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官方新聞綜合門戶網站
點擊標題下方藍字關注【麗江網】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其中,由麗江市永勝縣申報的「銀胎掐絲琺瑯器製作技藝(永勝琺瑯銀器製作技藝)」、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申報的「三多節」、寧蒗彝族自治縣申報的「普米族拈達則封山儀式」、古城區申報的「童謠(納西族童謠)」4個項目全部入選,進入公示階段。
(文化和旅遊部官網截圖)
公示提到,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2020年,文化和旅遊部組織專家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推薦申報的943個項目進行了評審。之後,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委員會進行了審議,提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
一起來認識
此次麗江擬入選的4個項目
銀胎掐絲琺瑯器製作技藝(永勝琺瑯銀器製作技藝):
「琺瑯銀器」製作技藝流傳於麗江市永勝縣永北鎮和三川鎮漢族聚集地。
(朱遠靈 拍攝)
「永勝琺瑯銀器」製作技藝當地俗稱掐絲琺瑯。它綜合了銀器製作工藝和琺瑯工藝,運用傳統的敲、打、鉚、鍍、錘、鑿、鑲嵌等手法。自元代傳入永勝縣以來,不斷融入白、納西、藏、彝等民族文化元素,在茶馬互市中為雲南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起到積極作用,是雲南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具有極強的地域性特徵。
(朱遠靈 拍攝)
「永勝琺瑯銀器」主要工藝流程有化銀、澆膜、壓膜、制坯、造型、焊接、拉絲、掐絲、上琅、烤琅、洗亮、檢驗、包裝等。其中掐絲、點藍、燒藍是工藝核心,難度最高。「琺瑯銀器」造型和紋飾圖案遵循「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傳統,由於成品立體感強,色彩斑斕,為當地民眾喜愛,自明代以來就行銷省內外,在英、法及東南亞國家也有聲譽,是雲南名特產品之一。
(朱遠靈 拍攝)
三多節:
農曆二月初八是納西族的傳統節日「三多節」。「三多」是傳說中玉龍雪山的化身,是驍勇善戰、扶危濟困的英雄,「三多節」是由祭祀「三多」衍化而來的納西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每到「三多節」,生活在玉龍雪山周邊的納西、白、藏等各民族身著盛裝,互相邀約,攜帶祭品、食品和炊具,自發前往北嶽廟過「三多節」。「三多節」具有相對固定的流程,先由資深東巴主持祭典,唱誦《祭三多經》,然後民眾敬香許願,祈求三多庇護。
(和麗元 拍攝)
「三多節」有悠久的歷史和社會影響力,見證了麗江各民族相互包容、團結互助的歷史,各民族通過共享節日,促進了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成為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好家園、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紐帶。
「三多節」傳統祭祀和禮儀活動,凸顯了「萬物有靈」的樸素哲學觀和「人與自然親兄弟」的天人合一思想、萬物平等的理念,體現了納西族敬畏自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觀。
普米族拈達則封山儀式:
普米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主要分布在麗江市寧蒗縣、玉龍縣、永勝縣,以及怒江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迪慶州維西縣等地。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國普米族總人口為42043人。
普米族中的「普米」是本民族自稱,「普」意為「白」,「米」意為「人」。在歷史上,不同民族稱普米為「巴」「博」「西番」等。根據文獻記載,普米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在歷史長河中,普米族創造和形成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至今在寧蒗縣普米族聚居區保留和傳承的「拈達則封山儀式」,是普米族重要的文化狀態之一。
(趙澤華 拍攝)
普米族聚居環境和原生態大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拈達則封山儀式」是普米族自然生態、文明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它以儀式的方式告誡人們要保護好自然環境,傳承發展好生態文明,從而為人類美好家園留下生存發展的不竭源泉。
(餘大江 拍攝)
「拈達則封山儀式」一般在每年春季舉行,用時三天。儀式從原始的自然崇拜延伸發展而來,通過舉行儀式的方式祈福禳災,實現平安富裕、幸福美好的人生願景。釋放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人文精神。
(姚金林 拍攝)
據了解,「拈達則封山儀式」從西漢開始傳承至今,是普米族先民在遷徙過程中,為適應自然環境而形成的獨特文化習俗。普米族崇尚世間萬物有靈,認為人與自然萬物之間應該和諧相處、同生共榮,這一傳統理念貫穿在普米族整個生產生活中,造就了現今普米族村寨良好的生態環境。
童謠(納西族童謠):
「納西族童謠」是歷代納西人口耳相傳的兒童歌謠,是納西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生較早的納西族民間文學和納西族民間音樂有機融合的兒童文學重要樣式。有一首童謠叫《al deif bo nee zzaiq sheel lal(阿得波建新城)》,從中可以推算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其主要流傳區域為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縣等納西族聚居區。
(《納西族童謠》省級非遺傳承人與孩子做童謠遊戲 )
「納西族童謠」納西語稱「Ssiul ssiuf zzer bee」(兒歌調)「Ssiul ssiuf ju juq bee」(哄孩調)或「Ssiul ssiuf dal bee「(孩子話語調)等。包括遊戲童謠、手指歌、數數童謠、問答歌、字頭歌、搖籃曲、敘事童謠、牧歌、歲時歌、顛倒歌、謎語歌等12類,有遊戲娛樂的,有反映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有反映納西族傳統生態觀和民俗的,有反映社會剝削階級給人們帶來苦難的,也有個別紀事紀年的。
(《納西族童謠》省級非遺傳承人教唱童謠)
「納西族童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想像飛揚,語言詼諧,節奏明快,集趣味、哲理、實用於一體,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納西人生活的一部分。屬於納西民間藝術與口傳文學範疇,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表達了納西人的生活原貌、倫理道德、發展願景及其對自然與人生的諸多認識,無不滲透著納西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
(省級非遺傳承人傳唱《納西族童謠》)
「納西族童謠」是以納西母語為載體,通過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的民謠經典,傳承了母語所蘊含的豐厚文化底蘊和人文色彩,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納西族民風民俗的演變軌跡和社會發展脈絡。記錄了納西族的風土人情,蘊含了納西族的傳統美德,寄託了納西人的美好願景,充分體現了民俗、宗教、美學、文學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
來源:麗江市非遺中心、古城區非遺中心、玉龍縣非遺中心、寧蒗縣非遺中心、永勝縣文化館(非遺中心)
麗江網運營中心 出品-(麗江網 http://www.lijiang.cn/)
麗江市委宣傳部主管 麗江廣播電視臺主辦
麗江市新視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
原標題:《喜訊!麗江4個項目擬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