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不貪玩的孩子,比不愛讀書的孩子更可怕,建議收藏

2020-12-16 乘乘談娛樂

#育兒有招##「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

文丨合格父母

導語

生過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大部分的小孩,在小的時候都比較淘氣,比較貪玩,而上了小學初中之後呢,很多也不喜歡讀書,而是喜歡做一些娛樂活動或者玩遊戲,因此很多家長都說,如果孩子小時候就是那種喜歡讀書的人就好了,可是北大教授提出言論說,愛玩其實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貪玩的話,比他不愛學習還要可怕,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樣的觀點到底如何。

北大的專家學者鄭也夫指出,雖然大家都希望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但是當父母有這樣的心理時,其實就讓孩子輸了,因為這句話的意識就是,不尊重孩子生長規律,如果孩子的成長沒有符合相關的生長規律,那他自然就長不好,長大了自然也就輸了,所以說不要輕易的去相信這句話。

正文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那這起跑線到底是幾歲呢?

10歲,6歲,7歲還是說兩歲三歲呢?很多家長覺得,社會競爭非常激烈,因此對孩子的要求是越來越高,小時候,就開始就讓孩子學習識字、讀書,家長會讓他學英語,上各種補習,把孩子給忙壞了,而在很多年前,我們可沒有這麼辛苦的童年。

而事實上,部分國家還強行規定,幼兒園不準教孩子識字和算術,因為孩子的心智還沒有發展好,這個時候,如果負擔過重,不讓他玩耍的話,可能會讓他違背生長規律,長大以後也難以自立。如果在該娛樂該玩耍的年紀,你讓他去認字,讓他去畫畫算數,美其名曰不要輸在起跑線,可能你的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

想要學習學的好,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們為什麼要要求一個孩子,只用一學期的時間,就把所有的生字給記住呢?用半年的時間,就把很多技能學會呢,只要我們遵循學習規律,慢慢的去學總會認識的,總會記住的,實際是無所謂的事情對不對?而我們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是要把各個學科的基本道理跟基礎給孩子講清楚,只要他及格了就可以了,能夠為她將來的學習做好鋪墊,那麼我們就是成功的,

可是,某些家長為了爭第一,非要讓孩子每一門,每一次都要考99分100分,可是不管你怎麼學,時間長了總會遺忘的,而這種過度的苛求,會給孩子在小時候蒙上陰影,給他的大腦更多的負擔,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麼,其實我們只要把大概的東西掌握了,為我們的學習能力做好鋪墊,以後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自然會加強鞏固知識。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讀書的興趣要從小培養

可是我們不妨從生理角度來講,你的食量到底有多大呢?你喜歡吃多少東西呢?大家都知道,比如喝牛奶裡面營養非常高、也不貴,通過牛奶的攝取,可以讓我們的皮膚更好,身體更健康也能長更高,可是,是不是我們就要喝很多牛奶呢?我們知道,西方人的牛奶攝取量很大,一天喝一公斤甚至早晚都喝,可是他們本身的體質和體型都比中國人要強一些,而我們只能消耗一部分牛奶,喝多了反而會腹瀉,對不對?

那我們讀書興趣的培養也是一個道理,小的時候,我們的接收量是有限的,我們可以適度的培養,但不能操之過急,揠苗助長,而等到孩子不斷年齡的增加,我們就可以不斷的去擴大他的興趣範圍,培養他的讀書愛好,這樣循序漸進,才可能扎紮實實打好基礎,千萬不能操之過急。

相關研究表示,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的時候就不貪玩,只喜歡讀書的話,那可能比不愛讀書的孩子還要可怕

因為孩子貪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孩子調皮一點,說明他是一個有熱情的人,如果他對任何一個遊戲和娛樂活動,都沒有太大的興趣,老師讓幹什麼就幹什麼,父母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一點都不淘氣,這就說明他這個人沒有好奇心,對事情也沒有格外的興趣也沒有。

