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託爾斯泰最後的日記中》,我們能讀到什麼?

2020-12-12 騰訊網

「對正在來臨的死亡,我將不做任何抵抗。生活的一切都被集中於現在的一瞬間」,這是文學泰鬥託爾斯泰在82歲那年寫下的日記。

今年是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隨著《託爾斯泰最後的日記》一書的重新出版,託爾斯泰對自己生命最後306天的觀察和記錄,一一呈現在世人面前,包括他在世留下的最後一篇日記。據悉,託爾斯泰從1874年開始寫日記,一直寫到1910年。這266篇日記,記錄下託爾斯泰的生活日常、家人、不能避免的開心或不開心,也記述了他計劃了40年之久的離家出走始末。同時,該書收入了託翁好友、名畫家列賓所繪的託爾斯泰肖像畫。

列賓所畫的託爾斯泰肖像

託爾斯泰與列賓

「已經不能夠躺下來,我突然下了離家的最後決心」

關於託爾斯泰晚年的出走,後世眾說紛紜。最常見的說法是,他試圖以此與崇尚貴族生活及不肯放棄這種生活的夫人決裂,走向自食其力的生活。也有種說法廣為流傳,那就是早在他新婚燕爾時就曾讓他不安過的原因:日記。

如果說不能為自己寫日記是託爾斯泰的一塊心病,那麼不能看丈夫的日記就是託爾斯泰夫人的一塊心病。夫婦倆圍繞日記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託爾斯泰晚年,這場戰爭達到了高潮。有段時間,這個舉世聞名的作家竟把日記藏在靴筒裡,可最後還是被夫人翻了出來。索菲亞·安得列維娜要求看他其餘的日記,他堅決不允,並把最後十年的日記都存進一家銀行。索菲亞為此不斷哭鬧,她想不通做妻子的為什麼不能看丈夫的日記。在她又一次哭鬧時,託爾斯泰喊了起來:「我把我的一切都交了出來:財產,作品……只把日記留給了自己。如果你還要折磨我,我就出走,我就出走!」這是來自索菲亞日記中的記載,這位從不說自己壞話的女士,不可能捏造對她不利的證據。

託爾斯泰與夫人

所以,「出走的真相」自然成為了《託爾斯泰最後的日記》最引人關注的部分。而我們也確實在書中辨識出關於這一段的蛛絲馬跡。託爾斯泰在「最後的日記」中,留下這樣的文字:

十一月三日 在亞斯達勃沃

痛苦的一夜。發熱,睡了兩天。二日,柴爾特科夫來了。說是索菲亞·安得列維娜也要來。三日,達尼亞來。夜裡塞略且來,使我大為感動。今天,即三日,尼基丁、達尼亞,還有戈爾登維則爾、帕沙朵夫都來了。

這是我的計劃——Fais ce que doit,adv(完成義務)……而一切都是為著別人的幸福,同時,特別是為著我的幸福……

這是1910年11月3日,託爾斯泰留下的人生最後一則日記,四天後,11月7日上午6時5分,他逝世於亞斯達勃沃車站,即現在的「列夫·託爾斯泰車站」。此前幾天,託爾斯泰終於下定決心秘密出走,為此他亦寫下一篇詳細的日記,提到一個夜晚,夫人索菲亞又偷偷找尋託爾斯泰寫下的文字,此舉終使託翁把出走的決心付諸行動。

託爾斯泰夫婦與他們的13個孩子

十月二十八日 在歐普齊那修道院

十二時半就寢。一直睡到三點鐘。我忽然醒過來了。這時候,正跟前天晚上和大前天晚上一般地,我又聽到了開門的聲音和腳步聲。

到現在為止的好幾天夜晚,我都沒有從門裡去張望,今天我倒望了一下。從縫隙間望過去,只見我的書房裡燈光明亮,還可以聽見衣裙的窸窣聲。原來索菲亞·安得列維娜正在找尋什麼,大概正在閱讀什麼。前天晚上,她曾關照過我不要閂門。不,與其說關照過還不如說是要求過。那間屋子兩邊的門都是開著的,因此無論我的怎樣微末的動作她都清楚。這樣,不分晝夜,我所做的事情、所說的話,她都心頭雪亮,都不能不在她的監視之下。

