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紀遊

2021-03-01 翰風文化



太 山 紀 遊

乙未農曆八月初三,由忻州而并州,經龐家寨、古寨,過晉源之東關,入風峪溝,沿太古舊道西去,兩山峽峙,砂河東流,其北山,連綿起伏,崗巒交錯,閒雲迢遞,雜樹蔥蘢,間有鳴禽盤空,正怡然賞對中,忽見一牌坊擁出北山之麓,決眥相望,「龍泉寺」三字豁然破目而來,此正太山之山門也。

舍車徒步,過玉帶橋,佇立新建牌坊之下,仰觀匾聯文字,已復引人入勝,或可謂:山中景趣君休問,谷口聯語已可人。坊之西側,高崗之上,叢樹之間,一碑巍然,上書大唐將軍李存孝之墓,碑後,墓丘崇隆,亦見其氣勢也。於此,不禁發思古之幽情。

入牌坊,山道逼窄,漸次升起,惟道旁之叢樹,挨挨擠擠,略無闕處,深青淺翠,枝條交互,左右披合,竟成樹洞矣,人行其中,肌膚鑑綠,光影篩斑,暢然適然,不知有登攀之苦。道之側,小溪潺湲,清音滿耳,丁丁東東,一路絲竹管弦。偶有曠地,巧置小亭,下有「觀魚」亭,亭前有水一泓,蓮葉鋪陳,遊魚可數,正漢代民歌之詩意:「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上亭為「滿目青山」亭,已在半山矣,登亭小憩,倚欄南望,太山谷口,形如喇叭,牌坊彩錯,正當其中。觀東峰聳翠,松檜茂密;西峰蒼碧,偶現層巒,雙峰含抱處,或為龍泉寺之所在也,奈何古木交柯,叢林覆蓋,磴道鬥折,山溪隱現,惟難覓寺廟之高甍,或謂「深山藏古寺」可也。

亭中一貓,憩臥坐側,呼嚕有聲,俗謂「念佛」者也,不忍攪擾,聊作駐足,別貓而去。石徑縈迴,松檜篩影,徐行暫歇,拾階而上,穿閣道,古寺山門頓現眼前矣。山門外,甚高闊,院之東側有古松一株,老乾虯枝,龍鱗斑駁,甚有枝態,誠圖畫之粉本。院之南,有「新樂臺」,建於石券門洞之上,面寬三間,乃酬神社戲之場所。每當廟會之時,遠近村民,鹹來祈賽,遊人不絕,塞道填谷,遊觀之樂,亦極一時之盛。

山寺,紅牆黛瓦,在古木繁陰掩映下,一派寧靜清幽之境界,漫步其中,心靜神清,恬然怡然。時值正午,主人邀至西跨院齋堂廊下吃素齋。

待餐之時,環視左右,小院西側古柏倚巖,柏籽瑟瑟,翠竹臨風,修條搖曳,清泉湧起,憑高而下,珠璣濺落,飛撒蓮池。而花欄牆頭,盆栽比列,時花競放,雞冠之濃豔,蜀葵之高潔,萬壽菊之燦爛,大理花之容雍,……群芳爭豔,各呈姿色,一花一世界,應接間,飯菜上桌,小菜幾品,炒菜幾盤,色澤典雅素潔,味道鮮活可口,加外折餅一疊,紅棗糯米粥一盤,雜麵剔八股,每人一碗,佐以西紅柿炸醬,食之綿軟,嚼之味永,雖為家常便飯,卻遠勝酒樓餐館之風味。

餐畢,出簷廓,下臺階,過疏籬,穿花徑,經「步步蓮花」踏石,越荷塘,入晉社印社「印苑」之北屋。屋不大,僅三楹,內設茶几、琴臺、書案,粉壁掛社員之書畫,立櫥列印章佳石、紫砂名壺。書案置文房四寶,興之所至,即席揮毫,字之工拙,當不計也。我等據茶几而坐,把盞品茗,說東道西,盡興而已。屋外,有小院小區,花牆露影,澄池映天,池之西有小亭,顏之「聽雨」小額,集完白山人小篆嵌綠,亦復小巧雅致。池中荷幹橫斜,荷葉張合,倒映水中,自具姿態,主人有心,「留得荷葉聽雨聲」,於此若值小雨,又是何種景象。北窗外隙地上,立一石柱,上刊「晉陽印社」標識,忽發聯想,此印社若以西泠印社為範式,積印人之力,打造吾晉之品牌,積數十百年之功夫,印人輩出,印章傳世,而此「印苑」之建築也將傳諸後代,彼時也,有記之人物,有可傳印事,有可供遊覽之勝跡。千裡之行,始於腳下,印壇諸友,當勉力精進,聚沙成塔,其印社之光彩必將輝躍於龍泉之側,太山之上。

出「印苑」小築,復入龍泉寺山門,但見鐘鼓樓雄踞左右,每當晨昏,梵唄聲起,鐘鼓悠揚,隨白雲迴蕩於山谷之間,灑落楓林之上,松海之中,隨流泉傳送岫巖石畔,坡塘山角,令禽鳥停飛,遊人駐足,正山寺之悠韻也。