但是這樣的人,長大之後才叫麻煩,因為在他日後的工作學習當中,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能夠靠別人的命令或別人的引導,沒有自己的主見,所以,這樣的人他比不愛讀書的人還要可怕。某種程度上來說,貪玩表明孩子對某樣東西熱情高漲,也有可能是玩遊戲也有可能是做拼圖等娛樂活動,說明他從小動腦和動手能力就非常強,

但是如果孩子很小就沉迷於讀書,會損害他的視力,而且也會讓他的思維過於成熟化。我認為,孩子的讀書應當要循序漸進,如果說孩子從小就不貪玩說明他就做事情循規蹈矩,沒有創新能力過度的早熟,可能在小學初中的時候成績真的會比別人好,因為有很多的積累,但是等到他長大之後,他的發展很可能並不如那些小時候貪玩的孩子。

所以,不貪玩的孩子比不愛讀書的孩子還要可怕,因此我們父母一定要端正自己的觀念,不一定天天要想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如果你的孩子對某項事物有熱情,有熱誠並能孜孜不倦的去做,那他這種精神將來也能夠體現,也能夠成為有才之人

家長在以後的過程中可以做出如下幾點去幫助我們的孩子更好的開拓視野

第一,在孩子開始淘氣時,只要不傷害他的身體,我們可以給他一定的空間,讓他自由發揮,可以培養他的想像能力;

