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一部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的劇情電影,於1994年6月30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 該片在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
中文名稱
活著
主演
葛優、鞏俐
看完《活著》,唏噓了很久。故事很簡單,一個小人物,怎樣在他的時代裡沉沉浮浮,卻又讓人覺得異常沉重。很多人說這是一部史詩般的影片,張藝謀努力在其中表現的是宿命論等等。我只能說,這是一部最實在不過的影片,活著,還有比這更實在的主題麼。導演張藝謀成功之處,便是將這個最普通不過的問題講好講透,講的令人掉淚。《活著》,我願意把它看做是對中國百姓的妥協,忍耐,和堅韌最入木三分的寫實。 在電影裡,比死更難的事情,是活著。那些荒謬而又可笑的時代,構成了他們生活的環境。他們只是一群小人物,在不可抗拒的時代洪流中跌跌撞撞 。
不去品嘗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刻呢,但不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而堅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活著就是幸福。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就是要演繹這種堅忍的「活著」。 片名為《活著》,可是貫穿整部影片的卻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貴先後在民國失去了父親,在內戰中母親逝去,在「大躍進」中失去了兒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兒。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動蕩、抑制的時代,是對生存在底層的百姓無情的掠奪,使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從形式到內在實現,一貧如洗。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姑且不去說,人只有先活著,才能去實現所謂的生命的意義。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麼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那一抹悲傷的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家珍之父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著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說一句話。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時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難以活下去的時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我一直認為: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著親人為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著。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著,只要活著,只為能夠活著。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著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事實上,這片子處處洋溢著親情友情愛情等人情,與一般以描寫文革為重心的作品著力於刻畫文革對這些倫常之情的毀滅,對人性的扭曲,完全是不同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判斷這片子重心不在於描寫文革的原因。
文革只是一個外在的情景,活著的內核只是借這個外在的情景來表達,而不是被這外在的情景所決定。
而活著的原動力,正是這些普通卻頑強的人類之間通過血脈交往而締結起來的感情紐帶。
所以我也覺得這裡的活著並不是指好死不如賴活,不是純粹地為了活著而活著。
而是因為有這些感情的聯結,一個人的活著,不僅僅是他個人在活著,也是因為他是其他人賴以活著的精神動力,而他又因別人的活著而活著。
有了為別人而活,別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這活著就不是賴活。
春生的故事特別能說明以上的兩點即文革不是描寫的重心,以及活著不是指好死不如賴活。
片子並不著重於描寫文革的批鬥,包括對春生對鎮長的定性為走資派的過程,都沒有細寫,而這本來是最能反映文革對人情倫常的毀滅與扭曲的。
片子著重寫的,反而是福貴等人對他們的在精神上的理解與幫助。
尤其是福貴的妻子家珍,本來因兒子之死而很痛恨春生的,始終不能原諒他,她最初說那句你要記得你欠我家一條命是充滿了怨恨與報復之情的。
但當她看到春生被迫害得意志崩潰,想自尋短見的時候,本來這是她最方便落井下石,報兒子之仇的時候,她卻主動地表示和解,再重複那一句話也是因為了激發他求生的意志。
文革那荒唐的歲月並沒有腐蝕人性的光輝,沒能衝垮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紐帶所聯結起來而築成的活著的意志。
正因為人並不僅僅為了自己而活著,並不是孤獨地在這世間掙扎求存,所以他們才能源源不斷地從身邊的人那裡獲得生存的意志與動力,沒有輕易地被外在的一時的荒唐與殘酷不僅文革如此,之前的戰爭何嘗不是如此所擊倒。
片子的重心,在於展現人類對生命延續的不懈而柔韌的追求。
福貴等人的人生態度正是如此,戰爭也好文革也好,這些外部的歷史事件都是強橫的,都是強加於這些普通人的人生之中的。
看著這片子,我總想起小草,無論壓在它們上面的是多麼泰山壓頂的石頭,多麼看似堅不可破的障礙物,它們總是曲曲折折地尋求著裂縫生長出來,生命總要綻放,延續生命的力量才是無堅不摧的。
據說,這片子最後與原著大不一樣
比較片子和原著我其實沒有看過原著,只是根據一些對此片的評論來大致地猜測原著的情況,可能是有誤的,我覺得片子的色彩比較樂觀積極,原著比較陰暗灰沉。
原著的活著,我覺得其重心反而就在於好死不如賴活。
福貴活到最後,身邊的人全死了,只剩下一頭老牛,這樣的活著純粹是個人的活著,與生命延續已經沒有關係。
他不是為了別人而活,別人也未能因他而。
記得關注我哦 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