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5年
1636年12月2日,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徵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朝鮮京城下。而在此時的京畿之內「上下惶惶,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仁祖再次將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華島避難,自己則率領文武百官退守南漢山城等待各路勤王軍的到來,同時派出崔鳴吉等人赴清營談判,拖延時間。
朝鮮請和書中寫道「朝鮮國王謹上言於大清寬溫仁聖皇帝:小邦獲戾大國,自速兵禍,棲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約,恤小邦生靈之命,容令小邦改圖自新,則小邦之洗心從事,自今始矣。必欲窮兵,小邦理窮勢極,以死自期而已」云云。皇太極見朝鮮君臣求和之切,毫無鬥志,乃對其迫降,下令清軍包圍南漢山城,伐木列柵,繞城駐守,山城內糧草斷絕,不得不殺馬充飢。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朝鮮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經爬到南漢山城的南門,看到城下清軍黑壓壓一片,不禁長嘆。清軍在望月峰上升白旗書招降二字,又致書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則復書「重圍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請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蓋以禮有不可廢,而兵威亦可怕也……」。
見朝鮮方面還在糾纏於出城投降的細節,不耐煩的皇太極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時清軍又攻佔了江華島,俘虜王妃、王子、宗室76人,消息傳來,見大勢已去,仁祖只好求和。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領群臣出南漢山城,徒步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浦清營拜見皇太極,伏地請罪。皇太極降旨赦之。雙方築壇盟誓,朝鮮去除明朝的年號,繳納明朝所賜誥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時貢獻,並送質子二人。此外,朝鮮朝廷中主戰最堅決的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人被清軍索要,在瀋陽就義,號稱「三學士」。此役為朝鮮歷史上著名的「丙子虜亂」。
次年,皇太極要求朝鮮建立一座功德碑,以頌揚清朝皇帝的功績。在清朝的壓力下,仁祖被迫同意了,大清皇帝功德碑於1639年被豎立於當年皇太極受降的三田渡地區。碑文用滿文、蒙古文和漢文寫成,正面為滿文和蒙古文,背面為漢文,其內容大致相同。漢文版本為朝鮮官員李景奭撰寫,其他兩種語言的版本可能是由漢文版本翻譯而成。
本來功德碑是兩塊相似的石碑,但其中一塊不久即遭到破壞,今已無存,僅留下馱碑的龜趺。餘下的這塊也歷經磨 難,不過今天我們還能看到它,已算是幸運至極。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清、日籤訂了《馬關條約》,承認朝鮮與清朝脫離藩主關係。此後,開化黨掌權者拆毀了迎恩門,並推倒了三田渡碑,此碑被埋入地下。1931年該碑被掘出,1956年,韓國的文化部長和教育部長認為此碑是民族恥辱的象徵,再次將其埋入地下。1963年,因洪水的肆虐,三田渡碑再度出現在人們眼前。人們認為此碑作為文化遺產和民族恥辱的象徵應該被銘記,所以被當作史跡保護了起來。1983年,漢城市在該碑周圍建立公園。
如果您喜歡本文,喜歡老北京文化、滿族文化。
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您的朋友!
希望廣大閱讀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創稿件
投稿郵箱:25531762@qq.com
商務合作事宜請聯繫
電話:13911539318
長按指紋,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