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比不愛讀書更可怕的是,一個孩子不貪玩

2020-12-18 超人爸爸說教育

北大教授給新生的演講

社會學家、北大教授鄭也夫,月初給北大社會學系的新生做了一場演講,著重討論了興趣對人學習的影響。

興趣容易讓大家聯想到各種興趣班,但實際上興趣班和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可能還是有差別的。

雖然最終要說的是興趣,但只有貪玩、多玩、愛玩、會玩,才可能發現自己的興趣,所以玩其實很重要。

在演講中鄭也夫教授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早些年,他見到自己帶的學生,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有什麼興趣?

學生們都是一臉問號,過一會,表情變成無辜。

他對此的解讀是:老師,你為啥不問我是哪的狀元?十二年寒窗苦讀,經過千軍萬馬的廝殺,好不容易進了最高學府,你問我有啥興趣?沒興趣,你們誰給我發展興趣的時間了?

看到這有點想笑,覺得鄭教授挺有意思,但是面對多數孩子的興趣都被激烈的考試競爭摧毀,又有點笑不起來。

鄭教授演講的題目就是——《興趣的摧毀與發現》,從他自身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即使優秀如北大學子,興趣也基本上都被摧毀了。

雖然經過家長、學校、培訓班多方面生拉硬拽,可以堆出來一個能考上好大學的學霸,但如果孩子內心,沒有對事物的興趣,終究是長久不了的。

這個話題,我們以前多篇文章討論過,不再贅述。

這是當前教育面臨的問題,也是眾多家長面對的課題。

先分清楚什麼是興趣

有人說我家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就對玩遊戲感興趣。

我想說,別,這算哪門子興趣。

人的本性,其實是所有生物的本性,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別看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如何如何牛,幹的還不是收割落後國家的事,能躺贏誰願意出去辛苦工作啊?

孩子和動物不同的地方在於,不用去賣力捕獵,家長們把吃喝都供好了,玩遊戲不過是他們逃避現實壓力的一種方式,如果只是想不停地玩遊戲,不過是回歸了好逸惡勞的本性。

有人玩遊戲遇到難關了,都不想費力氣研究怎麼過,然後從一個遊戲再換到另一個遊戲,如此往復,那是神馬興趣啊!

真要是對遊戲感興趣,也應該是有強烈的動機去研究它、認清它,不是用它來逃避現實。

興趣和勤奮、智商,哪個更重要?

這個問題可能比較有爭議。

通常情況下,大家都認為智商是最基本的條件,再輔以長時間的勤奮,這應該是成功的兩個重要基石。

但實際上,智商只是個門檻,只要你不是太笨,就沒啥大問題,而且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好像沒幾個笨的,大家都差不多。

爭議更多的可能是勤奮。

我們一直以來接受的教育,包括很多名人都喜歡告訴大家,想做好一件事,你要勤奮啊!

比如某籃球明星就喜歡說,你見過凌晨4點的太陽嗎?我見過,我經常練著練著就見到了。

這裡面其實藏著一個「陷阱」。

因為有個默認的前提,很多人沒告訴你:興趣是你勤奮的前提。

對一件事,你都沒一點興趣,還勤奮個啥勁?這不浪費時間嘛!趕緊換個感興趣的事勤奮去吧。

興趣,是勤奮的前提,而且是默認的,所以根本沒人說,因為人家認為不用說,結果咱們不少人會錯了意,逮啥都勤奮。

興趣怎麼產生?

鄭教授說,很簡單,只有三個字:自生長。

這一點我是完全同意的,每個人都生而不同,父母的興趣,不代表孩子的興趣。孩子們的興趣,只能由孩子們自己去發現。

不過,這個「自生長」,需要一些條件,看起來很簡單,但在當前的環境下,卻顯得非常苛刻,總共有3個:

有空、自主、廣泛接觸多學科。

其中第三個廣泛接觸,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因為興趣只能自生長,而孩子又是一張白紙,只有接觸更廣泛的領域,才能進行更大範圍的探索和嘗試,才有更多的可能發現、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不過,之所以剛才說這幾個條件現在都很苛刻,因為孩子們學習的任務太重了。

所以第一條:有空,首先就滿足不了,時間都排得滿滿的,連睡覺都是奢侈。

第二條,自主,也別想了,老師布置作業,家長報了好多培訓班,都給你安排好了,好好學習,考個北大吧!