第二,在需要讀書的年紀時,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年齡和學習情況,去給他相應的圖書,不要一開始就給他很深奧的書,會限制住他的思想。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因此,我認為培養孩子雖然很辛苦,但是父母也要有耐心,去遵循發展規律,好好的培養祖國的花朵,這樣孩子長大才會更加優秀,讓父母自豪。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一個孩子不貪玩,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這話有什麼理由?老師、家長們,你同意嗎?來聽聽說這句話的北大教授鄭也夫是怎麼解釋的。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早就讓孩子輸了 不尊重孩子生長規律的教育,早就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我們家長最喜歡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可是多大歲數算是起跑線呢?十歲?已經晚了。小學六、七歲?也晚了。
  • 北大教授:比不愛讀書更可怕的是,一個孩子不貪玩
    北大教授給新生的演講社會學家、北大教授鄭也夫,月初給北大社會學系的新生做了一場演講,著重討論了興趣對人學習的影響。興趣容易讓大家聯想到各種興趣班,但實際上興趣班和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可能還是有差別的。雖然最終要說的是興趣,但只有貪玩、多玩、愛玩、會玩,才可能發現自己的興趣,所以玩其實很重要。在演講中鄭也夫教授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早些年,他見到自己帶的學生,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有什麼興趣?學生們都是一臉問號,過一會,表情變成無辜。
  • 孩子成績不好,考不上高中怎麼辦?四點建議,讓孩子能有一個出路
    能在重點高中,也就預示著孩子將在未來的高考中,有更大的機會進入一所好大學。家長們的期望都是美好的,也能夠理解。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有這樣的實力。有一些孩子不要說重點高中,就連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初中畢業的孩子,從年齡上看都還小,那麼小的年紀就沒有書讀,這對家長來說也是一種殘忍。這個時候我們的家長又應該怎麼辦了?下面就聽聽編者給大家帶來的建議。
  • 讓孩子讀書,到底意味著什麼?
    社會上總有很多聲音,說讀書無用,說不讀書也會有好工作,也會發家致富,比如很多做生意的人,很多網紅,他們都很有錢……是的,這些都是對的。從樂觀地層面來說,不讀書在未來的可能性,甚至遠遠不止於此。這也就意味著,將會有一半人上不了不大學,改為去學技術,學手藝……所以,對於現在讀書不太好的孩子來說,你們也不要怕,就業當然不難。
  • 致家長:當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時,你是否選擇放棄——李玫瑾教授
    那孩子為什麼不愛閱讀呢?這是因為,閱讀的行為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行為,而是人類特有的文化活動。孩子對書沒有天生的好感,更不會對閱讀有天賦,這屬於正常現象。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生下來就向我們請教三字經或論語,那該多可怕啊。
  • 語文學不好的孩子,將來會吃虧?聽聽北大教授陳平原怎麼說
    當時我就把北大教授陳平原的觀點回復給他:陳平原認為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教育改革後,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文史地的題目都變長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語文基礎和閱讀量,孩子可能連審完全部的習題都困難。陳平原教授的說法相對委婉一些,北大學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就直言,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題,因為高考就是篩選人才的考試,閱讀速度的考量也在其中。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學好語文,已經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
  • 孩子遊戲上癮就是貪玩?馬斯洛需求模型:很多父母並不了解孩子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父母在提到孩子遊戲上癮的問題時,都會把這其中的原因歸結於孩子貪玩。孩子們活潑好動,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高,但是這並不代表貪玩就是遊戲上癮的主要原因。
  • 孩子家長會家長代表發言稿,需要的建議收藏
    孩子家長會家長代表發言稿,需要的建議收藏有很多朋友會在孩子家長會上發言,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家長會家長發言稿的基本套路,一般的發言大致分為3部分。即:1、開場白。家長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孩子的好習慣與家 長有關,孩子的壞習慣同樣也可能是受家長影響。家長就應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實 際行動給孩子做一個榜樣。(3)與孩子溝通儘量以鼓勵為主,批評為輔,進可能的抽出時間多陪伴孩子。(4)要了解孩子、關愛孩子並幫忙孩子樹立自信心,拒絕家庭暴力。
  • 窮人的孩子,更不愛讀書
    窮人的孩子,更不愛讀書。心理學上有一個「時間矛盾」的概念,即人們相信學習某種本領或購買某種東西,也許能在未來的某些時刻給自己帶來好處,可成本卻要在今天支付,除非他們堅信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否則他們就會無限期的拖延自己的決定。
  • 北大教授一針見血:有出息的孩子,大多有4個特質,佔1個也不錯!
