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史:從和服到洋裝,看19世紀末日本女學生制服文化

2020-12-23 澎湃新聞

曾有日本人這樣形容學生制服的魅力:「任何人都有過學生時代,一旦逝去就永不復返。所以成年人才會羨慕學生這一身份,學生們也認識到自己正值青春年華。制服正是持有這一身份所必需的物件,也因此顯得有魅力。」制服不僅是學生時代的象徵,還包含了一種對於校園的歸屬感。這兩個標記,也成為了學校制服的主要特色。

19世紀80-90年代,日本高等學府的女學生制服,經歷了一次從「日式服裝」到「洋裝」再到「抵制洋裝」的變遷。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的深層社會文化原因又是什麼?今天,小玉和你聊這個問題。

各類女子高校的「制服洋化」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提出了兩個重大課題:制定憲法和修改條約。而19世紀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女士洋裝風潮,與此密切相關。這一風潮,也席捲了日本各類女子高校。不過,對於「制服洋化」的態度,不同高校卻不盡相同。

「師範類」學校

1886年7月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女子部畢業合影,洋裝

1893年3月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合影,洋裝

在「制服洋化」態度上,最為堅決和徹底的,應該算作日本的各大師範類院校與師範專業的女子部:1886年冬季開始,高等師範學校女子部出臺了明文規定:「本校女生一律著洋服。禁止佩戴絲綢、蕾絲、金銀或寶石類飾物。」到了第二年,女生都穿上了洋裝制服,有些還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進行自製。而1888年開始,普通師範類學校的女子學部,也開始在政府下達的訓令下,落實洋裝制服問題,制服的費用由地方稅收負擔。這在當時一些非常傳統的地區,女生們穿著區別於和服的洋裝制服,常常引來圍觀者的戲謔眼光,甚至還會被罵「國賊」。可見,當時的制服洋化雖然在師範類學校普及力度很大,但個別地方也有著強烈反感。

1893年7月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合影,和服

制服洋化的風潮,在1893年迅速轉衰,出現了明顯的廢止趨勢:1891年,福島縣普通師範學校女子部率先開始全面取消洋服制度;到了1893年,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女子部的畢業生們,也集體換下了洋裝畢業服改穿和服。當時還有女學生這樣形容:「日本女子教育受到了西洋的強烈影響,正當有心之人擔憂未來的日本國民精神之際…文部省的教育方針也煥然一新:徹底廢除洋式、改為日式,將婦德涵養規定為女子教育的重心,師範教育也變得更為適合縣內的實際情況,增進學生對地方產業的知識與興趣,在宿舍內養蠶的時代到來了。」

官立女子學校

1888年東京高等女校畢業合影,洋裝與和服混搭

相對於師範類學校對於女生洋裝制服的統一規定,以東京高等女校為代表的日本官立女校,對制服洋化的態度卻非常曖昧:大概一半穿洋服,一半穿和服,也沒有特殊著裝規定。各個家庭的女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家庭條件選擇。那些出身中上層家庭的女孩子,她們願意穿著穿著高價洋裝。不過這也只是一少部分人才能具備的條件,用來體驗歐美生活方式而已。由於本來在制服洋化大潮中也並沒有幹涉過多,因此在反對洋裝制服浪潮來臨的時候,東京女高這類官立女校,也就沒有很明確的抵制行為。穿著洋化制服是家庭的個人行為,受到社會輿論和流行趨勢的影響,比政策更大。

基督教義女子學校

1887年新榮女子學校畢業合影,洋裝和袴混搭

對於一些基督教義女校,日本的洋裝風潮與其對這些女生來說是追趕潮流和時尚,不如說是一種迫於所需,這與她們的學校性質有關,也和她們的習慣有關——這些女孩認為日式盤發非常浪費時間,自己也並不熟悉,於是借著制服洋化正好束起發來。因此,19世紀80年代的基督教義女校流行氣洋裝以及和服與皮鞋、束髮、帽子搭配在一起的服裝款式。到了80年代末,出現了穿日式袴的女學生與穿洋制服的混搭。到了90年代,因為基督教義女校面臨天皇制國家主義的潮流,導致了她們也陷入了被排斥的境地。於是學校為了防禦和保護自己在輿論上不太過引人注目,便取消了對洋服的規定。

「制服洋化」一波三折背後的原因

可以說,在19世紀80-90年代,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女生制服洋化席捲了日本各大高校,又迅速走向消亡。小小的制服更迭背後,有怎樣的深層社會文化原因?