那麼這個最重要的第三條:廣泛接觸,也因為前兩條的基礎不存在,也黃了。

普通人怎麼做?

我覺得還是要儘可能發現、拓展、保護孩子的興趣,這可能是他將來做出卓越表現的基礎。

我知道很多人肯定會說,考不上大學咋辦,現在高中都只有50%的錄取率,要連高中都考不上只能去搬磚了。

但其實,如果你只是在大學,或者高中的分數線上下徘徊的話,如果勉強上一個一般的高中,沒有太好大學的希望,或者最後上個一般的大學、專業,可能還真不一定比學個技術,有個興趣專長管用。

對更多的人來說,其實是要在學業和興趣之間取得平衡,不能只顧學習考試,忽略了「其他」,而這個「其他」,現在可能會是「影響」你升學,「耽誤」你時間的,但在將來,卻可能是你吃飯的傢伙。

所以,即使在升學的重壓之下,依然要為自己保留小火苗,以待將來燎原之勢。

這需要家長及早地介入,引導和幫助,尤其是孩子在面臨升學壓力時,可能需要家長幫助分擔、開導。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一個孩子不貪玩,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這話有什麼理由?老師、家長們,你同意嗎?來聽聽說這句話的北大教授鄭也夫是怎麼解釋的。其實及格是一個大的達標,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及格。我們走到了這樣一個誤區,把「及格」汙名化了。 其實在有些學習項目上,及格了家長就可以釋然、可以放心,不需要太高,因為教育是一個長線的事情。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去要求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把一個學期學習的生字98%、99%都要記住呢?
  • 北大教授:不貪玩的孩子,比不愛讀書的孩子更可怕,建議收藏
    如果孩子小時候就是那種喜歡讀書的人就好了,可是北大教授提出言論說,愛玩其實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貪玩的話,比他不愛學習還要可怕,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樣的觀點到底如何。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讀書的興趣要從小培養可是我們不妨從生理角度來講,你的食量到底有多大呢?你喜歡吃多少東西呢?大家都知道,比如喝牛奶裡面營養非常高、也不貴,通過牛奶的攝取,可以讓我們的皮膚更好,身體更健康也能長更高,可是,是不是我們就要喝很多牛奶呢?
  • 噴子不可怕,就怕噴子有文化,北大教授懟國足,是對足球的無知
    網絡上有句名言: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我覺得這句話如果改成「噴子不可怕,就怕噴子有文化」,特別適合今天那位狂懟國足的北大教授。北大教授王小東今天發布視頻,重點列舉了清華北大對於國家的貢獻以及國足的不行,其視頻內容堪稱教科書式噴子教學課。
  • 讀書是一種理想:走進北大教授秦雪徵的書房
    有的放矢:信息爆炸時代的讀書要領身處信息量爆炸的時代,秦雪徵老師強調「千萬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不管是書目的類別,或是閱讀方式,秦雪徵老師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作為學者,秦雪徵老師格外強調專業閱讀,「對於年輕的學者來說,我覺得專業閱讀更重要。
  • 金克木,一個小學畢業卻任職北大教授52年的壽縣奇才
    幾年前,一個學弟發給我一個電子書,書名為《書讀完了》,並告訴我:「這是你老鄉寫的,叫金克木,一個小學畢業的北大教授
  • 讓孩子讀書,到底意味著什麼?
    社會上總有很多聲音,說讀書無用,說不讀書也會有好工作,也會發家致富,比如很多做生意的人,很多網紅,他們都很有錢……是的,這些都是對的。從樂觀地層面來說,不讀書在未來的可能性,甚至遠遠不止於此。這也就意味著,將會有一半人上不了不大學,改為去學技術,學手藝……所以,對於現在讀書不太好的孩子來說,你們也不要怕,就業當然不難。
  • 讀書是一種理想——走進北大教授秦雪徵的書房