又聽見腳步聲,悄悄地小心謹慎地把門打開,她就跑過去了。為什麼這事情竟在我的胸中激起了這種難忍的憎惡和憤慨?——我不知道。我想要睡眠,卻睡不著。翻來覆去地過了一個鐘頭左右,就點燃蠟燭坐了起來。

開開門,她跑進來了,問我:「你的身體好嗎?」說是因為看見我的屋子裡亮著光,很覺驚奇。這加強了我的憎惡和憤慨。我氣喘籲籲的,數數脈搏是九十七次。已經不能夠躺下來,我突然下了離家的最後決心。寫信給她,並開始準備必要的東西。然後就只剩下走出去這件事情了。

把朵香和沙夏喊了起來,他們兩人幫我收拾行李。我想:她一聽到,就會跑了出來,歇斯底裡地吵鬧一場,那就再也不能夠悄悄地離家了。這麼一想,我戰慄起來了。快到六點鐘的時候,總算把行李收拾好了。

我跑到馬廄去,叫他們駕馬。朵香、沙夏、瓦利亞也準備好了。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裡,我迷失了到旁屋去的路,走進了樹叢裡面,身體被刺傷了,碰在樹上,跌倒了,丟失了帽子,再也找不著。好容易從那兒跑出來,回到正屋裡,重新拿著帽子,點著蠟燭,才走到馬廄裡,吩咐他們駕馬。沙夏、朵香、瓦利亞也來了。我期待著追蹤的人,發著抖。但終於出發了。在希柴其諾等了一個鐘頭。

這期間,我不斷期待著她出現。但我們終於坐進了車子裡。火車開始動起來了。這時,我的恐怖忽然消失了,而生起對她的憐憫之情。

可是,自己是否做了該做的事情,我卻一點兒也沒有發生過疑問。也許是錯了,在替自己辯護也未可知。但我覺得好像被救了出來的並非列夫·託爾斯泰,而是那種雖然很輕微但卻時時昭示我的內心的存在的東西。到了歐普齊那。我沒有睡,也幾乎沒有吃什麼東西,但很健康……

託爾斯泰

「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長出大樹的種子一般,在眼睛裡是看不見的」

如果說那個留下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作品的文學泰鬥是肅穆莊重的,那麼這本小書定能打破世人對他的印象。「最後的日記」文風親切好讀,就像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一樣。如「多麼奇怪呵,我愛著自己,但誰也不愛我」「理解自己的渺小,是件多麼好的事情啊」等金句頻出。從大師在世最後一年的日記來看,以一個82歲老人的衰弱體力,思維尚能保持如此活躍而深入的思考,實在難得。

四月三日

兩天沒有寫日記了。身體越來越衰弱了。

六點鐘起床。回了好幾封信。從早上起,就想要寫下關於自己的葬儀的事情,還有關於要在那時誦讀的東西。可惜沒有寫下來。越發頻繁地感到死亡的來臨。

無疑地,我的生活,而且恐怕所有的人的生活,都跟著年齡的增加,而越發變成精神的東西。所有的人的全部生活的意義及本質也都在裡面。在散步時,好像從來沒有這麼清楚地感知到這件事情。現在是衰弱不堪。眼睛睜不開,連動一動也覺得累。

四月十六日

已經是該起床的鐘點了。我還活著,還活著。起來得很遲。

還想寫下一點兒什麼。但不了解是什麼,也沒有必要。

四月十九日

昨天也還活著,但什麼也沒有寫。從現在起,開始寫日記。

昨天,心情多少好了一些。午前修改分冊《思想》和《生命》。不壞。到歐夫夏尼科沃去。夜裡,看校樣。今天,人很爽快。

……

昨天,關於愛,我說過有興趣的話。世人都將把他的獨佔的愛看成至高無上,而把真正的愛露骨地稱作偽善。今天早上,來了兩個日本人。這兩個野蠻人,對於西歐文明,表示驚嘆和感動。反之,一個印度人(甘地)寄來了書和信,表示他理解到西歐文明的一切缺陷和不中用。