龍泉寺院,幽邃靜謐,上有古槐籠天,下有青苔覆地,光影迷離,老僧出入。至山寺月臺下,西置華嚴經憧,乃唐僖宗文德元年之遺構,稍加修補,楚楚有致,東側唐碑擁起,雖則碑之下半及贔屓深埋地下,僅碑額、碑身之上半,亦龐然大物,露出地表者,可丈餘。但見蟠龍交錯,龍爪勁健,所惜者,千年古物,遭風剝雨蝕,字跡漫漶,不復辨認矣,然唐之氣度,於此亦可見一斑。碑、幢之側,各有唐槐一株,其東株,尤見偉岸,所罕歷歲既久,體幹空洞,今人充以水泥,以為支撐,幸表皮尚甚康強,而今枝繁葉茂,隱天蔽日,生機不減,仍見與西株披離扶持,給山寺一片清涼。摩挲碑刻,誦讀經幢,感遺構之餘溫,思大唐之盛世。

拾階而上,見廊下二僧敘話,見客至,一僧入三大士殿侍立,我等遂步其後,魚貫禮佛,磬聲起處,禮拜如儀。三大士殿為石券窯洞,洞頂建有佛祖閣,殿閣三楹,簷角翼然,為古松所掩映,儼然一幅金碧山水畫,當不讓大小李將軍筆下之巨構。

繞過佛祖閣,轉上殿後之平臺,山高地曠,雲淡風清,臺之北端,建殿三區,中為觀音堂,其造型為八角之團殿,中塑自在觀音,姿體閒適,神態藹然,斜倚蓮臺之上,讓人瞻禮而親近,圍以山水林泉、梵宮琳宇之懸塑,中置人物聖像,正面為西方三聖,天王、羅漢等環列左右,各具神採,一派祥和。詢之年代,知為明嘉靖十七年建造,亦近五百年歷史,保護良好,供人瞻拜,殿之幸也,人之幸也。出觀音堂,巡禮東西文殊殿、普賢殿後,立於殿前平臺之上,下俯山寺,蔥綠之中,偶露甍角飛簷,清風過隙,鈴鐸傳聲,聲轉久絕,復歸平靜。東峰簪立,名曰「望都」,山之上下,松柏森森,林表之上,動土興工,大殿初具規模,飛閣已然凌空,相約他年來遊,乘興東臨望都,放目遠眺,憑高凌虛,晉陽之勝概,一時奔來眼底。


至若西山如帶,逶迤不絕,望之蔚然而深秀,原是植被之茂密,瞻其彩錯之光華,豈非層巒者瑰麗。是時也,遊目騁懷,心曠神怡,感太山之奇偉,謝造化之厚愛。

離觀音堂,沿蹬道東下,未幾,見一建築殘基,為玻璃高屋籠罩,正2008年5月8日於山寺佛塔塔基地宮之所在,其時也,於六角形地宮中出土石槨一函,其內依次有木槨,鎏金銅棺、銀棺、金棺共五重棺槨。金棺內供奉佛教聖物舍利子,如此規格,得似當年在法門寺所見之排場,龍泉寺地宮出土之舍利,或為佛祖聖物,當不為過。讀石槨棺蓋之文字,知為地宮建造年代應在武則天時期。僅此一物,亦可想見當年龍泉寺之盛況。是日也,適有工程人員在此考察測繪,似擬復建佛塔,他年再來造訪,佛塔或將偉然於叢林樹海之上,拔地鑽天,氣象浩然。

離地宮東去,而至「龍神祠」,嘗言,若遇天旱,有遠道而來者,焚香祭拜,取水於泉,有禱輒應,而後聲名昭然四方。但見殿閣嵯峨,龍潭倒影,古木扶疏,山花點綴,鳴蟬噪幽,喜鵲穿林,是處只我等遊人三五,徉徜於古祠上下,漫步於羊腸仄道,綠陰深處,漸忽飄落下兩三片紅葉來,頓感秋天之氣息,浮想聯翩,再過十天半月,一夜秋風,楓林盡染,紅雨灑落,詩思激揚,這太山,又當是何等壯闊之景象。


山中一日,遊興未盡,奈何已然下午四點光景,遂循原路下山,至「滿目青山」亭,見那睡貓尚在憩臥中,我不禁詫異,是懶貓,還是醉貓,抑或是病貓?我上前用手撫摸它,它只略略動了動頭,舒展了一下身軀,肚子一鼓一鼓的,眼睛卻不曾睜開,仍然打著呼嚕聲,是「念佛」還是「呻吟」。我但願它是一隻醉貓或是懶貓,酒醒了或睡足了,仍能夠活蹦亂跳於太山之山道上,或者去守護那龍泉寺地宮之聖物。

