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當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時,你是否選擇放棄——李玫瑾教授

2020-12-22 默克會家居

我的女兒在1歲之前,有一個外號叫做「小掀女」。她喜歡掀東西,掀成為了她的一種能力,一種個性——

打開衣櫃,她會把衣服一件一件掀出來; 坐在晾衣架旁,她會把長裙、外套掀來掀去;躺在床上,她也會不厭其煩地掀被子、枕巾……

她「掀」起來的時候,兩隻眼睛瞪得溜圓,似乎帶著某種大人解讀不透的使命感。

可是你把該掀的東西——書,拿到她的跟前,她可不掀了,她用各種不文明的方式對待人類的朋友,從咬書到折書,從撕書到扔書……

一歲不到的孩子怎麼能了解書的神聖與價值呢?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愛閱讀的。

那孩子為什麼不愛閱讀呢?這是因為,閱讀的行為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行為,而是人類特有的文化活動。

孩子對書沒有天生的好感,更不會對閱讀有天賦,這屬於正常現象。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生下來就向我們請教三字經或論語,那該多可怕啊。

換句話說,孩子如果天生愛閱讀,那我們閱讀推廣人,和老師們就可以集體下崗了。我們也就沒有了存在感和成就感。

孩子為何不愛閱讀

孩子不喜歡閱讀,理由千差萬別,但最有可能的原因,也許在家長身上。如果家長引導孩子閱讀的方法不當,可能會直接毀掉孩子的閱讀興趣。

家長選書不考慮孩子興趣

許多父母在給孩子挑選書籍的時候,往往只根據口碑來選擇,忽略了每個孩子的興趣和閱讀能力是不同的。

有的家長帶著孩子去圖書館,看到孩子拿的書覺得幼稚或不好,就把這些書都放回去,期望他選擇一些難度更高或更有深度的書。

但孩子可能還讀不懂那些「口碑好書」,久而久之就不願意再看書了。

家中沒有讀書氛圍

許多父母認為看書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只需要買幾本書給孩子,他就應該乖乖看書。實際上,父母應該陪同孩子一起閱讀,不能在孩子看書的時候,我們在旁邊刷手機。

用讀書取代其他娛樂活動

有時候,孩子正在看動畫,或者玩玩具,家長卻認為孩子該讀書了,跟孩子說:「來,媽媽現在給你講個故事吧」或者「別玩了,該讀書了」。這種行為會讓孩子把讀書和「打斷遊戲」的體驗聯結起來,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厭惡讀書。

拒絕孩子的共讀請求

當孩子認識一些字後,再讓媽媽給讀故事,我們就會說:「你已經認識許多字了,要自己讀了」。但是識字和理解並不能完全劃等號,做親子共讀的時候,孩子不懂可以發問,並且還能一起交流故事內容,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階段還是可以共讀的。

另外,現在網上有很多讀故事的語音,這個也不能完全替代親子共讀,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聽,不要放他一個人自己聽。

把閱讀當任務

有些家長希望孩子每讀一本書,都能看到閱讀效果的提升,就要求孩子寫讀後感、摘抄好詞好句。

閱讀是個長期日積月累和內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嚴格控制孩子的閱讀過程,註定是不能長久的。

世界著名語言學家StephenD. Krashen 在《閱讀的力量》中提出了「自由自主閱讀」的概念,指純粹因為想閱讀而閱讀,不需寫讀書報告,也不用回答章後的問題。若是不喜歡這本書了,也不必勉強讀完它。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都會不遺餘力地把孩子送進各種學前班。然而,最新研究表明,一味灌輸知識的傳統早教模式並不能給孩子帶來成功。

寓教於樂,在遊戲和對話中提高孩子的專注能力和語言能力,能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表現得更好。

李玫瑾教授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

要想真的讓孩子愛上閱讀,喜歡上學習,還要從專注力和思維能力開始培養。

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天才,高智商和低智商僅佔5%,大部分人的智商水平都是差不多的,就算是高智商的孩子後期不進行思維訓練,結果也是泯然眾人矣。

所以說,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就是思維能力。

對於邏輯思維差的孩子,多購買幫助培養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讀物和玩具,使他們在學習玩耍過程中鍛鍊和開發大腦思維。

邏輯力好的孩子,不但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好,在其他方面表現的也很棒,綜合素質相對要高很多。

所以,在早期教育中,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邏輯力的發展。

那應該選擇什麼讀物能夠更好地激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邏輯力呢?