根據託爾斯泰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四月二十日

依舊還活著。起來得不很早。在嫩樅樹下散步。螞蟻在忙碌地勞動著。校正分冊四種:《罪》《惡的誘惑》《迷信》和《虛榮》。不壞。和布爾科夫一同騎馬散心。引得起興趣的來信並不多。夜裡,讀甘地的《文明論》。非常好。

要寫下來的是——

真正進步的活動,是要經過好幾個世紀的。

大多數人都只是過著動物的生活,對於人世間的各種問題,只是盲從著社會的輿論。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長出大樹的種子一般,在眼睛裡是看不見的。但人類社會生活的明顯變化正發生於其中。

五月二十四日

昨天,五月二十三日。沒有寫日記,但實在是很有趣味的一天。

要記下來的是——

世人喜歡訪問那由於思想表現之重要和明確而獲得名望的人。一跑去,就不讓他說一句話,而將那些對於他已經完全明了,或是老早就給他證明為愚妄的事情囉裡囉嗦地說個不停。

散步到很遠的地方去。思索。看到了各種的花,聞了聞,採了一些。心裡很是愉快。有如獨自跟上帝相對一般。回到家裡,跟伊利亞華希裡維齊大笑了一場。

下午,修改分冊《上帝》《獻身舍己》《謙讓》各篇。劇本還是不行,要拿出去請人家看一次。和朵香在樹林子裡面騎馬散心。夜裡,秋克、斯奇·彼得洛夫、亞略夏·塞爾更科、戈爾登維則爾來。在涼臺上愉快地談話。已經十二點鐘了。睡吧。

託爾斯泰和兒童

「所謂愛,就是在一切現象當中去認識自己」

身體的衰弱,家庭不和,夫妻情感衝突尖銳化就像是1910年的秋暮。

託翁與夫人經常日夜辯論,互相干擾並為此痛苦。

他寫「索菲亞·安得列維娜非常興奮而苦惱。展開在她面前的事情,我認為極其簡單,即不妨礙丈夫的工作和生活,跟丈夫在愛與和睦當中去消磨老年的餘生。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她所企求著的——不懂得她企求什麼——卻是使得自己受苦。這明明是有病。不能不覺得她可憐。」

但縱使衰弱與痛苦,他也不曾停止過閱讀、思考與寫作。

八月十日

非常衰弱。起來得很早,但連走路也困難。總算好好地寫了東西。還寫了幾封信。跟朵香騎馬外出,很愉快。索菲亞·安得列維娜跌倒了。她整晚沒有睡,但很安靜。

(一)要原諒因悔悟而變得謙虛的人,是多麼容易呵。對那侮辱自己的、自信自滿的人,該多麼困難呵。但學習原諒這樣的人們,正是很重要的事情。

(二)所謂愛,就是在一切現象當中去認識自己。

(三)當你意識到自己是個謙虛的人的時候,你馬上就已經不是個謙虛的人了。

九月十五日 在卡柴特維

(一)在起初的時候,我覺得世界好像在時間裡面動著,而自己也跟著它一塊兒在動。但,你越生活得長久,尤其是精神生活過得越多,你就會越發明白地懂得:世界是動著的,而你卻是站著的。

你還會理解:不但世界在動,你站著,而且跟它一塊兒動著的,乃是你的肉體。不久,你的頭髮會變白,牙齒會脫落,人會衰老,會生病。但這一切,都發生於肉體,當越來越多地把自己的生命轉移到自己之外,這使你更相信你對於時間的獨立性。另外,還存在著一種更鞏固的意識——這就是對於我,即對於形成我之「自我」這東西,時常從時間中獨立起來……意識的解放,也進行於時間裡面。只有這才是真正的存在。

(二)我們果真能把大部分精神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意識和檢討上面嗎?

