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丹丹
第657期
摘要:謝朓在齊明帝建武年間曾由中書侍郎出守宣城郡,這一事件廣受學界關注。從當時的官制和謝朓本人的仕歷來看,謝朓在齊明帝主政後受到重用,這次遷轉只是一個過渡,並非如一些論者所認為,是仕途失意。政治上的過渡時期給謝朓一定的創作空間,創作進入高峰期,在文學史上留下「謝宣城」的美譽。
關鍵詞:謝朓 宣城 創作
謝朓是南齊著名文學家,與陶淵明、謝靈運並稱為六朝三大詩人。謝朓曾任宣城太守,因而又稱「謝宣城」,後世所編謝朓詩文集也多冠以「謝宣城」之名。謝朓任宣城太守時間只有不到兩年,宣城太守並非他最高或任職最久的官職,但由於出守宣城郡期間他創作的詩歌數量多,文學價值高,影響深遠,謝朓才以「謝宣城」見稱。
謝朓任宣城郡太守時期的文學創作一直廣受關注,近幾十年來,一些研究者考察謝朓出守宣城郡背後的政治原因,提出一些新見解。有一種觀點認為宣城太守之任是齊明帝對謝朓不信任的表現,使得他備受打擊。這一觀點在目前學界有一定影響力,但筆者認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謝朓出任宣城太守的政治原因及這一官職對他的政治生涯有何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直接影響我們對於謝朓本人的評價以及對其相關文學作品的解讀。
要清楚認識這一問題,則需要詳細考察謝朓家世及仕歷。本文將從南朝貴族制度和官僚制度背景出發,考察謝朓仕歷情況,結合相關文學作品進一步探討出守宣城郡對謝朓政治生涯的實際意義。
謝朓任宣城太守前仕歷
謝朓出身於陳郡謝氏家族。陳郡謝氏自晉室南渡之後一直是士族高門。東晉初期謝鯤號為名士,官至豫章太守,死後追贈為太常,諡為康侯;謝鯤子謝尚官至給事中、尚書僕射、都督豫、 冀、幽、並四州 ,諸侄謝奕、謝安、謝萬、謝鐵、謝石也都任官清顯。謝安曾力阻桓溫篡逆,有功於晉室,其兄謝奕之子謝玄又領兵擊退了前秦苻堅的大軍,在淝水之戰中取勝,陳郡謝氏在政治上達到頂峰,成為第一流高門甲族,和琅琊王氏並稱「王謝」。晉宋禪代之際,謝氏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受到衝擊,但依然保持著高門地位,子弟多居清顯之職。
謝朓生於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高祖是謝安次兄謝據。他的祖父謝述,父親謝緯,母親是宋文帝女長城公主。元嘉年間,謝朓家族捲入帝位之爭。謝緯族兄謝晦 參與廢黜殺害少帝劉義符和廬陵王劉義真,元嘉三年(426)宋文帝以此為由將謝晦一家誅滅 。十數年後,謝述長子謝綜與範曄等人密謀廢除文帝,元嘉二十年(445)事洩,謝綜、謝約伏誅,謝緯免死流放廣州,最後雖遇赦回京,但最終只是做到正員郎中,官職與其高門身份並不相稱 。
謝朓出生於門庭衰微之時,等他長到甲族出仕的年齡(二十歲) ,已經是蕭齊易代,齊高帝建元四年(482年),謝朓「解褐豫章王(蕭嶷)太尉行參軍 」。東晉之後,以公府掾屬起家成為士族出仕的一般常態,其中以參軍、行參軍起家的尤為常見 ,謝氏家族中以行參軍起家的並不少見,如謝朓的叔祖謝裕「始為前軍行參軍、輔國參軍事 」,謝莊之子謝瀹「解褐車騎行參軍 」,謝朏「起家撫軍法曹行參軍 」。豫章王蕭嶷為齊高帝次子,永明初權重一時,謝朓以其府中行參軍起家,與其高門身份還是基本相稱的。