有遠見的家長已經為孩子鋪好了路。孩子的未來不僅取決於孩子自身的努力,也取決於家長的格局。(建議點讚、收藏、分享哦,不然就找不到啦

《瘋狂大腦思維訓練營》這10本書對應10個孩子喜歡又貼近生活的主題場景,豐富又有趣,一點也不枯燥,孩子們完全感覺不到是在做題,卻能很好地提升思維能力。

這套書共10冊,10個主題場景,涵蓋20多種題型,涵蓋了數學運算題,邏輯推理題,幾何空間題,腦筋急轉彎等多種形式,共收錄了400個益智挑戰謎題。

豐富的題量和全面的題型,目的是全方位鍛鍊孩子的數感、運算、推理、空間觀念等,11項新課標要求培養的數學思維能力。

通過有趣的遊戲,激發孩子興趣,涵蓋了小學所有知識點,拓展思維,讓孩子形成在不同情況下運用方向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書還特別邀請了中科院心理所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白雪審定,根據3~7歲兒童大腦發育特點命題,內容上非常的嚴謹。

原價200元,現在活動價99.9元,共10冊,每本折算下來9.9元,一頓早餐的錢,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幫助孩子輕鬆學習。

相關焦點

  • 致家長—孩子不喜歡讀書,你會怎麼做?快來看看李玫瑾的回答
    李玫瑾:沒有孩子天生喜歡閱讀閱讀這一行為並不是天生的、本能的自然行為,而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汲取知識的文化行為,閱讀不同於語言表達這種本能行為,所以孩子不可能天生愛閱讀。孩子為什麼不喜歡閱讀,除了天生原因還有後天條件嗎?每個孩子不喜歡閱讀的原因都不一樣,但是孩子身上的問題根源大部分都在家長身上,如果家長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時候用法不當,那麼只會適得其反,李玫瑾教授普及了幾個閱讀雷區家長們不妨看看是否踩雷了。
  •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時就能看出來?你家孩子是這樣嗎?
    執筆:筱沐定稿:筱沐李玫瑾教授曾說,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考試。中國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直秉承「苦什麼都不能苦教育」的原則,只希望孩子的成績更好一點。可事實上,就如李玫瑾教授曾說的那樣,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讀書,都能取得好成績。而你的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時的行為其實就能看出來。李教授的女兒在學生時代,就向媽媽明確表示自己對數學沒興趣,而且怎麼學都學不好,沒辦法提高成績。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從上幼兒園就能看出來,家長別糊塗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講道: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從上幼兒園就能看出來,家長別糊塗。①看看孩子學習的專注力怎麼樣學習是一個認真的事,如果孩子學習的時候經常心不在焉,上課走神、發呆,做題馬虎、應付,甚至乾脆逃課。這樣的孩子,從幼兒園就能夠看出來,不是讀書的料,以後學習成績很難拔尖。因為,他們對學習缺少最起碼的專注力。
  • 李玫瑾:上幼兒園的孩子,如果有這3種表現,多半是學習的料
    李玫瑾教授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多年,對於兒童的心理分析和教育有一套非常特別的理念。 李玫瑾教授表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和考試,難道選擇學習音樂、美術的孩子就沒有美好的未來了嗎」?
  • 李玫瑾坦言:當孩子不想讀書時,父母這樣回答,要比打罵更管用
    儘管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但是孩子卻完全不吃這一套,對此很多父母,立馬就失去了耐心,有的對孩子的學習不再多問,有的甚至對孩子動手逼孩子學習,其實我們與其做這些無用功,不如試試李玫瑾教授的方法。李玫瑾教授作為我過為數不多的育兒類網紅專家,她的育兒觀可以說是火遍全網,並受到了很多家長的推崇,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上談到孩子不愛學習、不想讀書的問題,並表示:現在很多孩子不想學習,主要是所處環境的問題,現在的孩子生活的過於安逸所以缺少了頑強拼搏的精神,對學習自然會失去欲望。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小時候就能看出來,3個特徵巨明顯
    不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發現,無論我多麼努力的培養孩子,孩子和學霸的差距酒是很大,就像是命中注定的一樣,直到前些天看到李玫瑾教授的講座我才恍然大悟。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上表示:學習並非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但確實孩子最簡單,最容易成功的一條出路。
  • 李玫瑾:將孩子路堵死的往往是父母,別因為無心之詞斷了孩子前程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相聲演員郭德綱曾表示,大兒子郭麒麟不是上學讀書的料,早早就讓孩子輟學回家了。李玫瑾:將孩子路堵死的往往是父母,別因為無心之詞斷了孩子前程我國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家教授李玫瑾,憑藉其獨特的育兒觀受到眾多家長追捧,每場講座都很火爆,她提出的一些言論也被家長奉為育兒經。針對孩子「考不上大學怎麼辦」,李玫瑾曾做過一次講解。
  • 孩子不想讀書,就帶他到這3個地方轉轉,李玫瑾:比打罵更管用
    龍應臺寫給兒子的那段話說的:"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想要孩子成才,家長就要讓他們吃讀書的苦。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她對於育兒也有獨特的理解,曾經在網上做出的講解,得到了無數的家長支持,同時,李玫瑾坦言:孩子不想讀書,就帶他到這3個地方看看,比你說教更管用!孩子不想讀書,就帶他到這3個地方看看,比你說教更管用!