(三)名譽心——企求世俗榮譽的心情,是以把自己移轉於他人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為基礎的。倘使人們只是過著肉體的利己生活的話,那麼,這種能力,就會為人們利用來察知他人的思想和感情,而在他人的內心喚起對於自己的讚美和愛。可是,對於過著精神生活的人,這種能力,只會喚醒跟他人的苦惱發生同感的心情,喚醒要怎樣做才能服務於他人的知識,喚醒他人心胸中的愛。難得的是:我正體驗著這種心境。

(四)雖然還只是一點點,但現在我正在努力於只為靈魂而生活著,而我還從未體驗到這種苦痛到流淚的、跟他人的苦痛切實有同感的心情——的百分之一。

(五)今天是一九一〇年九月十五日。我明白地理解物體、空間、運動(時間)的意義。空間是物體的尺度,時間是運動的尺度。因此,真正存在著的,只有一種超肉體的東西——超空間的、不動的,即超時間的東西。而這唯一,正是我之意識到自己的那種東西。(說法不高明,但這很好。)

(六)對於女性,做母親絕不是最高的天職。

(七)最愚蠢的人,乃是自以為無所不知的人。這是糊塗蟲的特殊典型。

託爾斯泰

十月十八日

依舊很衰弱。天氣也不好。難得的是:我感到了沒有任何欲望地對於死亡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稍微散了一會兒步。午覺起來非常衰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我很驚異於他的不乾淨、不自然和虛構。

