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宗杲與宏智正覺:正確看待話頭禪與默照禪

2021-02-13 祖道宗風

      宗杲禪師在他的書信中,對默照禪的批判,有時候用詞非常激烈,給人一種印象,好象是宗杲禪師完全否定了默照禪似的。那麼,默照禪的實際情況究竟是不是象宗杲禪師所批判的那樣,坐在黑山鬼窟裡如枯木一般呢?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宗杲禪師批判的是默照禪所帶來的流弊,並不是說他完全否認了默照禪。要知道,宗杲禪師對文字禪也採取了猛烈批判的態度,甚至將他的老師圓悟克勤禪師的《碧巖錄》刻本焚毀了,以免貽誤後學。凡此種種,都是出於一期應機之方便,是治病之藥語,我們萬不可將它執為實有之定法。這是我們看待「默照禪」以及「宗杲禪師批判默照禪」所應採取的態度。

      首先,我們來看看宗杲禪師是如何看待靜坐的。

      初讀宗杲禪師的書信,往往會產生這樣一個錯覺,就是宗杲禪師對傳統的靜坐之法頗有微詞,甚至是反對。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宗杲禪師講:

      雲門尋常不是不教人坐禪、向靜處做工夫,此是應病與藥,實無恁麼指示人處。(《答曾侍郎(天遊)(問書附)》

      學道人,十二時中,心意識常要寂靜。無事亦須靜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動搖,久久習熟,自然身心寧怗,於道有趣向分。寂靜波羅蜜,定眾生散亂妄覺耳;若執寂靜處便為究竟,則被默照邪禪之所攝持矣。(《示清淨居士(李提舉獻臣)》)

      我此門中,不論初機晚學,亦不問久參先達,若要真箇靜,須是生死心破,不著做工夫。生死心破,則自靜也。先聖所說「寂靜方便」正為此也。自是末世邪師輩不會先聖方便語耳。左右若信得山僧及,試向鬧處看「狗子無佛性」話,未說悟不悟,正當方寸擾擾時,謾提撕舉覺看,還覺靜也無?還覺得力也無?若覺得力,便不須放舍。要靜坐時,但燒一炷香靜坐。坐時不得令昏沉,亦不得掉舉。昏沉、掉舉,先聖所訶。靜坐時,才覺此兩種病現前,但只舉「狗子無佛性」話,兩種病不著用力排遣,當下怗怗地矣。(答富樞密(季申))

      從這三段文字可以看出,宗杲禪師所反對的並不是靜坐本身,而是那種好靜惡動、執靜坐為究竟,好淨惡染、執空靜之境為大休大歇的遠離中道的用功方法。靜坐可以對治眾生的散亂和妄覺,可以令眾生身心寧怗,方便眾生入道。因此,宗杲禪師也時常勸人「無事亦須靜坐」,只是靜坐時不可住在靜坐中所出現的寂靜境界上面。靜坐時當以無分別心用功,既要避免落入昏沉,又要防止掉舉,既不可著意排除妄念、作對治想,亦不可因鬆懈落入失念和枯寂的狀態中。靜坐只是方便法,不是究竟法。真正的靜來源於般若,也就是要透得生死心破,生死心不破而執於靜坐,猶如以石壓草,徒勞費力。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正覺禪師的「靜坐默照禪」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關於默照禪,正覺禪師曾自述其宗旨云:

      ……但直下排洗妄念塵垢,塵垢若淨,廓然瑩明,無涯畛,無中邊;圓混混,光皎皎,照徹十方,坐斷三際。一切因緣語言,到此著塵點不得。唯默默自知,靈靈獨耀,與聖無異,於凡不減。元只是舊家一段事,何曾有分外得底,喚作真實田地。恁麼證底漢,便能應萬機,入諸境,妙用靈通,自然無礙矣。(摘錄自《宏智正覺禪師廣錄》卷六)

      另外,正覺禪師為了回應宗杲禪師的批判,曾撰有《默照銘》,其中云: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鑑時廓爾,體處靈然。……妙存默處,功忘照中;妙存何存,惺惺破昏。……默唯至言,照唯普應。應不墮功,言不涉聽。照中失默,便見侵凌……默中失照,渾成剩法。默照理圓,蓮開夢覺……默照至得,輪我宗家。宗家默照,透頂透底。(《宏智正覺禪師廣錄》卷八)

      這兩段文字,出自正覺禪師本人,應當說,比起宗杲禪師在書信中的零星轉述,更能夠準確地說明默照禪的真實含義。

      從這兩段文字可以看出,正覺禪師所說的靜坐默照,並非要學人坐在黑漆桶中,如枯木一般,也並非要住於空靜之境而落入動靜二邊中的靜邊。相反,正覺禪師強調,既要「惺惺破昏」,同時又要「功忘照中」,避免「照中失默」、「默中失照」二病。「照中失默」就會心浮氣噪、被境界所轉;「默中失照」,就會落入昏沉和死寂之中。由此可見,默照禪強調的是要遠離心意識之分別,跳出語言的窠臼,主張默中有照,照中有默,照默同時,並且,此照是「無中邊」而「普應」、「應萬機」而「圓明」,「能入諸境,妙用靈通,自然無礙」,並非要住在靜境上。