  • 當孩子開始頂嘴,李玫瑾教授:家長學會這幾句話,孩子可能會出色
    不料這話被兒子聽到了,兒子毫不客氣地說:"有本事你讓他當你兒子啊!"倩倩看到孩子的反應,心中無奈,孩子怎麼開始頂嘴了呢?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對於家中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叛逆的孩子都是父母寵出來的。」
  • 李玫瑾教授:你越管,孩子越叛逆?建議家長試試皮格利翁效應
    很多孩子再青春期時,都難免會遇上叛逆期。很多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大多數家長都會選擇對孩子硬碰硬。其實,家長選擇硬碰硬的方式,雖然可以理解,但是,這種方式並不實用,且並不適合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孩子在小時候本來是比較安靜的,就是因為自己身邊環境以及來自父母的遺傳因素的影響,所以孩子的性格方面會有很大的改變。
  • 李玫瑾:孩子不想讀書,就帶他去這4個地方,比任何說教都管用
    很多的孩子在上學期間,都有這樣的想法:我不想學習了,學習太辛苦了!面對這樣的孩子,相信家長都會焦頭爛額,尤其是在再三勸誡之後,孩子對於學習依然是三分鐘熱度的時候,家長們更是煩惱,那麼在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怎麼應對 呢?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從小就能看出來,三個怪癖巨明顯
    也就是說,孩子的學習力在小的時候有跡可循了。這個說法與我國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的觀念高度重合。教授認為: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從小就能看出來,其中學習力超強的孩子有3個巨明顯的「怪癖」。孩子有這3個「怪癖」,說明學習力強,是讀書的料:1、發呆狂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難以自拔說到這個怪癖,就不得不提起如今數學界的天才許晨陽。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從眼神中就能看出來,你家孩子是嗎
    對於中國式家長來說,對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學霸」,因為只有學習成績好了,將來才能有所建樹。但是李玫瑾教授早已給廣大父母們提過醒,孩子是否具有學習的天賦,是不是學習的料,從孩子的眼神中就能探知一二了。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家長必讀)
    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這種觀點。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從小能看出來,3個「怪癖」很明顯
    著名作家丹尼爾·平克在其暢銷書《驅動力》中指出:當獎懲機制都失效的時候,推動孩子不斷進步的內在驅動力就是「學習力」,而這種比較綜合的能力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會有所體現。意思也就是,孩子的「學習力」從小就有跡可循。此說法和國內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的觀念不謀而合。
  •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成績好壞,源頭不在於智商,專注力是關鍵!
    可有一些孩子不論上了多少輔導班,換了多少個老師,學習成句卻始終上不去,有些家長認為是孩子的智力不行,天生不是學習的料,於是就放棄了孩子。其實,這是家長的錯誤想法,正常的孩子智商差異不大,甚至可以通過後天培養來提升智商。那麼,為什麼同一起跑線的孩子,成績參差不齊呢?
  • 孩子被欺負,你還在教他「告訴老師」?李玫瑾教授:打回去
    當時我相當氣憤,但心想氣憤也不是辦法。我想找家長其實和趙老師是一個效果,都是管不了那麼多,只有孩子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才是真正的解決。這個事兒,讓我一直非常苦惱,直到在看《開講了》這檔節目的時候,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給了我答案。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幼兒園時期就能看出來,特徵很明顯
    我在寶媽群中,會發現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問題,自己家的孩子平時看機靈的,但是好像學習方面並沒有什麼突出表現。難道自己家的孩子真的不是學習的料嗎?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也曾經表達過自己的看法:現在其實,很多人都發現,就是小嘴巴巴的,看著聰明伶俐的孩子往往學習都一般,相反,不吭不哈的孩子、話少的孩子學習都很好。
  • 李玫瑾指出:孩子到底會不會讀書,上幼兒園後,就能看出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讀書長大,有好的學歷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但是媽媽和爸爸不知道孩子的學習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培養的。孩子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感興趣,孩子才能主動學習。否則,一味地強迫孩子們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也不好。
  • 李玫瑾:孩子不想讀書,家長帶他到這3個地方轉轉,比打罵更有效
    讀書本身是一件反人類的事情,不論學習這件事情對於孩子的未來成長有多重要,也不論我們為學習這件事情做多少讚頌,對於正在學習的孩子來說,學習就是在違反孩子的天性,因此不想讀書,不想學習就成為了孩子身上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