作者:雷陣小雪

編輯:陸紓文

責任編輯:王雪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俄國文豪託爾斯泰在文學中追求的真理是什麼
    「這樣說起來很難聽,但我們這個時代多數的藝術作品都是賣淫:只要有市場需求,它們就會存在。像妓女一樣,它也需善加修飾。它只在乎營收。它會腐化、分散、分解和弱化人的意志力」,他在《藝術論》(What Is Art)中如此寫道。那麼讓託爾斯泰如此深愛又崇尚的真理到底是什麼呢?追根究底來說是個謎,看起來「猶在鏡中」。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很多讓我們驚喜的東西。
  • 忍了40年,託爾斯泰終於鼓起勇氣,成為渣男中的滑翔機
    有的去了北大,然後成了殺人犯,有的貌美如花,驚豔世人,卻逃稅被捕,有的娶了奶茶妹妹,卻依然彩旗飄飄~而最可恨的是,這些人總會用遜色的語言的語言形容你所追求的終點,似乎他們已經厭倦了過跑車洋房的上層生活,而今天我終於讀到了凡爾賽終極名言。「富足的生活條件會遮蔽我對生命的認知,如果貪圖享樂會把我變成劊子手、醉鬼、瘋子,那生命又有什麼意義!」
  • 是誰,殺死了託爾斯泰的愛情
    索菲亞嗜好的音樂,他冷冷的嗤之以鼻;索菲亞擺設的鮮花,他隨意地說三道四;索菲亞喜讀的貝多芬傳,他都不屑地冷嘲熱諷。有一次,索菲亞得了子宮瘤在家中做手術,託爾斯泰竟憤怒醫生的到來,不僅不守護在妻子身邊,還離家去了森林散步……即使如此,索菲亞依然深切地愛著自己的丈夫,愛到逐漸喪失了自我的地步。她在日記裡寫道:「我竭力儘自己的義務。
  • 託爾斯泰的婚姻悲劇:曾為一名男學生離家出走,妻子稱他是同性戀
    家務事多得要命,光是十三個孩子就夠她受的了,而對於孩子,託爾斯泰卻一點也不操心。而手稿更是一件累人的工作,光是戰爭與和平就有124萬字,安娜·卡列尼娜就有60多萬字。而且託爾斯泰夫人將戰爭與和平抄寫了七遍,其它著作的字數、抄寫也一樣不少,可想任務多艱巨。即使說沒有她,沒有後來的託爾斯泰,其實也不過分。沒料到,託爾斯泰竟選擇離家出走,拒絕與她最後見面。
  • 託爾斯泰為什麼打網球?
    這就是我至此為止所能找到的一切關於這張照片的蛛絲馬跡,不幸的是這些信息都沒能解答我的疑問。但我想,按照託爾斯泰的生平來往前推,這張照片差不多應該拍攝於世紀之交(18-19世紀)。讀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我們可以得知,早在18世紀70年代,網球運動還被認為是一種貴族運動,僅限在上流新貴們中間流行。
  • 在塞瓦斯託波爾經歷了什麼?託爾斯泰對戰爭的態度,悄然發生改變
    以至於沙皇因為欣賞這部作品,下令將託爾斯泰的原著譯成法文,並將他從危險區域調離了。對於這件事我們很容易理解,因為在這本書中,最開始頌揚的只是祖國和戰爭。彼時,託爾斯泰還是個剛入伍的新兵,他擁有飽滿的熱情,沉溺於英雄主義之中。他沒有在保衛塞瓦斯託波爾的士兵們身上發現野心與自負,也沒有看到任何私心。
  • 紀念列夫·託爾斯泰逝世110周年,《復活》:掛起為世界照路的燈
    託爾斯泰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對黑暗司法制度的抨擊,引起巴金和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的強烈共鳴。巴金讀的《復活》是哪個國家的版本,我們不得而知。1933年之前,只有契爾特科夫在倫敦印行的英、俄兩種版本保持了原作的本來面目。因《復活》揭露了沙俄司法制度的腐敗和教會的虛偽,在發表時被審查機關刪削的地方很多。
  • 「非典型」作家託爾斯泰:賭博、招妓,與女僕有染……
    為了避免重讀,託爾斯泰在第二年轉到了法律系。然而,法律系多為紈絝子弟,作為貴族的託爾斯泰,多少也被周圍的氣氛感染,終日不學習,最後沒有取得學位。但是,託爾斯泰這樣的「學渣」,其實腦袋特別好使,雖然不喜歡東方語言學與法律,但是他對哲學書籍愛不釋手,也非常喜愛寫作。
  • 十九世紀的良心在此出走:託爾斯泰的人生最後一站
    在託爾斯泰的小說中,安娜的真正顯身是乘坐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火車,安娜與冥冥中的冤家伏倫斯基相遇、安娜最後的臥軌自殺也是在莫斯科的火車站——現在是列寧格勒火車站,小說裡是彼得堡火車站。心潮澎湃的思緒很快把我帶到小說中描寫安娜在莫斯科與伏倫斯基相遇後、乘火車返回彼得堡的那個部分,那個預示著安娜必將陷入後來把她連生命都焚毀了的愛情的部分。
  • 託爾斯泰閱讀中國(讀書隨筆)
    託爾斯泰全集有90卷之多,而他讀過的書更是不計其數。晚年的託爾斯泰為什麼會對中國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首先,託爾斯泰對所謂現代文明並無多大好感,所以對中國農耕文明十分推崇。1851年英國舉辦「水晶宮」博覽會,成為當時科技進步的一個標誌。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小說《怎麼辦?》中以頌歌般的語調描寫了他親眼看到的輝煌景象。但在託爾斯泰看來,現代科技帶給人的並不是真正的文明。
  • 列夫·託爾斯泰和他的中國知音草嬰