    秦雪徵心中「最好的書」是工具書,他說:「我堅信好的書,是能一直留著、有用的書,所以我覺得工具書是最好的書,10年、20年之後再去看這些理論工具,都不過時。」有的放矢:信息爆炸時代的讀書要領身處信息量爆炸的時代,秦雪徵強調「千萬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不管是書目的類別,或是閱讀方式,秦雪徵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作為學者,秦雪徵格外強調專業閱讀,「對於年輕的學者來說,我覺得專業閱讀更重要。因為這是我們的基本功,通過專業閱讀打好基礎,才能夠進一步去有所創新」。
  • 張俊成:一個北大保安的奮鬥與夢想
    穿上保安制服,站到北大西門,他每天執勤站崗、檢查證件、接打電話……看著眼前絡繹不絕、拍照留影的路人,看著進進出出、氣質談吐不凡的教授學者,看著朝氣蓬勃、謙恭有禮的學生,張俊成覺得沒有比這再好的工作了。  在崗位上,他要精神更抖擻一點,態度更禮貌一點,服務更熱情一點。他可以連敬十幾個禮,攔下無證想進北大的路人。
  • 北大「最土」女孩李雪琴走紅:請告訴孩子,讀書為什麼那麼重要
    前不久,一個北大「最土」女孩李雪琴走紅網絡,她的走紅有運氣也有實力。第一次走紅時,她發了一個視頻,畫面中她站在清華門前,用搞笑版的東北話說道:「吳亦凡,我是李雪琴,我在清華大學門口。」這樣一個女孩,也得到了編劇的高度評價:「她是一個巨人,沒彎腰就過了拱門。」李誕也稱讚她是「天才少女」。看似李雪琴給人感覺有點傻氣,但別被她的表面迷惑,她本科是北大新聞系,研究生上的是紐約大學,這樣一個學霸,每一期演講都遊刃有餘,且結尾總能讓人拍案叫絕。
  • 孔慶東,他是北大教授?不,他只是一個小丑而已
    讓一個垃圾到極點的小丑,去做中文系的教授,真的合適嗎?……這網友沒毛病,只是表達一個很正常很普通的觀點和看法而已。孔慶東馬上發起羊癲瘋辱罵這位網友:「他全家已經被強暴出快感了,所以他就認為那不叫惹。」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孔慶東你何必侮辱一個普通網友的全家人呢?再舉一例,也是同日發生的,孔慶東打廣告,必有北大教授,及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這兩個牛逼哄哄的招牌廣告語。
  • 孩子成績不好,考不上高中怎麼辦?四點建議,讓孩子能有一個出路
    對於初三學生而言,中考的壓力沒有高考大,但是作為父母,都還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考上一個重點高中。能在重點高中,也就預示著孩子將在未來的高考中,有更大的機會進入一所好大學。家長們的期望都是美好的,也能夠理解。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有這樣的實力。有一些孩子不要說重點高中,就連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初中畢業的孩子,從年齡上看都還小,那麼小的年紀就沒有書讀,這對家長來說也是一種殘忍。
  • 語文學不好的孩子,將來會吃虧?聽聽北大教授陳平原怎麼說
    當時我就把北大教授陳平原的觀點回復給他:陳平原認為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教育改革後,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文史地的題目都變長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語文基礎和閱讀量,孩子可能連審完全部的習題都困難。陳平原教授的說法相對委婉一些,北大學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就直言,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題,因為高考就是篩選人才的考試,閱讀速度的考量也在其中。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學好語文,已經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
  • 窮人的孩子,更不愛讀書
