卷47)

任昉 丹陽尹劉秉闢為主簿。時昉年十六,以氣忤秉子。久之為奉朝請,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遷徵北行參軍。永明初衛將軍王儉領丹陽尹,復引為主簿……遷司徒刑獄參軍事,入為尚書殿中郎,轉司徒竟陵王記室參軍,以父憂去職……服除,拜太子歩兵校尉、管東宮書記。(《梁書》卷14)

蕭琛 起家齊太學博士……(王)儉為丹陽尹,闢為主簿,舉為南徐州秀才,累遷司徒記室。永明九年,魏始通好,琛再銜命至桑乾,還為通直散騎侍郎……遷司徒右長史。出為晉熙王長史、行南徐州事。(同上,卷26)

以上這幾位文士都與謝朓同列竟陵八友,年歲與謝朓相仿。其中,蕭衍與謝朓同歲,王融小謝朓三歲,這兩人門第、起家也與謝朓相近,永明末,蕭衍遷諮議參軍,王融遷中書郎,並且受到品軼都在謝朓之上(謝朓時為隨郡王文學)。任昉比謝朓年長四歲,在丁憂之前已經入為尚書殿中郎,蕭琛也因出使之功,由司徒記室入為通直散騎侍郎,比謝朓早進入中央。和他們相比,謝朓在永明年間的遷轉情況不算理想,並未受到重用,他升遷的速度也與其門第不相符。相比永明年間,蕭鸞主政後謝朓遷轉頻繁,升遷速度明顯加快,顯然是出於蕭鸞的恩遇。謝朓出守宣城的政治意義應當放在這一背景下考察。

(作者系合肥工業大學講師,文學博士)