同遊者,太原印人張星亮、楊建忠,忻州書友楊文成、曹凱陽與餘共五人。是為記。

2015年9月20日於隱堂


相關焦點

  • 太山十景
    晉源鎮亂石灘西,有一條長而深的山溝,叫風峪溝,從風峪溝走進去,兩山夾峙,中有河灘,循灘約行兩華裡,直到太山腳下。舉目瞭望,山巒突兀崢嶸,漫山遍野,蒼翠欲滴,溪泉湧流,叮咚作響,環境幽雅,景色秀麗,晉陽印社號召創作「太山十景」,作為印社一員自當奮勇,刻就「太山十景」呈上。敬請各位師友批評指正!歡迎到太山觀光遊玩!
  • 陳章明 廬山紀遊
    陳章明 || 廬山紀遊 陳章明 || 廬山紀遊 本輯製作:璐雨詩
  • 《并州詩詞微刊》第五十三期//太山專輯
    龍泉寺又稱太山寺,坐落在太山的山腰上,因佛廟裡有道觀、道觀中有佛塔,給太山寺增添了神秘色彩。銀槨金棺舍利寶函所居的地宮更是令考古界嘖嘖稱奇。   在此邀您隨著我們的騷人墨客,一起領略太山的山巒秀美、古柏隱寺吧。 太山(新韻)劉新春不在山東在太原,音同景異不輸顏。
  • 晉源 | 探訪太山金棺之秘
    今天上午,我與老伴騎車從晉源新城出行,進入西山風峪來到太山博物館,前去探訪太山金棺之秘。我們騎車到太山景區停車場後,按要求戴口罩、測體溫、驗健康碼與身份證,步入近年修復、擴建的太山景區,現稱太山博物館。進山門後,我們沒有走中間山溝近路直達龍泉寺下院舍利塔地宮展廳,而是背包拄杖從東面新修的山路從臺階登上東坪,觀賞了新建的盛唐氣派的龍泉寺及高聳的望都閣,又順山路向北到西繞行觀望了「老虎洞」、塔林,從西坪臺階下到龍泉寺下院東側新建舍利塔下。
  • 石敢當,你的戶口究竟在泰山還是太山?
    據清道光六年(1826)重修《太原縣誌·卷十八·雜誌》中記載:「按五代史,漢高祖劉知遠為北京(即晉陽)留守時,將舉大事,募膂力之士,得太山勇士石敢當,袖四十斤鐵錐,人莫能敵,後人借其勇,以闢邪也。或鐫太為泰,誤甚。泰山在山東,即東嶽也,太山在今太原縣,安可相混。」即在清朝末期邑人就已正名,膂力勇士姓石名敢當者,是吾太原縣太山人氏,而非五嶽之一的東嶽山東泰山人。
  • 太山龍泉寺令人,在這個神秘的地下宮殿裡,發現了唐代的佛舍利
    大多數太原人不知道省會太山龍泉寺有這樣一座廟宇太山龍泉寺,建於位於山西太原晉陽古城以西3公裡處的鳳峪溝北坡。龍泉寺的名稱是由於泉水位於山澗的上下遊,有大量來自遠近的朝山的崇拜者。太山龍泉寺隱藏在深山的佛地中,距離太原大約16公裡。景區靜謐靜謐,小橋流水,綠色植被茂盛。從上世紀代開始,這座寺廟修繕了兩年多,並按原樣粉刷。
  • 天一生水,太山存焉
    水庫淹沒了曹店、劉村兩個公社,西抬頭、柴崗兩個集鎮,涉及太山廟、皇路店、石門、白土崗、南河店、城郊等鄉鎮,共淹沒32個生產大隊,84525畝土地。止1988年,共淹沒拆房35100多間,搬遷居民35400多人。
  • 太原Y5路旅遊公交開通,遊客去往太山景區更加方便
    太原為了更大力度的發展山西旅遊業,為方便市民在節假日前往太山景區遊覽,太原Y5路旅遊公交車將於7月18日開通。 Y5路公交車從山西體育中心停車場開往太山景區停車場,途經山西體育中心停車場、山西體育中心、健康南街健康西路口、新晉祠路健康南街口、賈家莊、晉陽大道蒙山街口、太古路晉陽大道口、太山景區停車場站點。
  • 東古風羅漢拳已成為太山的一張名片
    體育課教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羅漢拳是學校的一大特色,也是我縣唯一一所教授羅漢拳的學校。計劃建設500平方米的練功房用於學生的練功、打羽毛球等,在校學生羅漢拳學習已初具規模。1東古風羅漢拳已成為太山的一張名片有著400多年的傳承史,被列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太山鄉東古風羅漢拳正成為我縣武術文化精髓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 徐州銅山大許鎮太山學校梁媛老師,以事業為重,用心靈育人
    來源:銅山區大許鎮太山小學版權歸原創,版權及國外任教和其他事宜,請關注私信。教育關乎國運,歡迎你的留言評論
  • 非洲雪山:吉力馬札羅山紀遊
  • 文|〔明〕袁宗道《極樂寺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