    窮人的孩子,更不愛讀書。心理學上有一個「時間矛盾」的概念,即人們相信學習某種本領或購買某種東西,也許能在未來的某些時刻給自己帶來好處,可成本卻要在今天支付,除非他們堅信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否則他們就會無限期的拖延自己的決定。
  • 北大教授鬥膽談了個天大問題!!
    ——北大教授、社會學家鄭也夫 不輸在起跑線,這是在毀掉孩子 比如在日本幼兒園,小孩兒每天帶著好幾套衣服上幼兒園,隨時訓練孩子們脫衣穿衣,一個是為了不使孩子喪失自己皮膚和身體來調節溫度的功能,二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立。
  • 北大教授辦公室掛著的書法,被網友質疑:北大教授就這審美?
    江湖書法北大黃教授的出名,同樣也是得益於網友的超強洞察力,當然,別誤會,黃教授不像那些靠一包煙一塊表就揚名的人,作為北大的教授,他的出名是因為自己辦公室掛的一幅書法,怪不得人們都說北大就是一個處處有書香文雅之氣的地方
  • 致家長:當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時,你是否選擇放棄——李玫瑾教授
    我的女兒在1歲之前,有一個外號叫做「小掀女」。那孩子為什麼不愛閱讀呢?這是因為,閱讀的行為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行為,而是人類特有的文化活動。孩子對書沒有天生的好感,更不會對閱讀有天賦,這屬於正常現象。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生下來就向我們請教三字經或論語,那該多可怕啊。
  • 北大教授直言: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個特質,能佔1個也不錯
    孩子未來有出息是家長們不變的追求,但仔細想想孩子成長的道路上, 好像沒有任何一門功課叫做「有出息課」,因此家長們似乎只能牽強地通過「這個孩子成績好」,「那個孩子更懂事」來推測孩子未來能夠更加有出息。但其實從教育學上講,未來有成就的人在兒童階段就有跡可循,北大的一位教育學教授對此直言:「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以下這三個特質,如果孩子能佔上一個,那就很不錯。」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個特質一、懂得「到點就睡」「到點就睡」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相當可貴的品質。
  • 世界讀書日感言:讀書吧,作文不愁,人生更盈,選擇不迷茫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我的讀書故事。我從小喜歡讀書,無論是兒童讀物還是長篇小說,都能讓我愛不釋手,廢寢忘食。每當捧著厚厚的一本本書籍,浸潤於從內而外散發的書香,我總會想作者是什麼模樣?作業不多,學習也不累,閒下來我就去翻翻,喜歡哪本就看哪本,興之所至,目之所及,隨心而閱。書讀多了,慢慢地人就靜了,心裡裝的事就多了,無用的話就越來越少。讀書帶給我最大的益處是:寫作文不發愁,語言詞彙積累的很充裕。還記得在小學畢業考試時寫的作文,要求以《路》為題,寫一篇作文,內容體裁自由。
  • 孩子遊戲上癮就是貪玩?馬斯洛需求模型:很多父母並不了解孩子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父母在提到孩子遊戲上癮的問題時,都會把這其中的原因歸結於孩子貪玩。孩子們活潑好動,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高,但是這並不代表貪玩就是遊戲上癮的主要原因。
  • 7歲女孩案板下網課照爆火:孩子,讀書苦,不讀書的人生更苦
    因為一家人都是從外地來的,老人不在身邊,只得自己看著孩子,而店鋪僅僅8平米,孩子就只能在案板下學習。就在這樣一個時常會碰到頭的地方,孩子默默堅持了一個多月。她不想出去玩嗎?很想。冬天的寒風凜冽,滿地的落葉,配上孩子埋頭讀書的姿勢,讓人看了為之震撼。不是不怕苦,不是不怕累,只是更怕錯過讀書的時間,錯過改變命運的機會。出身貧寒的孩子心裡最明白:讀書,是人生最好走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