南朝高門貴族注重婚宦,不僅仕宦求「清」,聯姻的對象也要門第相當。朱智武《從墓誌地名看東晉南朝陳郡謝氏之浮沉——南京出土6方謝氏墓誌所載地名匯釋》 一文指出:南京出土的謝鯤等六方墓誌中,共載謝氏聯姻十四家二十五例,除順陽範氏地位較低外,其餘都是東渡江左的僑姓大族。謝朓娶王敬則女為妻,王敬則「母為女巫」,曾「屠狗商販,遍於三吳」,自謂「本南沙縣吏」,劉宋時憑軍功進取,後追隨齊高帝蕭道成,佐命有功,永明四年為侍中、中軍將軍,並與王儉一道「開府儀同三司」 。王敬則是典型的寒人,門第極低,謝朓與之聯姻可謂「失類」,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謝朓家門的衰敗 ,這一點在謝朓之子謝謨的婚姻中也有體現。
謝朓與蕭衍相交甚歡,蕭衍受齊明帝重用,建武二年(495)為太子中庶子,領羽林監,位在謝朓之上 。蕭衍曾將次女許配謝謨,謝朓死後,蕭衍代齊建梁,又以謝謨「門單」為由,將女改配,可見謝朓死後,謝謨已經無力支撐門庭。正史中沒有記載謝朓伯父謝綜、謝約的子嗣,很可能他們並未留下成年子嗣,同樣正史也未記載謝朓有直系兄弟,「門單」確是實情。蕭齊時陳郡謝氏中謝瀹、謝朏兄弟仍有一定政治地位,但他們同謝朓在親族關係上已經相當疏遠。當時,與謝朓同屬謝據一系並仍在政壇的,還有謝超宗、謝璟。謝超宗是謝靈運孫,劉宋時以文章著稱,為人恃才傲物,入齊後多次遭受衝擊,永明初年因輕慢獲罪賜死,其長子謝才卿早卒,次子謝幾卿當時還在年少,後出仕,在蕭粱代齊之前為太尉晉安王主簿。謝璟曾入竟陵王蕭子良西邸,在蕭粱代齊前任中書郎,齊末時官位尚不及謝朓 。謝朓缺乏強有力的政治後臺,與蕭衍結親一樣和娶王敬則女為妻,都是與當時掌握實權的人物聯姻,以期重振家門。
起家之後,謝朓經歷多次遷轉。按《南齊書》記載,謝朓起家之後曾「度隨王東中郎府」,此後又轉為衛軍王儉東閣祭酒。公府掾佐中,祭酒比行參軍、參軍要清顯,衛將軍王儉又是權重一時的士林領袖,安陸侯蕭緬與王儉書稱:「盛府元僚,實難其選」,「時人呼入儉府為芙蓉池 」。這之後謝朓轉為太子舍人,也是東宮屬官中的清顯之職。永明八年(490),巴東王、荊州刺史蕭子響獲罪身死,隨郡王蕭子隆繼任荊州刺史,加鎮西將軍號,謝朓再次入隨郡王軍府為鎮西功曹,後轉為文學,與蕭子隆一道赴荊州任所。宋齊時,行參軍、參軍、公府祭酒都是七品,而諸王友及文學是六品,謝朓轉隨郡王文學,品秩明顯有所提升。
在此之前,竟陵王蕭子良「開西邸,招文學」,謝朓也參與其中,與沈約、王融、蕭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並稱「竟陵八友」。和蕭子良一樣,隨郡王蕭子隆也愛好文學,齊武帝稱之為「吾家東阿」,《南齊書》載:「子隆在荊州,好辭賦,數集僚友,朓以文才,尤被賞愛,流連晤對,不舍日夕」。蕭子隆對謝朓十分器重,但不久,「長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動,密以啟聞」,齊武帝敕令謝朓還京,這件事約在永明十一年(493) 。回京後,謝朓遷為新安王蕭昭文中軍記室。
就在永明十一年,蕭齊政局開始出現變動。七月,齊武帝病逝,竟陵王蕭子良與太孫蕭昭業爭奪帝位,尚書令蕭鸞助蕭昭業即位,蕭子良失勢,不久憂卒,蕭鸞獨攬大權。在蕭鸞奪權期間謝朓持什麼立場,史料並沒有明確記載。蕭鸞主政後,謝朓很快就以本官兼尚書殿中郎。蕭鸞永明十一年為尚書令,隆昌元年又為錄尚書事,謝朓兼任尚書殿中郎就在這期間,曹融南先生《謝朓事跡詩文系年》認為這是「受蕭鸞接遇之始 」,從此謝朓才正式進入到中央任職。之後,蕭鸞殺蕭昭業,廢其為鬱林王,立新安王蕭昭文為帝,進位驃騎大將軍,開霸府。