      實際上,正覺禪師所說的默照禪,與經上所說的「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並無二致。與三祖《信心銘》中所講的「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以及永嘉大師《奢摩他頌》中所講的「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歷歷,無記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也是完全相通的。

      這樣看來,正覺禪師所提倡的默照禪與宗杲禪師所提倡的看話禪本質上是一致的,兩者都反對住在枯寂之中,反對落在靜境而失去妙用;只不過是兩者在所應對的根機、入手方便、所表現的風格上各不相同而已,並無優劣之分。

      關於話頭禪與默照禪所對之機以及用功風格上的差異,聖嚴法師曾在《禪門解行》中作過如下評判,可供我們參考:

      大致而言,修行的方法,可有松與緊的兩門,平常生活緊張,心神勞累的人,初入修行法門,宜用鬆弛;平日生活懶散,心神浮動的人,初入修行法門,宜用緊張。而大慧宗杲的公案話頭,逼拶緊迫,正是用的緊法;宏智正覺的默照靈然,正是用的松法。雖然不能僅以鬆緊二字說明默照與看話兩派,用鬆緊二類來給它們作區別,應該是正確的看法。……

      不論默照禪或看話禪,只要用之得宜,都是好方法,且看修道的人,有沒有明師指導。事實上,有些人是需要兩種方法交互並用的,在太松時,要用緊法,太緊時,要用松法。即在看話頭的方法上,也有松法;在默照禪的工夫上,也有緊法。方法是死的,應用是活的。不能一定說,那一種好或那一種不好。……

