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看視頻
走進瀋陽市瀋河區多福社區,牆上大大的「福」字格外醒目。在這裡,福文化的元素隨處可見。200平方米的社區居民文化活動中心內,居民民樂團正在演奏《喜洋洋》的歡快曲子。文化活動中心名為「福祠」,與祈福石、匯福門、千福榜等共稱「多福八景」,呈現出一派喜氣祥和景象。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多福社區看望居民時指出,社區建設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
瀋河區委副書記楊宇光說,這既是對瀋河區的殷切期望,更是對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
2009年以來,多福社區立足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融入「福」文化內涵,建造具有「福」文化地標性的「多福八景」,昔日髒亂差的大雜院變身「抬頭見福、伸手摸福、腳下踩福、心中有福」的幸福家園。
多福社區佔地11萬平方米,共有59棟住宅樓、居民3013戶,人口約1萬人。這裡的社區居民說:「有再好的房子,我們也不搬家。早些年,這裡是破舊不堪、誰也不愛來的『棄管』小區。如今環境好了,福氣滿了,房價都漲了!」
78歲的郭東輝在多福社區住了30多年。早些年,這裡是一片大白菜地。1989年,房子終於建好了,郭東輝一家搬入新居。可令他苦惱的是,社區沒人管理,每家每戶的垃圾隨手往門外扔,環境髒亂差。
「那時候沒有垃圾桶,大家把生活垃圾裝在袋裡,隨手就扔到外面了。」郭東輝說,保潔人員來不及清理,小區裡臭氣燻天,垃圾都堆在路面上,走路都費勁。
2009年3月,瀋河區委、區政府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從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入手,投入800萬餘元對多福小區進行全方位改造。在硬體方面,投入下沉式垃圾桶,避免垃圾亂堆亂放,同時增加保潔人員人力,小區環境整潔乾淨起來,面貌一新。
「當時覺得事是好事,可別雷聲大雨點小。不少居民抱著看熱鬧的心態,既關心小區的改造,又怕改造不徹底、不到位。」居民李偉說。
改變還在繼續。2019年,社區進行第二次全面改造,涵蓋29棟樓,涉及外牆保溫及粉飾、屋面防水、道路、排水、綠化、健身器材安裝、八景修繕、翻建附屬用房等工程,讓社區更加宜居。
有居民有感而發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多福人人人福多」,下聯是「順心事事事心順」,橫批是「多福順心」。後來這副對聯被懸掛在了小區「匯福門」前。
如今,福田廣場的花壇設計成4個「福」字,從每個角度都能看到1個「福」字。「千福榜」由2010個家庭每家題寫一個「福」字組成。園區內路燈下面懸掛的旗標上,分別寫著「和諧致福」「文明致福」等。「祈福石」是特地從本溪選來的一塊重達10噸的巨石,正面用100個小篆字體鐫刻著形態各異的「福」字,背面刻著《福頌》。
社區衛生面貌煥然一新,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多姿多彩。
以往召集居民大會很困難,社區活動中,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社區工作人員要挨家挨戶動員。現在不同了,居民自發成立志願者隊伍,組建詩社、健身隊、廣場舞隊,大家積極參加社區活動。
「社區現有32個志願者團隊,共800多人。多福人,人人福多,我參加了文化志願者團隊。多福詩社每個月活動兩次,通過文化創作把百姓心聲、生活變化通過詩歌表現出來。」郭東輝說。
現在的郭東輝收入有保障,子女工作好,有時還出去旅遊,「心情順暢,安享晚年,在小康生活的路上越過越滋潤」。
居民尚陽介紹:「社區成立早期,小區裡連個像樣的活動室都沒有。冬天大家就擠在牆根底下曬太陽,夏天又挪到樹蔭下閒聊天。小區改造以後,專門留出了一間房子作為活動室,由居民自己管理。」
一次,夏秀蘭老人家中意外失火,社區幹部紛紛趕來疏散群眾、引導消防車。火災過後,大伙兒又幫著老人清理現場。還有社區黨員主動將老人接到家中暫住,大家幫著老人置辦新家。
老百姓感受到社區溫暖,社區工作也得以更好地開展。
「過去居民亂扔垃圾,『天女散花』的現象普遍,現在許多居民都能自覺維護小區的環境衛生,鄰裡間友善互助,還能幫助社區做協調工作。」社區工作人員姜曉旭說,在打造「福」文化過程中,將福文化濃縮成「祈福、增福、惜福、創福、頌福」的「五福臨門」活動,將社區工作內容滲入到「五福」中來,讓居民感同身受,更容易接受。
「我們希望通過文化建設增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幸福感。為和諧社區創建工作立足居民、發動居民、信任居民闖出一條新路。」多福社區黨委書記孟曉丹說。
楊宇光表示,瀋河區將踐行「兩鄰」理念作為提升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的重要載體,構建出具有瀋河特色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形成「兩鄰」理念深入人心,「兩鄰」實踐百花齊放的濃厚社會氛圍,不斷提升群眾奔小康路上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