    二十世紀下半葉,在將託爾斯泰作品全部引進中國的過程中,俄語翻譯家草嬰先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1964年出版譯著《高加索故事》至1977年出版十二卷集列夫·託爾斯泰小說,草嬰將自己翻譯生涯三分之一的時間獻給了託爾斯泰。
  • 「硬核文豪」託爾斯泰:批莎士比亞欺世盜名,與屠格涅夫好友反目
    最近讀到《託爾斯泰讀書隨筆》,對託爾斯泰的「文學標準論」有了更深入和直觀的了解。這本書收錄了託爾斯泰的經典文學評論、與友人、作者的書信往來,以及他讀書的所思所感。在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跟印象中「不一樣」的託爾斯泰,他「懟」起不滿意的作品來,絲毫不留情面,特別是對莎士比亞戲劇的批評上,幾乎可以說是「毒舌」了。
  • 救贖-《復活》列夫·託爾斯泰
    —題記列夫·託爾斯泰,是公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復活》是他晚年的作品,也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主要通過瑪絲洛娃的經歷,揭露沙皇統治時期俄國社會的種種暴行,也是託爾斯泰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他從軍隊回來、卻沒有拐到姑母家,瑪絲洛娃在心裡把她同他發生過的事全部埋葬掉了。從那時候起,她不再相信善了。懷孕後瑪絲洛娃被趕出姑媽家,孩子剛出生就死了,她嘗試各種工作,最終淪落為妓女。
  • 「C位出道」剖析完美日記上市,我們能學到什麼?
    它的背後,由三個男人,合夥僅四年,就創立了國民第一的美妝產品——完美日記,堪稱當代中國合伙人!現如今,完美日記已成為,僅次於華為的00後最喜愛國貨,被稱為「國貨之光」第二名 。完美日記從無名之輩發展到後起之秀,剖析這段「C位出道」背後的故事,我們能學到些什麼呢?
  • 屠格涅夫與託爾斯泰的交集:從彼此欣賞到決裂,最終回歸正常交往
    1855年11月,託爾斯泰準備退伍,即將離開從軍的塞瓦斯託波爾之際,收到了屠格涅夫寄來的第一封信。屠格涅夫在信中表達了對託爾斯泰的讚賞和與其相見的迫切心情。於是,退役後的託爾斯泰回到聖彼得堡後,屠格涅夫與託爾斯泰見第一面時,他們都情不自禁自吻了對方。
  • 紀念日 託爾斯泰:向聾子提問的人
    編者按:19世紀俄羅斯知識階層的人們既懷疑絕對價值,又以極端的誇張渴望找到一個絕對價值,激烈的內心交戰讓他們不能沉入現實,社會文化在種種抽象觀念中執迷難行,社會批判就成了核心話題。俄羅斯政教合一的制度使這種宗教力量本身帶有轉向社會目標而非宗教目標的趨向,因此俄羅斯人很順利地適應了黑格爾的世俗歷史哲學。受難意識是其基礎感情,以此獲得自我肯定,這賦予了俄羅斯知識階層精神完整、道德自責和濟世救民的體驗。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託爾斯泰等人的日記書信中,能讀到大量的精神自責、自虐的文字。
  • 人工智慧讀《方方日記》,會讀出什麼?
    這裡可能會有人提出疑問,將這兩種寫作風格截然不同的文章進行對比,日記肯定沒有新聞報導的真實性來得高啊。 在選擇對比文章的時候,我們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我們僅僅就文章對於描寫事實的一些用詞和情緒趨勢進行了對比,因為描寫事實的詞彙關係到作者如何得出結論,而文章中的情緒會和讀者的情緒發生共鳴,可能會影響到讀者對文章做出的判斷,這兩個因素都與文章的可信度直接相關。
  • 如何像列夫·託爾斯泰一樣,寫出好故事?
    本書把「故事」從頭到尾分析透徹,還運用了大量的名著以及偉大文學家背後寫作的故事,讀起來既不枯燥,又能收穫寫作乾貨,是一本非常好的寫作書。此外,這本書是作者在高校老師、寫作班學員以及小說家朋友們等反饋的基礎上,歷時七年,反覆修改編輯而成。
  • 名著金句撈,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10大金句感悟
    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出身貴族,氣質高雅,風度迷人,是彼得堡社交界著名的美人。  最後安娜的感受是世界已經厭倦了她。她在焦慮地重壓下給渥倫斯基發了一個緊急電報,馬上來。渥倫斯基沒有收到。書中金句感悟  託爾斯泰對人性的敏銳觀察不時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以及他的許多觀點如何在今天仍然適用。我列出書中我最喜歡的10句話,說說我當時閱讀的感悟。
  • 託爾斯泰的終極之問:人生有何意義?
    這是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簡單來說如胡適先生所言,人生本沒有意義,你給它什麼意義,它就有什麼意義,困難來說如託爾斯泰所言,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他必須先要拿走房間裡所有的繩索以免自己想不開而上吊自殺。對於喜歡思考的託爾斯泰來講,這個問題困擾了他很長時間,一開始他是拒絕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