女生制服洋化,是日本「現代化」工具

之前小玉和大家提到了,制定憲法和修改條約影響了日本女士洋裝的出現與流行。到了80年代,「歐化政策」全面在日本推廣,學生制服屬於社交禮儀和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展示了日本的西化程度,更是彰顯現代化文明形象的窗口。最早的洋裝推行,是從宮廷和上層開始的。日本的皇后在1886年第一次穿上洋服,這等風潮也開始向下兼容,各高校的女生們便開始紛紛效仿。

各校之間對制服洋化態度不同,源於培養目標的差異

五國人民宴會圖

在制服洋化進程中,可以明顯看到,師範類學校與東京女高這等日本官立女校政策和態度區別很大,這背後,其實反映的是兩所高校的機構性質,它們培養的女生出身和目標不同:

師範學校旨在培養和向社會輸出女教師,以換取畢業後的工作。這期間學校會為她們支付學費和提供衣食。也就是說,在師範院校,學生制服屬於學校管理的範疇。此外,女教師是為數不多的婦女公共職業之一,在校期間的學生制服和工作後的制服,屬於國家公共領域的服裝,自然要嚴格根據國家政策傾向制定。在日本的現代化期間,統一規定身著洋服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東京女高的培養要求則完全相反,她們出身通常為中上層,在未來家庭中會擔當妻子或母親的角色。因此包括制服在內的費用,需要學生本人的家庭自行承擔。要求高等女子學校學生實現女性角色的家庭屬於各自的私人領域,因此學生是否穿戴與公共領域相關的洋服,也就不能做統一規範了。

抵制洋服,與歐化政策和男性批判有關

在鹿鳴館跳交際舞的明治時代的高官及親眷

洋服的興起,與日本的歐化政策密切相關,當時日本決定仿照西方的辦法來辦事,於是「鹿鳴館」成了一個標誌性地點。在70、80年代,這裡夜夜笙歌,大臣們穿著燕尾服,與他們的妻子一起在派對中跳著交際舞、吃著牛排喝著啤酒,一副西洋人的做派。傳統生活方式與外來文化的衝突導致了全新服裝文化的誕生,但是,大約在二十年後,鹿鳴館時代被稱為極端歐化主義的反動時期,人們又開始提倡國粹,社會潮流轉向復古,於是服飾界和教育界的洋服熱開始逐漸衰落。

除了政策的影響,社會對女性洋裝和女生制服也產生了牴觸情緒,這源於社會上男性持有的女性觀:女生洋裝制服帶有啟蒙性質,在男尊女卑的日本傳統社會裡,女性的「怪風異俗」往往被男尊女卑的階級視為對正當社會秩序的根本批判,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19世紀90年代初教育政策的變化,加強和促進了這些社會意識。「本校女子教育起源於風俗教化,嚴格貫徹教育敕詔之宗旨。為取得實效,本校將信乾坤德、秉陰陽行,遵循女子本性。」因此對制服洋化的抵制,也釋放了日本要回歸傳統女德的信號。這是一個文化衝突變動中,必然會產生的激進與保守交替狀態,洋服正是一個顯性表現。

結語

林語堂先生曾說:「男士的演講應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當然這是針對那些漫無邊際、不及其意的演講而說的,如果單指女人的穿戴而言,就有失偏頗。」女性的穿戴,不要說裙子長短,就是穿什麼、怎麼穿、什麼時候穿,都講究得很。

學生制服,表現了國家與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和影響。在19世紀80-90年代,這種制服洋化正是日本「從上而下」現代化的外在表現。所以,一件衣服,從來不止好不好看那麼簡單。