公元494年這一年蕭齊三次改易年號,七月之前為鬱林王隆昌元年,七月丁酉至十月癸亥為海陵王延興元年,之後則是齊明帝建武元年,年號的改變反映出政局的變動。蕭鸞霸府建立 ,用謝朓「為驃騎諮議,領記室,掌霸府文筆。又掌中書詔誥」,「驃騎諮議」即「驃騎諮議參軍」,諮議參軍在軍府掾屬中地位很高,僅次於長史、司馬,政治前景非常可觀 。記室即記室參軍,「掌文墨章表啟奏」,常由其他掾屬兼任 ,謝朓被任為記室主要是由於他的文才和門第。南朝帝位禪代往往會經歷霸府政治,為府主進一步稱帝做鋪墊,霸府掾屬則是為登基後組建新政權做準備 ,謝朓經歷了霸府掾屬之後,也順理成章地進入了仕途的另一階段。
謝朓曾撰《海陵王墓誌》,題為「長兼中書侍郎謝朓撰」, 海陵王即蕭昭文,建武元年十月蕭鸞登基,十一月蕭昭文卒,則謝朓「長兼中書侍郎」應在建武元年十一月之前。李孟、曹旭《謝朓年譜匯考》指出「長兼」是一種任職方式,品位低於正員 。之後他曾又「除秘書丞,未拜,仍轉中書郎」,中書郎即中書侍郎,是五品中的清顯之職,這次任職是正員,較之前又有提升,在這之後他才出任宣城太守。謝朓在《賦貧民田》一詩中 「中歲歷三臺」一句 ,就是指這一年中歷任尚書殿中、秘書丞、中書郎,《酬德賦》中回憶:「事紫泥之秘勿,腰青緺而容與,沾後惠以朅來,竟卒獲其笑語」,謂己掌握中書詔誥,關乎機要,言語間蘊含著對蕭鸞的感激之情。
謝朓出守宣城之前的仕歷情況如上,我們可以同時其他幾位文士的做個比較:
蕭衍 起家巴陵王南中郎法曹行參軍,遷衛將軍王儉東閣祭酒……累遷隨王鎮西諮議參軍,尋以皇考艱去職。明帝輔政,起高祖為寧朔將軍,鎮壽春。服闋,除太子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入直殿省。(《梁書》卷1)
王融 舉秀才。晉安王南中郎板行參軍,坐公事免。竟陵王司徒板法曹行參軍,遷太子舍人……尋遷丹陽丞,中書郎……會虜動,竟陵王子良於東府募人板融寧朔將軍、軍主。(《南齊書》卷47)
任昉 丹陽尹劉秉闢為主簿。時昉年十六,以氣忤秉子。久之為奉朝請,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遷徵北行參軍。永明初衛將軍王儉領丹陽尹,復引為主簿……遷司徒刑獄參軍事,入為尚書殿中郎,轉司徒竟陵王記室參軍,以父憂去職……服除,拜太子歩兵校尉、管東宮書記。(《梁書》卷14)
蕭琛 起家齊太學博士……(王)儉為丹陽尹,闢為主簿,舉為南徐州秀才,累遷司徒記室。永明九年,魏始通好,琛再銜命至桑乾,還為通直散騎侍郎……遷司徒右長史。出為晉熙王長史、行南徐州事。(同上,卷26)
以上這幾位文士都與謝朓同列竟陵八友,年歲與謝朓相仿。其中,蕭衍與謝朓同歲,王融小謝朓三歲,這兩人門第、起家也與謝朓相近,永明末,蕭衍遷諮議參軍,王融遷中書郎,並且受到品軼都在謝朓之上(謝朓時為隨郡王文學)。任昉比謝朓年長四歲,在丁憂之前已經入為尚書殿中郎,蕭琛也因出使之功,由司徒記室入為通直散騎侍郎,比謝朓早進入中央。和他們相比,謝朓在永明年間的遷轉情況不算理想,並未受到重用,他升遷的速度也與其門第不相符。相比永明年間,蕭鸞主政後謝朓遷轉頻繁,升遷速度明顯加快,顯然是出於蕭鸞的恩遇。謝朓出守宣城的政治意義應當放在這一背景下考察。
(作者系合肥工業大學講師,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