相關焦點

  • 【佛教知識】默照禪
    這樣一來,文字禪最後變成了「口頭禪」「葛藤禪」,成了大眾修禪悟道的一個非常大的障礙。為了幫助學人從語言知解的「葛藤」中解放出來,將功夫從文字落到實處,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特地提倡「默照禪」,主張「忘情默照」「照默同時」「休去歇去」。默就是離心意識,照就是般若觀照。
  • 聖嚴法師:默照禪的三篇開示
    默照禪概說聖嚴法師   中國曹洞宗的源頭,是洞山良價禪師(西元八O七~八六九年)及曹山本寂禪師(八四O~九O一年)。而日本曹洞宗的源頭是中國天童如淨禪師(一一六三~一二二八年)及日本道元希玄代,其第十代真歇清了,是宏智正覺的同門,同出於丹霞子淳座下。  基本上,日本曹洞宗的只管打坐,和中國曹洞宗的默照禪,是有差別的。  宏智正覺的默照禪是開悟以後寫的,它是從悟境中,告訴我們什麼是默照禪?
  • 禪宗修行故事之看話頭:開悟禪師大慧宗杲的傳奇一生!
    此偈是大慧宗杲禪師在晚年遭到流放後,得知宋軍收復失地後所做。當時,還命闔山僧眾齊誦《華嚴經》,鐘鼓齊鳴,祝兩宮聖壽及國泰民安。一個出家僧人,又乃當世大德,難道不是應該做個自了漢,關起山門,清靜自修嗎?亦或如現今各大山頭之高僧一般,坐擁廟宇僧樓,接受百萬人的朝拜供奉嗎?
  • 默照禪兩大工夫,一切現成,休去歇去,無心的用功和實現
    公案二建寧府(又稱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甌)開善道謙禪師,大慧宗杲禪師之法嗣。一日,宗杲禪師令道謙禪師前往長沙給張公紫巖居士(張浚)送信。道謙禪師很不願意去,心想:「我參禪二十年,無入頭處。更作此行,決定荒廢。」他的師兄宗元禪師聽說之後,便叱責他,說道:「不可在路便參禪不得也。去!吾與汝俱往。」
  • 大慧宗杲禪師:學出世間法,無爾用心處,才擬用心推求,則千裡萬裡
    丨校註:明堯、明傑《大慧宗杲禪師書信集》 第三封示智通居士(二是默照禪,又稱枯木禪,沉溺於空寂之境,不得活用。三是清淨意識禪,執前五識之現量境為究竟者。四是野狐禪,又稱狂禪,撥無因果,未證言證,狂妄自大。擊石火閃電光,執分別意識剎那間被斬斷,一念無分別心現前為究竟。⑥著實處:真實可靠的落腳處,此指可執著的東西。⑦意謂如果認為在修行中有個可執著的東西,那與上面提到的幾種禪病又有什麼區別呢?
  • 聖嚴法師 禪門修證指要 省力處( 二) 大慧禪師語錄十五則
    在《大慧語錄》中自稱:「妙喜一生只以省力處指示人,不教人作謎子搏量,亦只如此修行,此外別無造妖揑怪。」故以「省力處」作為其語錄的篇名。1 佛是眾生藥,眾生病除,藥亦無用。或病去藥存。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與眾生未除之病等。病瘥藥除,佛魔俱掃,始於此段大事因緣,有少分相應耳。
  • 邁向正覺
    願具妙慧勇摧邪,救護佛子向正道,普入大乘第一義,受學究竟微妙理。願隨導師學種智,通達初地法無我,修除性障起聖性,發無十盡大願王。願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薩十度行,無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轉進無障礙。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眾生永無盡,願我世尊恆慈愍,冥佑弟子成大願。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十方一切佛、南無大乘勝義僧、南無究竟第一義。
  • 大慧宗杲禪師:聰明靈利者,雖易入而難保任,蓋入處不甚深而力弱也
    丨校註:明堯、明傑《大慧宗杲禪師書信集》 第一封 示清淨居士(李提舉獻臣)(二
  • 大慧宗杲禪師開示丨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宗杲禪師——北宋末南宋初臨濟宗高僧,字曇晦,號妙喜,圓悟克勤禪師之法嗣。 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省)人,示寂於南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世壽七十五歲,僧臘六十一年,戒臘五十八年。        師夙有英氣,年十二入鄉校,然不喜儒業,遂入東山慧雲禪院,依慧齊禪師落髮出家。 年十七,受具足戒。 偶閱古《雲門錄》,恍若舊習,更堅志研讀修持。
  • 臺灣一個佛教新地景—大溪正覺祖師堂
    與五祖門下的佛鑑慧勤和佛眼清遠,並稱為「三佛」。其後,深得高宗、徽宗尊崇,曾召克勤入宮問法,讚賞其修為,賜號「圜悟」。建炎二年(1128)奉詔往江西雲居山真如院住持,翌年因老邁而隱退,歸隱故鄉成都昭覺寺。紹興5年(1135)8月,於昭覺寺圓寂,享年73歲。火化後,有舍利子無數存世。諡號真覺禪師。圜悟克勤以華嚴玄旨和禪宗心要,圓融說法,聞名於朝野內外。被後世譽為禪門第一書的《碧巖錄》十卷即出自其手。
  • 大慧宗杲禪師:若要著中,但將蹉過底移在難入處,卻將難入底移在蹉過處
    丨校註:明堯、明傑《大慧宗杲禪師書信集》 第二封 示東峰居士(陳通判次仲)(二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智無得,不取不舍,無對無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猶棄影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都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愛起。放曠任其去住,靜鑑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言止則雙亡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
  • 慧語:關於「往生」,原來我們一直都誤會它了
    一、往生就是離苦得樂,蓮花化生淨土宗就是要往生淨土,所以淨土宗也叫「往生淨土宗」。什麼叫「往生」呢?「往」就是前往,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前往極樂世界。而離開這樣的苦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沒辦法的,因為我們只有貪瞋痴,只有業力,沒有功德力;必須要藉助阿彌陀佛大慈悲的救度功德力、願力,凡夫眾生才有可能離開這個娑婆世界。所以「往生」是「舍此往彼」,舍離娑婆世界的火宅,往彼安樂自在的極樂世界,蓮花化生,這就是往生的意思,「舍此往彼,蓮花化生」叫做「往生」。
  • 全球唯一弘揚如來藏正法的團體--正覺同修會
    經過一段光輝萬丈的錦繡年代,後來因為實證的人漸漸少了,沒有功德受用以致各立門戶、宗派林立,為了爭奪世俗的名利而彼此對立、互相攻擊,幾乎耗盡了一切學人的向道心力與佛門資源,遺忘了大家所修習的法門同源於 釋迦牟尼佛三轉法輪的大義,且三乘菩提的修行方法與證悟目標也明白顯示於三藏經論中,本來是有目共睹、無可爭議的事實,卻長期被不善學的佛門大師所忽略、誤解,而又廣泛地誤導了社會大眾,導致現今佛教文化沒落而出現大缺口
  • 與正覺會成員的一段最溫和的討論
    正量的概念是這樣表述的:正量是無欺識,具有三個限制性特性,一是能被我們無欺所緣(即正量的現象和本質能被我們用無病健康的五根或借用正確的方法所認識,此即感性認識);二是能在我們意識中產生無誤的行象(即通過我們正確的綜合、分析、概括、歸納、推理、判斷後產生正確的理性認識);三是正量能以現量、比量緣取並發生功用(此則表明人的正確認識能被實踐所檢驗並為世間服務。