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給新生的演講
社會學家、北大教授鄭也夫,月初給北大社會學系的新生做了一場演講,著重討論了興趣對人學習的影響。
興趣容易讓大家聯想到各種興趣班,但實際上興趣班和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可能還是有差別的。
雖然最終要說的是興趣,但只有貪玩、多玩、愛玩、會玩,才可能發現自己的興趣,所以玩其實很重要。
在演講中鄭也夫教授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早些年,他見到自己帶的學生,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有什麼興趣?
學生們都是一臉問號,過一會,表情變成無辜。
他對此的解讀是:老師,你為啥不問我是哪的狀元?十二年寒窗苦讀,經過千軍萬馬的廝殺,好不容易進了最高學府,你問我有啥興趣?沒興趣,你們誰給我發展興趣的時間了?
看到這有點想笑,覺得鄭教授挺有意思,但是面對多數孩子的興趣都被激烈的考試競爭摧毀,又有點笑不起來。
鄭教授演講的題目就是——《興趣的摧毀與發現》,從他自身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即使優秀如北大學子,興趣也基本上都被摧毀了。
雖然經過家長、學校、培訓班多方面生拉硬拽,可以堆出來一個能考上好大學的學霸,但如果孩子內心,沒有對事物的興趣,終究是長久不了的。
這個話題,我們以前多篇文章討論過,不再贅述。
這是當前教育面臨的問題,也是眾多家長面對的課題。
先分清楚什麼是興趣
有人說我家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就對玩遊戲感興趣。
我想說,別,這算哪門子興趣。
人的本性,其實是所有生物的本性,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別看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如何如何牛,幹的還不是收割落後國家的事,能躺贏誰願意出去辛苦工作啊?
孩子和動物不同的地方在於,不用去賣力捕獵,家長們把吃喝都供好了,玩遊戲不過是他們逃避現實壓力的一種方式,如果只是想不停地玩遊戲,不過是回歸了好逸惡勞的本性。
有人玩遊戲遇到難關了,都不想費力氣研究怎麼過,然後從一個遊戲再換到另一個遊戲,如此往復,那是神馬興趣啊!
真要是對遊戲感興趣,也應該是有強烈的動機去研究它、認清它,不是用它來逃避現實。
興趣和勤奮、智商,哪個更重要?
這個問題可能比較有爭議。
通常情況下,大家都認為智商是最基本的條件,再輔以長時間的勤奮,這應該是成功的兩個重要基石。
但實際上,智商只是個門檻,只要你不是太笨,就沒啥大問題,而且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好像沒幾個笨的,大家都差不多。
爭議更多的可能是勤奮。
我們一直以來接受的教育,包括很多名人都喜歡告訴大家,想做好一件事,你要勤奮啊!
比如某籃球明星就喜歡說,你見過凌晨4點的太陽嗎?我見過,我經常練著練著就見到了。
這裡面其實藏著一個「陷阱」。
因為有個默認的前提,很多人沒告訴你:興趣是你勤奮的前提。
對一件事,你都沒一點興趣,還勤奮個啥勁?這不浪費時間嘛!趕緊換個感興趣的事勤奮去吧。
興趣,是勤奮的前提,而且是默認的,所以根本沒人說,因為人家認為不用說,結果咱們不少人會錯了意,逮啥都勤奮。
興趣怎麼產生?
鄭教授說,很簡單,只有三個字:自生長。
這一點我是完全同意的,每個人都生而不同,父母的興趣,不代表孩子的興趣。孩子們的興趣,只能由孩子們自己去發現。
不過,這個「自生長」,需要一些條件,看起來很簡單,但在當前的環境下,卻顯得非常苛刻,總共有3個:
有空、自主、廣泛接觸多學科。
其中第三個廣泛接觸,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因為興趣只能自生長,而孩子又是一張白紙,只有接觸更廣泛的領域,才能進行更大範圍的探索和嘗試,才有更多的可能發現、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不過,之所以剛才說這幾個條件現在都很苛刻,因為孩子們學習的任務太重了。
所以第一條:有空,首先就滿足不了,時間都排得滿滿的,連睡覺都是奢侈。
第二條,自主,也別想了,老師布置作業,家長報了好多培訓班,都給你安排好了,好好學習,考個北大吧!
那麼這個最重要的第三條:廣泛接觸,也因為前兩條的基礎不存在,也黃了。
普通人怎麼做?
我覺得還是要儘可能發現、拓展、保護孩子的興趣,這可能是他將來做出卓越表現的基礎。
我知道很多人肯定會說,考不上大學咋辦,現在高中都只有50%的錄取率,要連高中都考不上只能去搬磚了。
但其實,如果你只是在大學,或者高中的分數線上下徘徊的話,如果勉強上一個一般的高中,沒有太好大學的希望,或者最後上個一般的大學、專業,可能還真不一定比學個技術,有個興趣專長管用。
對更多的人來說,其實是要在學業和興趣之間取得平衡,不能只顧學習考試,忽略了「其他」,而這個「其他」,現在可能會是「影響」你升學,「耽誤」你時間的,但在將來,卻可能是你吃飯的傢伙。
所以,即使在升學的重壓之下,依然要為自己保留小火苗,以待將來燎原之勢。
這需要家長及早地介入,引導和幫助,尤其是孩子在面臨升學壓力時,可能需要家長幫助分擔、開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