    孩子小時候表現出來的能力和行為,往往預示著他們未來的發展高速,老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家長可別不當回事。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有出息,能出人頭地,畢竟,在這個競爭十分激烈的家庭,只有能力高的孩子,未來才會走得更遠。那麼,到底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有出息呢?
  • 李玫瑾坦言:當孩子不想讀書時,父母這樣回答,要比打罵更管用
    儘管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但是孩子卻完全不吃這一套,對此很多父母,立馬就失去了耐心,有的對孩子的學習不再多問,有的甚至對孩子動手逼孩子學習,其實我們與其做這些無用功,不如試試李玫瑾教授的方法。李玫瑾教授作為我過為數不多的育兒類網紅專家,她的育兒觀可以說是火遍全網,並受到了很多家長的推崇,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上談到孩子不愛學習、不想讀書的問題,並表示:現在很多孩子不想學習,主要是所處環境的問題,現在的孩子生活的過於安逸所以缺少了頑強拼搏的精神,對學習自然會失去欲望。
  • 孩子不寫作業,這幾步幫你輕鬆解決,建議收藏
    孩子不寫作業,這幾步幫你輕鬆解決,建議收藏小王的女兒一年級了,小王規定:放學回家必須先完成作業,再做別的事。這天,女兒想先看會電視再寫,小王沒同意!她讓女兒寫完再看。因為她覺得規定不能隨便改!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寫作業磨蹭、不專心的問題,這不僅僅是因為孩子貪玩,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去了解,可我們要怎樣去發現和了解孩子的問題呢?《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一書中說:學會理解孩子,管教更容易!
  • 讀書是一種理想:走進北大教授秦雪徵的書房
    秦雪徵老師心中「最好的書」是工具書,他說:「我堅信好的書,是能一直留著、有用的書,所以我覺得工具書是最好的書,10年、20年之後再去看這些理論工具,都不過時」。有的放矢:信息爆炸時代的讀書要領身處信息量爆炸的時代,秦雪徵老師強調「千萬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不管是書目的類別,或是閱讀方式,秦雪徵老師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作為學者,秦雪徵老師格外強調專業閱讀,「對於年輕的學者來說,我覺得專業閱讀更重要。
  •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一代數學天才的學習方法,建議家長為孩子收藏
    從他的學習方法中,可以找到這4個「竅門」,值得所有人學習,值得家長為孩子收藏!一、勤能補拙,熟能生巧猛攻苦戰是第一,熟練生出百巧,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華羅庚勤勉的一生是我對華羅庚先生最深的感觸。前面那28個字,也是他經常提醒自己學習的警言。
  • 北大教授直言: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個特質,能佔1個也不錯
    孩子未來有出息是家長們不變的追求,但仔細想想孩子成長的道路上, 好像沒有任何一門功課叫做「有出息課」,因此家長們似乎只能牽強地通過「這個孩子成績好」,「那個孩子更懂事」來推測孩子未來能夠更加有出息。但其實從教育學上講,未來有成就的人在兒童階段就有跡可循,北大的一位教育學教授對此直言:「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以下這三個特質,如果孩子能佔上一個,那就很不錯。」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個特質一、懂得「到點就睡」「到點就睡」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相當可貴的品質。
  • 噴子不可怕,就怕噴子有文化,北大教授懟國足,是對足球的無知
    網絡上有句名言: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我覺得這句話如果改成「噴子不可怕,就怕噴子有文化」,特別適合今天那位狂懟國足的北大教授。北大教授王小東今天發布視頻,重點列舉了清華北大對於國家的貢獻以及國足的不行,其視頻內容堪稱教科書式噴子教學課。
  • 北大「最土」女孩李雪琴走紅:請告訴孩子,讀書為什麼那麼重要
    前不久,一個北大「最土」女孩李雪琴走紅網絡,她的走紅有運氣也有實力。第一次走紅時,她發了一個視頻,畫面中她站在清華門前,用搞笑版的東北話說道:「吳亦凡,我是李雪琴,我在清華大學門口。」看似李雪琴給人感覺有點傻氣,但別被她的表面迷惑,她本科是北大新聞系,研究生上的是紐約大學,這樣一個學霸,每一期演講都遊刃有餘,且結尾總能讓人拍案叫絕。其他脫口秀表演者,段子都是事先準備好的,但她卻是當場寫出來的,也正是她學富五車博覽群書,才能出口成章。
  • 孩子不輸在起跑線?誤導了多少人!看鄭強教授怎麼說?
    不得不說,鄭強教授還是一如既往地,保持住了說真話說實話的風格,我們的教育真的值得反思、值得深思他的這一番話了。 太厲害了,為鄭強教授的仗義執言點讚! 有代表建議把英語改成選修課
  •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
    毀掉孩子生活的兇手不是遊戲,不是貪玩的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01語言暴力是孩子一生的痛苦語言暴力就像一把消音槍,扼殺了孩子的尊嚴和生命。雖然聽不到任何槍聲,但是深深的痛伴隨我一生。相對於肢體暴力,言語暴力帶來的傷害更大!一些專家指出,中國68%的父母口頭傷害過他們的孩子。
  • 7歲女孩案板下網課照爆火:孩子,讀書苦,不讀書的人生更苦
    因為一家人都是從外地來的,老人不在身邊,只得自己看著孩子,而店鋪僅僅8平米,孩子就只能在案板下學習。就在這樣一個時常會碰到頭的地方,孩子默默堅持了一個多月。她不想出去玩嗎?很想。冬天的寒風凜冽,滿地的落葉,配上孩子埋頭讀書的姿勢,讓人看了為之震撼。不是不怕苦,不是不怕累,只是更怕錯過讀書的時間,錯過改變命運的機會。出身貧寒的孩子心裡最明白:讀書,是人生最好走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