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燕京圖書館以豐富的東亞文獻收藏聞名於世,規模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東亞文獻,在圖書館的牆上還懸掛著成一副照片,這是一個清代官員打扮的中年人,頭戴花翎,身穿官服,有著一雙睿智的眼睛,他到底是誰,他又做了什麼能夠讓哈佛將他的照片懸掛在牆上?
他的名字叫戈鯤化,安徽人,出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自幼聰穎,對於官話和古典文學的造詣名重一時,他先後中秀才,舉人,但由於父母去世,家道中落,失去了讀書的條件,讀書不成,從軍幕府。
他加入了湘軍,因作戰勇猛,一路遷升至江西九江鎮總兵,加提督銜,諡號剛愍,鹹豐十年,太平天國李秀成,陳玉成大破清軍南大營,戈鯤化的書稿都毀於戰火,三年之後,戈鯤化前往了美國駐上海領事館任職,兩年又調任英國領事館,任職時間長達15年。
19世紀末,美國哈佛大學想要設立中文講座,培養精通中文的人才,以增強美國在中國商業貿易能力,千挑萬選選中了戈鯤化,光緒五年(1879年)41歲的戈鯤化跟哈佛大學校長籤訂了一份任教合同。
當時清廷在國際上地位不高,遠渡重洋的中國人都屬於勞工,在進入美國之前,都會關押在小木屋當中用硫磺水浴,有的甚至被關押半年到一年,一紙契約等於就是「一賣成千休,生死由命」。
不過戈鯤化好歹是哈佛聘請的,待遇要好一些,一個月還能夠拿到兩百美元的薪酬,相當於一般美國人的兩倍,而他還是第一個被邀請到哈佛講課的中國人,這在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稀罕事。
進入哈佛之後,戈鯤化的漢語課,還有著自己的規定,在上課期間堅持用南京官話講課,堅持穿官服,戴官帽上課,提請學生注意東方的尊師美德,一個清朝官員在美國穿著官服,輿論聲自然是有的,但戈鯤化有著強烈的歸屬感,他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就應當有中國人的樣子。
他還自編了一本《華質英文》,這是有史以來最早的一本中國人用中英文對照編寫的介紹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詩詞的教材,教材當中收錄了戈鯤化自己的詩作15首,1879年10月22日,戈鯤化正式開課。
他一個星期公開講課五天,每天一小時,學生自學二到三小時,學生有哈佛生,也有喜歡東方文化的教授,還有跟中國通商的一些美國人,在他講堂上會先用中文講課,再用英文闡述一遍,他的每一句都是代表的中國文化,到後來授課,他乾脆只用中文。
當時美國報紙評價:戈鯤化「擅長交友,待人真誠」,他獨特的氣質讓他能夠跟社會各界人士交往,在講課時他言語抑揚頓挫,完畢則一鞠躬而退,美國人嘆道:我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大聖人孔子的品質。
戈鯤化僑居美國三年,1882年2月染上了肺炎,不幸離世,他在哈佛影響力極大,美國各界提出了「國葬」,因為他推動了中美文化的交流,為當今第一人,但由於當時種種因素,沒有執行。
哈佛為他舉行了厚葬儀式,遺體運回中國,他的妻兒也由哈佛畢業生代為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