相關焦點

  • Lolita洋裝、JK制服和漢服,「破產三姐妹」的世界
    從1976年第一家Lolita洋裝店在日本開設以來,這種服裝風格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細分類型,如甜美可愛、常用粉色系和蕾絲蝴蝶結元素的甜系Lolita,成熟優雅、多素雅花草圖案的古典系Lolita,加入日本和服元素的和風Lolita,黑色係為主的哥特Lolita等等。穿著Lolita洋裝的女性則被稱為Lo娘。
  • 二戰時期日本人喜歡穿啥服裝?招核男兒愛正裝,女學生偏愛JK
    在戰爭中除了成年人之外,中學生或者大學生的穿搭這是延續了自「明治維新」以來的「詰襟」(中文翻譯為「學蘭」),實際上襟制服自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日本開始作為學生制服而採用之後,逐漸在日本全國普及。到了昭和年間,普通學生的制服依然延續著爺爺輩的這種款式,甚至這種服裝還被的朝鮮和4v等地區引進,早期的國內的民主運動時候,學生們也是身穿類似的服裝(國內衍生出白款)。
  • 日本的制服文化
    日本人って制服が好きです。幼稚園から高校まで制服を著て育ちましたから。日本の児童・生徒たちは、小學校から中學校・高校までは、大部分の時間を制服で過ごすことが多い。日本人對制服情有獨鍾,從幼兒園到高中都培養著穿制服的習慣。日本的兒童、學生們,從小學到高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穿著制服度過。
  • 水手服原為英國海軍制服,為何成為日本女生校服?經歷了什麼?
    我們都知道,日本原本是一個落後的小國家,在明治維新後逐漸強大起來,而校服的演變也是在這期間進行的。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的女學生通常都穿著和服上學。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飾,雖然好看,但搭配過多,特別影響學生的行動能力,甚至無法參加各類體育活動。
  • 二次元:漢服被當作日本和服,Lolita價格昂貴,JK制服受到歧視
    從十年前開始就已經有人開始宣揚恢復漢服傳統,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被當成是奇裝異服去看待,特別是在十年前,如果有人穿漢服出門,絕大多數人會以為是日本和服。就算到了現如今,也有非常多槓精認為現在是現代,為什麼要穿古時候的服裝,這是歷史倒退的象徵。
  • 淺談日本的和服文化
    日本和服不但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飾,更是日本文化的象徵,體現著日本人民的民族性格和審美觀。提起日本文化,很多人都會不經意地聯想到身著華麗和服的美麗日本女人優雅的身影。"和服"指的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因為大多數日本人都屬於大和民族,又因為日本文化中有很深的"和"觀念,因此被命名為和服,它與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關。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到了奈良時代,日本遣使來中國,獲贈大量光彩奪目的朝服。
  • 日本風俗文化和服介紹
    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到了奈良時代,日本遣使來中國,獲贈大量光彩奪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飾,至室町時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飾基礎上改進,而和服腰包則是受基督教傳教士穿長袍系腰帶影響而創造 。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和服上。
  • 日本風俗文化介紹(五)和服
    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到了奈良時代,日本遣使來中國,獲贈大量光彩奪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飾,至室町時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飾基礎上改進,而和服腰包則是受基督教傳教士穿長袍系腰帶影響而創造 。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和服上。
  • 日本風俗文化介紹(三十二) 和服
    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到了奈良時代,日本遣使來中國,獲贈大量光彩奪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飾,至室町時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飾基礎上改進,而和服腰包則是受基督教傳教士穿長袍系腰帶影響而創造 。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和服上。
  • 法國大革命圖像史研究的興起、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摘要:法國大革命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圖像資料,19世紀早期收藏家和藝術史學家就開始收集編撰大革命圖像資料。法國大革命的圖像史研究至今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傳統史書的插圖、獨立成冊的圖像集以及專門的圖像研究。
  • 千奇百態的日本和服文化
    和服是日本人的傳統民族服裝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誇耀的文化資產之一
  • JK | 醬~jk制服小科普來啦!
    JK ...是JK制服的縮寫嗎? ! JK實際上是日本流行網絡語。它是女高中生的縮寫,在日文羅馬音jyoshikoukousei中取J和K。 指在高中學習的人,在ACGN亞文化中逐漸演變為一種萌屬性。因此,JK是指日本女高中生,而JK制服是他們的校服。
  • 自然、和諧、動靜皆宜:聊聊日本的文化象徵,「以和為貴」的和服
    日本和服的產生又能夠體現怎樣的日本文化呢?這是我們將在本文進行一一探討的幾個基本問題。一、和服的發展歷程和服的起源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紀。但是後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開始採用如今這種洗浴方式,直接將整個身體都浸泡在熱水中,但是浴衣仍然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了人們現在洗浴後所穿的服飾,因為較為貼身,所以日本的浴衣從材質上來看更加細膩柔軟,從圖案上來看也更加柔和。
  • 印象:日本和服文化
    大家好:(こんにち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日本傳統的和服文化,接下來我將從四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和服文化。
  • 27歲日本真子公主閃耀秘魯,和服洋裝都很美,最優雅的微胖女孩
    日本皇室的最新一代,有三位公主,愛子公主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因為關於她是否能成為女天皇的事情至今懸而未決,儘管可能性並不太高。而王儲文仁親王和王儲妃紀子的兩位女兒同樣被津津樂道,因為她們都是待嫁的年輕女性。
  • 《鬼滅之刃》制服look上線,成年西裝男誘惑太大、警服控不能忍!
    導讀:《鬼滅之刃》制服look,誘惑太大了、西裝與警服、哪個都不能忍!要知道《鬼滅之刃》是講述獵鬼人與惡鬼之間的事,時間背景在日本大正年代,也正是咱們所說的19世紀初,那時候的日本人民的穿著,很多都還是傳統的和服打扮。在《鬼滅之刃》中也可以看出了,雖然有稍微的改良,但整體還是和服造型。但是,絕不像下圖▼這三人組那樣!(義勇你怎麼了!煉獄你怎麼了!實彌你也怎麼了!)
  • 潤物細無聲: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日本現代主義設計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日本,颳起了一陣摩登時尚的社會風氣,在城市百貨商店、咖啡廳、地鐵裡總能看到剪短髮穿洋裝的女子。她們邁開輕快的步子,在絢麗多彩的環境中,漫步走向時代的最前面。of Victoria)舉辦的 「日本現代主義設計」(Japanese Modernism)展覽,將視角對準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日本。
  • 【特寫】從少女到警察:JK制服的爆紅與困境
    1873年,作為東京大學工學部前身的工部大學校率先引入西式校服,1888年校服在日本全國中學普及,其中女生制服以水手服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水手服為主的校服大量融入日本流行文化,少女偶像組合「小貓俱樂部」當時的成名作是《不要讓我脫下水手服》,日劇和日漫也常以穿校服的學生為主角。
  • 從少女到警察:JK制服的爆紅與困境-虎嗅網
    在作為規制型社會的日本,制服已經不分職業、不分年齡地滲透進人們的生活。《日本女學生機密》一書中,校服企業Tombow的博物館負責人Sano Katsuhiko說,「日本人非常重視制服,對他們與社會中的角色感到自豪,警察看起來要像警察,護士看起來要像護士,女學生當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