相關焦點

  • 《謝朓集校注》:文章冠冕,述作楷模
    注釋考訂典故,疏通文意,表見作者的用心。又輯錄佚文、序跋以及諸家評論等,對研讀、鑑賞大有裨益。書末附錄《謝朓事跡詩文系年》。 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到齊梁時期,呈現出了新的面貌:在題材、內容上,繼前人已闢的蹊徑又有所拓展;在表現形式上,除上承建安以來漸重辭採、偶對和用事而踵事增華以外,又進而講求聲律,轉尚清綺。一時作者眾多,蔚成風氣。
  • 一代師宗——謝朓
    是每個中學生都會背的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錢別校書叔雲》。詩中所說的「小謝」就是南朝時期著名的山水詩人,謝眺。 謝眺,是南朝時期齊國傑出的山水詩人,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人稱「小謝」。初任竟陵王蕭子良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後任宣城太守,終尚書吏部郎,故又稱謝宣城、謝吏部。
  • 謝朓:江南貴族的最後沒落
    王敬則當然樂於攀上名門望族,雙方由此做成一筆政治聯姻的交易。但是謝朓真的煩這些。明帝建武二年,32歲的謝朓被外派任宣城太守。那一年,在離開京城的路上,謝脁寫下著名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其中有一千古名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 被李白大家讚賞的謝朓是何許人也?
    建武二年(495),出為宣城太守,因又稱謝宣城。兩年後,復返京為中書郎。之後,又出為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永泰初因告嶽父王敬則謀反,遷尚書吏部郎,因又稱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元年(499),以洩露江祏兄弟欲立始安王蕭遙光事,遭構陷,死於獄中。謝朓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
  • 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謝朓,字玄暉,世稱「謝宣城」。竟陵八友之一。與沈約等人開創「永明體,與謝靈運並稱「大小謝」。有《謝宣城集》。《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見《列女傳·賢明傳·陶答子妻》。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既歡懷祿情,復協滄州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
  • 李白寫給偶像謝朓的詩,風格獨特!
    而李白的偶像是謝朓!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這首詩吧!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唐·李白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用語十分恰當。雙橋長長地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詩人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更像是天上的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
  • 經典詠流傳: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在這次宴會上,面對著與會眾人的一片誇讚之聲,東鄉平八郎默不作聲,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了,李白那麼高的水平,「謫仙人」,他卻敢說「一生俯首謝宣城」。謝宣城就是謝朓,謝朓曾經任宣城太守。謝朓的一生啊,其實說老實話還是挺悲劇的。他出身名門,是陳郡謝氏(陳郡謝氏,中國古代著名家族,頂級門閥之一。
  • 謝朓:權貴的驚恐你不懂
    明人張溥評亡年36歲的南齊殿堂級詩人謝朓說:「康樂(謝靈運)死於玩世,憐之者憂比之於孔北海、嵇中散。宣城(謝朓)死於畏禍,天下疑其反覆,即與呂布、許攸同類而共笑也。」跟其族叔謝靈運的作死不同,謝朓的死恰恰是由於懼死的苟且。
  • 李白一生慕此人:「一生低首謝宣城」
    謝朓以山水詩見長,融情入景,詩風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自然的藝術風格。他直接影響王維、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詩人。我們先來品一品小謝的詩句。「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 王運熙 | 李白為什麼景仰謝朓
    ——《宣州謝朓摟餞別校書叔雲》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戰西摟月下吟》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會數百年,風期宛如昨。——《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朓》 李白在詩篇中所表現的對前代詩人的敬意,其次數之多和程度之濃,可說沒有第二人堪與謝朓相比擬了。無怪清代王士禛在《論詩絕句二十五首》中說:「白紵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謝宣城。」 於此,我們不免要產生兩點疑問。其一,李白在《古風》其一中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
  • 謝朓——出來混,是要還的
    梁武帝蕭衍:"三日不讀謝(朓)詩,便覺口臭。" 李白更是被他迷得一愣一愣的,先後三次在自己的名作裡為他代言。《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 大美中國古建築樓閣篇:安徽宣城謝朓樓,因李白的詩作而走紅千年
    關於這座名樓的初建,南北朝時,門閥名士、陳郡謝氏的謝朓擔任宣城太守,在郡城之北的陵陽山修建一樓,稱「高齋」,便是這座「謝朓樓」的前身。到了唐代,為了紀念謝朓,便又在原址之上重建了此樓,又因其在郡署之北,所以改稱為「北望樓」,更多人的則俗稱其為「謝朓樓」或「謝公樓」。
  • 《中國地名大會》中的安徽名人——桐城三祖、宣城謝朓
    《中國地名大會》,是一檔深受觀眾喜愛的央視節目,在它的第八期裡,提到了與地名有關的短語,其中「桐城三祖」與「宣城謝朓」選項皆與安徽名人相關。建立桐城派的基本理論,提出文章要條理清晰,內容不要空洞;形式上要有章法,論點鮮明,邏輯性強。代表作 《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等。劉大櫆(1698—1779年),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為桐城派「二祖」。少年業師於吳直,20多歲至京師,為方苞推重,先後經方苞、張廷玉薦舉博學鴻詞科和經學,屢試不第,遂歸鄉專事著述。
  • 謝朓:戢翼希驤首,乘流畏曝鰓
    文 \ 初釀一彎冷月穿透過牢房狹小的鐵窗瀉下幾縷清輝,照在謝朓的臉上,更增加了幾分蒼白,那雙曾經神採飛揚的雙眸如今只剩下無盡的絕望,他不知道,是否還能看到明晚的月光。後悔嗎?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只知道,他別無選擇。政治上的爭鬥,總會有犧牲的一方,或許,他只是那個無辜的替罪羔羊。
  • 【覓詩記】​謝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下)
    這句讚賞正點出了謝朓詩的清新,而他詩風中的「清」字也是後世所誇讚者,比如李白在《送儲邕之武昌》一詩中稱:「諾謂楚人重,詩傳謝朓清。」故而孫蘭在《謝朓研究》中概括說:「他對『清』之追求,貫穿於詩歌的全部內容」,孫蘭竟然統計出謝朓所作之詩中有66處用到了「清」字,可見謝朓對此字有著特殊的偏愛。
  • [聽見詩歌][唐詩]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先說下宣城的謝脁樓吧,在這裡,李白寫下了兩首著名的詩篇:送別故人李雲的詩作《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和描寫謝朓樓美景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宣城在今天的安徽省境內,謝朓樓,又名謝公樓,是南朝詩人謝脁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曾改名為疊嶂樓,從這個名字足以看出樓之華麗,與所見景色之瑰美。
  • 【唐詩三百首】51《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標題:【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帶。【謝朓樓】tiǎo,又名北樓、謝公樓,在陵陽山上,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並改名為疊嶂樓。李白曾多次登臨,並且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餞別】jiàn,以酒食送行。【校書】jiào,官名,即秘書省校書郎,掌管朝廷的圖書整理工作。【叔雲】李白的叔叔李雲。釋詞:【長風】遠風,大風。【酣】hān,暢飲。【高樓】指謝朓樓。
  • 南朝謝朓1首登山詩,令李白讚嘆不已,其中2句經典永傳|百家故事
    李白自己也有幾個佩服的詩人,南朝詩人謝朓(tiǎo)就是李白的詩歌偶像。李白和謝朓是兩個時代的詩人,但李白就是喜歡這個先輩,他超愛謝朓的詩篇,覺得他和謝朓有些地方相類似,只要是謝朓住過的地方,都留下李白的足跡。李白被粉絲追隨,可他也是謝朓的粉絲。謝朓是南朝蕭齊詩人,河南太康縣人。他是世家大族出身,與「才高八鬥」的謝靈運同族,人們稱他們為「二謝」。
  • 唐詩來了| 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李白
  • 謝朓的一首古詩,其中兩句千古傳誦,李白讀後也拍案叫絕
    但太白也是凡人,平生也佩服幾個人,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崔顥、元丹丘之外,另外還有南北朝的謝朓。下面就分享謝朓的一首古詩,其中兩句千古傳誦,李白讀後也拍案叫絕。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南北朝:謝朓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